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鸠摩智学经方系列》
1.痹症
王女,49岁。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天。
问诊得知:头项强几几,左肘尖痛,易自汗盗汗,阴冷天则身重;身痛重则嗝气,如周身有气串之。
脉沉,舌淡胖苔薄白滑。
六经辨证:少阴中风+太阴外证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8  大枣18  制附子30  炒白术18
黄芪30
4剂
二诊,膝,头颈,肘症状大减,疗效满意。尚盗汗,嗝气。
原方加黄芪为38克。续进。
按:这一系列的最初一部分医案,还是我跟师早期的拙作,辨证施方还不精确,有的甚至是迷失甚远。就像这个患者吧,本来单用桂枝加附子汤就可以收效的,后加的那两个方子,实为蛇足。但是为了让大家对一个经方学习者的心路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这样保持原样吧!2.胁满
滕女,57岁。右胁下板滞不适感三个月。
久用"消炎药”“中成药”乏效;
问诊得知:心中烦闷,目花,咽干多饮,喜热饮,纳可,食硬物则心下不适;大便日一行,质略干。
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阳病
柴胡24   黄芩12  半夏12  党参18  炙甘草12
生姜15  大枣15      4剂。
复诊疗效之好正如我所预知。患者并且告知,近年来就睡眠欠佳,服药后香甜极了。原方续进。
本案的喜热饮一证,怕是火神们有“虚阳上浮,相火不位”的想法的,所以他们是不会用柴,芩的;其实是少阳枢机不利,上焦郁火所致。
3.嗝气
陈男,42岁;自述素有胃疾,感冒静滴地塞米松后致使泛酸打嗝不止,伴胸膈刺痛,以四五日。尤以打嗝为苦,连连不觉,难受之极。问诊得知:口中有异味,多饮,目花,头有昏重感。余无异常。
脉弦,右滑大,左细。舌淡红苔白滑腻。
六经辨证:太阴+饮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胃气不降。
治则:理气和中气降饮
方药:旋复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旋复花38   代赭石18    党参15    炙甘草12    生姜30    大枣15   半夏18  茯苓30
4剂。今日复诊,泛酸打嗝,胸膈刺痛已愈;余证亦大减。
体会:这个方子,今人受张锡纯的影响,多重用赭石;其实是不对的,那样的话,就会把药物逗留中焦的作用减弱;仲景是重用旋复花而轻用赭石的。这样的作用是最确切的。
4.腰痛<一>
王女,72岁;腰痛掣左腿疼痛麻木数月;行步维艰;
腰部CT示:L3,4;L4,5及L5/S1椎间盘向周围膨出,硬膜囊受压变形;各椎体皆见增生,L3,4左小关节积气。
意见;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曾用“封闭”,“水针刀”等疗法效果欠佳;
问诊得知;近几年来颈痛手麻,背部灼热,大便数日一行,质尚可;时时头晕(有脑供血不足病史十余年);
无恶风寒,无汗证;
脉弦,右优弦大;舌淡红软嫩,苔白腻;
时方辨证:肝肾亏虚,寒湿阻滞;
六经辨证:太阳伤寒表实;
施方:葛根汤+杏仁(我想到了麻子仁丸)
葛根38  麻黄15  桂枝30   白芍60   炙甘草18   生姜30  大枣18   杏仁18
4剂;
疼痛基本解除,可以说是出乎意料;患者的儿子,儿媳特来道谢;痛解后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患者的偏身不利;这个症状以前就有,一是以为疼痛所致,二是曾做脑ct未见梗塞病灶;综合病史判断,脑血管病的嫌疑还是最大的;但是西医理论的解释,是解释给病人听得;中医临床需要抛开西医思维,用纯净的中医眼光来辨治;
