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翟德芳:石破天惊开新宇:令人惊叹的石峁文明
userphoto

2023.09.08 安徽

关注

#讲好中国文化#

对文物考古有点兴趣的人,对石峁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一处龙山时期到夏代纪年早期,也就是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800 年前后的超大城址,2011 年正式考古发掘以来,曾先后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和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等殊荣。在我的心中,对此是久已向往之的,这次西北之行,我就把它放在最后一站,计划好好地看一看。

从南佐遗址下来,我经延安中转,直上陕北的石峁。为了不致扑空,我向刚去过石峁的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先生请教,怎样才能看得全面。朱鸿先生热心,为我联系了石峁遗址管理处,管理处的宣传教育科杨瑞科长牺牲休息时间,专门从神木市家里过来,陪我参观并介绍遗址的各项发现。

从东门址远望皇城台

石峁之行带给我的印象只能以震撼形容。过去我看过不少关于石峁的资料,其中很多形容石峁的发现是“石破天惊”。这也是我的感觉。当然我来也晚,惊的,或者是震撼到的只能是我自己。下面我就谈谈惊在何处、开了哪些新宇。

震撼之一:宏大的规模

峁,在陕北话里的意思是山顶平缓的山丘。当驱车行过曲曲弯弯的 3 公里山路,到达石峁管理处所在的位置时,周围的山峁尽收眼底。由此进入东门遗址,向西远眺外城、内城和皇城台遗址,我不禁立刻被其雄大所震撼。

石峁遗址平面图

据杨瑞科长介绍,石峁古城的总面积超过 400 万平方米,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达 210 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仍长达 2000 多米;外城面积 190 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有近 3000 米;内外城加起来面积为 425 万平方米,相当于六个故宫。

石砌的城墙总长度达 10 多公里,底宽 25 米以上,高 5 米左右,所用石料高达 12 万立方米。不仅如此,城外还有几处哨所性质的建筑遗迹。内城中央的皇城台底部是宽大的台基,台基之外,自下而上包砌多达九级的护坡石墙。整个皇城台高达 70 余米,站在台前的平地望上去,俨如高耸的阶梯式金字塔。皇城台顶面积达 8 万平方米,有成组的宫殿及苑囿遗迹。皇城台底部有石砌的大道,穿过皇城门,通往外面面积超过 2000 平方米的广场。

皇城台全景(图片来自《石峁遗址志》)

站在皇城台前面的广场,回望整个内城与外城,我不禁为这 4000 多年前的浩大工程而赞叹!气势如此雄伟的宏大城址,体现出来的,是当时执政者不可冒犯的崇高地位。

震撼之二:精细的规划设计

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址,同时又表现出了经济而到位的规划以及复杂精巧的设计,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动员和组织管理能力。

首先,城市选址很科学,其所处山峁的南北两边是深沟,二深沟在西端会合,只余东北边与其他山峁相通。在这样的地形之下,设计者以东门为中心,外城墙依山势向四周伸展,将内城严密地围护起来,城墙上设有马面和角台,城墙外便是深沟,这种选址,在当时确乎有如铜墙铁壁

石峁的规划和经营还可以从墓地的位置与分布得到验证。其墓地位于大台基西侧,有门道串联宫殿区和墓葬区。墓葬分南北两区,分布规律,各排墓葬之间有石墙区隔,类似于今天的公墓,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石峁遗址地形图

设计的精妙还体现在东门的建设。现已全部发掘完成的东门遗址位于城址最高处,中心是门道南北两侧的夯土墩台,墩台内外都有瓮城。墩台为夯土实心,外围包砌石墙,外侧有护墙和散水。内外瓮城均为石砌,内瓮城的墙面还绘有壁画。经测算,这个东门址的门道和墩台东北侧外立面均精准朝向建造时的日出方位,夏至的朝阳可以直射入门道,并照射到内瓮城东北墙面的壁画

东门址墩台

令人惊叹的是,在这样的巨大规模的城墙城门建设中,所用的石料大多经过修治,石墙的转角处,石料均修治成直角。石墙以纴木加固。纴木水平地放置在墙壁中,可以像钢筋一样,对石墙形成支撑和加固作用。这样的精细的设计和到位的施工,体现出的是当时所具有的高超的技术水准和严密的组织管理。

皇城台的纴木遗迹(孔洞之处)

震撼之三:精美的石雕艺术

在石峁的出土遗物中,有生产和生活用具,包括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这里发现的各种石雕。石雕主要为石雕像和浮雕,也有线刻和圆雕。雕刻内容大致有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以神面石雕最有特色,也最为传神。

双神面大石雕(图片来自《石峁遗址志》)

