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岩林 :再伟大的思想理论也需汇入成语典故的大河
   中华文明,是一种典型的大合文明,甚至是一种在系统和合构建上做到了极致与极端的大一统文明。这种大合文明,这种以道合天下所有一切的道合文明,几乎在各个方面与各种层面上,都是无所不合、无人无事不在合之道中的。就我们这个文明的整个意识文化形态或上层系统构建来看,也同样如此。

  我们说过,与西方将自成一体的形而上哲学理论视为自己认知之最高形态不同,中华道合文明意识文化形态与上层系统构建的重心,明显地更偏重于相对居中的传承论说形态-------也就是广义上的、凝炼而繁复的成语典故之大江河。这一糅合着知与行、论说与传承的中道大合形态,单从形而上理论或系统论说的层面上看,是相对于哲学思想体系为低的次一级思想文化表达,可从贯通知与行、凝结思想论说与实现世代广泛传承的视野上看,反倒是比哲学思想体系更高、更坚实、更有效、更具枢纽关键作用、更加超绝与难能可贵的思想文化形态了。

  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文明最重要、最核心与最具全员统摄力的思维中枢与文化形态,乃是能够关联与汇合一切思想体系、一切哲理名言、一切会意文字、一切个体感知为一体的万千成语典故们。是成语典故这条大河,汇聚了祖祖辈辈炎黄子孙的集体思想智慧;是成语典故这种把认识与实践放到一起不断搅拌、千锤百炼终成钢的独有大合形态,让整个中华文明在知行合一、宗脉相承、上下结合、左右兼顾、万众同向、全员一统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生生不息、共同向前。

  为了让大家清楚地认知和理解世世代代中华儿女认知的百流千川,是如何纷纷汇聚与归入成语典故的大江大河的,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从大家习惯的前述四种论说形态或认知表达层面上,进行一番逐一的简单梳理。今天,先同大家一起去看看首当其冲的、当然也是先前被视作居于最高位的、思想大家们的系统论述与学说体系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诸子百家其他人的著作论说等。

  毫无疑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系统全面的思想理论或论说体系,从西方最看重的认识论层面看,那一定是最为高超卓绝的,是怎么看也觉得要高过成语典故的,理应在整个中华文明的构建演进与意识形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之地位。

  然而,请大家一定要注意我所讲的前提条件:“从认识论层面看”这句话。我们今人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在于,只要一谈思想认识,大家便一下子、统统地就滑到认识论的范畴里去了,全然不知除了人类的思想认识及其表达,还有人类其他多了去的行为、活动、致用、实践等,也需要我们全面地去审视、认真地去思考。这话的意思是说,认识,不仅可以和应该作用于人类的认识域、及其论理表达,而且也可以和应当作用于人类更加普遍、坚实、有着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中去。在这点上,我国的古人、特别是老子与其他先秦诸子们,比明清以降的后人做得好;整个中华、东方文明比西方哲学家们重视得多、做得好。所有悟道而没有大偏差的人,应该都能看到老子所言的道,乃绝非仅仅是认识领域与认知论说层面上的。对此,今不多讲。

  我今天主要想讲的是,像老子、孔子、先秦其他诸子以及后来许多思想家们的伟大思想、系统学说和高深著述,为何还不是中华文明文化意识形态或上层系统构建中最坚实、最核心、最具统摄知行作用的中枢部分?她们为何反倒要求诸于、让位于一直就没怎么被重视过的成语典故呢?

  这牵扯到一种站位在什么层面上、拥有何等视界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华文明乃合之道文明,是以大合、全合、系统合、统统合为基本性质和始终取向的。我们这个文明,在较近的两千多年里,不仅在思想认知、体系架构上做到了知与行的合于道、合于大道与归于一统,而且,也在实际的历史演进与集体实践中,确实较好地做到了合于时、合于事、合于生存与发展需要、合于人类不断演进之主流。

  简单推理可得:既然是一个合之道的大合文明,既然她远比其他文明更好地做到了高端哲思认知与广大民众持久践行的有机全面统一,那么,在这个不同道的领先文明身上,必定会有其自己一套促合与整合的核心机制、关键形态。中华文明,由于与西方分之道文明截然不同、甚至相反,因此,其最重要与最核心的机制、形态,完全与西方形而上哲学构建一样的可能性不大。

  顺着这种思路,再去看看西方文明关于认知的论说与表达之机制、形态,我们便会发现,高高在上的、抽象形上的、自成一体的、独立隔绝的哲学理论体系们,那是非常适合于分之道文明的基本取向与法则的。她们虽然站在最高位,也在做着高度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可总体上,她们却统统都是以自己自成一体的努力,在做着画地为牢、割裂与隔绝着人类将知行思用在更大范围内统合一体的勾当。这便是西方哲学理论体系越高明与完备,反倒越难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中华文明的合之道,则完全不是这样的。老子发现与集中阐释的道(也几乎是先秦学人的众口一词),本身便是一种合知行思用于一体的全员大合概念;先秦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学人们,也一直是在进行着一种知行合构的体悟与践行之认知、实践的。在这种不一样的站位、视界与前提下,中国哪怕是最伟大的先哲思想家,也不会排除掉自然而然天下世界活生生的人、事、物,而试图人为地建立什么系统完善的闭合认识体系的。这从他们大多不会去进行系统的阐述、完备的论证与不厌其烦的推理论理,而是往往以简捷明了的只言片语,做以指引般的指点、点化上,便可窥见其大为不同的目标追求来。

