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城镇,文昌阁、文昌宫
userphoto

2023.01.15 河北

关注

原创:李金辉

古代的县城(包括州、府、国子监等)都会有供奉人间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也称文庙、圣庙),供奉“司文运、主科名”的天上神“文昌星(文昌帝君)”“奎星(魁星)”“文曲星”的文昌宫(或文昌阁)、奎星阁(或魁星楼)等等标配建筑,这些都是文人士大夫顶礼膜拜、祭祀同时也兼有学校功能的神圣场所。
明清时期新城县的古县城(今新城镇),与其他县城有所不同,除了孔庙、奎星阁、文昌宫这些标配建筑外,在南关外西南侧还修建了一座文昌阁。因此新城古城形成了文昌阁、文昌宫南北拱卫、相互庇佑读书人双加料“保护神”的奇特现象。由于众多“主文运”保护神“庇护”着这些儒学士子,加之县官着力强化儒学教育,从封建思想的心理暗示与重视科举教育的内外加持,有一时期新城县还真出现了“擢高科,登膴仕(高官厚禄),联翩鹊起”的景象。
新城县古城为什么南北并存文昌宫与文昌阁两座“司文运”的建筑呢?这都与古代读书人的神灵崇拜以及堪舆家重视风水、祈求神灵庇护有关。
先说文昌宫的修建,文昌宫也称文昌庙、文昌祠,文昌星是天上北斗七星之一(民间把文曲星与文昌星混为一谈,实际不是),职责是“主科甲司文运”,在地上供奉则称“文昌帝君”,司天下文运。古人基本是有神论者,所以文人士大夫敬天上神则是文昌帝君,敬人间神则是孔老夫子。每年的春季二月三日及仲秋的某个吉日,县官、儒学教谕、训导等要率领文人士子到文昌宫举行祭祀仪式。说来寒酸,新城县在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以前,还没有兴建文昌宫,每到祭祀日“新邑限于地基,于祀日以席棚了事”。也就是说到了祭祀这天简单的搭个席棚凑合。其实,在清嘉庆六年,朝廷已经制定了专祀日期,并“勅令各府、州、县建庙”,但新城县限于财力迟迟未动。
清嘉庆(辛未)十六年新任新城县知县黄克昌(江苏武进人)到任,照例率官举行文昌帝君的祭祀仪式,一看只是临时搭建个席棚应付,认为这是对文昌帝君的大不敬。黄克昌“礼毕慨然”!对生员岳冈桐等人说:“帝君以孝友人,司文章命化身……维士维民,统蒙保佑,而祠不建,以负朝廷崇奉之意,余滋惧焉。”黄克昌对有负朝廷重托感到内心恐惧,于是,捐俸禄倡建文昌宫。而文昌宫的地址,堪舆家们也早就选好了,即“城西北隅,兰若佛塔东侧隙地”,黄克昌立即组织生员、士绅等“鸠工聚财,兴于夏初,蒇于秋孟”,只用几个月,“朴斫丹雘,魏然焕然”,一座庄严肃穆的文昌宫矗立起来。文昌宫建成后,据推测,后来又在文昌宫旁边建了一座文昌宫塔,文昌宫塔十一层,兰若佛塔七层。彼时的新城北关外西北,形成了文昌宫巍峨、双塔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塔也有文笔的象征,文昌宫再加上双塔的加持,新城县的文运科举焉有不昌盛之理?
到了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知县姜渭春(山东历城人,光绪七年十月到任)重修文昌宫,作了《重修文昌宫碑记》,他对文昌宫的选址赞誉有加:“文昌帝君宫坐乾向巽,得天时焉,占地利焉。以故人文翠蔚,科第连绵。”说明,自打修建了文昌宫,新城县的科举考试成绩相当不错。
再说新城南关外西南侧文昌阁的修建,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是堪舆家的一席话,将观音阁改建成了文昌阁,建造年代要比北关外的文昌宫早二百多年。
首先说,文昌宫与文昌阁供奉的都是文昌帝君,但宫与阁的功能各有不同,文昌宫以春秋举行祭祀仪式为主,文昌阁则是文人士子读书畅游、登高远眺、谈诗论画的地方。据《光绪续修新城县志》记载,文昌阁原是一座观音阁,明朝万历辛卯(1591年)举人戎卫民有个同年举人(姓名不详)善风水堪舆。一次,戎卫民与此人在南关外升仙桥赏游,此人回首望见观音阁“杰阁魏然”,对戎卫民说:若“改为文昌,风教必为一振”。戎卫民深以为然,于是,把观音阁移到了城东北侧,大概在明万历二十三、四年,改建为文昌阁。巧合的是,文昌阁下有紫泉河水环绕,紫泉水由北向南流淌,在文昌阁西北角左右修了两个龙口,水流“势如人字形”,故曰“人字水”。清光绪元年,知县乔超五(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人)到任,到文昌阁闲游,见此“人字水”,对随行人员说:“人字水主科名”,文昌阁重修数年后果然应验。
现在能查到重修文昌阁的知县是葛之镛,湖南善化举人,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新城县知县,他到任后的第二年,看到文昌阁“风雨剥蚀,榱桷颓坏”“神像露坐”“见之愀然”,他神情严肃,有不悦之态。道光二十四年冬用修督亢桥的余资,对文昌阁加以修葺。由本县武生张平麟、新雄外委王太林、道官张礼全主持重修,两个多月后完工。重修后的文昌阁有三间房大小,“中祀文昌,旁列侍者,文窗朱户,四面为廊,环以紫泉,翼以垂柳,居高眺远,延清揽胜,亦新城之壮观也!”
封建官吏认为,重修文昌阁必定对振兴科举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文昌阁可以作为胜券在握的佐证。知县葛之镛借用堪舆家所言:

“天时人事,隐若相待,知必有擢高科登膴仕者,联翩鹊起于其间,可以斯阁为左券也”这是葛之镛《重修南郭文昌阁碑记》的记载。
笔者查阅民国《新城县志》,自清朝道光丁酉年(即道光十七年,1837年)王振纲中进士开始,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新城县共考取进士12人,举人57人,秀才70人,尤其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庚子、辛丑并科)的科考,新城县考中7名举人,成为轰动京城的大事。
如果把新城县科举考试成绩归结为修建了文昌宫、文昌阁,得到了文昌帝君的保佑,唯物者认为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对于信奉神灵的官员、儒生们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其实,新城县的科考成效应该是信仰与加强管理双重效应在发挥作用。
清朝进入康乾盛世后,有了较长的和平发展阶段,新城县占天时得地利聚人和,这在明清五次纂修《新城县志》的序言中可以佐证。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县王好义首修《新城县志》序言中写道:“新城古督亢地,古称膏腴”“密迩神京,得以先霑乎圣化”;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张栋在二修《新城县志》序言中写道:新城县“首沾德化牧爱,君子教养,沦浃骎骎然”。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县高基重三修《新城县志》序言中说:“新邑密迩都门,交午孔道”;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李廷棨四修《新城县志》序言:“念邑古督亢地”“今承平既久,土沃民淳”,武英殿大学士、署理直隶总督穆彰阿亲手为《新城县志》作序:“新城古督亢地,秦汉以来,夙称沃壤……新城密迩畿辅,渐被醇风和乐之声,熙皞之象,盖涵濡将二百年矣”。通过这些序言可以看出,新城县作为畿辅重地,膏腴沃壤,民风淳朴,得京师教化之先,儒学教育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同时,当时的历任县官、教谕、训导等封建官吏,感觉在京师的眼皮子底下为官,也不敢马虎懈怠,对儒学教育和科举考试给予了高度重视。明清时期的知县到任后,都有首先到文庙(孔庙)、文昌宫、二忠祠参拜、祭祀的惯例。参拜仪式结束后,还要到县学(后来增加了书院)听取山长对儒生的教育教学情况,并对儒生进行考试,查阅评判试卷,有的县官会定期到县学讲课。如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芮泰元捐廉二十两,组织武孝廉田苞、贡生赵楷林、韩燮、崔恺臣等十二人捐银八十两,共计一百两“发当商生息”,作为馆师修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县何兰馨,不仅捐俸维修孔庙、义学、文昌宫等,还把二忠祠进行改造扩建为书院,约定每月初二“考课生童”并“讲习讨论,乐育曲成,蔼然秩然”。道光八年,知县周良卿(贵州都匀人,三次任新城县知县)感觉县衙前的二忠祠(兼作书院)地势低洼潮湿,房舍少而狭小,把二忠祠迁建到学宫(县学,县衙西北侧)旁边,丈量出十间房的地基,扩建二忠祠兼书院,扩大招生,“以课生徒,文风蔚然”。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县吴沂创建城关四义学,专门招收无钱上学的贫寒子弟,自己带头捐廉二百两,组织倡捐一千八百两共计两千两,存当铺生息,作为义学的房租、馆师束脩、学生的书费(免收学费)等费用,并制定严格的馆师聘任管理制度、学生招生管理制度、重要节日慰问制度等等,保证了四义学的正常运转。道光十九年知县黄启心、咸丰六年知县杨咏春、光绪十七年知县张丙哲等等,他们均重视科考,设立奖励制度,筹集书院“膏火”,解决科考生童的路费川资,举办科考欢送仪式、创建紫泉书院等等,以多种形式,促进新城县的儒学文化教育,为科举考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培养人才、多出人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新城县的科举考试也连续多年呈现金榜题名的繁荣景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宁旧事‖第三十五回 ·校订县志大均再到西宁丨吟咏文阁举人广发启事
敬 读 文 县 地 方 神 庙 文 化 (自动保存的)
敬读文县地方神庙文化
赵树国|“先天之孔子”:明清山东文昌崇祀的建构与传播
明清大理府文昌信仰探析
武义范村文昌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