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行为的动机是趋利避祸
第三章:人类行为的动机是趋利避祸

  1.概述:

  个体行为的动机的是趋利避祸。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民族文化的指导和不断的情绪体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来确立自己的人生道路,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果环境模型使个体感到快乐,个体就对环境模型关注和接近;如果环境模型使个体感到恐惧,个体就对环境模型乏味和躲避。个体趋利避祸的机制,使得个体不断地肯定导致自己爽快的意 念和作出使自己爽快的动作,不断地否定导致自己恐惧的意念和做出使自己远离恐惧的动作。特别是在儿童少年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个体趋利避祸的机制决定了:个体无论做什么都是顺从自己的感受;个体的命运自能由个体自己掌握;个体对别人的信任和依赖应该是有限度的。

  环境是考题,个体的行为动作是答卷,而人生遭遇就是考试结果。

  少年儿童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把文化中所认可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法律条文,灌输至个体脑中,个体从而建立行为刹车机制,使得个体谨守本分和避免危害行为。由于少年儿童还没有 建立成熟的趋利避祸机制,所以少年儿童不为自己的行为动作负责。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家庭任由外族文化和淫邪文化来改变自己的下一代,是失职和犯罪。

  个体通过利用趋利避祸机制来加强记忆和忘却某些记忆;个体通过体会个体的行为动机,深刻理解个体的所有行为动作的自私性。个体通过观察少年儿童的行为动作,深刻理解刹车机制建立 的必要性和国家与家庭的责任。

  2.个体行为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恐惧

  当个体拥有快乐时,个体心情愉快,积极面对环境;当个体缺乏快乐时,个体心情郁闷,消极面对环境。当个体感觉害怕时,个体因胆寒没法面对环境,直到个体逃离当前环境。

  意念管控:个体做任何事的动机都是追求快乐和避免恐惧。当一个意念在脑海浮现时,这个意念会带来相应的情绪,如果情绪是快乐,则大脑会感觉愉快并关注这个意念,并愿意做这件事; 如果情绪是恐惧,则大脑会感觉难受并自动避开这个意念,这样这个使大脑恐惧的意念就自动消失了,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行为动作了。如果一个意念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带来快乐和恐惧,则大 脑对该意念的关注度和决定是否做这件事取决于多种情绪的综合结果。

  例如一个人早上醒来,想到要去上班就很不爽,于是想到不去上班就有喜乐的情绪;同时不去上班的意念又带来失去工作、失去生活保障的恐惧情绪,综合情绪最终是恐惧占上风,结果是: 虽然上班不开心,恐惧情绪还是使个体避开不去上班的意念,个体选择去上班了。

  行为管控:个体在具体做一件事时,也是追求快乐和避免恐惧。例如一个人在餐厅吃饭,想到去做蹦极这件事。蹦极这个意念带来探险的喜乐和可能失去生命的恐惧,如果情绪的综合结果是 喜乐,大脑就会继续关注蹦极这件事,并决定做蹦极这件事。可是当他来到悬崖边准备蹦极时,现场的环境使得恐惧情绪不断增加,导致综合情绪变为恐惧,个体就心胆俱寒,。直到个体远 离悬崖,个体的恐惧体验才会舒缓。

  趋利避祸机制

  个体不断地追求快乐和避免恐惧,配合上模型的情绪标签,就使得个体不断定义趋利避祸的内容。趋利避祸的机制使得人生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由于以往经验的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模型 带有千差万别的情绪。一旦把模型和快乐联系在一起,个体就会关注这个模型,会接近这个模型,甚至关注和接近相似模型,这样就达到为行为鼓劲的目的;一旦把模型和恐惧联系在一起, 个体就会避开这个模型,否定这个模型,甚至避开和否定相似模型,这样就达到为行为刹车的目的。

  由此可见,任何个体的行为动作都顺从自己的感觉,个体对别人的信任和依赖应该是有限度的;个体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掌握。

  我们经常听见恋人间哭诉:“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打住,因为我们知道,个体对别人再好,也是因为个体在乎由此带来的化学感受,别人感觉好不好,只是附带的。

