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专访 | 费英秋: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传承、对话与互补



籍贯:山东省青岛市

简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外专局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区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独立发表30多篇论文,代表作《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测评》;独著4部,主编及参编作品6部;主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人员素质测评以及关于就业创业等多项研究课题。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它继承了中原文化正统,代表了华夏固有的价值系统。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对历代王朝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直至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仍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上千年的沿袭与发展,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永久的影响,其地位不可替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家文化对教育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哪些优良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并力行,哪些又需要与时俱进地变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费英秋教授为我们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费英秋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亲是名老共产党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父亲一生忠实为党为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在父亲的熏陶下,费英秋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当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山东大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她治学严谨,读研时就已在名刊上独立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从学术到教育,费英秋深知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更加兢兢业业地传递着自己的治学精神与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将西方的理论简单地移植过来,必然会出现问题。


费英秋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对中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文明进程中,儒家文化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到了近代乃至今天,虽历经毁誉,在文化建设上人们仍然要求助于儒家文化。当今社会,儒家文化仍然不可替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曾指出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对“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的提炼与概括,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因素。儒家文化正是中国人的文化信仰。

我们倾向于以经济数据(如GDP排名)来看待文化现象,其实,文化与经济是两个维度,我们不应该混为一谈,认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就是好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就是落后的,以经济单一维度来衡量文化的价值是值得商榷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文化建设跟不上,往往会造成许多负面问题,比如生态失衡、污染问题、奢侈性消费甚至道德滑坡问题,道德问题就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来解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是与推崇儒学分不开的,“亚洲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东南亚出现经济问题特别是新加坡模式,使一些人开始质疑儒家文化的作用。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两面性,儒家文化也一样,如何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生态恶化等问题,是需要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应该以文化与经济两个维度思考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将西方的理论简单地移植过来,必然会出现问题。全球化表面看似乎是西方化,但是不能低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与西方文化的冲撞、互补中,两种文化将长期共存。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传统文化也将随经济的崛起而增强其世界影响力。每一种文化都会有缺陷,尤其是在特定的经济模式下,儒家文化缺乏创新、张扬个性、自由法治与民主等理念,但是其和谐、中庸、诚信、仁爱、孝悌、廉耻等伦理规范对维持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不一定要走西方发达国家之路,但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西部大开发,农业现代化与新兴城镇化。

西方文化的引入,意味着取长补短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被消解、被同化的可能。但是这种同化不能只看表层,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的同化力是惊人的,生活方式上可能西化了,但思维方式上仍然是中国式的。我接触过很多海归,有的甚至已经在西方国家生活了几十年,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中国式的。西方植根于商业文明,文化特点为个性化、多元化,追求创新,儒家文化应当吸取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儒家文化正慢慢融入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新时代的儒家文化。与此同时,儒家伦理随着华人的全球化也正在逐渐影响西方社会。


随着区域之间横向交流越来越多,地域文化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而齐鲁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核,最优秀可贵的品质却能够世代传承,积淀成无形资产。


费英秋 :人力资源的流动、人的社会化程度、区域合作等方面因素都会对区域文化造成影响,随着区域之间横向交流越来越多,地域文化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当今社会,齐鲁文化也应该吸纳其他的地域文化,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人格更加健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上有很多的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渐渐衰落,一旦离开当地、失去发展的土壤,便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把山东人质朴、耿直、仗义的品质弘扬并传承下来,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责任和义务,口碑意味着品牌与形象,不能衰落。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最优秀可贵的品质能够世代传承,积淀成无形资产。

齐鲁文化重礼教、秩序,作风相对保守,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 ;而东南沿海的商业文化视阈开阔、思维灵活,尽管很多孩子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会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学习,所以培养和塑造了一批商业型人才。从长远的角度看,正规教育与市场教育虽然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但是殊途同归。齐鲁文化应融入现代商业文明的精髓,取长补短。


学术研究应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探索真理的执着。


费英秋 :山东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和优秀学者,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孔子与孟子。“治学”在山东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很多博学的儒者,这种精神的传承也形成了山东人独特的精神。季羡林先生为研究佛学53岁自学梵语,他从零开始,甘于奉献,一丝不苟,具有严谨的钻研精神,生活非常恬淡。儒家文化中对做学问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最基本的治学态度。