脉转细沉,重按无力;(脉象变化如此之快?存疑。。)舌淡红苔白尚不燥;
问询得知,四五日不大便而无所苦;(少阳柴胡证吗?思考中。。)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施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
黄芪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5  大枣15    当归30
4剂;疗效等待观察。
按:<一>这个患者没有坚持治疗,后来得知腰腿痛基本痊愈,偏身不利之证未解。
<二>首诊辨证有误,这是个表阴+饮,幸亏那时经方的比例用的还是时方的思维,歪打正着,没有偾事。已属万幸!首诊处方可以考虑当归四逆汤+真武汤。
<三>风痹之证,唐以前以解表为主,确实有其奥义。。
5.呕泄
杨男,19岁。食后泛恶,时可呕吐食物半年;大便频数,食冷物则溏泄。
脉弦,舌淡红苔水滑。
时方辨证:脾胃虚弱,肝气乘脾犯胃;
经方辨证:少阳病
方证:小柴胡汤
药症:半夏
处方:小柴胡汤+茯苓,木香
柴胡15黄芩12生半夏18党参12炙甘草9生姜50大枣15木香12茯苓30   四剂
二诊呕泄加重,泄泻日十余行。无肠鸣,无干噫食臭。脉弦滑,舌淡红苔水滑。
改用甘草泻心汤:半夏24黄芩12黄连15白人参9炙甘草24生姜30大枣24  四剂
三诊,呕已止,软便日五六行,自述已不是溏泄感。上方加干姜30,四剂。
按:这还是我跟师早期的病案,今日读来,非常汗颜!
其实今日看来,这是典型的太阴病!需用四逆汤+理中丸,那个呕可以加小半夏汤搞定的。
6.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郭女,53岁。头晕恶心伴右耳痛咽痛7天。
问诊得知:口干饮水则哕,小便数而涩痛掣小腹;大变频数;
心烦,身汗,有畏寒感。
脉沉,舌淡红太薄白;
BP110/80mmhg;
西医病名:美尼尔氏综合症
中医病名:眩晕
时方辨证:肝风夹有痰湿
经方辨证:水逆证
方证:五苓散,当归芍药散
处方:猪苓15   茯苓30    泽泻60  炒白术15   桂枝15   半夏18
生姜30   当归15   川芎9    白芍15
四剂;
二诊,眩晕泛恶已愈,尚觉食后胃脘痞胀,口干不欲饮。舌脉同上。
病由厥阴转少阳,由阴转阳为佳兆。处以半夏泻心汤治痞;加苓桂术甘降饮;
半夏15    黄芩9     黄连12     白人参12    炙甘草9干姜15
大枣12    茯苓30    桂枝15
四剂;
三诊愈。
7.痞,泻(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
李女,43岁。
初诊: 心下胸次嘈杂难受,伴嗝气泛酸干呕。口中喜唾,
肠鸣,大便日数行,不成形。夜卧偶腹痛。
详细问诊,还有口苦,目粘,胁部偶隐痛不适。
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水滑。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犯胃
经方辨证:太阴虚寒饮+少阳微热
施方:生姜泻心汤合理中汤
半夏18    黄芩12   黄连15   白人参12
炙甘草9   生姜30   大枣15   干姜18
生白术12               四剂;
二诊:上证大减,便已正常,已不嗝气,尚喜唾泛酸,犹以泛酸为苦。
舌脉大致同上。
急功近利,为了制酸,上方加煅牡蛎30  煅瓦楞子30     四剂;
三诊:又觉泛呕粘涎,胃脘掣双胁痞痛不适;
经方加减如果不合神农药症,往往反而弄巧成拙,需痛改前非。
半夏泻心汤和吴茱萸汤;
吴茱萸15    白人参12    生姜15      大枣12
半夏15       黄芩12        黄连15       炙甘草9
四剂;
四诊:上证大减,晨起口苦甚重
