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错了:对阴阳五行的错误认识…………(附:阴阳辨证)

对阴阳的割裂

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但是对阴阳的理解,很多存在偏差。一般人对阴阳的概念停留于热属阳,寒属阴,把事物进行对比分类。下面这个图片,就是一般对阴阳的理解。把水理解为阴,火理解为阳。实际上阴阳互为表里,体阴用阳,这个简单的把阴阳割裂的分类方法就是错误的。因为水的温度一般低于火,但是两者是不同物体,而且也有水的温度高,火的温度低的情况。把不同特性的物体在一起按阴阳分类就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

如果按照下图,大家看看阴阳的分类和属性是不是更好理解呢?

碳为阴火为阳,这是阴生阳,水为阴汽为阳,也是阴生阳。如果把火水看做茶壶的输入,作为一个局部系统来看,则是水火阴阳和化汽。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是元代医师朱丹溪提出的论说。

对此很多医家提出质疑,认为百病生于寒。火神派扶阳派的观点则是:阳虚之人十之八九,阴虚之人百无一二。

两个观点看似矛盾,实则都是错误的。阴常不足,这个是对的,这里的阴不是指寒。也就是在上图中的碳才是阴,而水则不是真阴,水自身不能产生热量。碳是自然界的真阴,用于保持地球的温度,同样精血也是人体的真阴,用于维持人的功能和温度。试问,又有谁的真阴会有余呢?阳常有余,这句话就有问题了,这个阳是指虚火,往往是阴不足了,才会有虚火。真阴都有不足,真阳又怎么会有余呢?

阳虚之人十之八九,很多人是因为真阴不足,导致阳气不足,或者受寒之后的阳虚。这句话可以认为基本正确。阴虚之人百无一二,如果理解为阴虚火旺之人有一点道理,单纯说阴虚,可以说无人不阴虚。

所谓阴阳互生,阴要靠阳气消化食物来生成精血,阳气则是要靠燃烧精血来生化。所以阳主阴从等等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阴阳并无先后,就像先有鸡还是蛋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命题。

在上图中,肾气为燥气,水蒸气为阴气。如果茶壶为脾胃,碳为肾精,水为饮食,那么胃气为阴气含有营养物质,会下降生化精血,肾气为燥气用于腐熟饮食。肾气过旺则表现为虚火,会伤阴,就是消耗过量的精血,导致阴虚。如果脾胃过寒,或者肾的湿寒,会导致阳虚,饮食无法汽化。所以保证碳的充足,饮食平衡,气血精维持平衡,人体阴阳平和,百病不生。

五行生克的错误认识

很多人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五种物质,认为五行生克根本无法解释通。比如木生火这个都知道,但是土生金无法理解。金生水,水生木,无法理解,金属融化成水,那个水浇灌木头还不死了吗?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往往都是外行。

从中医的角度,统一的认识还是,五行对应五脏的功能属性,就不能简单理解为五种物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的机制,从来没有医书给出解释。以下是网上的一些解释:五行之间依次为相生,相生关系又叫“母子关系”,如木生火、水生木。隔一为相克(乘),反克为侮,如金克木,木侮金(木火刑金)。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分类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如肝喜条达、主疏泄,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能温煦周身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主生化,土有化生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水有润下特性,故以肾属“水”。在相互联系方面,肾水养肝木,水生木,肝血济心,木生火,心火温脾土,火生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土生金,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金生水。同时肺气清肃下降抑制肝阳上亢(金克木);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的壅郁(木克土);脾主运化制止肾水泛溢(土克水);肾水滋润以降心火(水克火);心火阳热制肺金清肃太过(火克金)。

以上解释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比如,肾水养肝木,水生木,等于没有说,肾水是怎么养肝木的呢?肝血济心,木生火,肝血应该是怎么生心火呢?,心火温脾土,心火炎上,又怎么温脾土呢?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的壅郁(木克土),肝木疏泄脾土,是否也疏泄肾水,疏泄肺金呢?脾主运化制止肾水泛溢(土克水),肾水是肾精,怎么会泛滥呢?肺气清肃下降抑制肝阳上亢(金克木),肺包裹心脏,应该首先抑制心火上亢才对啊?

