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意敦煌宕泉河|孤独的圣水,永恒的变奏


多年来,徜徉于辉煌绚丽的文化海洋时,我有两个强烈愿望——考察宕泉河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者是穿越三危山的圣河,后者是交接东西的圣地;前者催生了人类文化奇观敦煌莫高窟,后者涵养着岁月的褶皱与厚重的历史。任何事物的相遇相知,都需要机缘。数次朝圣敦煌,皆擦肩而过,而两个愿望这回竟然都实现了!

我觉得,宕泉河是一条曾经绚烂、绵延至今的孤独圣水。

▲敦煌宕泉河冯玉雷摄影

敦煌的3月,大地复苏,草木蠢蠢欲动,给干燥的、泛着刺目光芒的戈壁滩点缀些许生机。尽管如此,单调的色调还是让人昏昏欲睡,直到莫高窟前带状墨绿让人激愣一下,困意扫光。莫高山顶的烽火台、干涸的宕泉河床、蜂房般的北窟区直扑眼帘。

100多年前的莫高窟和宕泉河(伯希和拍摄

1907年冬天,法国学者伯希和曾经拍摄过这段宕泉河,照片显示,整个河床上覆盖着一层厚冰,可想水量之大。莫高窟第148窟《唐陇右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说宕泉河“前流长河,波映重阁”,表明当年水量丰沛,相当壮阔。莫高窟南区和北区考古发掘证明,1000多年来,宕泉河流量逐渐减少,河床逐渐淤高:第489窟、487窟开凿于唐代以前,洞窟地面应在今地面6米以下处;第61窟开凿于五代末,窟前殿堂台基在今地面3.2米以下处;第130窟前有一处西夏遗址,地基在地下3米以下处;第61窟前元代遗址在今地面2.1米以下处;第130窟前明代冲积层在今地面2米以下处。这些考古材料反映了莫高窟南区窟前地面历史高度的变化。

100多年前的莫高窟和宕泉河(伯希和拍摄

现在的宕泉河已经衰变为一条潺潺小溪,敦煌研究院在山口处建设大坝,全部截流,绿化窟区,为生物治沙工程提供灌溉水,主河道便常年断流。只有夏天暴发山洪,冲荡河床,重现往昔雄劲。最近一次山洪暴发是201265日凌晨,敦煌突降暴雨,宕泉河涨溢,冲出河床,漫漶进莫高窟前的树林里,宕泉河上仅有的一座大桥及通往景区的公路多处被冲毁。这种状况在西部地区的夏季比较常见,往往一夜之间,昔时平缓温顺的河流忽然间变得狂傲不羁,无比凶悍。

作者在莫高窟宕泉河考察时留影(李成摄影)  

我和李成兄装备得像两峰将要远行的骆驼,沿流淌清澈宕泉河水的水泥渠道逆流行进一段,拐向戈壁滩,经过有枯死胡杨树相伴的古代佛教建筑遗址,往南部山区跋涉。太阳光线针扎般地刺激肌肤,汗流浃背,气息蒸腾。我们一边前行,一边回望莫高窟。从不同高度、角度远眺窟区,感受别样生动。有时她像一只在荒地中睁开的绿色眼睛,仰望天宇;有时,她像一只以九层佛阁为脊、以两边河谷绿地为翅膀,翱翔在大地上的雄鹰。

作者在莫高窟宕泉河考察时留影(李成摄影) 

若是夜晚,圣灯照时,一川星悬,闪烁飘忽,定然美不胜收!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游脚僧乐僔登临莫高悬崖,遥望对面的三危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受感应,发愿在宕泉河谷开凿莫高窟历史上第一个石窟,开创璀璨瑰丽的佛教文化。遗憾的是,《重修莫高窟佛龛碑》或其他文献中没有描绘宕泉河的精神状态。与河西走廊、新疆等地的河流相比,宕泉河不过是一条极小的内陆河流,但它是莫高窟选址、草创、建造和发展的源泉。没有这条河,即便乐僔为奇异佛光所动,纵然他想开凿洞窟,但他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无法想象圣众们会翻越几公里的鸣沙山,从月牙泉取水。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采石场(李成摄影

