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史研究|书画史上,狂怪之人莫过于徐渭、郑板桥,为什么徐渭被定性为“狂”,板桥为“怪”

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变体临摹与创作高研班招生

在中国书画史上,郑板桥因其一反常态的独特言论和书画风格而被世人称为“怪”,书法之怪更为明显——他敢于把不同的书体混在一起而构成一件书法作品,这是他书法最大的特点。然而,在唐人的书法中也有把不同书体混在一起构成一件作品的,如颜真卿的《送裴将军帖》等,但是,为什么在唐代颜真卿不被称为怪,而偏偏郑板桥就怪了呢?更不可思议的是,就书法而言,到唐代时各种书体都已成熟,后世书家,都遵守一书一体的惯例,为什么在清代的郑板桥那里,又把各种书体混杂,这不是一种文化倒退吗?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解读、研究郑板桥时遇到的理论难题。另一方面,在书画史,狂怪之人莫过于徐渭和郑板桥,为什么徐渭被定性为“狂”,郑板桥被定性为“怪”。难道是理论界随便说说的吗?

颜真卿  送裴将军帖


郑板桥  行草论书史

 

“怪”和“狂”:郑板桥与徐渭的区别

从行为和观念互动层面讲,任何一种社会行动的产生都和观念有关[i],审美活动也是如此。经过近五年的研究,徐渭的思想和绘画(包括书法)风格受阳明学的影响已十分清楚:其《读龙惕书》借用佛理以述良知,《论中》从方法论上阐述致良知的修身方法,而“狂狷”行为是阳明后学的思想意识在徐渭身上的体现,是良知的自负。何谓“狂狷”?“狂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多不对“狂”作正面评述,程颐说:“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却十分推崇“狂狷”,“点也虽狂得我情”,认为“狂狷不与俗谐”,“狂”可入“圣”。明末刘宗周对“狂狷”的进路作了分析,他认为“狂”和“狷”都能走向“中行”,他说:“二者就其所学而进之,进取者反于平实,有所不为者扩而大之,则皆可进于中行,而斯道之传厥有攸赖矣,夫子所以不得中行而思狂狷也。狂者所见极高,合下便欲为圣人,毕竟非身经历过,如人欲上长安道,便理会京师务身尚隔几程也;狷者所守极峻,只是识不宏宁学圣人而未至,不屑以流俗而自溷。如人上长安道,怕有他径,只索印步走不肯一帆风也。从思想史的角度讲,这些都是在心性论儒学范畴中的讨论。而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讲,作为正统儒学思想下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其最终目标是“中”,即“中和之美”。何谓“中”?《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创作时对“喜怒哀乐”的表达就是“情”。一旦在艺术创作中对情感的表达“过”和“不及”,在审美上就走向或“狂”或“狷”。虽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成“圣”的看法不同,但最终目标是“成圣”,艺术创作也是遵循着“成圣”的目标,审美理想也是“中和之美”。由于徐渭禀承阳明之学,而王阳明又推崇“狂狷”精神,故徐渭的艺术创作高扬自然情感的表达,是对程朱理学审美精神的反叛。故世人多用“狂狷”来评判徐渭的艺术思想。

与徐渭一样,郑板桥在后人眼里也十分狂怪。而郑板桥对徐渭又十分推崇,更有甚者,刻印“青藤门下牛马走”以明其志,那么,为什么世人不用“狂狷”而用“怪”来评判郑板桥的行为和书画风格呢?这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何谓“怪”?《说文解字》曰:“怪,异也,从心圣声。”在十三经中,“怪”字凡7见。凡形容“物”时,“怪”指奇异之物,如《尚书·禹贡》:“岱畎丝、、铅、松、怪石”,即指与众不同的、能引起审美愉悦之事物,属于中性词,属博物学概念,即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杂物奇怪,山神海灵”所指之异物;形容“人”时则是指“性行古怪”之人,如《周礼·阍人》有“奇服怪民不入”句,“奇服”可解为“新奇的服饰”,“怪民”郑玄注:“狂易”,意为“性行古怪、精神失常之人”。形容“天象”时,指偏离正常状态的天象变化,即天象的异常状况。《礼记·祭法》曰:“见怪物,皆曰神”。孔颖达疏:“怪物,庆云之属也。”即自然界的奇怪现象。而在道家的著作中,如《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这里的“志怪”指记述怪异之事,与十三经的词义同。


可见,在儒学传统中,由于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后世儒生多遵循孔子遗训,对于奇怪、勇力、叛乱、鬼神只作笔削春秋式的记载,而不做任何道德价值评判,都进入博物学和志怪小说的范畴。对人而言,凡偏离正常行为的都叫“怪”,即不含儒家道德价值的一种状态。而“狂狷”一词由于孔子的定位,孟子的阐述,历代儒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而成为儒家道德价值评判的一种标准而纳入心性论儒学范畴。因此,就现代人而言,都具有狂怪行为的徐渭、郑板桥,在古代人的眼中,一个是狂,一个是怪,即徐渭是属于心性论儒学范畴的,而郑板桥则不是。


“怪”和儒学的考据学倾向

要说明郑板桥的怪,首先要了解郑板桥的思想方式,而要证明郑板桥的思想并不容易。因为郑板桥一生都致力于书画的创作,几乎没有义理思辨,且仅限于书画领域。虽然表面上看,清初学者有汲取、甚至褒扬宋明学术成果之处,宋明理学仍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但从总体特征看,两者是对立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重义理,不重考据。清儒反对心学和程朱理学,企图在考据中寻找义理。从《板桥书目》、《板桥自叙》、《刘柳村册子》、《板桥后序》自述生平、出仕、归田、诗词唱和、书画应酬的篇章看,郑板桥的思想属清代实学无疑。


从《板桥书目》的内容看,郑板桥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1、重五经。

2、重史实。

3、重基础理论

总之,如果把宋明理学视为对孔孟儒学的复兴和继承,具有强烈的儒家道德价值评判的特征,那么,考据学则是对传统儒学的考证和鉴别,通过对文本(包括观念)的考据寻找孔孟原典的义理,而不作过多的道德价值评判。郑板桥的思想正是这种考据思想的体现,反映在书法中,表现为复古倾向,和对可能在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的书体的还原,反映在书体上则呈现为“怪”。

(节选自《郑板桥之怪与清代实学》,《中国思想与绘画教学与研究集(四)》,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郑板桥作品

下列为徐渭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书法欣赏《新修潍县城隍庙碑记》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郑板桥--行書《杂书册》
郑板桥:一代古怪大家,诗、书、画号称三绝
二十年前旧板桥
郑板桥及板桥体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