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摩洛哥旅游随笔之三

古堡幻影——影城瓦尔扎扎特

  清晨,我们从马拉喀什出发前往瓦尔扎扎特,那是一段漫长艰难的旅程,因为要翻越北非屏障2260米的阿特拉斯山脉的山口。

   瓦尔扎扎特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以南,海拔高度1,151米。这里是摩洛哥土著人柏柏尔人的家园,也是世界电影业的一个重要拍摄基地,被称为非洲的好莱坞。

  同行的鲁教授兴致颇高,一路相谈甚欢,谈论涉及的问题广泛而热烈,期间因为打扰了同行者的睡眠,也就只好作罢。因此我才有机会专注于路途的景色,而没有把这宝贵的旅游体验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睡眠之中。

  出马拉喀什时,沿途还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的土壤、红色的建筑物,红色的大地、红色的房舍以及周边的绿色植物让人仿佛还停留在马拉喀什红色梦幻之中。

  不久随着汽车缓缓地爬坡,车窗外的景色也从绿草如茵的平坦地带,到荒凉的戈壁、单调的红土;从荒凉的高山草甸,再到寸草不生的荒漠,随着时空的转换,地貌逐渐的改变。路途及山谷峭壁间不断变换着的自然风光给我枯燥的旅途带来了极大的乐趣,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吸引住大家的注意力,相反很多人都在车上打起了瞌睡,由于弯道较大,夫人这时也有点晕车反应。

  人们常说,旅行就是带着心去远行,否则就会堕入人们戏称的“上车睡觉、停车尿尿、景点打卡拍照”的俗套。

 沿途变换的自然景色唤起了我极大的热情,眼前不断变换的景观也引发了我无限的思绪和遐想,它也因此使得我的旅程变得更加的充实,心中也充满着激情。

  起伏的山峦,红色、蓝色、绿色、黄色、金色...大地被多种颜色装点的绚丽多彩,丰富多彩的色彩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浓装。

  眼前不时有村庄从我们眼前闪过,在摩洛哥,无论是走进城市,还是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清真寺,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清真寺,就是在这十分荒芜的地方,也不例外。

    远处不时出现的清真寺和那高大的宣礼塔,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的灯塔一样,为这生活在荒芜原野的人们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它也无言的在提醒着人们,远方就是集镇或者村庄,真主与他们永远同在。

  在行进中偶尔还可以看到远山山顶上的白雪,白雪与近处的苍山、秃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往前,山体变得更加荒凉,植被越发的稀少,鲁教授诧异于这里为什么看见一条河流,曾几次问询阿歧。我想在这接近隔壁沙漠和少有植被且降水极少的地方,没有了降水,自然难以形成河流。如果人们去过中国的新疆,就不会有这疑问了。

  终于在我们前行的路边的河谷出现了一处不大湖泊,它可能形成于高山的融雪,在这极度干旱的地方乍现一泓湖水,就显得尤为的稀罕。它毫无征兆的出现,又匆匆从我们的眼前闪过,我用手机及时拍下了这一镜头,只有那些昏睡的人们错过了这路边难得的景致。

    我随手拍下途中的景色,不为晒图,只为给自己留下一段可考的记录和记忆,因为我已经没有了那么强大的记忆力一一记下途中所见所想,因此只有借助手机的镜头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把自己所见所思记录下来。

  蜿蜒的山路,灰褐色的山峦,一切都是那么的荒凉,它让我联想到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

  山坡和谷底偶尔偶尔闪过一片绿洲和点缀其间的绿树,才给这里带来一丝生机,还有路边半山腰和河谷里用夯土建造的村舍以及已经发黄的树丛,以及不时从我们眼前闪过的那高耸的清真寺宣礼塔,在向人们宣示还有人类生活在这里。

    秋尽冬至,冬天就要来了,这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过春夏,这里仿佛就是一个被上帝遗忘了的地方。

  那些黄土夯筑或者石块修砌的低矮房屋,就那样悬挂在半山腰里,那是柏柏尔人居住的居所。他们生活的地方很少有一块平坦的地方,房舍四周除生长的仙人掌和一些低矮的之外,几乎见不到其他绿色植物,这里是柏柏尔人聚集的村落,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在如此严酷的环境里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如果没有了这些绿色的植物和那黄色的土石建造的房舍,人们是很难把这里与人类生活的地方联系起来。行进期间,恍若进入无人区一样。