柴胡18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2        干姜15
生白术15
四剂。
8.腰痛<二>(骨质增生,间盘突出)
赵男,57岁。初诊:  腰痛一年,行走则掣右腿疼痛。
问诊得知腰部有沉重紧感。无明显汗症,二便可。
望诊:腰椎局部呈竹节样改变,生理曲度变直;
脉沉,舌淡紫红苔白腻厚。
时方辨证:肾阳亏虚,寒湿於阻。
经方辨证:少阴病,滞,饮。
施方:肾着汤合真武汤+药症药狗脊
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
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18
四剂;
二诊:症状明显缓解,腰紧腿痛大减。
脉沉滑,舌淡红紫边有齿痕。
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
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30
四剂。
按:上方和狗脊亦颇合经方法度;
《神农本草经》狗脊:“味苦平。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
颇利老人。  一名百枝。”
9.头痛
王男,31岁。
阵发性双颞部疼痛20天。
用西药疗效欠佳。查白细胞稍高。脑部多普勒未见异常。
脉弦,舌淡红尖略红,苔薄白。
患者自言别无所苦,而我却因苦于辨证资料不足,详细问诊,
唯有劳则宜汗之证,其他确无异常。
时方辨证:风寒袭表  有化热之势
经方辨证:
太少并病
施方:柴胡24    桂枝15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9  生姜15   大枣15
白芍15
开的是柴胡桂枝汤,四剂痛止,
患者大喜,又续服八剂,诸证悉除.
10.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张女,48岁;眩晕,伴耳鸣反复发作5年,加重15天;活动头颈可诱发,发作时平卧亦晕,羞明怕光,心悸懊哝;有头颈疼痛病史10年;望诊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行走不稳,需人扶持;问诊得知:口苦口干,时欲饮水一小口,喜热饮,畏凉;小便短少,大便素来数日一行,面部时有轰热感而无汗;眠差;无恶心呕吐;
脉沉滑;舌质红,苔黄少燥,舌质尚略有津;
时方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经方辨证:五证:躁  烦;
六经:少阳阳明
施方:白虎加人参汤+葛根
石膏50    知母24    炙甘草18     粳米50    白人参15     葛根30
7剂;
药后半月始来复诊,  自述首剂即效,眩晕早已痊愈;大便较前为畅,已可一两日一行;口干大减;现在的症状是一头颈疼痛为苦,双手夜卧麻木,晨醒后头痛加重,经期亦可加重;头部畏风寒,耳鸣脑鸣,心悸懊哝,无汗;
脉细,稍偏沉一些;舌淡红苔薄白欠润;
证已转,偏于太阳;葛根汤主之;
葛根30   桂枝18   白芍30    麻黄9    炙甘草15   生姜30    大枣18
7剂;疗效等待观察。
按:这则医案,鸠摩智今日读来,不禁汗颜。
其时跟师时日尚短,于经方法门还只是浮光掠影,难谈深入,
所以整个辨证施方过程甚是浅陋!
今日读来,知道此患者首诊是由于少阳阳明少阴的杂错,已是厥阴病的范畴。
最佳的治疗方案应该是小柴胡汤和黄连阿胶汤的合方。
二诊的症状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消息观察之。
“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借用一下,
“ 经方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上路人”。。。。。
感恩师父!