如果说五行是生搬硬套可能并不为过,但是这个病机模型几千年来一直在用,自然还是有一定道理。

《尚书·洪范》一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五行每一行有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又生出五味。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意思呢?首先每一行都是气的两种属性,而不是我们常说的一种。比如,肝主疏泄,肺气肃降,这里就只是一种属性。因为文字的古老,而且五行的这一出处,肯定跟医学无关,黄帝内经可能只是借用了五行的理论,所以我们无法对五行的这些属性进行逐一解释。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欢迎加我进行谈讨。

我们知道每一个脏腑都有气血供应,也就是五脏都有阴,脏腑在完成自己的功能时,会消耗这些阴,进行运动比如呼吸、心跳,或者过滤加热,比如肝脏、肾脏等,完成对输入的气血进行加工并输出到其它器官或身体。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疏泄什么东西,西医讲肝有解毒功能,我认为这跟中医的疏泄是一个意思。食物经脾胃消化之后这些营养物质要进入心脏首先经过肝脏,肝脏对其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过滤分解,将营养的并且有一定温度的气血送入血液或通过气,输送到心脏,向心脏提供高质量的气血能量,这就是肝木生心火。肝脏将阴寒的物质形成胆汁并排泄到胆。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用于消化脂肪,也可以调节中焦的温度。

如果饮食过量,超过肝脏的负担,则造成淤堵,形成脂肪肝,杂质进入胆,而胆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形成胆结石。胆结石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胃的温度过高,胆汁分泌过旺,浓度过高,而凝结。如果中焦过热,胃气和胆气上逆,这是容易有口苦咽干的问题。

肝气主升,胆气主降,肝胆互为表里。一热一寒,以此调节中焦和上焦的温度。

火生金

肺法象天,主宣发与肃降。营养物质到达肺这里,经过呼吸运动,会进一步输送到全身,同时向中下焦输送。但是肺本身没有热量,他是一个给空气加热同时给心脏调节温度的器官。肺的热量要靠心火提供,同时也会受到肝火胃火的影响。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为阴小肠为阳,心血足则小肠不燥,小肠汽化供给心血营养。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在小肠的最外层,也是气到冷却的作用,就是需要蠕动减慢,这样大便堆积到一定时间才会排泄。如果肺的肃降冷却功能减弱,肝胃火旺,大肠过热,则会血虚干燥便秘,甚至形成肿瘤。如果气虚大小肠温度不够,蠕动不足也会便秘。

金生水

肺气下降,除身体消耗之外,多于的营养物质随之下降到肾,依靠肾火,转化成血精。

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医讲身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就是说,人的力气要靠肾,聪明才智也靠肾。肾气肾精对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西医来讲,肾就是泌尿器官,跟肝脏类似可以排除体内毒素。西医认为力量是肌肉的作用,不承认气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肾功能不足,或者肾被摘除,这个人即使肌肉再发达,他的力量也无法发挥。肾通过过滤排出体内多于的水分及毒素,尿液进入膀胱,排除体外。除了西医所说的这个通道外,实际上,脏腑跟肌肤一样,都是通透的,都有水和汽的进出。所以营养物质气化之后在身体内行走,也会进入肾和膀胱,在经过肾和膀胱加热之后,进入全身。西医能够知道皮肤的气的进出,但是看不到体内的气的流通。

