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期门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肝募.

【出处】《伤寒论》: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归经】足厥阴肝经.

【定位】胁肋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

【释名】期,指周期.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至此正值一个周期;穴又分列两厢,故称'门'.又汉武帝置'期门武宫',而肝为'将军之官',故以此名其募穴.

【类属】

1.肝的募穴.

2.交会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穴性】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腹痛,腹胀,肝炎,肝大,胆囊炎,呕吐,呃逆,泄泻,下利脓血,奔豚气.

2.妇科病症难产,乳少,乳癖,妇人热入血室.

3.其他病症肋间神经痛,咳嗽,气喘,胸膜炎.

【配伍】配肝俞、膈俞治疗胸胁胀痛;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呃逆;配阳陵泉、中封治疗黄疸;配大椎、后溪、液门、曲池治疗疟疾;配大敦治疗疝气;配肺俞、肝俞、经渠、太冲、膻中治疗肝火灼肺咳喘.

【刺灸法】沿肋间隙向外侧横刺0.5~1寸,不可直向深刺;电针时深度以皮下至肌膜间为宜;可灸.

【古代应用】

《伤寒论》: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针灸甲乙经》:霍乱泄注,期门主之.

《脉经》: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汗出则愈.

《备急千金要方》:期门主目青而呕.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肝胆病症

(1)胆囊炎:《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第8期报道:期门刺血为主治疗急、慢性胆囊炎48例.取穴:期门,肝气郁结加太冲、章门;气滞血瘀加膈俞、行间脾肾阳虚加命门、足三里;痰饮停聚加阴陵泉、中脘、丰隆;肝肾虚加涌泉、太溪用三棱针期门穴点中间刺1针,上下左右四周各刺1针,刺后闪罐留罐10分钟,拔去瘀血;其余穴位毫针常规刺法,平补平泻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36例(75%),显效12例(25%),全部有效.

(2)胆道蛔虫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报道:针刺右侧期门穴治疗一胆道蛔虫症急性发作患者.期门穴进针得气后轻捻转约3分钟,腹痛顿消,留针2个小时,未出现腹痛.出针后30分钟,患者上腹又如前剧痛,即再行针刺期门穴,腹痛又止,继续留针6小时,疼痛未再发作.

(3)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杂志》2004年第5期报道:药物外敷期门等穴治疗肝硬化腹水48例.取穴:期门、神阙,采用自拟'逐水膏'外敷(药方组成:

甘遂、大黄、槟榔、二丑、猪牙皂、水蛭各等份,研极细粉备用).取上药粉10g与米醋适量,调成膏状,轮流外敷期门和神阙穴,胶布固定24小时.每日1次,1个月1疗程.结果:1个疗程腹水消失11例,2个疗程腹水消失30例,3个疗程腹水消失5例.显效36例(75%),好转10例(20.8%),无效2例(4.2%),有效率95.8%

2.妇科病症

(1)痛经:《中国针灸》1997年第7期报道:一患者痛经,战栗不已.当即针刺双侧期门穴,针后疼痛大减,周身寒栗即止,痛苦病容已消.

(2)乳腺增生:《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1期报道:针刺期门、肩井、神门等穴治疗一乳腺增生患者.针用平补平泻法针灸3次后症状改善治疗20次后乳房结节明显缩小;巩固治疗10次后两侧乳房结节消失.另一脏躁患者,心烦不宁,情绪不稳,悲伤欲哭,失眠多梦.针刺期门、百会、神庭、关元、大陵等穴1次后心烦欲哭症状即有所改善;治疗3次后,睡眠及纳食转佳;针治10次后心烦减轻,情绪平稳;再针10次后症状基本控制.

3.其他病症

(1)肋间神经痛:《现代康复》2001年第18期报道:针药结合治疗肋间神经痛30例.针刺期门、太冲,泻法;并服加味四逆散结果:痊愈2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

(2)呃逆:《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第1期报道:期门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61例.取双侧期门穴,药物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50mg/ml、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混合.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45例,显效11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6.7%

(3)低热:《中国针灸》1997年第7期报道:一患者低热3年余,头晕,心烦易怒.取期门配三阴交、内关,平补平泻.针3次后患者自觉低热减轻,余症亦好转;后隔日针1次,3周后基本痊愈.

【现代研究】

《针灸学报》1989年第1期报道:观察肝炎患者肝募穴期门有无异常形态变化以及肝血流图变化的情况.结果:肝炎组30例中有6例在右侧期门穴有按压酸胀微痛,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显著.期门穴有压痛者同时均有肝区压痛,肝功、肝血流图异常.说明肝募穴出现异常现象即反映了肝脏有病变存在.