11.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排空迟缓)
孙女,41岁。心下疼痛一个月。食后痞塞疼痛更甚。
时掣腹中痛,心下痛甚则便偏干,腹痛甚则欲便。
干呕泛恶,口淡,咽干,欲饮冷水,但饮则胃痛加重。
时时身热心热,头昏,时眠差时欲寐。
迭进西药,中成药及静滴不效。
脉铉细,舌淡红苔薄白腻。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气郁化火。
六经辨证:少阳病  痞,滞,烦。
施方:小柴胡汤+黄连汤
柴胡20    黄芩10    半夏15   白人参12
炙甘草12   生姜12      大枣12   黄连15
桂枝15      干姜15
四剂。
二诊:上药首服即以不痛。目下微尚眠差。
舌脉同上,考虑到上方中的人参半夏黄连可以安魂魄,
再者舌脉未有大的变化,故而原方续进。
三诊:患者服药后诸证皆除,乃自行停药。
近日因秋收劳倦加之饮食不慎,昨日又呕吐,胃脘偏右疼痛,痛则掣腹中痛,
大便前数日偏干,近日质稀,日两三行。
头痛(头痛同房后加重),身热,咽部憋闷,目沉身乏欲眠而睡眠不宁,手足易冷。
脉弦细,舌淡红苔水滑。
六经辨证:少阳少阴太阴合病,归为厥阴病范畴。
处方:黄连汤+吴茱萸汤
桂枝20   黄连15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干姜20    大枣15   吴茱萸20
生姜15
四剂。
四诊:
上证大有好转,尚便稀,头偶痛。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
太阴+饮
生姜泻心汤+吴茱萸汤:
生半夏15   黄芩10   黄连12    生姜4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干姜20   大枣15
吴茱萸20
四剂。
12.泄泻(结肠炎)
蔡男,17岁。食后左少腹痞胀时痛,肠鸣则便,干稀不调,十余日。伴口干。
脉沉细,舌红淡苔薄尖有红点。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
六经辨证:太阴病  痞
施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生姜泻心汤
厚朴15   生姜25   半夏15    炙甘草15
白人参15   黄芩8  黄连12    干姜25
大枣12
首剂即效,四剂而安。
13.小产后杂病
陈女,28岁。三个月前因为胎死腹中(妊娠两个月),刮宫引产。
自后即百症缠身:   双少腹疼痛以左为甚,左少腹压痛,腰背沉痛;
畏寒,经期小腹部冷凉如冰,带下色黄;便稀一二日一行;
昼但欲寐,夜则难眠;心慌心烦;
入暮畏寒发烧,以低烧为主;已经治疗三个月。
久用抗生素以及补血剂的治疗,疗效欠佳。
脉弦,舌红苔薄白根微黄,不水滑。
时方辨证:脾肾亏虚,气虚发热。
六经辨证:厥阴病
施方:乌梅丸
制附子20    桂枝10    白人参15    细辛15  ‘
干姜20       当归15    黄柏10     黄连10
川椒15      乌梅40
六剂。
二诊:诸证皆大减,已不发烧,疗效极佳,惟尚腹冷易溏泄。
原方续进。
14.嘈杂(胃酸返流性食道炎,咽炎)
刘男,38岁。乃当地医院中同事。干呕,嘈杂泛酸,咽干一个月,加重一周。
迭经用西药及清火中药泡茶治疗乏效。故来诊,问诊得知偶心下痞,
头时痛,目眩,迎风流泪。二便可。
面色不华,精神疲惫。
脉弦细无力,舌淡红苔薄白微黄。
时方辨证:肝郁脾虚,肝气犯胃,气郁化火
六经辨证:少阳病,因为体质随化,兼见少阴之象。
施方: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
柴胡20   黄芩12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干姜20
黄连15    吴茱萸20
四剂即愈,惟咽部尚有梅核气感。
因患者自己要求,开了一个泡茶方慢治咽炎。
15.附骨疽(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吕女,26岁,反复发作性左小腿胫骨肿胀溃脓,伴疼痛。已有14年病史。
此次发作有一个月,有两处窦道,脓液清稀,持续疼痛。
问诊得知,患者还有雷诺氏综合症,晨起接触冷水则指端发白麻木。