   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长时间的跋涉,早就使人身心疲惫,为了让大家能够有机会放松或者方便,汽车在半途的停车点停留了下来。

  在这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还有能够供人们歇息和提供餐饮的“服务区”,人们可以在这临时停车点喝杯咖啡或者去洗手间方便一下,这里还有一种小吃,那就是蜗牛。

  简易的服务区还有专向游客出售的摩洛哥土特产品的摊点,它们就那样随意的摆放在路边,或者摆放在停靠点支起的货物架上,作为摩洛主食的塔吉锅,尽然也被制作成工艺品向游客兜售。

   在这里几乎随处可见石刻的蜗牛造型,原来这里尽然把蜗牛当作美食,那石刻的蜗牛其实就是一个食品招牌一样。

    如此简陋的“服务区”并不妨碍游客的兴致,那些刚才还在昏睡的人,就像突然从梦中醒来一样,精神抖擞,四处寻找拍照的地方,就连吃饭的座椅或者停留点的大门都成为他们拍照合影的背景,人们终于有机会近距离的与当地人近距离的接触,去感受他们独特的风土人情,也为自己留下一个可以与朋友分享的资讯。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行进,终于攀上阿特拉斯山脉的山口,举目远眺,褐色的山峦,绵延起伏,褶皱的地表上几乎寸草不生,满目苍凉,宛如月球,刚才还在天堂般的梦幻世界里行走,此时却坠入四四空无的荒野上。摩洛哥虽说是弹丸之地,但却拥有丰富的地貌,我们从卡萨布兰卡到马拉喀什,再到瓦尔扎扎特,途中经历了海洋、田野、山脉、沙漠、绿洲、峡谷、雪山等多种地貌……摩洛哥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特征,真的犹如人们形容的那样,一半是海,一般是荒漠,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然而就是这多彩的世界,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纷至沓来,在这地狱般的旅途中,寻找自己心仪的远方。

   一路前行,地势渐渐平缓,车窗外的地表颜色逐渐加深,满目的褐红色代替了灰褐色,到达我们这天的景点艾本哈杜村的时候已经是午饭时分。

   远远望去,依山而建的艾本哈杜村密密麻麻的占据了整个锥形的山坡,褐红色的房舍,与红色的山坡几乎融为一体,错落有致,这里简直就是一座红色夯土构筑的城堡。

   城堡建于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柏柏尔人曾经控制着整个西撒哈拉,瓦尔扎扎特作为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座小城,也是摩洛哥土著柏柏尔人的最早的家园,因为它地处西撒哈拉沙漠的门户,因此,这里也被人们称作“沙漠之门”,而艾本哈杜村应当是穿越撒哈拉沙漠商路的重要关口。在阿拉伯语,艾本哈杜就有“设防的城市”之意,因此艾本哈杜村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这个摩洛哥南部古堡,利用摩洛哥特有的赤土泥砖建成,古堡的后面则是撒哈拉大沙漠,古堡前流淌着一条小河,在这里形成一片绿洲,特有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电影导演来这里取景,大约有20多部大片在这里拍摄完成。

  历经千载风雨岁月,在近千年历史风云中,艾本哈杜村原有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风貌至今保存完好,由此它也成为摩洛哥最美的古村落,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座水泥桥连接着村外和村内,在很久以前是没有这座桥的,过去是需要趟水经过小河才可以到达村内的。

  桥头矗立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识。

  正值枯水季节,那条几乎干枯了的河流将艾本哈杜新旧村落隔开,据说上游还有一条如今已经断流的河流,曲水环绕,建造在圆锥形高坡上的本哈杜古村,犹如一座孤岛,扼守在通往西撒哈拉沙漠的商道上。

  跨河而建的桥梁,仿佛就是一道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我们跨过小桥,走近艾本哈杜村,不大的村落有着高大的城墙护卫,城墙上建有角楼,角楼后面则是层层叠叠的民居。此时正值中午,整个古堡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