  趋利避祸的规则的建立:个体只追求快乐和避免恐惧,并不关心是否获得食物和是否逃离危险环境。废寝忘食表达的是一旦个体从某种模型中获得足够的快乐,那么肚子饿不饿是无所谓的。 小孩子爱玩,经常是玩得忘了饭点,甚至觉得没玩够而不愿睡觉。一旦个体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并愿意为理想而献身,那么为理想而死亡再也不会带来恐惧,只会带来快乐,个体就会勇敢地迎 接死亡。可见趋利避祸取决于个体对利和祸的定义和模型连接。这使得人生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情绪体验,建立了一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程度必须刹车停下来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个体的价值观。

  人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通过设计把进食和性活动与快乐建立联系,把危险环境与恐惧建立联系,并把味觉模型、触觉模型和一些危险环境模型构建在初生婴儿体中。只要是进食活动或性活 动,就会给个体带来喜乐的情绪;只要是预设的危险环境和不明模型,就会给个体带来恐惧的情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建立各种模型的情绪标签,如果模型的情绪标签不能使个体趋利避 祸,那么个体就会被环境淘汰。

  3.通过民族文化和法律来建立趋利避祸机制

  我们注意到,个体到某一阶段就应该做这个阶段大家都在做的事。在学校应该认真读书,从学校毕业后应该认真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该谈恋爱和结婚,结婚后就该生小孩,等等。如果不 这样做,人生出差错的可能性会变大。所有这些是通过民族文化来规范的。

  个体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文化来实现的

  个体的行为动作如果没有导向、准则和约束,个体间就不可能相互理解并接受其他个体的行为,也就没有可能建立群体社会。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 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 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 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地域和不同社会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群体经过长期的适应当地环境变化和优胜劣汰所形成的宝贵财富。民族文化反应了当地环境变化的内 部规律。民族文化没有优劣,只有对当地环境和人群的适应性。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文化骄傲,离开民族地域和人群去讨论民族文化,是没有意义的。

  文化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环境是由能发出各种各样的模拟信息的能量团组成,环境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凭藉个体构建的世界来量测它、感受它;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个体能 够控制的,但是环境包含了众多个体的行为动作变化,而众多个体的行为变化是由民族文化来规范的,所以我们知道只要在文化规范的范围内行事,那么环境变化总体让我们感到是顺畅的, 是有利于个体的行为动作的,个体间总是相互理解和相互接受的,而不利于个体行为动作的事是相对较少发生的。

  例如在学龄阶段,个体就应该在学校认真读书,个体在学校不仅学到了以后工作中所需的各方面知识,还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如果个体在学龄阶段没有认真读书而失去获得知识和文 凭的机会,那么个体在倚凭知识、看重文凭的寻找工作阶段,就会经常遇到困难,甚至会碰个头破血流。即使个体想继续深造而躲避寻工,那么个体也会因为成绩不好而好梦难圆。当然通过 个人打拼,个体也许会创出一片天地,但那只是有限的少数人。

  再如个体结婚后到了该生小孩的阶段,如果因为忙事业或贪玩而耽误生小孩,那么就会引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不易怀孕、容易流产、孩子异常比率高、怀孕期并发症高、高龄生产危险等。

  再如婚外恋也超出文化允许的范围,介入婚外恋的个体对于恋人难分难舍,以为那是等了一辈子的人,就是真爱,于是个体就什么也顾不得了,甚至抛家弃子。但是结果常常是鸡飞蛋打。个 体多年的辛勤付出就打了水漂;个体以往的温馨回忆,反而变得不堪回首。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经过优胜劣汰进化而来。文化的规范,隐示了环境变化的规律,如果不顺着环境变化的规律,那么个体常常不能如愿,甚至会碰个头破血流。基因负 责个体的硬件,文化负责个体的软件。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和竞争: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团队精神:华人一般是从个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行事,而西人一般是从群体角度去考虑问题和 行事。西人的团队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化中,还体现在基因中。

  个体竞争的平衡是一般是通过“怒”的方式来实现的。个体通过降低血清素的水平,来降低个体的自我控制力,使个体被压抑的躁动和怒气被释放出来,客观上模拟出一个危险环境。如果其 他个体认知这是一个危险环境,就可能会因恐而退却。

  个体竞争的平衡往往又是通过“忍”的方式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忍为先,个体通过退让来达到个体间的竞争平衡。而个体到了实在退无可退时,就会愤怒、暴怒,直至与对手共同毁 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建立、毁灭,然后再建立、再毁灭的过程。

