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武十年记——杨禹庭式太极拳(二)

立柱身形
前一段时间《武魂》杂志上对于吴式太极身法“斜中寓正”争论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没有按照“斜中寓正”的规矩练过太极拳,对于“斜中寓正”也没什么体会和认识。首先谈谈翁老师教授的身法规矩,除了耳熟能详的沉肩垂肘、涵胸拔背、虚灵顶劲等等外,强调曲腿不过足尖,鼻尖、膝尖、足尖在同一平面上,尾闾对足跟,要求立身中正,这一要求应该是符合杨禹庭先生的本意的,因为杨老的拳照即是如此。我觉得这样练习的好处就是有助于松胯,活动骶髂关节和髋关节,我习惯从形体结构入手分析疾病的成因,因为我主要是做手法治疗和针灸的,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决定功能(以后的博文中将有专题论述),而髋关节、骶髂关节包括骨盆和第五腰椎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关键部位——某些手法治疗流派甚至提出“骨盆偏移是万病之源”或是“股(髋)关节移位是万病之源”的观点,其实疾病的产生往往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交互影响的结果,很难找到所谓“万病之源”而包治百病。
又扯远了,总之在前边“川字步型”的脚尖朝向结构下,如果想保持“立身中正”而身体正对前方状态下的弓步步型,必然会使后脚(非承重腿)前面的肌肉受到牵拉,即折点在髋关节。与此对应,在吴式太极拳的坐步(虚步)步型中,承重腿仍然保持前文“三尖照”的状态,而前腿向前伸直,脚尖回钩,虚指鼻尖(此为王培生老师的动作要领,详见《强身却病小功法》,在我与翁老师接触频繁的两三年中似乎未见他特别强调)。这两种步型的训练仍然遵循前文“让肌肉在牵伸状态下受力”的训练方法,尤其是髋关节和骨盆部位的肌肉,我不得不佩服传统武术前辈用身体实验得出的训练经验,因为其中不少肌肉的用途是近年来才弄清楚的,甚至有一些肌肉即是解剖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研究清楚它的用途。
至于活动这些部位的好处,没有离开“松则通”的范畴,我论述问题很少用“气”的概念,因为我觉得在表述“气”时会非常繁琐,比如近年来被某些人视为中医来源于所谓“内证”的证据的某道士发表的“新经络理论”,论述的《内经》经脉循环的顺序问题,其实内经本意明显在说“营”、“卫”、“原”三气的运行顺序,并不矛盾,仔细阅读《内经》相关篇目即知——这涉及“调气针法”中的“迎随补泻”的操作方法问题,容后详述,所以当我提到“气”时,不得不加上一定的形容词表述是“什么气”,结果是我不得不把过多的篇幅费在名词解释上面了,只好回避了~~
外插花太多了O(∩_∩)O~,回过头说说“斜中寓正”,我觉得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为“拳术流派风格”的标志当然可以保留,如果从拳术本身考虑的话,技击活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前俯后仰在所难免,只要在前俯后仰过程中保持周身劲力匀整圆活灵动即可,无所谓是“中正安舒”还是“斜中寓正”了——比如八卦掌的翻身掌和摇身掌,就是在不自然的状态下求自然(其实整个后董海川时代的八卦掌都是如此,当然这是“我主观臆断”的,所谓“临界态”的练功方式没准就是海川祖师的原创)。

关于“科学”、“规范”、“合理”
记得某年会刊翁老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杨禹庭式太极拳》,据说杨禹庭老师在60年代对自己的太极拳进行了改编。我有幸见到60年代之前随杨老学拳的老先生,看到过改编前的太极拳,感觉改编后的太极拳确实比较规范而易于学习,每个动作明确了朝向和领动部位,突出形意并重。最后说一个细节,就是肘尖对膝尖,这是我在练习秦拳之后发现的要领,《茂斋老架太极拳》一书中曾有提及,肘尖下垂向地与膝尖在同一平面,这个要领可以牵伸肩部肌肉,对颈项部有调节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黄性贤演示太极拳松胯练习法(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
全面的有关太极拳的知识
(四)太极拳的技巧要领松腰开胯
练太极拳不使劲,使劲的就不是太极拳真的对吗?这些太极大佬们的说法瞬间炸了!
【名家讲堂】二水居士:“含胸拔背”究竟从哪里来的?
100年前无人知晓的太极拳,是如何名满天下的?|太极拳|陈发科|王茂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