   拾阶而上,走进艾本哈杜古堡,层层叠叠的民居彼此之间由狭小巷道连贯起来,每间房子都是一个小小的堡垒,突出了防御性民居的特点,整个村庄结合成固若金汤的城堡。

  如今的艾本哈杜村旧城中几乎没有居民居住,村子里原来有几十户人家,后来都陆续搬到对面的村子了。街道两旁看到的则是当地的特色商品,古旧的房屋更多是作为历史的遗迹而为游客展示,红色的土墙、朴素的木头门,一切都是那么的古朴而原始。

 沿途小小的店铺内,售卖着具有非洲风情的饰品和衣服,还有大匹的印花布,衣服或者各类小工艺品就挂在外面的墙上,琳琅满目,在金色的阳光映照下,非常的抢眼。



    道路曲折蜿蜒,房屋都是就地取材,石块铺路,土石夯墙,这里的房子墙面屋顶都敷上了麦秸或者芦苇加红色的粘土,即牢固又保温,是很好的保温材料。此时正午的太阳照射在火红色的墙壁和窄窄的小巷里,四处都泛着金色的光芒。


    幽深的门洞,犹如迷宫,这样的布局,不仅突出了其防御功能,同时也为这座城堡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穿行在这隐秘的迷径之中,仿佛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入了遥远的过去。

  行走在这千年古堡之中,心中不由升腾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古旧的城墙,石砌土夯的房舍,幽深的门洞,高大的角落,这些原本再也平凡不过的古旧建筑元素,都被聚集在了这里,聚集了在这个曾经演绎过千年烽火的大漠边沿之地,带给人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

    行走间,一幢石砌的建筑物矗立在道路一头,曾经或为屯粮,或为存放军械物资的仓库?大门紧闭,只有斑驳墙壁和锈蚀的大门再无言的诉说着过去。包括这同貌似仓库的建筑物,许多建筑由于不识标识的文字而不知它曾经的功能。

    艾本哈杜这个地处沙漠之门的关口,历史上不仅仅是一处防御工事,也曾经是往来客商的中转中心,也是物资的囤积之地,也曾经是官府征收赋税的关隘,如今其囤积和军事要塞的功能已经废弛,留下的唯有历史刻下的深深印记,让人追思,让人遐想。


    歇坐在曾经作为防御工事的石墙上,或者站立在历经千年磨砺的台阶上,回望来路,脚下是连片的房舍,隔岸是新建的村落,远处是广袤的戈壁滩和浩瀚的沙漠,时空仿佛就在那一刻凝固成永恒,岁月好像带走了这里所有的记忆,只有猎奇的现代人,继续在演绎虚幻的故事,让作者笔下的梦幻化作影像,继续延续这座古堡新的历史使命。

   沿着陡峭的石阶攀援而上,高大坚实的城墙就在台阶的尽头,矗立的城墙就那样高悬在我的头顶,在蓝天的衬托下,越发的显得高大、巍峨而坚不可摧,那土石砌成的城墙,虽历经岁月沧桑,岿然屹立,书写了那个时代的传奇,它那样一直延伸到远处,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它与山脚下第一层的角楼、半山腰的城墙和眼前这道城墙一道,层层设防,步步为营,构筑了最少三个梯次的的防御体系,使得犹如一座固如金汤的堡垒。

  居高临下,远处的大大小小的房子尽收眼底,一座跨河而建的桥梁沟通了新旧艾本哈杜村。



  极目远眺,天际边,大漠处,就是广袤的戈壁和沙漠了,哪里应该是一个更加梦幻的世界。

  此时一阵风起,眼前出现一道幻影,远处仿佛有一支驼队正从沙漠深处走来,依稀听到那来自千年商路上的驼队悠悠的驼铃声。遥想当年,这座因海陆贸易而兴盛的古村,在千年的时光岁月里,成就了这撒哈拉沙漠之门的传奇,演绎了无数悲壮的商旅故事,如今斗换星移,时光变迁,昔日的海陆贸易的中转中心,早已成为过去,只留下这守望千载的古堡,静静的矗立在河谷山间。