我读大学时,是象牙塔式的学习方式,天天看书、做笔记,每遇到问题必定认真翻阅典籍查找出处,在学校的积累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做学问不能走捷径,唯有笃行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术应当有别于世俗社会并有所超越,而非无条件服从世俗。学者应该成为真理的捍卫者和实践者,改变不合理现象与规则,尽自己的努力使存在的不合理更趋于合理,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发现并研究如何消除社会弊病从而影响社会,做时代的引领者,而不是一味媚俗,去适应不合理的规则,被世俗湮没。

学术不一定能够获得多少利益,但是探索终极原因的过程会让人产生快乐与幸福感。治学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超越世俗功利的。不急功近利,是一种境界。境界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一个人的学术人格与其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发现,耶鲁大学的一个系就有20多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令我非常震撼。西方的很多学者都是认认真真做学问的,奖项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学术研究中的副产品。而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90%为基督教信仰者,他们将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不会为了得到某件东西而不择手段。反观中国近几十年,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多人过于急功近利、贪慕虚名,把搞研究作为谋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能超越,境界就会出问题,心态也必然随之出现问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探索真理的执着,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西塞罗(古希腊哲学家)


费英秋 :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西奥多·舒尔茨曾说 :“人力资本得力于教育。”提升民族素质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学习。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政府与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都较高。山东的学生也非常好学、投入、刻苦,做事踏实,具有较强的组织性,但相对来说思维不够开阔。而以北京为例的一线城市,则非常注重多元化兴趣培养、潜力开发,以及社会参与,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投入很高,学生普遍思维活跃、视角新颖。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创新的能力就会越强。耶鲁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也非常注重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孔子就特别强调多元化学习,而不是单纯书本学习和向老师学习,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山东教育在多元化发展方面还有待提高。

当今中国,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海归回国,人才面临的竞争也更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必将走向国际化。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多元化学习,学会用新方法、新视角、新概念看待问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正建立在广泛学习与多元化学习的基础上。知识更新日益频繁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

怎样将中西文化结合,塑造学生兼容并蓄的性格和修养,是目前大学教育面临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连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都没有读过,却直接拿西方哲学家尼采等人的作品来读。然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结果,一些学生断章取义,轻易拿出某一条论述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误导。传统文化需要与西方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有些学生的精神世界空虚,既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深入思考西方的东西。文化都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积淀,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视阈来审视西方文化的内涵,否则,没有深入西方文化环境的话,所了解到的无非是皮毛。



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教育不能单纯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转型时期,由于多元文化的并存,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有些学生很容易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变得过于浮躁,缺乏探索研究精神。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们将最终结果看得很重,却忽视了过程。我在八十年代读研时,学生之间经常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思想。大家争论非常激烈,但从不伤感情。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研究探讨的精神在今天仍应该被继承和发扬。

教育的目的与学术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让一个人在思维上、精神上、心灵上成长,摆脱现实的奴役,成为真正的自己,然后去帮助别人,做利国利民之事。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会造成普遍失业的现象,但是无法避免部分人失业。


费英秋 :科学研究是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良好的结果,也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机器代替人的例子已经出现,人工智能技术也让很多人担忧。人工智能不会造成全社会普遍的失业,但是,某个阶层某个群体却有被代替的可能。有相关调查显示,高学历人群与无学历、低学历人群的失业率很相近。高学历对就业的期望与要求很容易过高,而低学历者往往因教育和技能达不到要求,被挤出就业市场。高科技不一定排斥低学历,如计算机编程的智能化就淘汰了高学历的编程人员。中国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始终贯彻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要时,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帮助失业人群就业,而不能完全听任市场自行发展。另外,新兴城镇化的推进和加深也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更多人就业。

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全球化的,没有国际化视角,将会遭遇困境和失败。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转型升级,企业的用人模式也将发生转变。因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努力适应这个变化着的社会。“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需要的是高素质、多技能的人才。未来企业更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将更加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和开发,也将更加强调员工的个性、尊严和自我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学应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国粹:人文传承书》——中国文化自信的日常智慧
【关学文研】寻道“关学”一脉 赓续千年文明
文化书法与北大精神
书院文化的“源”与“流”
邓洪波 赵伟:书院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