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聊《从封建到王朝》3

99,吴国兴起

吴国和越国都是当时的偏远小国,随着楚国齐国陷入衰落,在这个时机下他们兴起了,而平心而论,吴国和越国的兴起不过都是昙花一现,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颂的地方。

除了吴国出了一位关键的兵法家孙武对于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他的就我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可以评述的价值。

因为吴越两国的兴起,都是骤然兴起,然后又骤然衰落,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改革和对于制度上的大贡献,是在武力上的一种跃升导致的兴起,最终又因为兵败导致衰亡。

但是,吴国兴起和越国兴起都非常带有戏剧性,不管是伍子胥,还是专诸刺杀吴王僚,亦或是勾践的忍辱负重,范蠡、文种的强国之法,以及貂蝉的魅惑吴王,都非常有看头。

整个故事的一开始,是伍子胥逃出楚国的过程,伍子胥的家人都被楚平王杀死了,伍子胥一个人决定逃亡,然后他跟着太子建去了郑国,结果太子建想做晋国的内应攻打郑国,被人知道了,于是杀了太子建。

这样伍子胥就又得逃跑,这之后,就遇到了那个有名的故事了,就是伍子胥跑到一个河旁边,想要渡河,却没有渡船,只有渔船,于是伍子胥找到了一个渔船,要求对方帮自己过河,过了河伍子胥又觉得这个渔民要出卖他。

其实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伍子胥的心胸也不怎么宽广,人家帮他过了河,他却觉得对方要出卖他,于是那个渔民很聪明,滑到河中央自沉了,表面上伍子胥很伤心,其实他的心感觉到安稳了,但是老实说,对于一个渔民来说,怎么可能因为船自沉就淹死呢?

所以我认为那个渔民看出了伍子胥要杀他,于是演了出戏给伍子胥看罢了。

进入吴国以后,公子光正在烦恼,因为按照宗法的排序,本应该他当吴王,但是事情很不顺利,吴王僚当了吴王,于是公子光就想杀了吴王。

这在过去,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不要说兄弟残杀,就是父子也是经常性的相互残杀,正好伍子胥来了以后还想着报仇,就帮助公子光,并给他推荐了专诸。

专诸是一个刺客,他很好的完成了刺杀吴王僚的任务,对于当时的刺客来说,大多都是死士,因为刺杀一个君王,即便成功,自己活下来的几率几乎也是没有的。

公子光把吴王僚请来吃鱼,让人把鱼肠剑放进了鱼肚子里,然后就这么做熟了端上去,专诸从鱼肚子里拿出了宝剑。

在最近的距离刺杀了吴王僚,吴王僚一死,公子光便带人杀出,很快的消灭了其他卫士,接着公子光就当上了吴王。

而这位公子光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也就是后来攻破楚国的那个人,在后来的发展中,伍子胥又给阖闾推荐了另一个人物。

这就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孙武。

孙子。

100,孙武拜将

伍子胥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常会看人,他可以看出别人的能力是真是假,是强是弱,他一开始帮助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推荐了专诸,果然把事情做成了。

接下来吴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楚国,能否打败楚国,关系到伍子胥能不能复仇上,所以他又向吴王推荐了另一个人。

孙武。

当时的吴国已经开始有一些国力,但是缺少一位真正的统兵将领,这时候伍子胥知道了孙武的存在,就反复推荐给吴王,但是当时的孙子并没有什么名气,于是吴王不太赏识孙武,但是架不住伍子胥反复说来说去,就见了孙武,见了以后耍了孙武。

就是让孙武去锻炼自己的宫女,这对于孙武并不算是一种赏识,相反是一种戏弄,因为孙武是非常认真做学问的人,而不让他去操练兵马却围着宫女转,真算不上什么赏识。

但是孙武做事也够直接,他把宫女分成两队,队长是吴王阖闾的宠妃,于是孙武决定操练,当然宫女不会认真,结果阵型大乱,这时候孙武认真起来,要斩杀队长。

那么为什么孙武非要斩杀宠妃呢?

因为这表面上是关于是否惩罚宠妃的问题,但实质上,孙武在考验吴王,对于孙武来说,他自己有着惊世学说,但是吴王对于如此人才的态度却是耍弄。

这肯定让孙武不开心,并且开始动摇了继续在吴国为官的心思,所以对于这样的结果孙武用杀宠妃以正军法的方式,其实他想要的是军权。

也就是说,你吴王要拜我孙武为将,那么将军就要有将军的威严,如果将军说话没人听,那么谁还会真的信服孙武呢?

