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讲堂 | 刘向东:挖掘之路

主讲人:刘向东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第十四讲 | 挖掘之路

挖  掘

在我手指和大拇指中间

一支粗壮的笔躺着,舒适自在像一支枪。

我的窗下,一个清晰而粗厉的响声,

铁铲切进了砾石累累的土地:

我爹在挖土。我向下望

看到花坪间他正使劲的臀部

弯下去,伸上来,二十年来

穿过白薯垄有节奏地俯仰着,

他在挖土。

粗劣的靴子踩在铁铲上,长柄

贴着膝头的内侧有力地撬动,

他把表面一层厚土连根掀起,

把铁铲发亮的一边深深埋下去,

使新薯四散,我们捡在手中,

爱它们又凉又硬的味儿。

说真的,这老头使铁铲的巧劲

就像他那老头子一样。

我爷爷在土纳的泥沼地

一天挖的泥炭比谁个都多。

有一次我给他送去一瓶牛奶,

用纸团松松地塞住瓶口。他直起腰喝了,马上又

干开了,

利索地把泥炭截短,切开,把土

撩过肩,为找好泥炭,

一直向下,向下挖掘。

白薯地的冷气,潮湿泥炭地的

咯吱声、咕咕声,铁铲切进活薯根的短促声响

在我头脑中回荡。

但我可没有铁铲像他们那样去干。

在我手指和大拇指中间

那支粗壮的笔躺着,

我要用它去挖掘

(袁可嘉  译)

《挖掘》是爱尔兰诗人希尼最广为人知的诗作之一,他自己也认为“这是我写的第一首我认为感觉和感情进入文字的作品”(《进入文字的情感》)。在这首诗中,爷爷在挖泥炭,爹爹在挖白薯,我在挖词语,一个“挖掘”的动作打通了三代人。他们挖掘的东西是不同的,但那种献身劳动的专注,胸怀的明澈、憨实和手上的韧劲儿,却是一脉相承的。他满怀深情和恭谨地回忆着祖辈父辈的劳动生涯,对这一劳动者家族谱系的自觉认同,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写作的根在哪儿,他要做一个无愧于“挖掘者”前辈的后人。

挖白薯、挖泥炭本是北爱尔兰乡村劳动的日常情景。扩而大之,对类似的挖掘劳动,我们是不难体会的。但读这首诗,我们还是能够被吸附进去,有如置身于生命本源的奇迹般的景象中。我们忽然看到,本真的劳动场景会被提炼成新的诗歌力量。许多批评家曾给此诗以高度评价,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诗人,并不应神经质般地到处只看到“象征”,他还应有准确敏锐的对具体事物的叙述能力。他们认为在这首诗中,爹爹和爷爷挖掘过程的动作细节,被鲜活而精确地“分解”叙述出来。如描写爹爹挖白薯的句子,“花坪间他正使劲的臀部/弯下去,伸上来”,“粗劣的靴子踩在铁铲上,长柄/贴着膝头的内侧有力地撬动/他把表面一层厚土连根掀起/把铁铲发亮的一边深深埋下去/使新薯四散,我们捡在手中/爱它们又凉又硬的味儿”。再如写爷爷挖泥炭及间歇中喝牛奶的细节,“有一次我给他送去一瓶牛奶/用纸团松松地塞住瓶口。他直起腰喝了,马上又干开了,利索地把泥炭截短,切开,把土/撩过肩,为找好泥炭/一直向下,向下挖掘”。这类细密的叙述,不是妙手可著的“象征”,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精细观察及过人的还原能力。或者说,它无象征又无不象征,无哲理又无不哲理。

但对我来说,反复读《挖掘》并没有给我带来震撼,不能令我折服,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挖掘》是一首主题先行之作,笔与铲的类比是题材的简单核心,表面上的意义远远大于诗性意义。它的第一节几乎是一个很落套的蹩脚的比喻,并且又在最后一节做了一个糟糕的回应。说到细节,我认为有些地方也是不准确的,如“铁铲切进了砾石累累的土地”,一个“切”字,看似有力,实际上因为“砾石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顶多是“挤进”或“剜进”,而后才有“撬动”;再如“我向下望/看到花坪间他正使劲的臀部/弯下去,伸上来”也令人生疑,似乎使劲的不仅是臀部,更多的是腰部,并且,臀部是难以弯下去又伸上来的,如果用力,也只能撅起来或提起来。

但这首诗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个意义在于,它让希尼走上了另一条诗的“挖掘”之路,逐步实现了内向的民族传统的挖掘。

