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骏说《孙子兵法》系列(一):为将之“五要”
主讲人:马骏
要想打胜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能征善战的高端军人,也就是将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详缜密,国家就必然会强大;如果辅佐得有疏漏失当之处,国家就会衰弱。
那么,孙子心中的好将领,他眼中能够辅佐国家强大的高端军人是什么样的呢?
这一点,孙子在他的兵法一书中,谈到了优秀将领的“五要”与“五不要”。“五要”的内容是:做为一名优秀指挥官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关爱部下”、要“勇敢无畏”,要“军纪严明”。孙子的原话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五不要”的内容是:不要“死打硬拼”、不要“贪生怕死”、不要“性情暴躁”、不要“好名自尊”、不要“溺爱民众”。孙子的原话是: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先讲“五要”。
“五要”,就是做名高端军人的基本素质。被孙子放在第一位的是“智”。
什么是“智”呢?智,就是智谋,智慧、智力!孙子为什么把“智”放在高端军人基本素质之首?孙子没有直接回答。三国时期的智者诸葛亮给予了回答: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有智谋,就是他有全局意识,能够从战略高度认识局部事物,分析事物的利害得失。他那篇著名的《隆中对》就是一篇极好的战略形势分析与判断文章。真的可以做现代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学习的范文。
他在文章中,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深刻分析了汉末各种战略力量变化形成的态势,分析了各方面政治力量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他认为曹操的优势是:
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的优势是:
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而对益州,也就是四川的分析是: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刘备面临的形势,以及这个形势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建议刘备:
第一,不要与曹操硬拼,而要躲避曹操的锋芒;
第二,可以联合孙权,而要不想着把东吴吞并;
第三,取荆州和益州(四川)作为建国基地;
第四,等到出现有利的时机时,即分兵两路攻打洛阳和汉中。
诸葛亮对刘备说,如果能这样做,那么您中兴汉室,重振大业的愿意就一定会实现的。
诸葛亮的《隆中对》将当时刘备所处形势中的利害关系都分析到了。这就是大智慧。孙子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好的将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兼顾得与害的关系。孙子的原话是: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孙子强调“智”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一个团队,成功的领导者有性格和品质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领导者要掌握相关事务的丰富知识,而智慧就是从这里悄悄踏上这个领导者命运征程。西方有人说: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孙子眼中的高端军人第二“要”是“信”。
什么是“信”?信,就是“赏罚有信”,就是诚实不欺。用在治军上,信就是该赏,不以远己而不赏。就是说,部属做出了成绩,不能因为当事人平日不和自己来往,或者曾经犯过错误,或者是自己很烦的人而不赏。信就是该罚,不能以亲信而不罚。三国诸葛亮就是赏罚有信的名将。
公元230年,蜀汉驻前线祁山有20万兵力,但由于后勤保障不足,前线严重缺粮。这时,长史杨仪提出一个建议,将20万兵力分为两班,平日在前线部署10万兵力,每100天轮换一次。这样,既可解决由于运力不足带来缺粮问题,又可以使得前线士兵保持高昂的士气,不会因长期在边境驻守而产生厌倦情绪。
诸葛亮接受了杨仪的建议。下令将全军分为两班,100日一轮换,谁违令就按军法处罚谁。
可是,231年早春2月,司马懿派手下大将张郃与蜀军交战于卤城,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礼县城东北。这时,正值前线有4万蜀军到了轮换的时间了。而前来接班的蜀军还要汉中路上。杨仪进帐对诸葛亮说,是不是暂时停止轮换?