宕泉河对莫高窟至关重要。因为三危佛光,乐僔发愿开凿洞窟;因为宕泉碧波,乐僔就具备了践行宏愿的条件。于是,在沙山、悬崖、戈壁、河流及矮小植物之间,一道旷世文化奇观轰然发轫,郁郁葱葱,蔚然绵延。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眺望莫高窟冯玉雷摄影 

作为一名激情澎湃的游脚僧,乐僔在开凿首窟过程中,肯定要不断远涉东边三危山或南部山区,远距离地欣赏他和圣徒们的佛教艺术作品。或许,当首窟还是半成品时,他就看到了“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的盛况。他多么欣慰啊!他们的创造活动进行时,“莫高窟”这个名字也在石匠敲击声和宕泉河潺潺流淌声中酝酿、发酵。那时,鸣沙山东麓的崖壁比敦煌绿洲高出近百米,巍然独立,百姓把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叫做“漠高窟”,后来演变为“莫高窟”,隋代洞窟中即已出现,藏经洞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另有一说,古代敦煌鸣沙山又叫“漠高山”,古代汉语中“莫”与“漠”通用,莫高窟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还有一说,乐僔之后,弟子僧众相继开凿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遂叫“莫高窟”,纪念乐僔首创窟之功……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乐僔与莫高窟、宕泉河的美丽邂逅,永恒结缘。

回望愈来愈远的漠漠高地、塔林、洞窟,似乎要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吸引到古老时空。但我们不能想象太久。刚驻足,蚊蚋之类飞虫平地冒出,亢奋地往身体裸露处冲击,我们便疾走起来,让风驱散这些坚忍不拔的小生灵。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三危山冯玉雷摄影

三危山是莫高窟东侧一系列东西向延伸的山脉,我们的目标指向其西延段——相对于莫高窟,则属于南部山区。大约40分钟后,我们行至山脚,沿贫瘠山梁上行。沟壑间被暴雨冲刷的痕迹异常醒目,透露出阵阵威气。到半山腰,几丛骆驼刺赫然闪现,冒着既浅又薄的绿云,向我们舒展身姿。一只大黑蜂盘旋,满怀希望,忘我嗡叫。脚下的山体逶迤远去,延伸到莫高窟,只见一道黛色眉线,影影绰绰。繁华的历史与此时此地的孱弱生机,无法组合到一个镜头中。感叹一阵,继续攀缘。翻越两道陡峭的山脊,前面出现布满蜂窝状的壁面和有人工凿痕的断崖。李成兄介绍说这是古代匠人的采石场。那些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窝坑是千百年来雨水汇聚、腐蚀而成,它们与深浅凿痕配合默契,倾诉着创造者们的劳动艰辛,展览着别样沧桑。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作者在采石场(李成摄影

绕过古代石匠的野外作坊,眼前豁然一空,猛然可见呈S”状蜿蜒蠕动的宕泉河,而脚下的山体陡峭壁立,斜插到河床上,令人魂悸魄动,眩晕。我们不知不觉到了一座山峰的顶部!但没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静。谷风隐隐,河水汤汤,渺如梦幻,我调匀气息,站稳,努力几次,试探着向前探出身子,俯瞰,也只看到旁边或对面的山根。不过,宕泉河的雄壮之美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底。宕泉河以山为岸,两边坚石虎背熊腰,如天柱,如金刚,如志士,错落排列,雄犷壮美,河水下切基岩,形成窄“V”字形河谷。这里是宕泉河主河道出离三危山、冲向开阔戈壁滩的最后阶段,尽管宕泉河水量不大,且冰凌满布,芦苇丛生,但森然可感其中蕴含的凶猛力量。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作者在五个墩(李成摄影) 

几座峰顶相连,我们小心翼翼沿逼仄陡路往高危处攀缘,从不同高度、视角,尽情欣赏,尽情拍照,尽情赞叹。李成兄说难得到此,他选取几处背景,让我对着镜头说一段话,留作资料。大风吹动衣襟,哗啦作响,似乎在嘲笑我们的自娱自乐。

