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乡野医生”到“国医大师”,张学文有多厉害

自古以来,旁人对于中医的影响都是慢养细调理,偏偏张学文不认可。

1977年的一天,在陕西中医学院工作的张学文遇到了一名急症患者。

他一到诊所就见到了抢救室外面放着的棺材,满心都是困惑。“人还没死,棺材已经抬过来了,这是啥毛病?”

一问才知道,躺在病床上的人已经抢救了一天了,他的媳妇儿觉得肯定没救了,于是提早做好了准备。

了解完事情经过的张学文立马上前询问:“能不能把中医加上?”得到肯定回答后,张学文先是仔细观察了这位患者,断定他是个热度伤阴证型患者后,又经过严谨的辨证,开出了一个药方。

还特意提醒了,这个方子一定要用绿豆,还必须要去壳。

可村里根本没人相信这个方子能救人。“人家根本就不想熬,也不准备熬。”

张学文废了不少的口舌才说服对方试试看,当天晚上喝完后,病人的温度果真在次日的清晨下降了不少。

家属一见方子有用,连忙找到张学文问后面怎么办。张学文不慌不忙地说了句:“见效不改方子,接着吃。”

这一吃,就是一天4斤药,等到第三天的时候病人已经能张口说话了,一直住了10天,彻底康复了才离开。

张学文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中医经验,他通过自身的技术与经验将多名急症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后来他致力于医治中风病人,提出的“颅脑水淤论”为我国的中医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从14岁开始学医、18岁问诊,74岁被评为“国医大师”,如今87岁的张学文依旧坚持出诊。

谁又会知道,这样一位对中医行业奉献了自己一生经历,也有着巨大贡献大师,最初却根本就不想学医呢?

01

1935年的张学文出生在汉中一个中医世家里。虽然家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但小时候的张学文对中医药并没有什么兴趣。

一直到他七岁那年经历了霍乱,见识到了传染病的可怕。

当时镇上的许多人都生了病,就连张学文的母亲也不例外,他的父亲立马就给妻子放血、熬煮中药,再将张学文送到乡下去躲着。

他们整个村子都被隔离了起来,张学文的父亲以藿香正气散的方子为本,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增减。再让手下的弟子背着中药拿回家去划破后泡到缸里起预防的作用。这才让他家免受了霍乱的侵扰。

张学文虽然见识到了医学的魅力,却还是更喜欢上学,可父亲觉得家里至少要有一个人继承家业,于是挑中了张学文。

“1949年才上初一的我,心里极不情愿地回家跟着父亲开始学医。”

那时候没有钟表,每天鸡一叫就代表了黎明,张学文就得起来背汤调子,天亮之后他还得背着几十种中药跟着父亲去问诊。到了夜里也没得休息,《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等众多医学典籍都在等他背诵。

张学文18岁那年去参加处方权的考试,在50多个考生中,他是最小的一个。设立在乡下的考场,连块黑板都没有,老师们在一块被抹黑的墙上写着“龙虎汤由何药组成”。

坐在前面的张学文开口:“老师你把白虎汤写成龙虎汤了。”那边老师缓缓站起来说到:“我就是考龙虎汤,你们念过的举手。”

当时全场一片安静,张学文见这情形也不敢把手举高,只能悄悄将手举在胸前。

老师见他这动作,脸上有些惊讶。

事实证明,张学文不但知道,还特别熟悉,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处方权。

此后三年,他都跟着父亲在家里的诊所行医。

02

张学文开始独立接诊之后没多久,就考进了“汉中中医进修班”。因为路途遥远,每次他都得先坐火车到宝鸡,再倒车去西安才能到老卫生厅后边,走进那由四间房子组起来的学校。

张学文觉得自己的基础差,所以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已经到隔壁的莲湖公园扯着嗓子背书了。他用一年的时间系统学习了《内径》、《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书籍。

毕业之后的他眼见着家乡人才短缺,就想回去出一份力,可学院这边又希望他留下来任教,两方拉扯间,张学文实在难选。

最后他想到汉中不过是一个市里的人,而学校面向的是全省,他可以为整个陕西省培养人才。“我留校为人民服务的范围更大一些。”