希尼挖到的头一个宝贝是《惩罚》: 

我能感觉到绳索

在她的脖子上

牵引着,风掠过

她那裸露的前胸。

风使她的乳头绽开成

琥珀珠花,

摇动着她肋上

脆弱的骨架。

我可以看见她沼泽中

淹死的尸体,

尸体上压重的石头

和那漂浮着的柳条,树枝。

在石头和树的枝条下

她曾是一棵剥了皮的小树

现在被挖出来

橡木似的骨头,小木盒似的脑。

她被剃了的头

像收割后的黑谷地,

眼睛上蒙着的布是一条脏污的绷带,

脖子上的绳索是一个戒指

蕴藏着

爱情的记忆。

一个小淫妇,

在人们惩罚你之前

你有淡黄色的头发

营养不良,你那

如此美丽的脸庞现在却黑如柏油,

我可怜的替罪羔羊,

我几乎爱上了你

但是我知道,在那时我也只能站在

惩罚你的人群中沉默如石。

我是艺术的偷窥者

正看着你暴露的大脑

和它黑色的沟回

窥视你网状肌肉

和你所有标着数字的骨头。

如今我也无声地站着看过

像你一样的姐妹们背叛了集体的行为标准

被头涂柏油,

在栅栏边示众哭泣,

我会默默地赞许

文明的人反对这种暴行,

同时也领悟这种仪式性的,

族群的,情欲的报复。

(吴德安  译)

这首诗源于一个特定触发点:某日,希尼看到了画报上的一帧照片和报道——一具两千年前的女尸。这个年轻女子因通奸而遭到族人处以沉潭的惩罚。两千余年过去,她的尸体几乎完整地一直被储存在沼泽地中。

面对这幕悲惨的景象,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会哀恸得心潮起伏,而不会仅将之欢呼为“考古”的伟大发现。但是,诗也并不是简单化的道德“表态”,它还应深入到事件秘而不露的各个晦涩角落,使消逝的事件浮现出内部的各种意义,并具有活生生的质感和温度。同时,它还要返回诗人内心,设身处地真实地追问自己的灵魂。在诗中,诗人说自己“是艺术的偷窥者”,他要坚持“诗就是诗”的信念,写出新闻报道性语言无法代替的生命话语。

希尼此刻的心灵深度和写作技艺令人钦佩。诗中那两千年前的往事,被奇异地导入了“过去时”与“现在时”混合的叙述。那个因追求爱情而横遭厄运的女子,在混合时态的叙述中本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诗人是克制的,他没有加入煽情的议论,他相信形象本身的力量会比“议论”说出的更多。我们仿佛与诗人一起看见了她沼泽中下沉的身体,那脖子上套着的绳索,她羸弱的前胸,她被羞辱地剃出沟棱的淡黄色头发,她眼睛被蒙上的那条脏污的绷带,她身体上用来压重的石头和族人围观者那石头般阴郁的面容……诗人噬心的哀痛,都渗透在这貌似“不动声色”的真实叙述中了。 

然而,这还不够,接着诗人锐笔振起,展开了对自己灵魂的追问,“我几乎爱上了你/但是我知道,在那时我也只能站在/惩罚你的人群中沉默如石”,“如今我也无声地站着看过/像你一样的姐妹们背叛了集体的行为标准/被头涂柏油/在栅栏边示众哭泣”。这既是沉痛的反思,也是与自身生命真实的残酷“照面”。诗人没有在危局过后装扮成道德英雄,安全地说些“大义凛然”的空话,他是不计代价地追求诗的诚实的。他的心灵活动是全方位的——他既反对古代社会不文明的暴行,同时也在思考着这场暴行秘而不宣的本质:首先,普遍受精神和生命欲望压抑的族人,在这暴行中扭曲地发泄了他们“对情欲的报复”,他们同样是可悲的一群。其二,作为对有违诫命者的一种惩罚,其实它的“仪式性”与古老的宗教以及族群的社会习俗密切相关。我们既要直言事物“应该是怎样的”,也要正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事物“只能就是那样的”。这是多重视角展现的残酷的诗的真实。而对这种真实,正像希尼所言“我们已经支持不住了,可是审问仍在继续进行下去”(《翻译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92)一缕阳光悄悄地僭上心头
让我们来读希尼,送大师一路走好!
谢默斯·希尼||“毋忘赐予者”
吴德安译:希尼诗集
李浩 | 斗牛、魔鬼鱼与纳喀索斯之镜:重庆文学院讲稿
父亲用铁铲挖土豆,他用笔挖掘诗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