肾精脊髓脑髓,都是肾气的转化作用生成的。健康人的大脑脊髓命门这些部位的温度比较高,就是肾精化气,形成卫气,维持体表温度,同时维持脏腑温度,帮助消化。

水生木

肾气可以帮助造血,所以说水生木。

木克土

脾胃主受纳消化饮食,如果肝胆火旺,气不得降,则脾胃温度不足,无法消化食物。如果脾胃受寒,肝气无法下行,会导致胃痛。

土克水

如果脾胃功能亢进,则消耗肾精。则消食易饥,这就是糖尿病,中医讲的中消。

水克火

如果肾精充足,则肾火适中,肾气能够生成血,则心火也不至于过旺,这就是水克火。这个水不能理解为饮用水或者水湿泛滥。如果肾精亏虚,肾火不足,则血也会虚,有可能心火就会过旺或不足。

附: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上证候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阴阳可概括八纲辨证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海洋注:本人认为“八纲”的实质就是阴阳虚实“四纲”,表里寒热的本质不离阴阳虚实,是隶属于阴阳虚实之下的范畴,所以本人予以省略

  在临床上,阴证和阳证之间有时不能截然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证型就属这类情况。

  (一)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概属阴证范围。

  【临床表现】

  大凡里虚寒证,皆属阴证。患者面壁静卧,闭目恶明(即喜暗而嗜眠,不欲见人),蜷卧,身重,面色苍白或暗淡或发绀,倦怠无力,呼吸浅表,神静少言,语声低怯,精神萎靡,神志朦胧或昏迷,抓空理线,循衣摸床,或喜温暖,口淡不渴,身寒,手足冷,皮肤枯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沉迟或弱或细涩,舌淡胖嫩,苔白而滑润。又凡病在血分的或病在脏的,也都属于阴证范围。

  【证候分析】

  精神萎靡,乏力,声低是虚证的表现。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小便清长是里寒的表现。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细涩均为虚寒舌脉。

  (二)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范围。

  【临床表现】

  大凡表热实证皆属阳证。阳证患者面向外卧,开目喜见人(有些羞明怕光的疾病例外),身仰舒足,身轻,面色红赤,颜面潮红,有光彩,目光明了,恶寒发热,肌肤灼热,口干咽燥,渴欲冷饮,心烦不眠,神烦,躁动不安,狂言谵语,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而深长,喘促痰鸣,声音透彻响亮,身热手足温,皮肤润泽,大便秘结,奇臭,小便涩痛,短赤,脉浮数或洪大有力或滑实,舌质红绎,苔黄厚燥或焦黑、起芒刺。又凡病在气分的(或卫分的)或病在腑的,也都属于阳证范围。

  【证候分析】

  阳证是表证、热证、实证的归纳。恶寒发热并见表证的特征。面色红赤,神烦躁动,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证的表现。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又是实证的表现。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洪大数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阴阳消长是相对的,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如诊得脉象洪大,舌红苔燥,兼见口渴、壮热等,便可知阳盛阴衰。如诊得脉象沉迟,舌白苔润,兼见腹痛,下利等证,便可知其阴盛阳衰。此外,阴阳错综复杂的变化,具体表现于表里寒热虚实等六纲中。

  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顾松园医镜》对阴阳病辨有病分昼夜轻重之说,亦可供作参考。如说:“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此亦言其变耳,勿泥。此着治之者,既定其时,以证其病,若未发之时,当迎而守之(顺势各治阴阳之意若正发之际,当避其锐锋,若势已杀,当击其惰归,至于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是纯虚之证,又不拘于昼夜之定候,当广服补药,以养其正”。

  (四)真阴不足(肾阴不足)

  真阴不足是肾中真阴虚损所致,如临床上常见的因肺结核等某些慢性消耗性疾患所致的虚热,即属此型。

【临床表现】

  虚火时炎,面白颧红,唇若涂丹,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膝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

  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五)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真阳不足是肾中真阳不足,阳不济阴所致,在人体功能衰退、基础代谢降低的各种疾患和年老体弱的人,多可见到。

  【临床表现】

  面色晃白,四肢发冷,倦怠嗜卧,咳喘身肿,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饮食不化,阳萎、遗精、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滑润或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或右尺独弱。

