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慧智经典诵读与钟敲磬响的启迪

    唐代韦绚写的《刘宾客嘉话录》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洛阳有僧,房中磬子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素与僧善,夔来问疾,僧具以告。俄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中锉,磬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问其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应此。”僧大喜,其疾便愈。

    洛阳有个和尚的房里,挂着一种乐器—磬,它白天晚上经常自鸣,和尚因此惊忧成疾,甚至以为妖孽而向术士求助禁之,但还是没有办法解决。

    他有一个朋友叫曹绍夔,是一个乐律家,与和尚交游甚好,听说这件事,特地去看望他,问他生了什么病,和尚如实告诉曹绍夔。

    坐了一会,正好听见寺院敲钟的声音,这时和尚屋内的磬也响起来了。曹绍夔听罢,就对和尚说:你明天设盛宴招待我,我就可以为你去心头病。

    和尚虽然半信半疑,不怎么相信曹绍夔的话,但还是抱有几分侥幸心理,希望可以有效。于是,第二天和尚就设置盛宴款待曹绍夔。

    吃完饭后,曹绍夔就从怀中掏出钢锉,把磬磨锉几处,从此磬就不再自鸣了。

 

    和尚觉得奇怪,询问曹绍夔其中原因。

    曹绍夔说:这个磬原有的音律和寺院的钟的音律一样,由于音频共振,因此敲钟的时候磬也会跟着响。和尚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病也就好了。

    这个故事表明,中国古代人不仅懂得声与音之间的共鸣现象,而且还掌握了消除共鸣现象的科学方法。把磬体稍微锉去一点点,就改变了磬的固有频率,就不会再和外界的钟声产生共鸣了。

 

    德慧智经典诵读,特别重视科学运用声与空的谐振原理。中国文化深知“音”的重要作用,并将此原理集中体现在钟的设计上。东方寺观钟的造型,敲击外壁生声,内腔生音和鸣,让“声”在撞击钟外壁时发出,让“音”在钟内部空腔振荡产生。罄的形状如钟而仰座,铜制璧薄,器口内收。它发声的结构,和钟的发声结构原理一样。当钟和磬的声音频率相同时,就会出现“钟敲磬响”的共振现象。这个振荡原理,同样可以移植到经典诵读之中。

    跟敲钟的原理一样,“音”只有在空腔里面才能产生,心空是寻音的关键。人体结构就是一个中空的“钟”,当嘴巴和声带在发声的时候,“音”就会随之在体内产生。人体的脑腔、胸腔和腹腔都是空的,人体“三腔”里面,都能产生音对声的谐振波。随着诵读经典声的振动,就跟敲击钟产生“声”和“音”的原理完全一样。

    对应于身体来说,每个人的发声系统相当于钟。利用声带,通过喉管和口腔吐出来的主要是“声”,里面同时也有音的产生。其中“音”的振荡,通过肉眼不可见的传播系统进行传输,但原则上是沿着颅底神经和颈部血管壁下进行传导,这种传导能够产生一个能量流。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当中,经典能量场就是一个无形的大钟,它有一种潜在的能量,与我们身体之间就像钟和磬之间的关系。这个科学的方法,是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符合自然法则的方法。三腔内壁产生的音振荡,能够使体内发生能量的质变和量变。

   由于经典中历史形成的时间胶囊结构以及里面形成的能量结构特征,具备一定的频率性,按照它的文字编排、字句编排、文字结构、行文风格、文字读音、语言风格进行诵读,就是在解码,在解析它的频率。当进行诵读时,如果诵读声音的频率和经典本身的频率相接近时,就会形成能量的共振,产生钟敲磬响的效应,使得身心与经典互相呼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买瓷碗辨好坏是根据音色还是音调?
钟响磬鸣
磬鸣有因
卷第二百三 乐一⊙0⊙中国古代文学名著 > 太平广记 >
清代宫廷画家曹夔音《法诸家山水册》
欣赏|清代宫廷画家曹夔音《法诸家山水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