平时头昏,纳呆,厌油腻,欲呕。小便可,因为有内痔,大便时常带血。
脉沉细,舌淡红嫩苔白略腻。
时方辨证:阳虚寒凝毒瘀。
经方辨证:少阴病 滞
辨证施方:当归四逆汤+四逆汤+神农药症药:黄芪,白芷
桂枝30  大枣30  白芍15   赤芍15   炙甘草18
当归30  细辛9   通草15    制附子30  干姜30
黄芪35   白芷9
四剂。
二诊:肿胀疼痛及脓液大减,雷诺氏综合症尚未减轻。
原方续进。至今已服用半个月,雷诺氏综合症亦略有减轻。病情在慢慢恢复中。
按:一,加了黄芪,是因为《神农》言:“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鼠瘘,
补虚”    ;白芷“长肌肤”。“治宜辛咸,佐以酸苦”。
二,附子,黄芪,细辛的用量要渐增。
三,此病非朝夕之功,要几个月的功夫,守方增量,慢病缓图。
16.少阳中风证
张女,40岁。心下及右胁不适,心下按痛,嗝气,心烦,晨起干呕,
往来寒热,掣周身酸痛难受。二便可。
脉弦,舌淡红苔白腻滑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
六经辨证:少阳中风证
施方:小柴胡汤
柴胡18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5
四剂;
二诊:诸证皆愈,惟尚头昏微痛,病尚未出少阳,故而原方续进。
17.中风(脑梗死)
孙男,41岁。右侧手足无力,支配下降一周。
问诊得知,尚有心慌,胸闷,嗜睡,乏力。无汗,小便可,大便日一两行。
脉缓,沉取无力。
舌暗红青紫苔薄黄。
血压130/90MMHG,
心率57次/分。
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死。
时方辨证:气虚血瘀,风中经络。
经方辨证:少阴  滞
施方:少阴病的麻细附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因为患者的舌象瘀象太明显,
加了桂枝茯苓丸。
处方:麻黄10   制附子15    细辛10    桂枝15
赤芍15    白芍15      茯苓20    丹皮15
桃仁10    黄芪30     炙甘草15
同时配合散剂:土元9  水蛭3  三七3  冲服;
四剂后肢体支配已有进步,共服药12剂,患者的肢体症状消失。
18.痛经
张女,41岁。痛经半年。经期腹痛,痛则欲便,经水色量正常。
略有头晕。
脉铉滑细,舌淡红苔薄白滑。
时方辨证:寒湿於阻。
六经辨证:太阴病
施方:温经汤+当归芍药散
吴茱萸20    干姜20    桂枝20   白芍20    川芎15
当归20      红人参12   炙甘草15     阿胶12
麦冬12      半夏15      丹皮12        茯苓15
泽泻20      炒白术15      四剂
服后痛立止,我又让患者服用了四剂,嘱咐她下个月观察疗效。
19.痹症(颈椎病)
李女,53岁。颈肩偏左疼痛剧烈半个月,影响睡眠。
痛则汗出,因服西药止痛剂致使胃部痞满嘈杂,纳呆,大便稍干,尚不艰涩。
脉弦滑,舌淡红苔薄水滑。
时方辨证:风湿痹着
六经辨证:太阳病  表  虚  ;  滞
施方: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葛根50
四剂;
二诊:疼痛大减,已可安睡。胃部不适感亦大减。
左手麻,左腿微痛,脉弦滑,尺肤扪之潮湿。
由于表虚伤津太甚,不但影响了脏腑津液的输布(如首诊的便干),
而且影响到了筋脉的濡润,在攻表生津的同时,还应固表补虚,涌泄风邪,
用桂枝加葛根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方;
上方加黄芪50克。
24.身痛杂症
李男,47岁。近日睡醒后即身痛,乏力,易汗,头微痛。
脉弦,舌淡红苔白厚腻。
时方辨证:风寒袭表
六经辨证:太阳少阳合病  太阳表虚
处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20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12
炙甘草10   生姜15    大枣15    桂枝12
白芍15
四剂;
二诊:诸证悉除,身轻神爽。
为了巩固疗效,原方续进四剂。
25.水肿(脑血管及周围血管杂病)