张学文留校之后没多久,就被学院派去南京跟着孟澍江老师学习,正巧赶上了卫生部要求编写《温病学》的教材。

这全国第一本关于温病学的的教材中,就有了张学文的名字。

回去之后的张学文已经在对付急病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此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温病,以至于哪里缺人哪里就能看到张学文的身影。“当时没有哪个科室我没去过的,也没有哪门课是我没教过的。”

在之后,张学文开始研究中风治疗,费尽心里研制出了一种名叫“通脉舒络液”的药。

这款药不但立马成了陕西省第一个由纯中药制成的静脉注射液,还改变了当时治疗中风全部都用西药的状态。

当时的张学文除了研究药物,在校医院上班外,还经常要下乡去看病。

有一次,咸阳市发生了出血热的疫情,省上派去的医疗队两个多月也没能看到成效,之后去陕西中医学院调人,大家一听是传染病都不肯去。最后只好找上张学文。

结果他一到现场发现当地的医疗设备极其简陋,甚至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有性命危险。

最后张学文采用中医疗法,用大量的生石膏煎熬至少三十分钟后使用,使得当地的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张学文的贡献越来越多,他的职位也越来越高,52岁那年,他已经成了陕西中医学院的院长,可他的心一直在一线。“即便官当得再大,也不能脱离临床。”

有一回,他去校医院的时间和省里一次会议撞了时间,张学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去开会。

为了这事,他还被领导点名批评了。

03

比起当官、开会、讲话,张学文更喜欢问诊、带学生、做研究。“我总结自己的一生,可以用'不怕麻烦’来概括。给人看病不怕麻烦,带学生不怕麻烦。”

曾经有句俗话叫“三年学个大大夫,十年学个小大夫”。张学文就特地解释过,学了三年的时候,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治疗了,其本质就是知道的东西太少了。

而当你学了十年的时候,你慢慢知道了每个药不同的作用,一个病各种的转换样子,越学越精,越学越多,反而不敢用量用药,就成了一个谨慎的小大夫。

很多的东西都是要靠时间和实践去积累的。“学了这么几十年,没见过的东西还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也很多,继续学吧。”

张学文这一生除了喜欢研究,就是喜欢带学生。

在他眼中传承下去的不只是知识内容,还要有方法,还要有医德。

那些找张学文拜师学艺的孩子们,曾被他带着去登药王山,拜孙思邈,也曾被他叮嘱“五湖四海走得再远,都须牢记中医文化的初心。”

平日里遇到家境不好的学生,他总是用自己的特殊津贴和将近助他们完成学业,他经常和学生门说的话就是要报答国家。“国家和学院培养了我,给了我很多厚待,我只想竭尽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些年来,从张学文手底下长起来的弟子已经超过了百名,甚至很多学生已经成了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

但张学文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而洋洋自得过,他反而比任何人都要谦虚。“对现代医学,他们懂得多,我要向他们学习。教学相长,互有裨益。”

这样的张学文,在74岁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也是同一年,他获得终身成就奖。

04

如今87岁的张学文已经在行医这条路上走了73年,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患者。

有些病患的身体发出臭味,很多医生都往张学文这里推,他却一点都不嫌弃。“看不看得好是水平问题,但看不看是态度问题。”

在张学文的眼中,将自己多年来的诊疗经验和心得体会传给学生,是他现在最喜欢也是感到最有乐趣的一项工作。“现在只要是看病和教学生,我就不会觉得累。”

甚至在清明回汉中老家的时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他就诊疗了上百名患者。

张学文这一生都在为中医的未来发展做思考,无论身上事务多么繁忙,他都会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快、更多而坚持出诊。

在现场教学,总是要比单纯讲理论更容易掌握知识。“做医生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但要敢于治病、善于辨病,竭尽全力帮助病人摆脱病痛。”

现在这个社会上,最缺的就是如张学文这般,一心为病人着想的一生。

也希望他的学生在继承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张学文医生心中的大爱。

作者:荞麦茶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中医】三年学个大大夫,十年学个小大夫(国医大师张学文)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更年期验方养心宽胸更年...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夜游症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8期〉国医大师朱良春 朱健平《伤寒论》张学文 盖国忠 吉良晨...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11期(附国医大师张学文采访,子子中医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