  由于对于中华文明、对于追求大合知行于一体的道合文明集群来说,认识到、认识清楚,只是整个其全部活动的一部分、前半段,是不可以就此便躲进小楼自我陶醉去的。所以,中华民族的先哲大师们,毫无例外地都会亲自去做、或主动引向后半程那更广阔的天地中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挂钩,十分关心关注着自己的学说理论是否能够被重视,是否能够得到统治者们和广大民众的赏识,是否能够迅速而深入地传播开来,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及显现出现实的效果来,这是中华思想家和学问人尤为看重的一点,也是中华文明知行思用一体观下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这从老子在认识论层面提出自然观、道法自然以后,便迅速地转向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上;这从孔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后,便亲自游走讲学上,都可清晰地窥视得到。这与西方形而上哲学家们,是全然不一样的。

  如此一来,由于中国学问人有着这种不一样的更大、更远追求,他们无论多么卓绝、伟大,也就统统都得借助于、寄托于一直就有的、自然形成的、大河奔流般流淌与聚合淘汰着的成语典故言传形态了。他们都会把自己及其阐发出来的思想认知,仅仅视作是对自然而然生息发展着的道化世界之参悟与揭示;把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视作必将汇入滚滚向前之成语典故大河的一部分。

  我们将成语典故,视作是这种系统理论或思想体系,走向现实社会、广大民众、统治阶层(因为这种凝结与提炼,易于所有更重运用践行的非学问人去理解、记忆和掌握)的桥梁也可以;我们将固化为成语典故的思想论见,视作是中国式的实践检验之结果公布也行。总的来说,在中国这个更加重视己思与众知合一、思知与行用统一的国度里,即便能够系统提出学说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大家们,也是不能不借助于、融汇到成语典故的大江大河里来,也是不能不接受可否凝结为成语典故的检验与考验的。

  换言之,成语典故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中枢、心脏、大合之河。在那头重脚轻之西式构建中扮演着大脑角色的形而上理论体系,来到心脑知行合一的中华全盘构建中,反倒往往要让位于居中枢位置的心脏系统。在中国人浩若繁星的成语典故之留存与词典里,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许许多多先哲思想家们的思想精粹与简明道理;可我们却几乎无法在任何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与系统论述内,找出每个成语典故所承载与表达的道理来。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任何伟大的思想理论,在中国,都需要以简洁明了的成语典故方式,才能转化成为社会和更多民众接受、传扬着的道理,也才能真正达成聚众从道、思以拓道、学以致用、知行一统的终极目标。

  举个关于“道”的例子,便能说明这点。我们都知道,“道”这个词与概念,是在老子开创性地集中、深刻、全面、系统阐释过后,才逐渐走进中国人的认知视野中来的。然而,现如今,谁要是认为中华文明之道的“道”,只是老子所揭示和论述的那个“道”,则显然是极其狭隘的,是无视中华子孙们世世代代的进一步丰富与创造的。在更紧密结合着全民族集体认知与实践活动的更广阔视域里,关于“道”的道理与论说,何止一个区区五千言的《道德经》?

  比如,在我们广义的成语典故里,诸如道德、道义、道理、道行、道路、道法、道术、道统、世道、力道、窍道、“大道精微”、“志同道合”、“生财有道”、“头头是道”、“文武之道”、“文以载道”、“中庸之道”、“孔孟之道”、“治国之道”、“安贫乐道”、“阳关大道”“世道沧桑”、“替天行道”、“师道尊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不远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不同不相为谋”、“坐而论道”、“离经叛道”、“歪门邪道”等等,都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道”的内涵及道理。甚至,连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所意会的“大道合一”、所尊崇的“天人一道”、所表明的“非常道”等,也在编写与没编写出的中国人成语典故集中,醒目地闪着亮光。

  我们今天,之所以尤重古代先哲的经典著作、系统论述,而很少将长久、普遍存在于中华文明现实与记忆中的成语典故之言传论说的大江河,纳入到自己关注与研究的视野中来,应该说,这也不完全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形而上哲学思维导向的误导,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先秦两汉以后,逐渐地行歪、走偏了。我们一直在说,人生、社会是更大的一本书与更大的学问,可到了要进行学术学问史、中华思想史的研究时,我们却又总是将这最广阔与最完全的知行合构之大书、大学问,漠然无视地抛在脑后,只盯着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合理吗?

  不管做中华大一统学问的人,还是做西式专业学术研究的人,几乎都有一个通病,那便是专于思而少为用、偏于知而远力行。中华后来的学人们,也因自己的局限和对老子之“道”的偏知偏解,大多都逐渐走入了一种偏离了知行合一统构的邪路上去。如此一来,成语典故不入中华后来学人的“法眼”,也就构成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历史性偏错。

  概括起来说,今天,我特别指出中华文明中再伟大思想理论,也必须要汇入成语典故的大江大河中来,并不是想否定老子、孔子们的高超、卓绝与不凡,而是想明确一个意思:在中华文明大道和合的整个构建中,我们理应给处于核心中枢位置、或作为知行交汇之桥梁纽带的成语典故们,投去更多的关心关注与发掘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行这一大合一体的时空范畴下,发掘和走出自己一套昭明人类的中华之道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再谈其他文明的成语典故难以媲美中国
为什么中华文明会在成语典故上独领风骚?
中华成语典故通(中册)
中华成语典故辞典
这115个成语典故,蕴含中华5000年历...
中华成语典故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