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老家过完寒假,新学期开学,福建永泰县红星乡的小佳佳又随着母亲到了城里那个熟悉的“家”。那是小佳佳父母为了她在城里上学,长期租下来的房子。(工人日报 2012-02-24)

 

    每每看到类似新闻,就立马想起年近七旬、满头白发、佝偻着身子的舅妈,本来她应到了什么累不该再受,只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却无奈毅然离开住了近一辈子的农村老家,来到县城租房子陪孙子上小学,已3年多了,而表弟两口子则按月将打工挣来的血汗钱,投入城里的这个无底洞。每每看到舅妈那孱弱的身体,总感到心里不是滋味。可又无可奈何!——谁让他们生在贫困的农村却又不认命呢?!

 

    坊间早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穷窝”的说法,小佳佳们为什么要舍弃自己家而到城里上学?显然是因为农村的教育资源差,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不输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在城里也能有一张课桌,家长们只能呕心沥血,千方百计,或买房、或租房,不惜财力、精力,动用一切关系,进城陪读。“城里的学校好,虽然多花点钱,但很值得。”小佳佳母亲如是说。“为了孩子值得!”这是陪读家长们的一致回答。

 

    事实上,小佳佳这种“陪读式”进城现象在全国十分普遍,许多农民为孩子上学事苦恼,许多孩子因为生在农村而感觉低人一等,许多农村学校因为生源逐年减少而愁眉不展。当然,造成“陪读式”进城的原因,除了农村城市办学质量的差距外,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引发的人口流动等,也是原因之一。

 

    福建永泰盘谷乡的张女士说,该乡一般经济过得去的都把小孩往县城和福州市区送,要么是上私立,要么是买房子、租房子转学,“房价、房租价再贵也只能咬咬牙。”还有一些在城里打工,干脆就把孩子带在身边,按照福建现在的政策,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入学不收借读费,还可以抽签上公立校。因此“全县88%的小学生、93%的幼儿园孩子集中在城市”。

 

    记者走访福建一些农村学校发现,虽然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有着漂亮的教学楼,但一些基本办学设施仍相对不足。教室、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与城区小学拥有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标准操场等设施相比,这些学校就显得“可怜巴巴”。“好多年都没来新老师,现在学校的老师大都在45岁以上,年龄结构编高,学历相对低。”永泰县一所山区中学的校长说,跟城市学校相比,除了硬件方面差距外,软件差距也显而易见。“学生少造成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投入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降,进一步丧失吸引力,加剧生源的流失,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从表面上看,这个矛盾的主要症状集中于农村,但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则必须着眼于城乡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和重新配置。比如,在撤点并校的同时,从满足城市化、工业化需要,大力发展城市教育,适应人口流动的变化,满足进城孩子的需求等。

 

    另外,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各校师资力量不均问题,比如,建立健全城里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合理交流机制。流动方向是,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由支援学校向受援学校流动,由城区学校向相对偏远学校流动。而要使这种交流机制顺利运行,当然还需要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教师统一绩效工资标准和统一编制标准,即“同城同薪”和“同城同编”等,惟有如此才能为交流机制扫除障碍,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咬牙也进城“陪读”的现象。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此帖被北海风景于2012-02-28 08:51:51置顶
此帖于2012-02-28 12:17:20被管理员加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