如果没有人信服孙武,孙武有再大的能力又怎么能发挥的出来呢?所以如果吴王同意杀掉宠妃,那就等于默认了孙武的兵权,那么孙武就会留下来。

如果没有答应斩杀宠妃,那么孙武必然离去,因为失去了威严,将士会瞧不起他,这样的孙武,将无法在军中立足,无法立足,再有才能也没用了。

所以杀与不杀及关系到吴王的宠妃是否会死,又关系到孙武会不会留下来,对于阖闾来说,是枕边人重要,还是一个统兵大将重要,这时候他就要抉择了。

当然对于阖闾来说,美女可以再找,而统兵大将却世间难寻,自然只能舍弃美人选择英雄了。

如此一来,阖闾用来消遣耍弄孙武的行为,却成了孙武在吴军中立威的关键,因为他连阖闾的宠妃都敢杀,谁还能不服他呢?

而有了孙武,从此吴国走上了称霸的道路。

101,兵者诡道也(1)

什么是兵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我自己看来,孙武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兵者,而是一个谋略家,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么?

兵家就是军事家,人们常常把孙武比喻成军事家,但是,我认为优秀的军事不该是军事家,而应该是一位谋略家。

在吴楚之战中,孙武大胆的用兵,不仅以少胜强,并且创造了3万人以进攻战击败20万的壮举,所以我认为,孙武之所以能胜,就在于他对于谋略的熟悉。

一个高级的谋略家如果只知道兵法的运用,那么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等级,而能够了解别人那么他又高了一个等级,如果他能了解自己,那么他才是真正的谋略家。

如果他能够了解制度和时事的变化,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大战略家了,但是孙武并没有这方面的建树,所以孙武算得上一个谋略家。

对于谋略家来说,最看重手段,也就是孙武所讲的“兵者诡道也”。想要使用手段,并不在乎于手段的方法,因为世间有孙武,也有赵括,一个是谋略家,一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将领,那么他们俩个人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呢?

并不是他们对于兵法的了解不同,如果认为兵法家或者军事家是了解军事,那么就能成为军事家,那么是错误的,因为对于真正的军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兵法的种类和用法,而在于如何使用手段来进行战争。

也就是说,使用才是检验的唯一真理,而谈到了使用,就属于谋略家或者阴谋家们的范畴了,如果你不能了解别人,那么你就不能设置出有利于自己的战略,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那么你也就无法引诱敌人到适合于你的地方交战。

一个真正优秀的军事家,最起码也需要是一个优秀谋略家,因为谋略家是最善于用诱饵,用欺骗等“奇技”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

对于吴楚之战的关键一战来说,先介绍一下背景,吴军原本要进攻楚国的附属国蔡国,派出3万军队从水路出发,楚国知道了吴军的计划,于是在水边加紧布防,孙武放弃了吴国擅长的水战,转向了楚国的纵深,以陆战的方式进行,然后击败了20万楚国士兵,并攻破了首都。

那么该怎么看待这样的战争呢?

对于孙武来说,及了解兵法的作用,又了解自己,还了解对方的情况,所以放弃了水战,如果继续用水战方式开战,那么表面上吴军善于水战,但是楚国经过了准备,那么情况就未必对吴国有利了。

但是该为陆战就打乱了吴国的战略,造成了楚国的被动,在和楚军进行决战,那么就能打败楚军了。

而且,孙武取得的最重要的胜利就是,他采取进攻的形势,利用3万人就击败了20万楚军,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102,兵者诡道也(2

对于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来说,要首先了解兵法,接着了解对手,最后了解自己,只有当这三点都非常清楚了以后,才能叫真正的谋略家。

表面上吴楚战争的一开始,吴军脱离了水战是走向了不利,但是利与不利是一个客观的条件,却不能成为决定性的条件,因为楚军已经有了准备,并且人数占多,如果只是认为自己擅长什么,便轻易的交战,这对自己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相反脱离了水路,走向旱路就打乱了楚军的战略,表面上在陆地上与楚国交战没有优势,但是楚国的战略发生了混乱,这本身就是有利于吴国的。

对于决战的问题,为什么3万人能打败20万人呢?

有很多人说,人数只要一多,一人一口痰都可以淹死对方,但只是很显然的不懂军事,作为真正的战争来说,人多的人不一定胜利,人少的人也不一定失败。

因为,表面上看3万人对20万人是有巨大的劣势的,但是,问题在于这20万人能同时与3万人开打么?