    如今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古堡还是那座古堡,但来往的不再是驼队商客,而是世界各地的游客,往日的繁盛也成为过眼烟云,那残存着历史印迹的古堡虽吸引了无数的制片商和国际大牌导演来这里拍片取景,其独特的历史风貌虽演绎了无数的影视传奇,但大部分不过是现代人杜撰的虚幻世界。 

  据说在这里一共拍了20多部好莱坞大片——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75年的《霸王铁金刚》、1977年的《拿撒勒的耶稣》、1985年的《尼罗河的宝藏》、1987年的007系列之《铁金刚大战特务飞龙》、1988年的《基督最后的诱惑》、1990年的《情陷撒哈拉》、1999年的《木乃伊》、2000年的《角斗士》、200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近期还有我们都熟悉的《红海行动》,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继续往上,在村寨的最高处,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孤独地站立着,它就是昔日的粮仓,这座山也因为它的存在而又被称之为“粮仓”。

 它既是这座山的制高点,也是这座古堡的标志性建筑,它与许多的城堡不同,它的制高点既不是瞭望塔,也不是具有防御功能的角楼,而是一座粮仓。

 在这里,你站的跟高,望得更远,难道与脚下的古城墙,以及一层层的防御体系就是为了保护它而建?至今也未得到真正的答案,它就那样与古村一道,共同构成了这座矗立千载的古堡。

  返途中,老城墙,断开处,尽然是众多游客拍照的网红之地。圆形的洞,仿佛自然天成,在这城墙之上开了一个天眼,犹如一面镜子,透过它向外俯瞰,鳞次栉比的城堡错落有致,自下往上看,老“粮仓”尽在圆镜中。是自然损毁,还是人为所致?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它已然成为游客游览至此拍照的经典网红打卡点。当然夫人也不能免俗,自然要在哪里拍照留念。

   此时太阳高悬在天空,骄阳下艾本哈杜被笼罩在一片光怪陆离的幻影中。艾本哈杜古城堡,千年时光流转,大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特殊的地貌,历史又在这里铸造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古堡,穿梭在神秘的古堡间,让你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北非风情,轻轻触摸这里斑驳的城墙,仿佛你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穿行在幽深的街巷和门洞之中,仿佛穿越时空,梦回过去,仿佛整座古堡都弥漫着一股历史的气息,以至于让人迷惘。

  艾本哈杜,究竟是历史成就了过去艾本哈杜的辉煌?还是艾本哈杜成就了艾本哈杜的过去?究竟是艾本哈杜成就了如今的好莱坞大片?还是如今大片续写了艾本哈杜曾经的辉煌?是,或许不完全是。没有了历史的维度,如何有今天艾本哈杜续存的今天?没有了历史赋予它的特殊历史风貌,何以成为电影大片场景的经典?但无论怎样说,吸引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不仅仅都是像我这样只有历史情怀的人,更多地是哪些影视大片的粉丝们,他们怀揣着一个梦,不远千万里来到这里,为的就是去寻找影视剧中的那熟悉的场景。


   我们从艾本哈杜古堡回到了新村所在地,这里的建筑物继续延续着古老的传统风格,都有角楼式的外观。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度,只要有村落城镇的地方,就一定有清真寺,艾本哈杜村清真寺的宣礼塔上,一只鸟在这里筑巢安家,巨大的鸟巢里就安放在塔顶,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可能是瓦尔扎扎特这个地方的独特的建筑风俗,也或许是阿特拉斯山脉以南沉积了特别的荒漠地貌,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便吸引了众多世界各地的著名电影制作人。半个多世纪的影视作品传播带来的影响,瓦尔扎扎特这座小城便成为了摩洛哥现在已经是很有特色也非常著名的电影摄制基地。在瓦尔扎扎特的城内城外,不仅建造了众多电影拍摄基地,而且还有一个北非最好的电影学校。