诸葛亮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他坚持让应该回家的士兵回去休整。
这就是信!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非常重信。孔子说: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
作为大国的统治者,第一点就是要办事严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要说老实话。
有信,就有战斗力。当蜀军听这诸葛亮在敌军压境的时候,还让他们按时回家休整的消息,感动到了极点,纷纷要求留下来,打完眼下这一仗再走。士气高得嗷嗷叫。最后,将张郃射杀在木门道。
蜀军这一事例真的证明韩非子的那句话:
信赏必罚,其足以战。《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只有赏罚严明,军队才能有战斗力。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一个团队领导者的处事之道,最为关键的是要公正无私,也就是有没有信。对此,《淮南子》说得切:
公而忘私,一言而万民齐。
孙子眼中高端军人的第三“要”是“仁”,即要关爱部下。
魏国大将吴起既是中国著名的军事统帅,也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就流传着吴起为一名军人两代人用嘴吸脓的故事。
一次,一名老兵的背上长着很大的疮并且化了脓,疼得难受极了。吴起见到后,立马让老兵躺下,他蹲下来,趴着老兵的背上,用嘴把这名老兵的背上的脓给听了出来。连续几天,都是这样。最后老兵的疮好了。老兵感动极了。在战场上拼死作战。在他看来,他的命是吴将军给的,不奋勇杀敌,就对不起将军。直到最后战死沙场。临死前,还嘱咐妻子把儿子送到部队继续为吴将军效命。不巧,这位老兵的疮是个遗传病。他儿子的背很快也长了个大疮。吴起知道后,又和从前一样,帮助这位老兵的儿子吸背上的脓。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有没有出入,已经是无法可考。但是,孙子在他的著作中却明明白白地说了故事中表达的思想: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圤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
孙子眼里高端军人的第四个“要”,是要有“勇”。
什么是勇?勇就是勇敢,就是胆量。说到“勇”,还有一个故事。孔子大概在某种场合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挺善于解剖自己。有一次,他与学生曾子谈论如何做人。他评价完品行端正的人应该把“言过其行”作为耻辱之后,突然非常感叹地自我解剖说:“高素质的人还有三样东西我不具备,或者说我做不到。第一,我不能像仁德的人那样遇事不忧愁;第二,我不能像智慧的人那样,遇事不糊涂;第三。我不能像勇敢者那样,遇事不惧怕。”他的学生曾子听后,非常赞同地说:“这真是老师真实的写照呀!”
孔子说自己遇事不能做到不惧怕,用的词就是“勇者不惧”。大家都知道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故事,前秦大将符坚南下灭晋,在淝水被晋军名将谢安打败,乃至于将寿阳城北面的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认为晋兵,留下了被人叽笑千古的成语“草木皆兵”。符坚之所以把草木认为是敌国的兵,就是由于临阵害怕产生的幻觉所致。
相反,谢安在这场会战中,尽管兵力处于劣势,却极为镇定自若,丝毫没有“怕”与“恐惧”。他甚至在摆兵布阵停当后,于客人在深山茅屋里下棋。当打败秦军的战报送来,他看后随即放在桌上,若无其事,继续下棋。客人也关心前方的战局。问他:“究竟打得怎么样了?”
谢安轻描淡写地回答:“哦,小孩子们把敌兵打败了。”
当然,谢安并不是真的这样满不在乎。当他下完棋回到内室,鞋垫都让汗水浸透了。而当时正值隆冬季节。
符坚遭遇挫折后,为什么会把草木当成兵?谢安与敌交战时,为什么能内急而外定?我想用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的观点解释-符坚是一个不善于管理恐惧的人,所以不能在危机中镇定自若;而谢安是一个善于管理恐惧的人,因而肯定能在危机中镇定自若。
如果一个人在战场上,能像管理手下士兵一样,把恐惧管理得井井有条,他还会畏惧他所面临的危险吗?而不畏惧面临的风险的人,不就是大勇之人吗!
孙子讲的高端军人的“勇”,不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之勇,而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天下大勇。
孙子眼中的高端军人最后一个要有的基本素质是“严”,即要“军纪严明”。
流传了2000多年“吴宫教战”的故事,就是孙子严明军纪的典型事例。
这个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记载。说得是孙子奉吴王之命训练宫女,他把180名美女分成两队,分别让吴王两个最宠爱的妃子当队长。哪想,妃子侍候皇帝、使尽浑身解数让皇帝满意行,练兵可不行。孙子又不是皇帝,凭什么要听他的。所以,孙子说东,她们偏向西。开始,孙子还有耐心,认为是自己没有交待清楚的错误。后来发现不对,是那两个妃子成心取笑她。于是,下令把她们杀了。吴王求情也不行。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武列传》
以上,就是孙子眼中高端军人的“五要”,这就是:智信仁勇严,统兵五大要,志者莫敢忘,军营乐逍遥。
(稿件来源:中华文明大讲堂 责编:山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好习惯9-4
《我是军人》,献给当年的参战老兵!
诚实的人天然就拥有一份成功的基石
兵法2 | 孙子:为将'五要'之'信'
向即将退伍战友敬礼,祝你们一路顺风
“军人”,哥只是个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