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上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上下。

1.上下的基本概念

上、下是指脉搏搏动范围在轴向上超出了正常的寸口三部。分而言之,上指脉搏搏动的范围超过了腕横纹,向远心端延展;下指脉搏搏动范围超过了尺部,向近心端延展。简单地说,就是在腕横纹以上尚能触摸到明显的脉动就是上,在尺部以下尚能触摸到明显的脉动就是下。以图示之,如下:

 

均为手掌掌面图,其中横向的两条虚线代表腕横纹,左图脉管的搏动超出腕横纹而不满于尺部为脉上,右图脉管的搏动不及腕横纹而不满于寸部为脉下。上、下均属整体脉象特征。

下面我们看一下古代文献中关于上下的描述:脉象上下的概念出自《内经》“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注释云:“上竟上者,自寸上而竟上于鱼际也”;“下竟下者,自尺下而竟下于肘中也。”对于《内经》脉上、下的认识,后世医家多湮没在了尺、寸部的浮脉之中,至清代龙之章才给予重新认识,《蠢子医》:“如今脉理出本位,与古大不同。古时脉理只三部,细按三部便知清。今时三部出本位,只看三部便不中。必须上下去推寻,方能病症知分明。”并载有“脉上窜、下流,如此治”一节,对各种病机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古代医家有人认为超出尺、寸部的脉象属长脉范畴,在整体脉体延长的同时,向上超出寸部称为“溢脉”,向下超出尺部称为“覆脉”。
  “上、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和经典脉象的长脉相重叠,整体脉象出现向“溢脉”或“覆脉”的现象。另一种则是脉体总长度没变或略缩短,三部脉整体向近心端或远心端移位,并出现脉管内血流均衡性的破坏,形成了脉动上超出寸部,而尺部的脉动随之上移而不满部或脉形变细小、压力变小,显现出所谓“上盛”的脉象;或下超出寸部,而寸部的脉动随之下移而不满部或脉形变细小、压力变小,显现出所谓“下盛”的脉象。

2.学习要点

脉象要素“上、下”要运用位置觉、形态觉来进行上下脉动的感知,属于脉动信息位置辨识的内容。采用总按、单按尺部或寸部,于寸口整体部位、超过腕横纹以远和尺脉近心端的部位,感受脉搏搏动的空间位置。

3.上下表征的意义

(1)辨邪气壅盛及侵及部位:生理状态下脉象长者,主长寿;病理状态下脉象长者,主邪气充盛。当整体脉体延长时,“溢脉”主机体整体的邪气充斥,“覆脉”主邪气下溜。

(2)辨气机逆乱:整体脉体缩短或脉体长度不变,整体脉位向远心端、近心端移位时,则意味着机体上下阴阳平衡被破坏,出现气机的升降失常。当“上盛”时,气机逆乱在上,气逆不降,气血亢奋于上,脉搏搏动整体向远心端移位,临床常出现头面、胸部的症状,有升无降则必然下虚,出现下部阳气的相对不足,则显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的征象;“下盛”时,气机沉陷在下,常出现二阴、腰腿部的症状,有降无升则必然上虚,出现上部阳气的相对不足,则显示“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的征象。

总之,脉象要素“上下”表征出病邪的部位和气机逆乱的趋势。下面以苏子降气汤和升陷汤为例,进一步阐释上、下脉象的临证用药。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 川当归去芦,两半 甘草爁,二两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 肉桂去皮,一两半

功效: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脉象系统:滑、粗、细、强、弱、上、寒、进多退少,以上特征主要表现于右手脉,左手脉次之。

方解:

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
厚朴——下气宽胸除满
前胡——下气祛痰止咳
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
当归——治咳逆上气,养血补肝润燥
生姜、苏叶——散寒宣肺

甘草、大枣——和中调药

《医方集解》:“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本方证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肾阳不足,痰涎壅肺。整体病机包含了以上四个病机层面:肾阳不足,温煦乏力;阳虚不化,水湿内停,变生痰浊;肾虚无力摄纳,虚阳、虚风动越,旋动逆上;逆动之虚风裹挟痰浊上涌胸膈心肺。

本方证的病理基础是元阳不足,痰涎内生与虚风动越由此而派生,二者交结旋动逆上,壅塞胸膈是外在表现。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导致了上实下虚的病机。由于人体是一个“形与神俱”的统一体,无论肾的阴、阳、气、精虚衰,都会导致其统摄、吸纳功能障碍

脉象要素右寸脉的“粗”、“上”、“进多退少”都从不同侧面表征了气机逆上,壅塞上焦;右寸脉的“滑”、“强”表示出上焦胸膈的痰浊壅塞;右尺脉的“细”、“弱”、“寒”表示肾阳不足,温煦乏力。

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表征不同病机层面的脉象特征调整用药,如右尺“寒”、“细”、“弱”特征突出则加附子、砂仁等;右寸脉“粗”、“上”特征突出则加代赭石、旋覆花等;右寸脉“滑”、“强”特征突出则加白芥子、莱菔子等。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六钱 知母三钱 柴胡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功效: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脉象系统:下、进多退少、粗、细、强、弱

分析:本方用于大气下陷证。大气下陷具有机体上焦气虚、下焦不固和气血沉积在下三个病机层面,与李东垣的中气下陷理论具有相似之处。该方证的脉象特征是整体脉象的形态、压力均衡的破坏,由于气虚下潜,升举无力出现了整体脉象的“下”、“进多退少”;在此整体之下,寸脉的脉象要素为“细”、“弱”;相反尺部的脉象则“粗”“强”,共同表征了机体上、下部位血液的分配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悟《脉要精微论》开启整体脉诊学习法门!
中医摸脉是怎么来诊断病症的,请细说些,中医博大精深感觉很神奇
《难经》简明译文(2)
濒湖脉学七言诀
头晕脉案一则
常见相反脉象的比较 浏览: 660|更新: 2012-04-06 11:07 2 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