  【证候分析】

  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六)亡阴

  亡阴是指由于体液大量脱失而表现出阴津衰竭的证候。亡阴为“阴虚则热”的虚热性病变。

  【临床表现】

  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或神识昏糊,口渴咽干,唇干舌燥,皮肤皱瘪,眼窝凹陷,唇舌干裂,尿少、尿闭,渴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通常还以大汗淋漓主亡阴的特征,其汗温、咸而稀(吐、下之亡阴,有时可无大汗出)。

  【证候分析】

  阴液耗竭,失去濡润之功。故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津液化原告竭,故小便极少。阴虚则内热,故身热肢暖。虚热上犹则烦躁不安。舌红干,脉细数无力为津枯虚热之象。大汗淋漓多发生于原来为热病之患者,热邪逼迫则汗液外泄。也可见于治疗不当,发汗太过的病人。此时,大汗出既是亡阴之因,又是亡阴之症。

  (六)亡阳

  亡阳为“阳虚则寒”的虚寒性病变。体机能活动低下。

  【临术表现】

 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厥冷,畏寒踡卧,渴喜热饮,味淡,气微,舌淡白润,脉微欲绝或浮大而空。

  【证候分析】

  亡阳发生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阳气虚弱以致亡脱的阶段。阳虚固摄无权,故腠理开而汗大出,汗冷,味淡微粘此乃亡阳的必备症状。阳虚则寒,故身凉恶寒、四肢厥冷。

  (七)亡阴亡阳证的鉴别

  亡阴亡阳是疾病的危险证候,辨证一差,或救治稍迟,死亡立见。

  亡阴和亡阳是指急骤的丢失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能力衰竭而言的。

  亡阴和亡阳均是髙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严重脱水、虚脱、休克或治疗错误等导致的。

  亡阴与亡阳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病证,亡阴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大量脱失津液,从而导致亡阴。亡阳的主要病因是阳气亡脱。因为气可随液脱,可随血脱,所以亡阳也常见于汗、吐、下太过以及大出血之后,同时,许多疾病的危笃阶段也可出现亡阳。

  阴阳是对立互根的,阴竭则阳气必无所依而离散,阳亡则阴液必无所化而耗尽,所以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也常随之出现亡阴,二者仅有主次、先后不同,并无截然界线。在临床上,宜分别亡阴、亡阳之主次,及时救治。

(八)阳实

  正气旺、邪气盛的功能失调。

  阳实是指疾病过程中正气未衰、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机能亢奋属实;“阳胜则热”,热量过剩属热,其病变的根本性质为阳实兼热。

  阳实的形成,多由于感受热邪或其它之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自身机能的病理性亢奋发展而成。另外,长期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也可引起。主要表现为壮热恶热,躁扰不宁,气壮声高,面红烦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数有力,舌红绛、苔黄等一派实热性征象。

  (九)阴实

  习惯上称阴偏盛或阴胜,是指疾病过程中,正气未衰、阴气偏盛,以机能障碍或失调、热量不足为特征,或水湿、痰饮、嵌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状态。机能失调属实,阴胜则寒、热量不足属寒,其病变的根本性质为阴实兼寒。

  阴实的形成,多由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或体内脏腑功能障碍、失调,使体内阴气偏盛,抑遏阳气引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恶寒喜暖、脘腹冷痛、泄泻、水肿、踡卧少动、口淡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迟等症象。

  (十)阳虚

  指人的阳气虚损,机能减退,热量不足,表现为虚寒性的病理状态。”阳虚生外寒”即指此而言。阳虚的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过劳久累,耗伤阳气以及过用误用寒凉清火方药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乏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

  另外,中医有“阴厥”一说。厥者,四肢凉而不温也。内脏虚寒,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因而逆冷的,名曰阴厥。阴厥实际上是指阳虚较甚,手足尤其逆冷的病证。〈阳厥将在“表里”一节里谈到。)