王QT,男,76岁。080931
左下肢腓侧一片10X5左右区域水肿庝痛一个月。经当地医生静滴“消炎药”无效。
活动后可减轻。无头晕,无汗,无泛恶,二便可。
血压260/100MMHG(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服用罗布麻等降压剂,近四五日未服用),尿常规(-)。
脉弦硬,舌淡白嫩苔薄白。
初步临床诊断:1.下肢淋巴管堵塞?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高血压4.脑动脉硬化(西医的诊断名词是解释给患者听的,我要抛开这些冠冕堂皇的名词开始中医的思维了。。。。)
时方辨证:寒湿留羁,气滞水停
六经辨证:表实寒,太阳表实+饮
处方:麻杏薏甘汤
麻黄10   杏仁20    薏米60  炙甘草15
四剂;
由于患者的有高血压危象,并且有长期用降压药的病史,所以嘱咐继续服用罗布麻片。
二诊:左腿之肿痛已消。自述上次由于以肿痛为苦,还有一些症状没有说出,这次的主诉以左足底麻木微痛为主,支配力下降,不过较之上次程度亦减,看来要考虑有中风先兆的危险。
血压140/90mmhg。
脉弦滑,舌淡白嫩苔薄白腻滑。
六经辨证要考虑太阳表实和太阴外证的因素。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麻杏薏甘汤+金匮还魂汤
黄芪30    桂枝20   白芍20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麻黄10  杏仁20
薏米30
四剂;
三诊:肿痛愈,麻木及支配力亦好转。左脉弦滑,右脉弦细,舌淡白嫩苔白腻。
用恩师刘志杰先生治中风病的经验,出入续命系列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千金小续命汤;
黄芪40   桂枝20   白芍20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麻黄10  杏仁15
当归15   川芎15   黄芩10  白人参12
制附子15    防风15   防己15
四剂;
四诊:血压140/90.腿之支配已可,右腿劳作尚略痛,素来入睡时间较长,头昏时痛,纳便皆可。
脉轻取即得,重按弦滑有力势大。舌淡白嫩水滑苔白厚腻。
小续命汤+麻杏薏甘汤+真武汤
麻黄15    桂枝20    杏仁15    炙甘草15
当归15    川芎15    黄芩15    白人参12
制附子15   防风15   防己20    薏米60
生白术15    茯苓20    白芍20    生姜20
四剂;
五诊:血压135/85mmhg,腿部症状大减,劳尚微木,失眠好转。
脉弦滑,重取有力,舌淡红嫩太白腻滑。
原方续进。
26.胃痛杂症
李YH ,女,55岁。080925
胃脘偏右疼痛半年。偶嘈杂,大便先干后溏,日数行。时自觉腹中有紧刺感向头.腿上下散开,旋即出汗,平时自汗盗汗较重,面时红。头偶微痛,眠可。
脉沉,偏弱。舌淡红嫩苔白。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
六经辨证:太阴虚寒+阳明微热
处方:生姜泻心汤
半夏15   黄芩1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20   大枣15   干姜15
四剂;
二诊:胃脘痛已愈。大便日一行。质可。尚自汗盗汗阵汗,无畏风寒,详细问诊得知右膝关节劳则痛,偶腰痛掣腹部微痛。
脉沉细弱,舌淡红嫩苔薄滑根白厚。
有太阴外证和表虚的表现。
处方:生姜泻心汤+桂枝加附子汤
半夏15   黄芩1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干姜15    桂枝15
白芍15    制附子20
四剂;
腹痛(前列腺炎,膀胱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7
张SM,男,39岁。080926
脐下小腹部疼痛,痛则尿频,尚伴有尿不净之感觉。大便日两行,尚不溏泄。尚有嘈杂,泛酸。
患者半年前因为腹痛尿频在某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用西药疗法效果不明显,在我的门诊用中药调理治愈。此次因为大量饮酒而复发。