《针刺研究》1996年第4期报道:电针正常治疗组和模型治疗组地鼠的阳陵泉穴和期门透日月穴,10分钟/次,每日1次共7次.结果显示:电针能使地鼠胆石症的自然发生率从50%降至10%,结石数量显著减少(P<0.05),巨大结石数降为0(P<0.01),使模型鼠的胆石症发生率及结石数、巨大结石数显著降低(P<0.05,P<0.01).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报道:针刺期门穴可反射性引起胆囊收缩,降低胆道平滑肌的张力,松弛奥狄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及胆道的充血、水肿,从而达到治疗胆囊炎的目的.针刺治疗后胆结石组和胆囊炎组均使胆囊体积明显缩小,两组无明显差异.针刺后两组囊壁均明显变薄,但胆结石患者由于胆囊内结石的长期存在,刺激胆囊壁,加重其慢性炎性改变及纤维化,故合并胆结石患者在针刺后胆囊壁变化小于单纯胆囊炎组,二者有明显差异.

俞穴和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聚集的部位,俞穴位于背腰部,属阳募穴位于胸腹部,属阴.二者都与内脏十分接近,既是脏腑气血聚结、转输的枢纽,又是病邪出入人体的门户.二者脉气相通,在生理上,经气可以由阴及阳,也可以由阳及阴,阴阳互通,维持机体的相对平衡.故《难经本义·六十七难》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即阳病行阴,其治在腹募穴;从阳引阴即阴病行阳,其治在背俞穴.可见,腹募穴偏治腑病、阳证、热证、实证.背俞穴偏治脏病、阴证、寒证、虚证.如《针灸资生经》中治疗咳嗽,慢性病用肺俞,急性病用膻中.现今许多针灸教材中(诸如《针灸学》、《针灸治疗学》)治疗胃痛、腹痛、腹泻、遗尿、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乳少、耳鸣等病症,也基本上是虚证用背俞穴,实证用募穴.而在少数虚证用募穴的案例中,也多用艾灸法来温中补虚.

背俞穴偏重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病证,腹募穴偏重于治疗急性实证.这只是一般规律,因胸膈以上的背俞穴也可主治外感热证、喘急烦热、胸背引痛等阳性病证腰脐以下的腹募穴也可主治虚劳羸瘦、遗精阳痿、崩漏、中风脱证等阴性病证.

背俞穴和腹募穴是前后呼应的,各俞、募穴的所在部位与各脏腑的'海德氏带'基本一致.'海德氏带'是18世纪中叶由法国生理学家海德发现的,他认为:

内脏有病时在与该脏腑相应的体表部位会出现过敏或疼痛.这些相应的部位后来被医学界称之为'海德氏带'.当时对内脏有病会出现'海德氏带'的过敏或疼痛的机理是这样认识的:内部神经感受器产生了神经冲动,反射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由脊髓放射到身体表层,从而形成内脏知觉神经和体表知觉神经的反射弧.巴甫洛夫学说产生之后,又进一步认识到,脊髓的反射作用还要通过大脑皮质来完成.但'海德氏带'毕竟还是一些面积较大的带,起初只用于诊断,不如俞穴、募穴具体、精确,而且,俞穴和募穴一开始既用于诊断,又用于治疗.从针灸临床疗效来看,刺灸俞穴和募穴治疗脏腑病的效果与刺灸'海德氏带'所起到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如咳喘前取中府,后取肺俞;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等.

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对治疗阴证、阳证俱见的脏腑病证疗效颇著.《素问·奇病论》

篇'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灵枢·五邪》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三节五脏之旁9(按:膺中外腧即肺募中府穴,背三节五脏之旁即肺俞穴),就是俞募配穴法的早期应用实例.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报道俞、募穴对协助诊断脏腑疾患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据统计:在100例肺结核患者中,肺俞、中府压痛阳性率分别为93%和91%

《中国针灸》2004年第2期报道:观察30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分3次分别观察针刺肺俞、中府肺俞配中府3个穴组对肺功能的影响.肺俞组与肺俞与中府配伍组对肺功能均有改善,除用力肺活量(FVC)外,各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府组与肺俞与中府配伍组对肺功能的改善除FVC、峰流速(PEF)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肺俞与中府配伍组对肺功能的改善要优于单用肺俞穴和中府穴,肺俞穴组的疗效优于中府穴组.

结果:肺俞穴配中府穴组对肺功能的改善最明显肺俞穴组次之,而中府穴组针刺前后无显著性变化.观察结果证实:肺俞募配穴确实具有协同作用.

针灸临床还有人用俞募配穴法治疗与本脏腑相应的经脉病.日本针灸文献《针灸真髓》记载:'手指、足趾疼时,针灸该处经脉所属脏腑背俞第一行.'并举例说明:一患者手大指指掌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他医单取局部穴针灸、理疗,久未见效,后来的医者考虑疼痛部位系手太阴经循行所过,故改用局部痛点加中府、肺俞穴治,数次即愈.

由于俞穴与原穴在主治上有相当的一致性,临床也常常将本脏腑的俞穴与原穴太渊治疗气虚咳喘,肾俞配太溪治疗遗精、阳痿等.寒证较为适宜.例如肺俞配配合使用,以增强协同作用.对于阴证、里证、虚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针灸记忆口诀
脏腑针灸常用穴位
头痛针灸
八会穴八穴总结篇
长按中府,神气十足-肺募中府
段氏脏腑针灸歌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