石雕主要发现于皇城台,其中的一件双神面大石雕为扁圆柱体,直径为 49-53 公分,图像雕刻在圆柱顶部和柱身的两宽面上,在柱身腹背雕出对称的神面,神面以大眼、圆鼻、大嘴为特征。另一件双神面石雕为扁圆柱体高 62 公分,直径 19-22 公分,图像为前后布置。

出土的人面石雕多为在石块平展的一面浮雕出人面的形象,其风格近于写实,与神面明显不同。

双神面石雕(图片来自《石峁遗址志》)

出土的牛马石雕和人射马石雕图像也很有意思,前者图像中心为正视的牛头,两侧左右对称雕刻相向的立马;后者的图像表现一人持弓搭箭,欲射向对面的马,马则回头凝望,十分生动。

双马对牛石雕(图片来自《石峁遗址志》)

人射马石雕与拓片(图片来自《石峁遗址志》)

除此之外,其他的雕刻题材有眼形、眼纹、对兽、蛇纹、虎纹等。有意思的是,这里的虎纹石雕,与鄂尔多斯青铜器上的虎纹十分相像,这是否说明它们之间有某种传承关系呢?这些石雕艺术品的发现,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联系到古城东门址的壁画,我们可以发现,石峁的居民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雕刻技艺,以及相当高的绘画艺术修养。

虎纹石雕(图片来自杨瑞著《石峁二十四节气》

震撼之四:发达的经济与高度的文明

石峁发现了小件的青铜器和铸范,表明当时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宏大的建城工程反映了巨大的动员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在皇城台和内城的多个地点,均发现纺织品残片,经鉴定主要为麻布;石峁遗址发现有玉蚕,表明当时的人们对于桑蚕似乎并不陌生。遗址中出土的万余件骨针,更证明了当时服装制作的刚需,而这些,是必须有充分的桑麻种植才可支撑的

石峁遗址发现的大量玉器以及海贝表明,石峁居民同远方地区的文化交流也很频繁。石峁的玉器数量大、品类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玉铲、玉璜、玉钺是有意嵌入城墙之中的。然而当地并没有玉矿,据分析,这些玉器的原料应是来自甘肃、青海,更远的还有出自昆仑山的。这里的一些玉器的造型还见于辽宁、山东、中原的同时代文化,有些玉琮甚至带有良渚文化的风格。这样的器物,不管是战争还是交换所得,都表明当时地区间的交流已很频繁。

皇城台外墙砌筑的石雕(图片来自《石峁遗址志》)

与这样的经济形态对应,当时已经有了比较高级的精神文化生活:骨制口簧、管哨表明当时已经有了音乐的欣赏;卜骨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掌握占卜术的巫觋阶层;东门周边的集中埋藏人头骨的遗迹,则可能同奠基和祭祀仪式有关;“藏玉于墙”和将石雕嵌于墙内的做法,似乎体现了石峁居民对于城墙、台基的精神寄托。

东门址内的人头骨祭祀坑

不言而喻,石峁遗址所体现的是一个高级的文明,也就是说,当时应该已经出现了国家。这并不奇怪。像石峁这样的庞大的城市,没有帝国似的动员能力,怎么可能完成?据考古调查,在陕西、陕西、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山地,与石峁古城时代相近、但规模较小的石筑城址竟有数百处,我们可否认为,石峁就是这群石筑城墙城址的最高领袖呢?

石峁外城的残留石砌城墙

关于石峁城址的性质,有种种说法,有的认为是黄帝部族都邑,有的认为是尧帝避洪水之处,有的认为是上古之夏的都邑,有的认为是狄人祖先的都邑,等等,但这些都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不过有一点似可断定,与石峁的石筑城墙相对,中原是夯土城墙,而长江下游则是以环壕为防卫,这似乎表明了大的族群的不同

石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的确有如石破天惊,为当今的考古学研究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不过由此带来的几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就是这种以石筑城的传统后来为何不见了?石峁城大约存在了 500 年,后来就衰落毁弃了,衰落的原因是什么?石峁的石雕十分精美,这一传统被谁继承了呢?期待早日有确凿而权威的结论。

参观中我看到,东门址已经建起高高的的顶棚和围栏,形成完整的保护区。杨瑞科长告诉我,基于东门址的石峁博物馆已经基本到位,计划下半年对大众开放。这是大好事!希望有更多的大众可以由此体会中华文明的悠远与博大。

最后,要郑重感谢石峁遗址管理处宣传教育科杨瑞科长!她不仅牺牲休息时间为我介绍,还惠赠《石峁遗址志》和《石峁二十四节气》二书,令我受益颇多,且丰富了本文的图片。再次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峁遗址(公元前2300-1800年)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史前遗迹石峁遗址可能是黄帝都邑亦或夏都吗?
晋界讲坛视频 | 孙周勇:黄土、石头与城——公元前第三千纪的晋陕高原
神木发现史前时期最大城址 面积超400万平方米
【独家报道】中华文明探源——石峁遗址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