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大名府--浅谈大名府历史沿革

话说大名府--浅谈大名府历史沿革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一部名著令大名府名声远扬。大名府是个好地方。历史上的大名府府治在今天的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境内,其前身魏州(含六零七年丁卯隋大业三年至隋末之间更名后的武阳郡)州治至明朝建文三年即公元一四零一年之前的大名府府衙在孔思集寺(该城于公元三六年即十六国前燕熙元年建成)即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鱼营村、北门口村一带,明朝建文三年即公元一四零一年三月,燕王朱棣决卫河水入大名府城,城废,九月,朱棣命都指挥吴成相其地势,于御河北岸艾家口镇北一里处徙筑大名府城,一四零二年壬午明建文四年八月,大名府、元城县自故城徙治新城艾家口镇即今大名镇南关村。大名府及其前身魏州曾作为首都或陪都,先后为河北道、河北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中书行省、直隶省首府即今天的省会。民国期间与其行政级别和辖区大致范围相对应的是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监督区即专区以及后来的第十六行政监督区和第十七行政监督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与其行政级别和辖区大致范围相对应的是邯郸专区、濮阳专区等以及后来的邯郸地区、濮阳地区、邯郸市、濮阳市等等。历史上,李白等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窦建德、刘黑闼、狄仁杰、田承嗣、何进滔、乐彦桢、罗弘信、杨师厚、寇准、包拯、欧阳修、吕夷简、韩琦、黄庭坚、梁中书、蔡京等曾先后在此地为官,作为府衙驻地的今天的大名县是王政君、王莽、潘美、卢俊义、孝洁皇后陈莲、黄立极、成基命、成克巩、郭隆真、裴志耕、赵书林、岳岐峰、田成平、邓丽君等人的故乡。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陈太建十二年、庚子即公元五百八十年八月,北周大将韦孝宽分兵讨平叛乱,分相州,置毛州、魏州。魏州治贵乡县,韦孝宽兄长之子(侄子)韦艺为魏州太守。五八三年癸卯隋开皇三年十一月,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里。魏州辖贵乡县、武阳县、聊城县、昌乐县、卫国县、乐平县六县。五八六年丙午隋开皇六年析贵乡县复置元城县,析昌乐县置魏县,魏县治于村渡西五里(今大名县杨桥镇西马头村东),元城县治古殷城。《旧唐书·地理志》载古殷城在朝城县治东北十二里。朝城县治在今南乐县韩张镇,古殷城约在今大名县文集村、山岳村一带。又分元城县置马陵县,属魏州。马陵县治所在今天的西付集乡郭马陵、刘马陵、李马陵村。五九六年丙辰隋开皇十六年析贵乡县复置平邑县,析魏县置漳阴县。六零五年、乙丑、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废马陵县入元城县,废平邑县入贵乡县,废漳阴县入魏县。六零七年丁卯隋大业三年四月十四日,改魏州为武阳郡,治贵乡县,辖贵乡县、元城县、繁水县、顿丘县、魏县、观城县、临黄县、武阳县、莘县、武水县、馆陶县、冠氏县、聊城县、堂邑县等十四个县。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

  六一九年已卯唐武德二年正月七日,元宝藏举魏州降唐,十八日,唐淮安王李神通拔魏县,宇文化及东走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唐武德四年即公元六百二十一年五月二日,唐军俘获窦建德,十五日,窦建德部下齐善行散尽府库、将士,以洺、相、魏等州降唐。此时管辖贵乡县、元城县、昌乐县、昌乐县、莘县、武阳县、临黄县、观城县、顿丘县、繁水县、魏县、冠氏县、馆陶县、漳阴县等十三个县,不久,割顿丘县、观城县二县置澶州,又割莘县、临黄县、武阳县三县置莘州,又割冠氏县、馆陶县置毛州。此后,魏州管辖贵乡县、元城县、昌乐县、繁水县、漳阴县、魏县等六个县。六二二年壬午唐武德五年八月,析繁水县置昌乐县,属魏州,寻改属澶州。六二七年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省漳阴县入魏县,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六四三年癸卯唐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省元城县入贵乡县。六四四年甲辰唐贞观十八年改繁水县为昌乐县,今大名县西南部属之。六六二年壬戌唐龙朔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改魏州为冀州。六七二年壬申唐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改冀州复为魏州。六九九年己亥周圣历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分贵乡县、莘县置元城县,元城县治王莽城(今大名县黄金堤乡王乍村)。七四二年壬午唐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改州为郡,魏州改为魏郡,辖贵乡县、元城县、馆陶县、临黄县、莘县、魏县、顿丘县、昌乐县、朝城县、冠氏县等十个县。七五七年丁酉唐至德二载十二月十五日,改郡为州,魏郡改为魏州。魏州改为魏郡历时七年。七五九年己亥唐乾元二年四月九日,叛将史思明诱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更国号“大燕”,改元“顺天”,改诸州为郡,魏州改为魏郡。七六三年癸卯唐宝应二年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正月十日,田承嗣以魏州降唐。七七二年壬子唐大历七年正月六日,于魏州顿丘县置澶州。并以顿丘县观城店置观城县;割顿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清丰县,因县界有孝子张清丰,田承嗣请为县名,并割魏州临黄县隶澶州,析贝州临清县张桥店置永济县,永济县因临永济渠而得名。魏博节度使田悦反叛唐朝廷,唐建中三年即公元七百八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取吉兆,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其长子为大名府留后,以扈萼为留守,此为大名府第一呼声。《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元和年间,魏州管辖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莘县、昌乐县等八个县。九零六年丙寅唐天祐三年八月十四日,从魏博奏请,割贝州永济县、广宗县,相州临河县、内黄县、洹水县、斥丘县六县隶魏州。截至唐朝灭亡时,魏州管辖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莘县、昌乐县、永济县、广宗县、临河县、内黄县、洹水县、斥丘县等共十四个县。