  在我们前往瓦尔扎扎特进入市区的时候,老远就看见街心矗立着这座城市的标志,下边是一个圆形是一个电影胶片图案,上面是一个电影场记击打。


  我们在瓦尔扎扎特小城入住的城堡酒店也很有特色,犹如一座古堡。

    我们信步走出酒店,恰好遇到伟夫妇两也外出上街,于是相约结伴前往。


    出酒店不远,首先看到的是气势恢宏的一座城堡,于是我们走近城堡寻找入口,却见大门紧闭,原来这里是城堡的后门。

    当我们继续前行来到古城堡的正面,街道上无论是民居还是其他建筑,其建筑风格都是城堡风格,仿佛整个瓦尔扎扎特都是由无数城堡构成的一样。



  继续前行,却意外的走进了小城内的电影城,原来我们入住的宾馆就比邻电影城。在这座电影城内,很多知名的影片都在此取景拍摄过。作为一个早已过了追星年龄的人,也无暇去记住在这拍摄的那些影名或者那个影星曾经在这里拍过片。

  在瓦尔扎扎特的城内城外,不仅建造了众多电影拍摄基地,据说在瓦尔扎扎特有三坐不同风格的电影城,而且还有一个北非最好的电影学校。  

  我们的旅游计划中没有这项深度旅游项目,更主要的是此时已经临近黄昏,所以也就没有进入电影城内一睹为快,只是在电影城和电影学校的门前停留了片刻。



    电影城的马路对面就是著名的“瓦尔扎扎特城堡”,也就是我们进入电影城首先看到的那一坐城堡。这座城堡叫“陶里尔特古堡”,建于17世纪据说,是是当时这个地方一个叫“巴夏”的部落首领的私人城堡。

  这座城堡与欧洲的城堡建筑不同,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建筑用料,其城堡功能也不尽相同。如果不是它高大的楼宇和众多的房屋,几乎与其他民居没有多少区别,其建筑风格明显带有浓厚的北非地域特色,这种建筑风格沿用至今,我们在瓦尔扎扎特街上随处可见的民居都有相同的外形特征。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古城堡也被蒙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街上行人也变得稀少起来,显得十分的冷清。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和城市里,我们也没有敢太久的在这逗留,虽然没有领略电影城以及古城堡里的风采,也算是某某到此一游吧。

    同行的伟执意要为我们夫妻两合拍的一张瓦尔扎扎特街的景照,也算是我在瓦尔扎扎特唯一的一张照片吧。


 踏着落日的余晖,我们回到了酒店。酒店内同样也很有特色,庭院内的高大棕榈树,在夕阳下光影婆娑,露天游泳池绿水泛波,院内芳草萋萋,曲径通幽,花园,露天游泳池这是我们入住的大部分酒店或者我们沿途就餐酒店的标配了。我们同行中也只有伟在游泳池里享受了一次异国的冷水泳,让我十分的羡慕,至今还后悔没有带上泳装能够在这露天的泳池里畅游一番。

  瓦尔扎扎特,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由古堡构筑的城市。

 瓦尔扎扎特,这座荒漠边沿的小城,这里的山川荒原,戈壁大漠,以及由城堡构成的城市,仿佛都是为电影而存在的,天上的太阳都放射出梦幻般的光芒,就连这里的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电影的音符

   瓦尔扎扎特,也许有如艾本哈杜古堡一样,是这里特有的自然建筑风格、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成就了无数的电影大片,也可以说是电影大片成就了这座古堡城市现在的辉煌。 

 瓦尔扎扎特,这座沙漠中的城市,虽然很小,甚至有些荒凉,但却一直延续着那种炙热的电影情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大片,是当之无愧的“北非的好莱坞”。

 瓦尔扎扎特,也正因为电影,为许多电影的追梦者,演绎了无数的梦幻世界,他们都希望在影视剧的幻影中,寻找自己心中的梦幻世界。

  瓦尔扎扎特,正是电影和影视剧的拍摄,吸引了太多的游客和电影的追梦者。   

 瓦尔扎扎特,就是一个成就这些追梦人梦想的梦幻城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缱绻印度(七)梅兰加尔堡,在岁月里精雕细琢
摩洛哥乌达雅堡:昔日军事要塞,如今的蓝白小镇。
外国散文:访莎士比亚故乡
走进多彩的摩洛哥(十一)乌达雅堡
非洲的“好莱坞”
艾本哈度_赤土城堡的红色魅力 (2019-08-0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