宕泉河谷口北岸,是一片冲积扇似的芦苇地,再往上,是二级台地,有俗称“城城湾”的佛教遗址。城城湾是此行考察主要目标之一。李成兄曾带几位女孩子从山体间的崎岖小道下到谷底,他提议我们从此下山,涉水过河,就到了城城湾。这是捷径,我走到崖边试探几次,脚底有滑沙,险象环生,终不敢造次,无奈返回,从谷口平缓地区绕行。一座充当宕泉河门扉的巨大石山上有等距离排列着的五座墩台,与李成兄琢磨一阵,搞不懂作何用处。2001年,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宕泉河东岸戈壁滩上发现几十座早已被毁坏的古塔遗迹,每座塔遗址上都残留有大量彩绘过的白灰皮碎片。敦煌学家马德先生根据文献推测,它们是古代用于埋葬和尚的“塔林”。墩台是否与它们有关?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城城湾(李成摄影)

宕泉河山口开阔平坦,芦苇茂密。河水绿中透黄,匆匆流淌。这段逐渐开阔的河谷被称为“洪水沟”。东、西岸边,枯黄的芦苇丛根缘地带,两溜去年结冻、仍然保持浪涛冲刷痕迹的坚冰还未消融,泛着白玉般的和光。它们标志着去年宕泉河的较高水位。登上冰坎、土台,便是坍塌毁坏的城城湾遗址。马德等学者考察认为,城城湾是一座中亚式佛寺遗址,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塔瑞里寺院遗址、犍陀罗塔夫提拜山岳寺院遗址、新疆库车苏巴什寺院遗址形式相同,大约在公元前后已出现。城城湾寺院比莫高窟创建时间要早,很可能就是专家推断的“晋司空索靖题壁仙岩寺”之所在,也是“敦煌菩萨”竺法护及其弟子竺法乘和魏晋以来敦煌高僧的活动场所。专家还在洪水沟东侧崖体上发现一方形小龛和一座中型洞窟。该窟以西崖壁也有人工凿痕,下部可能有洞窟被流沙掩埋。马德先生推测这些洞窟可能是敦煌文献中记载的“赤岸窟”。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城城湾佛塔(李成摄影)

从城城湾遗址仰望群山之巅,有一座烽火台,巍然矗立。它是新的探索目标。山体陡峭,怪石嶙峋。我们俯下身,手脚并用,几近爬行。我想起李白的《行路难》。在这枯瘦的岩石山间,竟然有一丛衬出微微绿意的红柳,牢牢扎根于地面,似乎天然长出。旁边山沟半空,不知名的鸟儿啾啾叫几声,划出优美的弧线飞向山顶,落到一处高耸的峰头上。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远眺对岸峥嵘群山,俯瞰古老沧桑的城城湾,再向上望,内心不由自主,畏惧。小憩一阵,继续攀缘。古人走过的小道在山脊上显现出来,引导我们走向峰顶。途经陡崖,见一山洞,大概是禅窟。或许,当年竺法护、竺法乘等高僧在此坐禅,静修。宕泉河在三危山间的冲荡声给了他们多少启悟?

作者和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成(左)在一起

这样想时,鸟又叫几声。其娇小玲珑的身姿清晰可见。她激动地点头翘尾,致意。她是城城湾遗址的虔诚守护者吧?我们精神振作,快步向前。即将登临峰顶,鸟儿快乐鸣叫着,飞向空谷。峰顶是危峰,是绝顶,是由尖石利刃组成的屏风,上面有鸟粪便。这些小可爱常常伫立于此观赏。眼前壮观景象令人目不暇接,我伸手抓石,手心竟被扎破,强忍着,狼吞虎咽般地吞咽这种雄奇到极致的粗粝美景。凉风嗖嗖,乱石穿空,宕泉河悠然淡然,在V”形山谷中从容曲张,向天际延伸,消失在群山间。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途中(李成摄影)

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西端的野马南山,发源地海拔3880米。源头有冰川融水形成的几条小河流经野马山区,出山后,水流潜入地下,经过大约40公里扇形戈壁滩,到大泉、大拉牌等地露出来,在三危山中盘亘15公里。山间,有五条干河沟自东向西汇入主河道,暴发山洪时,流量猛增千倍,激流直接冲蚀宕泉河西岸,造成崖体坍塌、后退,形成凹岸,显露出剽悍野马的倔强性格,想象那气势,是不是惊涛拍岸?是不是“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身临其境,才深知三危山之“危”的确切含义。“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表示多数、多次。“三危”当指该山的危险程度难以表述吧。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守卫莫高窟的烽火台冯玉雷摄影