  九一六年丙子后梁贞明二年九月,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又因昌乐县新治在旧治南,改昌乐县为南乐县,为今南乐县得名之由来。九二三年癸未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四月一日,李存勖升坛祭天,即皇帝位,国号大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升魏州为东京,都督府为兴唐府,以邺宫为兴圣宫。改元城县为兴唐县,改贵乡县为广晋县。九三七年丁酉后晋天福二年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为元城县。公元九百四十八年戊申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元年三月十七日,诏令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大名县第一呼声,自此后,大名县始终未改名。北宋确认,元改为大名路,明改为大名府,清传承之。九五四年甲寅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正月三日,废邺都依旧为天雄军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其属县地望、官吏品秩,并同京兆府;又以贝州之永济县、宗城县、经城县,相州之内黄县、咸安县、洹水县,博州之清平县七县改属大名府。截至北宋建立前夕,大名府行政区域范围为元城县、大名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莘县、南乐县、永济县、宗城县、经城县、广宗县、临河县、内黄县、洹水县、斥丘县、清平县等十七个县。

  北宋时期大名府首任府尹即知府是五代旧臣符彦卿,在位九年。北宋时期对行政区域范围做了调整。一零四二年壬午宋庆历二年五月初,吕夷简提议建北京,以控扼河朔,示将亲征,被采纳。五月十六日,升大名府为北京,北京领十二县,分别是:元城县、大名县、内黄县、成安县、魏县、莘县、临清县、夏津县、清丰县、冠氏县、宗城县、馆陶县。因大名府为都城,有宋一朝,又别称魏都、北都等。熙宁五年省永济县为镇入馆陶县,改隶临清县。一零七三年癸丑宋熙宁六年省洹水县为镇入成安县,经城县为镇入宗城县。同年七月二十七日,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大名、开德、河间三府,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清、恩十一州,德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五军,五十七县;大名府辖元城县、大名县、莘县、内黄县、成安县、魏县、馆陶县、永济县、临清县、夏津县、清平县、冠氏县、宗城县共十三县。十二月,省大名县入元城县,大名县治废为镇。《舆地广记》卷六载:大名县治本为汉馆陶县地。今大名县包头村名古赵城,为贵乡县废治,大名镇当在此。《元丰九域志》中记载,北宋时期大名府治元城,辖13个县, 分别是:元城县、莘县、朝城县、南乐县、内黄县、成安县、魏县、馆陶县、临清县、宗城县、夏津县、清平县、冠氏县。一一零五年乙酉宋崇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东京开封府四面置辅郡,澶州为北辅,割北京大名府朝城、南乐两县隶之。截至北宋灭亡前夕,北京大名府行政区域范围是11个县,分别是:元城县、莘县、内黄县、成安县、魏县、馆陶县、临清县、宗城县、夏津县、清平县、冠氏县。

