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论语》看儒家文化的根本缺陷

 

封建时代主流文化历来存在两个缺陷,一是缺乏崇高精神价值及其信仰,二是脱离广大底层人民的精神需求。由于封建主流文化偏离天道诉求,所以又表现为“三个不通”。下面文章摘选自本人的大众新国学框架书《天道启示录》,标题是临时添加的。

 

从《论语》看儒家文化的根本缺陷

 

《论语》多言君子和仁义,其中很多句子被后世所推崇,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1、但是论语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正象子贡抱怨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很少听到老师讲授人的自然属性和天道理论。同时也说明孔子的弟子们有关于天道问题的求知欲。

而且在论语中,门下子张也说过:“执德不弘,信道不笃。”意思是:固守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天道而不能忠实坚定。这是对当时偏离天道信仰的一种责备。《论语》好就好在这里,里面记录的话很真实,确实做到了不因人废言。

孔子最初职业是“祭师”,也说过“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样的话,但是孔子确实很少提到人的自然属性和天道,这可能跟他“吾从周”的社会理想有关。因为自周朝“以礼摄制诸侯”之后,对人的自然属性和天道意识就不够重视了,仅仅强调人性中仁、义、礼之类的社会属性。

在物欲世界中做个好人不容易,这往往意味着贫困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象孔子一样。同样对强势者而言,能够胡作非为过上好日子,有什么必要跟弱势群众讲仁义道德呢。揭示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要针对个体的人,给出一个做好人的理由,不是谁要求你怎样做,而是你内在的生命意识要求你这样做。

显然,我们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及其天道信仰,就是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进而提供一种内在动力和自觉意识,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身作为天道一部分所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

2、论语中还特别提到孔子说过的: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在后来的理学中是一个重要观点。朱熹认为“一以贯之”的无非“忠恕”两字而已。忠,尽己也;恕,推己也。尽己之理而忠,则以贯天下之理;推己之情而恕,则以贯天下之情。推其所尽之己而忠恕,则天下之情理无不贯也。斯“一以贯之”矣。

然而天理不过是天道的表象,儒学的以“一理贯天下之理”其实只是立根于“忠恕”,使儒家伦理达到了某种学理上的贯通,但也仅仅是学理上的贯通。真正的“道一以贯之”更深层次的意思,应当是以下三个方面的贯通:

一是“有”与“无”的贯通,有是个体生命,无是内在于人的天道,或者说是人的灵魂,有和无贯通就是天人合一。这是“道一以贯之”根本着力点,体现了天道意志和个体生命创造力的统一。有与无不能贯通,就会使人丧失信仰和扎根于灵魂的价值观,从而变得狭隘自私,并且缺乏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

所以古代中国整体道德水平实际上是不高的,由于缺乏天道正义,明明知道不给老百姓活路,最终会官逼民反、玉石俱焚,但统治阶级就是无法控制自身的贪婪和腐败。同时中国人往往把好的文化丢弃,糟粕又如获至宝,因为封建统治者总是把巩固自身利益作为道德伦理取舍标准,有意压制基于人性的天道信仰、独立人格及其平等价值。

二是内与外的贯通,即内在道德和外在法治的统一。换句话说,内在的道德是种子,外在的法治是雨露和阳光,种子必须借助雨露和阳光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内、外贯通。

另外,按照《庄子.天下篇》中“内圣外王”的本意,实际也就是内在道德与外在法治相统一的意思。外王,即外在的权威标准或行为准则。而旧儒家的“内圣外王”,则不过是以君权为中心的泛道德理想,并与儒家重德轻法观念一脉相承。

三是知与行的贯通,即知行合一,实际上就是要从理性认知贯穿到感性行为,说一套做一套就是知与行没有贯通。

一般来说,知与行不能贯通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是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但是在中国造成知与行不能贯通的最主要原因,却是传统文化缺乏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也就是无法达到天道信仰高度,从而使道德原则不能深入到人的灵魂中去,因此“知行合一”就成为旧文化中的一大问题,或者说是一大烦恼。

如何做到三个方面的贯通,关键在于树立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的天道信仰。深入考察人的意识与行为关系,我们发现即使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也很难做到“勿意、勿必、勿固、勿私”(注1),因为在人的潜意识当中,会附着一些随禀赋而来执拗念头,这些念头不是意识层面的理性判断(讲道理)所能遏制的,并因此形成各种心理障碍,进而使人行为失范。

克服这种潜意识缺陷的办法,一是要树立天道信仰,也就是要贯通有无,在“守静笃、致虚极”的意念当中,让潜意识自动修复(注2)各种心理障碍。二是要在内心种植善念,筑牢正向价值观念,同时制定行为准则并切实执行。

总之,借助天道信仰修复心性的过程,也就是《大学》中提到的,在这里被重新解读过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另外,虽然我们揭示出《论语》中的一些不足,但是论语在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细节上,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睿智和实用价值。

 

汤牧之

2017/9/10

 

 

1:出自本《论语》选编33节,意思是:不主观猜疑,不强加于人,不固执己见,没有自私自利之心。

2:参见拙作《简论生存直观下的认识原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孔子的信仰
15个字,了解中华思想
《论语》与《道德经》互补(上)
历史大发现:《易经》的真正作者是老子与孔子
四书要义
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