  (十一)阴虚

  指体内阴液亏损及其功能减退,因而阴不制阳,出现虚热性的病理状态,即“阴虚生内热”。阴虚的形成,多因热邪伤阴,五志过激化火伤阴,久病耗及阴液,以及操劳日久,补给不足,暗耗阴分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唇红口干、舌质嫩红或绛、干无苔,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十二)阳实阴虚

  临床上阳实、阴实和阳虚、阴虚常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因为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一方偏实偏盛,必然影响到相对立的另一方,使另一方受到不同程度的耗伤,即阳实可以伤阴,阴实可以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在阳实状态下,炽盛的阳气,必然对阴液造成程度不同的伤耗。当伤耗较轻,征象不显时,其病的本质仍然只是阳实;当伤耗较重,征象明显,出现口干烦热、尿赤而少、大便干结、皮肤干燥、弹性下降等阴液亏损、失于濡润征象时则转变为阳实阴虚,其病的本质是实中夹虚。

  (十三)阴虚阳实

  习惯上称阴虚阳亢,阳亢,与阳实同义,为了使诊断名称规范化,我们将阳亢改称阳实。

  阴虚阳实与阳实阴虚是临床表现相近似,而发病机理不尽相同的两种证候。阳实阴虚是先冇阳实,因阳气耗伤阴液而继发阴虚;阴虚阳实则是先有精血或津液的亏虚,阳气失去阴液的制约,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出现阳实的表现。阴虚会使阳气亢盛,阳实则能使阴液耗伤,加重阴虚,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失眠、烦躁易怒,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

  另有阴虚阳浮。指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有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阴虚阳浮与阴虚阳实相似,所不同的是症状集中在上焦。

  (十四)阴实阳虚

  当阴液偏实偏盛时,必然对阳气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当阳伤较轻,征象不显时,其病的本质仍为阴实兼寒,当阳伤较重,征象明显时,表现出畏寒、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多种机能低弱所致之证,其病的本质转变为阴实阳虚,即以实寒为主,兼有阳伤的实中夹虚。

  (十五)阳虚阴实

  阳虚阴实与阴实阳虚虽然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发病机理却不相同,前者由阳虚引起阴实,后者由阴实引起阳虚。阳虚阴实的阳虚指肾阳虚,阴实,指阴寒内盛。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以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阴寒的病状,如畏寒、肢冷、下利、水肿、脉沉微等。

  (十六)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阴阳互损的结果。当机体阴液或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都会累及到另一方使之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阴阳互损,是在阴虚或阳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由于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为全身诸脏阴阳之根本,故任何脏腑的阴虚或阳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损及肾阴或肾阳;而肾阴或肾阳虚损到 —定程度则会损及另一方,结果形成阴阳两虚。临床上阴阳两虚可有两种情况:

  其一,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是由阳气虚损较甚,累及阴液,以致不足引起。主要特点为:虚寒与虚热同时存在,而以虚寒为主,虚热次之。

  其二,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是由阴液亏损较甚,累及阳气,以致不足引起。其特点为:虚寒与虚热并见,但以虚热为主,虚寒次之。

  (十七)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也称阴竭阳脱。指疾病到了严重阶段,阴阳双方不能相互维系、分崩离析的病理现象。当临床上出现大出血、大吐大泻、髙热等严重亡阴症状时,阴液已经衰竭,阳气随时可能外脱;内伤杂病如心阴衰竭,也可出现阳气暴脱。阴阳离决,是阴阳失调最严重,也是最后的阶段,是生命濒死及死亡的重要机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中医理论之中经常谈到的阴证和阳证。前面第二章第二节里,我们曾对此有过评述:欲用阴、阳二证来概括所有的疾病,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阴证和阳证的具体含义分别是指虚寒证和实热证。结合阴阳病位意义上的辨证,确切一点来说,阴证应指阳虚兼寒,阳证应指阳实兼热。

推荐相关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四)
内寒、内火、内燥、内湿生成的机理
刘渡舟讲辨少阴病,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的病患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之阴阳辨证
肝阳虚简述(会员专享)
刘文澄医理精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