  一一二八年戊申宋建炎二年即金天会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大雾四塞,金军攻破北京大名府。一一五二年壬申金天德四年宋绍兴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金分蕃、汉地为十四路,每路设总管府。大名府路隶属行中书省,领大名府、恩州、濮州、开州一府三州,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冠氏县、南乐县、馆陶县、夏津县、朝城县、清平县、莘县、历亭县、武城县、清河县、临清县、鄄城县、范县、濮阳县、清丰县、观城县、长垣县二十县。此时,大名府管辖元城县、大名县、夏津县、清平县、馆陶县、冠氏县、魏县、莘县、南乐县、朝城县等十县。一一八九年、己酉、金大定二十九年、宋淳熙十六年金将其地划分为二十四路(以后又合并为十九路),大名府路治大名府,大名府治大名县,领大名县、元城县、魏县、南乐县、馆陶县、南东县、朝城县、莘县、冠氏县、夏津县十县。

  一二二九年己丑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元年金正大六年宋绍定二年,蒙古大将拖雷高言破大名府,滑、浚等州闻风而降。一二三五年乙未蒙古太宗七年宋端平二年金天兴四年元朝廷将大名府改为大名路,对大名路行政区域范围加以调整,割恩州之清河县、曹州之东明县割隶大名路。一二六五年乙丑蒙古至元二年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割大名路东明、长垣属开州,滑州、浚州由真定路割隶大名路。至此,大名路所辖州由一个开州增为三个。终元一代,冠氏县、馆陶县、夏津县、朝城县、清平县、莘县县、恩州、历亭县、武城县、临清县、濮州、鄄城县、范县、观城县等未归还大名路。一二七九年己卯元至元十六年宋祥兴二年设大名路总管府,辖元城县、大名县、南乐县、魏县、清河县五县,领开州、滑州、浚州,三州又领濮阳县、东明县、长垣县、清丰县、白马县、内黄县六县。

  一三六八年戊申元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闰七月,明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遣将分道渡黄河,徇河北地。宜春侯黄彬出大名路,师至东明,卫辉以北,大名等州县望风归附,之后将大名路改为大名府。一三六九年己酉明洪武二年四月十日,改开州濮阳县、滑州白马县俱隶大名府,改大名府浚州为县即浚县。一三七三年 癸丑明洪武六年九月十八日,大名府清河县改属广平府(治今永年县广府镇)。一三七四年甲寅明洪武七年三月十一日,以滑州内黄县、开州清丰县隶大名府,改滑州为滑县。一三七七年丁巳明洪武十年五月一日,大名县并入魏县。一三八二年壬戌明洪武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析魏县复置大名县,与元城县同为附郭县。此后大名府管辖开州、元城县、大名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东明县、魏县(后并入大名县,后又析出)、浚县、滑县、长垣县等一州十县。

  一六四四年甲申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六月三十日,清军游击戴兴、都司刘圣宗等率军围攻大名府,故明官绅接应,内外夹击。大顺政权防御使张景辰因兵力不敌,率城内府县官员“斩关而出”,城破。一七二五年乙巳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日,对大名府行政区域范围进行调整,大名府所辖浚县、滑县、内黄县三县改归河南行省,割内黄县隶彰德府,割浚县、滑县隶卫辉府。此后,大名府领一州即开州,七县即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南乐县、清丰县、长垣县、东明县等七个县。一七五八年戊寅清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废魏县入大名县、元城县。魏县原属三百三十七村,分隶元城县三十一村,分隶大名县三百零六村。此后即魏县并入元城县、大名县之后,大名府领一个州即开州,六县即元城县、大名县、南乐县、清丰县、长垣县、东明县等六个县,直到中华民国三年大名府被北洋政府废止之前未变。

  一九一三年农历癸丑年即中华民国二年1月8日,北京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废府存道,改州为县,1月29日,直隶省正式裁府并县,废大名府入大名县,大名府被废止。大名府最后一任知府是孙鸣皋。大名府从后汉乾祐元年正式确立到民国二年废止历时九百六十五年(含元代大名府改为大名路这段时期)。从公元七百八十二年首次改名为大名府到公元二零一四年国庆节为止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年。


  郑重声明:本文有关历史资料整理而成。参考资料:大名纵横网之大名史话版块《隋朝时朝的武阳郡(581年——618年)》、《唐朝时期的魏州(618年——907年)》、《五代时期的东京、邺都(907年——960年)》、《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960年——1125年)》 、《金朝时期的大名府路(1126年——1229年)》、《元朝时期的大名路(1229年——1368年)》、《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清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644年——1911年)》、《民国时期的大名道(1912年——1949年)》等相关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水经.淇水注》里的河南浚县等考略
为何说河北这个市,在清朝时是属于三个省“四府一州”的所辖区域
河北有一县,闻名全国,名字大气,上古一地连三州,现一县连三省
正德大名府志 (天一阁藏本)
魏都、魏州、大名府与魏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