  经过长期自然环境优胜劣汰的进化,基因的竞争由个体、群体、部落、民族、国家,然后发展至国家集合体,所有这些进化都大大提高了基因的生存繁衍能力。个体依靠群体的力量,集合众 人一起打败了那些尖牙利爪、行动敏捷、残暴的各种强过人类很多倍的动物。为了生存,人类演化成群居性的生物。群体生活正是人类可以一直存活到现在的关键。

  群体竞争的平衡是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的。群体里的人有分工,重视协作。西方基因使得聪明人只占少部分,大部分人的智商很普通。西方文化使得少部分的聪明人在群体中占据领导位置, 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则心甘情愿地被领导而做好螺丝钉的工作。西方聪明人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也兼顾整个群体的利益,而大部分普通人则盲目相信领导层以及相应的舆论新闻报道,对自己与 领导层的收入差别处之泰然,并愿意做出个体牺牲。

  群体竞争是一种高效率的竞争。由于中华文化的因素,中国人一直是一盘散沙,在文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基于群体竞争,中华文化有以下劣势:每个人都显得很聪明,都不愿意被领导,都不 愿意付出;无法对内部宽容,务必斩尽杀绝,致使内耗严重;面对竞争冲突,个体更愿意用“忍”或“怒”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团队竞争的方式。

  20世纪在中国发生的社会主义实践,就是要通过集体主义精神来改良中华文化,其中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想通过自上而下地改造所有个体的无意识来达到改善中华文化的目的。但是文化的进化 和改良是经过长期自然环境优胜劣汰,配合基因的进化而实现的。文化的进化和改良有着其本身运行规律,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实现文化革命。文化大革命就以改良的初衷、文化 撕裂的后果而惨淡收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也在文化和基因的强大阻力下,宣告失败。

  文化战争是人类竞争的终极阶段,全球化使得人类竞争越演越烈,没有一种文化能独善其身。竞争的形式也由个体、群体、部落、国家,最后演化至拥有相同文化、相同基因的国家群体的较 量。这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一种文化占据全球,而其他文化逐渐式微,直至消亡,伴随着相应基因的逐渐式微,直至消亡。

  对于欧美各国对中国、俄罗斯、伊斯兰世界和其他民族的竞争,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不是主义之争,这不是民族之争,这不是国家之争,这是文化之争。这是所有同种同文的西方国家 联合起来,发挥团队精神,互有分工,共同协作,没有廉耻,各个击破,以达到由西方文化统治全球的目的。文化竞争并不以竞争国家的退让、服输而停止,相反会变本加厉,直到对方再无 反击之力。前苏联以为自己解散了联邦制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得到欧美各国的拥抱并从此天下太平,结果得到的却是欧美国家撕毁自己的承诺和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

  文化竞争的结果并不是换一个统治者而实现天下大同。所有竞争失败的文化和基因都会式微,直至消亡,也就是说失败的基因和文化的载体,将失去对社会的主宰而陷入从属的地位,所谓的 “普世”只不过是西方的障眼法。

  个体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法律来完善的

  在少年儿童建立趋利避祸机制的时期,国家和社会通过对个体大力灌输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使得个体对法律的遵守建立在趋利避祸的范畴内,结果导致那些违法的意念和行为动作就被消灭 在意念产生的一刹那,遵纪守法就成为个体的自觉行为。

  4.趋利避祸的生理机制

  个体从出生后,就通过大脑的杏仁核对模型情绪做出判断,在无意识层面行使趋利避祸的机制;经过少年儿童时期的发育,个体大脑的前额叶逐步建立了由文化和法律来规范的刹车机制,个 体就在意识的层面行使趋利避祸的机制。

  前额叶的的发育:前额叶皮层是大脑抑制冲动的主刹车,这在医学界已经得到证明。前额叶皮层与较高级的功能有关,例如计划、深谋远虑以及控制冲动等。前额叶皮层还能帮助我们调节情 绪,让我们不要过于兴奋,也不要过于抑郁。在我们25岁之前,由于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少年儿童要比成年人更情绪化。

  压抑是文明的产物。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能够逐步在前额叶区这个“硬件”里创造“压抑软件”的指令,控制爬虫类脑从蒙昧、野蛮以至现在,人类将这个“逐步”划分为不同阶段的文明 。不同地区、民族的“压抑软件”的程序及其它的不同,是为“文化”。