烽火台隔着几层山,还在更高、更远处。经过一段险峻的崖边小道,翻越几道山,跋涉过几片坦荡如砥、肤如凝脂的沙滩,汗流浃背,腰酸腿疼,终于抵达承载烽火台的大山脚下。我们顶着烈日强光,歇息,观望。我说,如果我们是两只雄鹰,早就飞到了。李成兄笑说我们不是雄鹰,是疯子。两个疯子缓足精神,小跑着上山。山脊坚硬,筋骨暴露,参差突兀,被风刮得嗖嗖响。忽然,烽火台上闪出一道人影,我俩同时惊叫起来:“有人!”仔细辨认,人影晃动一下。再晃动一下。消失了。不久,他出现在烽火台底座边。我们确定这不是穿越剧中的偶遇。走近,交流,原来是在莫高窟从事某项建筑工程的青年,利用闲暇到此“采风”。聊几句,他下山走了。很快,身体缩微成荒漠间的一个影子。

▲大漠(冯玉雷摄影)

烽火台半边坍塌,但因其坐落的山体睥睨群雄,放眼望去,四周山峰、沙地、荒滩、河谷都变得温顺、内敛、谨慎。从东边排阵而来的三危山桀骜不驯,呈现出大概轮廓。南望,是宕泉河逶迤而来的地带,乱山尖如竹笋,蓄弩张剑拔之势。西边是鸣沙山与三危山碰撞交接区,温柔之沙坚持不懈消磨着雄山的锐气,配以稀少骆驼刺、红柳之类耐旱植物,仿佛是一件气势雄浑的装置艺术作品,创作主体是风,是沙,是岁月,是万物。向北望,一道巨大石山如巨蟒,如巨龙,威猛遒劲,扭动身躯,带着呼呼生气,扑向宕泉河,并在其东岸扩出一片戈壁滩作为三危山的战袍。莫高窟区绿意稀薄,像一片浮云。滋养她的宕泉河流经其下,往北消失到荒滩中。古时候,水量丰沛时,宕泉河能流到疏勒河,最终汇入罗布泊。

▲阳关(冯玉雷摄影)

空气透明,阳光剧烈。我们与烽火台相依相偎。砾石和风化的碎石泛着沉寂千年的静光,万分凝重。在如此荒凉的地方,一切变得简单、真实,可亲、可爱。人与自然万物如此亲密地接触。近处豪迈地真实着,远处混沌地真实着。现代城市设置各种约束,布置多处监控,人群与网络的喧嚣无序交响,很难找到反照灵魂之镜。而此时此刻,所有元素都如此迫切地真实着,我相信一切,接受一切。

莫高窟宕泉河考察冯玉雷摄影

我坚信,古往今来的所有高僧、信徒、石匠、画师,都以这种淡定心态各就各位,各行其是,终于成就了灿烂辉煌、美轮美奂的莫高窟。

沿着沙山返回的过程中,在凶险山谷寻找出路的过程中,走在宕泉河柔软开阔河床的过程中,我似乎听见这条孤独的圣河在不经意地说:别看三危山万千峰峦威风凛凛,在我眼里,它们只不过是莫高窟激起的小小浪花!


作者简介


冯玉雷 笔名雷子、六千大地。甘肃兰州人。民建成员。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兰州师专任教,2002年调入西北师范大学。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兼职副教授;兰州市作协副主席;民建甘肃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甘肃《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甘肃省敦煌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签约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佚书》,电视剧剧本《失踪的女神》、《敦煌百年祭》,报告文学集《陇原英烈》,旅游文化著作《走遍中国·甘肃宁夏》等。长篇小说《敦煌百年祭》获2000年甘肃省政府第三届敦煌文艺奖。



文章原载《丝绸之路》,作者授权本平台编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千年丝路,最美敦煌!(旅游攻略)
敦煌石窟(五)敦煌石窟群的分布及地理
【转载】【原创新帖】丝路花絮
向玄奘东归之路敦煌市奔去
1943,李约瑟在敦煌
大梦敦煌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