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新华:人生路漫漫,行稳致远靠什么?

               (过云燕摄影)


人生路漫漫,行稳方致远!
行稳致远,是我们的追求,也展现出我们的修为。
四个字很少,蕴含的智慧却很多。
生活告诉我们,一个人行稳致远,必须要有“六气”——
行稳致远要有底气。所谓底气,就是一个人的学识、健康等综合素质要好。行稳致远非一日之程,如果没有应有的学识水平,没有健康的体魄,行稳致远就如同没有了动力,没有动力如何稳步向前?时移世易,社会发展变革,科技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储备,那我们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将被淘汰。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到与时代同行,甚至在思想上引领时代,超越时代。有了紧跟时代的知识,还要有紧跟时代的体魄。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既要有关键时刻的爆发力,更要有漫漫征途最需要的耐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健康,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来工作和生活。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在70高龄还跳入波涛之中横渡长江。孔子也有类似的表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确,有生命健康,是行使其他权利、享受人生、创造价值的根本;倘若没有了生命健康,哪来的行?何谈稳?所以,对健康的重视,就等于在创造和延伸生命的价值,这是行稳致远的动力源。
行稳致远要树正气。正气就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就是公平正义、刚直不阿的浩然之气象。一个人要想行稳致远,就要有这种浩然正气,要行正道,做正事。遵规章守法纪,恪守道德准则,是行稳致远的基石。为官者,当清正廉洁;为商者,当诚信经营;为学者,当严谨治学……正如《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以君子之为,有正气之行,方有行稳致远的资本。反之,以小人之为,有邪气之行,则行而不远。笔者最近看到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个法制题材的节目:一个少年在15岁时,因为逃课,在游荡中,无意看到一家门是打开的,于是产生了偷窃之心,哪知刚进入大门,就被女主人发现,并大呼抓贼。如果这时他迅速逃离,也许人生由此改变。但他竟然没有选择逃离,而是担忧自己被发现后,父母会责罚他。于是,他残忍杀害了这位女主人。14年后,这件案子告破。在监狱,他讲述了这14年的人生,因为杀了人,从此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中。为了排解心中的恐惧,他开始以赌博来麻痹自己,而赌博欠债让他又走上盗窃之路,因为盗窃被抓,14年前犯下的案子被败露……误入歧途,一错再错,追悔莫及。
行稳致远要有朝气。朝气,就是精神振作、奋发向上、力求进取的气概。朝气,就是一种百折不饶的执着精神,就是一种不怕失败的乐观精神,就是一种永葆活力的青春精神。有朝气,就会有力量。有朝气,就会不停步。有朝气,就会蓬勃向上。有一首歌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的歌词,让人看了一定会喷涌出一股豪情,激发出蓬勃朝气: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巅……一句“永远挺立在山巅”道出了朝气之于行稳致远的重要意义。
 行稳致远要讲和气。和气,就是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这里讲到的和气,就是在坚持原则基础上的和谐、团结。行稳致远,绝不是一个人孤独地走,必定是一群人结伴同行。一个人走不远,也走不稳。人生道路曲曲折折、风风雨雨,别人需要你搀扶,你也会需要别人搀扶。别人需要你的温暖,你也会需要别人温暖。因此,一个和谐、团结的环境,决定着你是否能行稳致远。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和谐生发于和气,因为和气致祥。汉王充的《论衡·讲瑞》写着:“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明杨慎的《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和气致和谐,和谐出团结,团结生合力,合力利远行。正所谓: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和气,一个叫延参法师的人讲得好:和气是一种人心换人心的行为,不要用经常拒绝的方式来否定别人,要学会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如何做到和气,参悟延参法师的话应是一种开悟。
行稳致远要能忍气。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写道:“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忍气,就是南怀瑾先生讲到的“决断、忍耐和包容。”人生道路上,我们所遇之事,所处之人,不可能都是尽如己意、相见恨晚,往往不时有事与愿违、貌合神离……遇到这些情况,就是考验一个人定力之时。如果这个人能以忍耐和包容之心,去决断这样的人和事,则可以趋利避害,有助于行稳致远。如果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不能包容、忍耐,而是脾气一来,放纵自己,则小矛盾有可能变成死结,小问题有可能酿成大祸。正如《论语·卫灵公》所写的:“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在《论语集注》写道:“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不是有违原则的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行稳致远一定要遵守的一个原则。

         (文旅策划专家  陈红军摄影)

行稳致远要有静气。说到静气,晚清名臣翁同和教导弟子时的那句名言是不能不重温的: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在中国近代史上,翁同和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咸丰时期的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他的见识与学识,非一般人可比,但就是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晚清重臣都如此告诫他的弟子,一定要有静气!他的告诫同样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何为静气? 苏洵《权书·心术》中的一句话是最好的描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苏洵的描述,说明一个人要做到静气待人处事大不易。事实上,人事纷争,不外乎名利得得失失。要有静气处理好这一切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得失失。名利诱人,所以有名利场之说,只有拥有正确的名利观,才能涵养出静气。因此诸葛亮对儿子有过流传千古的叮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事纷繁复杂,心静者方可胜。而静气待人事,是一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这份静气来自于“底气、正气、朝气、和气和忍气”!“五气”成“一气”,宁静助远行,行稳亦致远。

(谢谢阅读,请转发、点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功领导者的12种气质
人生十气
新养气歌(二首)
【人有八气】1、善读书可以长才气。2、讲诚信可以増人气。3、淡名利可以蓄浩气。4、不媚俗可以显骨气。5、乐助人可以添豪气。6、做表率可以鼓士气。7、少计较可以养和气。8、不徇私可以树正气。——大凡兼蓄
多读书养才气,慎言行养清气,重情义养人气,能忍辱养志气,温处事养和气,讲责任养贤气,系苍生养底气,淡名利养正气,不媚俗养骨气,敢作为养浩气,会宽容养大气。
养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