  文化不能由生物遗传延续,只能通过学习。学习就是学习礼和技能,也就是当时的权力者维持当时的社会结构的“软件”,全世界教育的本质就是这样,毕业证书是给社会组织看的。受过高 等教育的人,脸上或深或浅都是盖着“高等压抑合格”或“高等伪装成功”的印痕,以换取高等的社会待遇。

  有些人的前额叶由于生理原因而无法发育完全,结果是这些人无法理性地管控行为,一生都是坏脾气,充满暴力倾向。经过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甚至法制系统管教,都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 行为。其实他们并不是心里有问题,而是生理出现病变。除非他们的前额叶可以成长完全,否则他们永远没法改变。

  家庭和学校对前额叶发育成熟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条文。学校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孩子都是在父母直接影响下长大的,他们都是首先通过家庭和父母来认识世界,了解人与人的关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对人的社会 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不仅在儿童入学以前,即使儿童进入学校之后,也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家长的权威性,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积极或消极的 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儿童社会化发展就会顺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矛盾,就会极大地减弱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因此,家庭教育的意义不仅对婴幼儿学前期,在青少年成长期, 其作用同样也不可低估。家庭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少年儿童教育:因为少年儿童的趋利避祸机制还没有发育成熟,少年儿童不能理智地管控自己的行为,所以少年儿童的行为动机只是追求快乐,常常不知节制。不论你如何告知,如何警醒, 他仍然会出偏差,甚至铸成大错。大人对少年儿童的行为结果有预知性。所以对于少年儿童的行为要理解、耐心、宽容和引导。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家庭任由外族文化和淫邪文化来改变自己的下一代,是失职和犯罪。

  5.训练六:有意识地观察少年儿童的行为动作,深刻理解少年儿童缺乏行为刹车机制,深刻理解家庭和社会对教育少年儿童的责任。

  观察少年儿童自发的行为动作;观察少年儿童在成年人叮嘱警告后的行为动作;感受少年儿童追求快乐的行为动机,悉心体会少年儿童没有分寸、不计后果的瞬间行为动作。悉心体会少年儿 童不知愁滋味。

  6.训练七:个体有意识地体会个体的行为动机,深刻理解有行为责任能力的个体的所有行为动作由自己负责,与其他个体毫无关系。

  观察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悉心体会多巴胺是如何在父母对子女付出时让父母快乐的,悉心体会如果父母不对子女付出时,多巴胺、血清素和脑内啡的减少是如何使父母受到惩罚的。

  观察恋人在相互接近时,个体如何从模型的情绪标签获得多巴胺,悉心体会多巴胺是如何引导恋人自觉自愿为对方付出。

  7.训练八:有意识地利用趋利避祸机制加强记忆和忘却记忆

  个体行为的动机是追求快乐和避免恐惧。利用这个机制,我们在快乐的环境里去记忆事物,这样效率就会很高。我们把要忘记的记忆模型与恐惧模型联系起来,经过多次实践,逐渐地我们想 要忘记的模型就会越来越少出现在个体的脑海,个体就逐渐地忘却这个模型了。

  用鼓励赞美提高学习效率:

  鼓励和赞美使人分泌多巴胺,使个体处于“喜”的行为模式,个体在“喜”的模式中接触的各种环境模型、各种记忆都会带上快乐的标签,以后当个体想起相应模型和记忆时,个体会分泌多 巴胺。多巴胺使个体更关注这些模型和记忆,从而加强了记忆。

  批评和讽刺使个体处于“怒”的行为模式,个体在“怒”的模式中接触的各种环境模型、各种记忆都会带上怒的标签,以后当个体想起相应模型和记忆时,个体会减少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 。多巴胺分泌的减少使个体更不关注这些模型和记忆,从而减弱了记忆。

  用不净图片忘却记忆:

  不净图片使人感觉害怕,个体因此处于“恐”的行为模式。个体在“恐”的模式中接触的各种环境模型、各种记忆都会带上恐惧的标签,以后当个体想起相应模型和记忆时,个体会感受恐惧 。恐惧使个体自动躲避这些模型和记忆,逐渐地这些模型和记忆就被淡化、模糊,直至忘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奥秘四:模型情绪标签与判别环境
消极完美主义刍论
为什么我们产生恐惧?
三种类型的焦虑动机与人格形成
九型人格发展的九个层级
陈根:论内耗,反内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