脉沉,舌暗紫滞苔薄白腻。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
六经辨证:太阴虚寒饮+阳明微热  饮  滞
处方: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
当归20   白芍20    川芎15   泽泻30
茯苓20   生白术15  桂枝20  丹皮15
桃仁15
四剂;
二诊:
腹痛已愈,余证亦减。
原方续进。
这个患者,经过四诊而愈。
28.项强(颈椎病)
殷YH,男,45岁。080925
颈部强而板滞数月,掣肩部麻木不仁,颈部有热感,自觉颈部得热则舒。
头略晕,刷牙易干呕,近日感冒身时易汗。纳便可。
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滑。
时方辨证:风湿痹着,肝经风热。
六经辨证:这个病案的六经辨证我有些拿不准,从症状分析,近于一个太阳少阳并病;从脉象看,又不太支持,有点像太阴外证。
处方:柴胡桂枝汤(本为太少合病之方,变通起来看亦符合太阴外证的法则)
柴胡20   黄芩12    半夏15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桂枝30
白芍30
四剂;
二诊:诸证悉除,原方续进。
经过师父指点,知道这个辨证还是有问题的。本案是个少阴伤寒转少阴中风,治法应该是少阴伤寒和少阴中风的合方,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和桂枝加附子汤,当然,因为表虚,要去麻黄的。
29.老年杂病(心动过缓,脑供血不足,胃炎,神经衰弱)
毕JC,男,65岁。
经年慢性痼疾,西医诊断病名一大堆:
心动过缓,脑供血不足,胃炎,神经衰弱。。。等等;
呕吐清水,食后脘胀,心下痞硬;时常便秘难解,解后不爽,近日尚可;
睡眠浅,醒后难以入睡。头晕,心慌,面浮,小便不利,时涩痛,时身热如火灼,四肢乏力,动则易头汗出。平时服用辛伐他汀,桂利嗪,阿司匹林等西药;
脉沉弱无力,舌淡红嫩苔黄腐腻。
时方辨证:脾肾亏虚,湿郁化热。
六经辨证:少阴阳明合病  已属厥阴范畴
处方:半夏泻心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
生半夏20   黄芩12   黄连15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干姜12    大枣12   生姜12
茯苓30
四剂;
二诊;
呕,痞已愈,上证皆大减,大便已质软,一日两三行。惟尚有尿道红肿灼痛,小便不利之证略有加重;素有尿道红肿之疾,上次未好意思说出。问诊尚有偶有夜间身阵热阵汗之证,平素易畏寒。
脉沉细无力,舌淡红质厚苔黄厚腻水滑。
太阴阳明夹杂,厥阴病+饮;
五苓散合猪苓汤:
猪苓15   茯苓20   泽泻30    生白术15
桂枝15   滑石20    阿胶15(烊)
四剂;
三诊:
服上药后尿道红肿灼痛,小便不利之证好转;而又有眠差心慌,大便又偏干,日尚一行,口干,泛恶,时有小便不利,余证尚可;自述服首诊方后周身之病自觉已去大半,而二诊方后感觉不如首诊方吃的舒服。
脉沉细弦,舌淡红嫩苔黄厚腐腻,略滑。
六经辨证:厥阴+滞,烦,综合判断,还要主要考虑水饮的上凌的问题。
处方: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
生半夏15    茯苓20   生姜15   桂枝20
生白术20    炙甘草15  猪苓15  泽泻30
四剂;
外洗:大黄30   黄柏30  芒硝100   煎汤外洗尿道口  ;
30.少阳中风证(二)
滕ZX,女,57岁。080519.
右胁下板滞不适感数月。尚伴心中懊哝,咽干多饮,喜热饮;食硬物则胃脘不适,大便日一行,偏干而不爽;目花,眠差;纳尚可。
脉弦,舌淡红苔薄白。
时方辨证:肝气郁结;
六经辨证:少阳中风
处方:小柴胡汤:
柴胡24   黄芩12   半夏12    党参18
炙甘草12   生姜12    大枣15
四剂;
二诊:诸证皆愈,眠亦好转,原方续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二)
许家栋医案
吕英医案
李贵明医案 感冒 发烧呕吐 咳嗽
经方心裁(64)附子泻心汤
天冷常用的几个经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