答案其实是不能,也就是说,真正的态势是吴国有3万人,而能吴国真正在首轮交战的人不会超过6万,也就是说,吴国只有3万人这个前提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楚国只是有很多的预备队罢了。真正能和吴军交手的人数比例不会超过1:2。

而当时吴军处于心理上的优势,楚军仓皇应战,那么考验双方的关键就是,谁的阵型会首先崩溃,这是古代战争的真正关键。

也就是说,如果那20万真的死战不退,那么结果自然是吴军败退,但是,真的会不退么?

这才是问题,在人数多与人数少的人交战的时候,往往是人数少的人占心理优势,因为他们面对较多的敌人时候,只能死战不退,因为人数本来就少,如果再有胆怯,那么肯定被杀,相反对于人数多的一方,在心里,时机上是有侥幸心理的,也就是认为很容易就可以击败人少的对方。

但是,接下来的一个关键就是,此时的吴国正处于上升阶段,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非常强烈,并且,只要胜利就可以创造很多功勋,这使得吴军的战斗欲望很强。

反观楚军来说,楚国的衰落已经成了事实,面对一个衰落的楚国,楚军的士气低落,在心理上又有侥幸心理。

所以表面上楚军强而吴军弱。

但实际上,是楚军弱,而吴军强,两者一旦交锋最关键的看谁的军阵可以维持,楚军心态不够稳定,很快军阵就混乱了。

军阵一旦混乱,失败,也就无法避免了。

103,功成身退

随着吴国的成功,顺利的击败了楚国,还攻进楚国的国都,这下伍子胥可有机会了,把杀害他家人的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用钢鞭鞭尸三百。以解心头之很。

吴国的强大让中原忌惮,更让越国忌惮,所以在吴国出征楚国的时候,越国开始攻击吴国,这导致吴国从楚国撤军,避免了楚国的灭亡。

可以看到的是阖闾这个人,实际上心胸并不深厚,刚刚战胜了楚国就志得意满,面对小小的越国,满不在乎,不听孙武和伍子胥的意见强行进攻越国。

结果是中箭败退,阖闾很快就死了,他的儿子夫差即位,夫差并不是一个十分无能的君主,夫差在整军备战以后,再次进攻越国,并取得了胜利,最终使得越王勾践为奴。

此时的吴国走向了一个分水岭,到底是继续偏居于西南,还是北上进取称霸,是吴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但在这时候,吴国内部发生了非常大的分歧,那就是伍子胥认为要杀掉勾践,以绝后患,那么为什么夫差没有同意,反而还杀了伍子胥呢?

因为道理非常的简单,此时的伍子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逃亡的伍子胥了,而是帮助阖闾击败楚国,帮助夫差击败越国的大功臣了,一个来自异乡的外人,如今已经是两朝元老,朝中人望极重的肱骨之臣了,也就是公族了。

所以在杀不杀勾践这个问题上,双方爆发了争端。

勾践为奴以后,几乎什么都干,甚至为吃夫差的粪便来讨好夫差,夫差不是一个傻瓜,当一个人无限对你献媚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必定对你有所图。

如果是普通人,那么夫差自然会认为这个人是想要攀附自己的权势,但是作为一个落败的君主,能如此,说明这个人还有异志。

而夫差这个人,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家,他既看不清别人,也看不清自己,在他心里来说,击败了越国实际上他并不满足,他认定勾践虽然有异志,但是没有能力。

所以,如果放勾践回去,那么一个笨蛋也是不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而如果杀了勾践,那么越国会不会重新选出一个优秀的君主呢?

在这个问题上,勾践实际上和秦穆公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采取一个弱越之策,对于伍子胥的警告,夫差感到厌烦。

因为他已经感到伍子胥的膨胀,也就是对于夫差来说,他认为伍子胥对于自己的威胁要大于勾践。所以他故意不听伍子胥的话,引伍子胥不断的纳谏最终杀掉了伍子胥。

而早就看清夫差心胸的孙武选择了隐居,继续创作自己的兵法,所以,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孙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家,而是能看清时局,能看清别人和自己的谋略家。

当留下对自己不但不利的时候,选择退出,是最好的选择。

勾践返回了越国,故事进入了高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将帅: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军事谋略家(伍子胥)
春秋记五霸篇 吴越王东南称雄第七
伍子胥损友之伯嚭- 每日头条
吴越之战启示~
孙武传略:伍员七荐
爆笑鬼谷 | 影响千年的军事家孙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