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学习笔记
(2008-11-24 17:33:45)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对原文的理解:
雌雄是两个相对的方面,我们既要看到阳刚雄健的方面,也要重视阴柔雌弱的方面。这样才能像天下的溪水一样,天下的溪水,其功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人的修养就会很纯真自然,仿佛回归到了婴儿的状态。
黑白也是两个相对的方面,我们知道和了解白的用处,也不能忽略和轻视黑的作用。这样才能符合天下万物的本来状态,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来状态,其功效是不偏不倚没有任何差异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人的修养就会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今天我是你、明天你是我的无极境界。
荣与辱也是两个相对的方面,我们既要能坦然地面对荣誉与赞扬,也要有忍受屈辱的胸怀与气度。这样才能具有山谷般的容量,有了山谷般的涵养,才能更多地积累到充足的德行,回归到质朴无华的最真实的状态中。
从这种质朴无华的状态中得到的感悟是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就好比可以用原木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工具一样。有了得心应手的工具,圣人得而用之则会起到长期统领百官、主宰一方命运的作用。当然,在最高的层次上,或是在治理更复杂的事物时,还是要靠德行本身的力量,不能迷恋于工具与手段,不要轻易割裂事物本身固有的方方面面的联系。
对字的理解:
常德不忒:忒,音“特”,差别。
对本章的体会:
老子通过对雄雌、黑白、荣辱的对比阐述,分层次地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观念: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认识要清楚全面、判断要明白准确、态度要坦率豁达。在个人修养上,要细水长流、坚持不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世界,要虚怀若谷,不断进取。在精神追求上要崇尚婴儿般的纯真以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无极状态,最终要达到“见素抱朴”的至真至朴的境界。有了这番修养,才可以如鱼得水、灵活变通地处理各种纷杂的事物。其中最忌讳的就是割裂事物本来就有的内在联系,凭主观臆断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妙在“知”与“守”两个字上。
知者,了解、知道,明白、清楚的意思,对于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是主要方面,或者是显现出来的那个方面,一定要做到确实知道和了解透彻,而不能是一知半解。
比如,知道对方目前处于优势,还不够,还要了解对方是哪些方面有优势,造成这种优势的原因何在,是主观因素起的作用大还是客观因素起的作用大,这种优势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当自己得到了某种荣誉和赞扬时,高兴之余,应该想一想这荣誉是怎么得来的?真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吗?还是碰巧撞到了某个机缘?就算是自己的真才实学所得,也要总结一下成功的原因,不要一高兴就头脑发昏得忘乎所以了。
守者,把持、忍耐、把握、保持的意思,这不是在无知状态下被动无奈的隐忍,而是基于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另一方面或次要方面,或是暂时没有显现出来的方面的作用时所采取的一种积极面对的态度。
比如,意识到自己目前处于弱势,但并不因此而悲观,而是能够认识到此时弱的未必永远弱,只要努力增长自己的实力,积极寻找可能的机会,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在弱势时不消沉,为了大局而忍受一时的困苦,从而在时机到来时得以一举成功的例子。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消极悲观,不做任何努力与准备,就算机会来了,也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再比如,处于黑暗的境地,或是人生中的低潮时期,也不要认为此生就毫无希望了,而应把这看成是人生中难免要经历的阶段,怎么可能随时都那么风光呢?在这个不被人重视甚至是被人遗忘的时候,不正是可以不受干扰地好好学习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时候吗?在为别人的表演鼓掌欢呼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人生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不该我上场的时候,我抓紧时间默默地练好功夫;一旦轮到我登台亮相,就必须要能给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演出!一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对待失落的态度,怎么可能不在日后的机会中一鸣惊人呢?
如果说失利和被冷落还是比较容易应对的,那么最难的一关就是如何对待屈辱了。世人常说的一句气壮山河的话是:“士可杀,不可辱”,多么伟大的气魄啊!然而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历史上就没有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和装疯卖傻的华子良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能忍受屈辱,需要比抗拒消沉情绪大得多的胸怀与胆略。那么如何面对屈辱与羞耻呢?首先要让自己保持冷静,找出其中的原因来。如果造成屈辱和羞耻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那就对自己说一句:活该!谁让我做了令人羞耻的事情呢?这时候,承担羞辱就是“道法自然”的事情了,不要怪别人刻薄,自己今后不再做丢人的事就是了。如果造成屈辱和羞耻的原因是误会,自己虽有责任,但没有那么严重,这时候也别怪旁人。人家或许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而得出的结论,未必就一定是有意侮辱自己。这时候我们可以解释,也可以认个倒霉就算了,只是应该告诫自己,今后千万不要随便羞辱别人,被人家错怪的滋味是很难受的啊。如果遭受屈辱和羞耻的原因与自己毫不相干,完全是被误会、甚至是被陷害的,这时候就是最难通过的一关了,我们的火气也是最大、感觉最不可忍受的时候。怎么办呢?爆发是最直接和容易的,但是别急,我们还是要想想就此发生冲突是否值得?在爆发冲突后自己会不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处境呢?会不会是生活在考验自己呢?等等。所以,一被刺激就暴跳如雷、轻举妄动的人,不一定就能够挽回他所受的羞辱,反而可能导致更加彻底的失败。“躁则失君”,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道理都很明白,真正做到就难了,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一生碌碌无为,只有少数人能够取得成功的道理啊!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讲的是“德”的三个特点和修德的三种方式。
溪者,不弃细流、涓涓不息,滋润万物、永不停歇,表现出“德”之永存。那么我们修德也要持之以恒、谨言慎行、永不松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起书来心潮澎湃,写起文章来头头是道,说起话来口若悬河,而一到实际生活中,就仿佛什么都忘了。德之修养最终一定要体现到行动中去,否则就是虚的。
式者,方式、状态、模式的意思。德的方式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份青睐强者,也不轻易遗弃弱者,德就在那里,无论任何人、何时何地,有求必应。谁亲近德,体悟德,谁就能感悟到德。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高深,全在我们自身的体验。因此我们修德也不必拘泥于形式、时间和地点。有心修德者,随处可见德,无心修道者,见道不识道!我们要善于在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中,感受和体验德的美妙,并以德报德,对待任何事情、任何人,都用平常心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机缘,尽人事,此生就有希望了。
谷者,深远、宏大、包容的意思。说明了德的博大精深、无穷无尽、高深莫测。德是如此之宏大,心胸狭隘的人或可偶得凤毛麟角于一时,但却不可能真正进入德的境界;有心修德的人,必须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有可能悟到德的真谛。为谷者,甘心处于低下的位置,虚心求教,压缩自己而不是膨胀自己,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积累和体验,这与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说的“洼则盈”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如果用时间做比喻,或许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老子对德的解释。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时间是永远存在的,谁也离不开时间而独立存在。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时间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所有人,只要善于利用时间,会挤时间,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时间。
德就是这样,随时存在,不偏不倚,越是虚心潜修的人,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讲的是修德的三个阶段和境界。
“复归于婴儿”:婴儿是人生最初的阶段,天真无邪,没有被任何私心杂念所污染,生性率直,最接近于自然的状态。他高兴了就笑,不满意了就哭;想吃了,抓到什么都往嘴里塞;不想要了,管你什么金银珠宝,一律往地下扔!你被他气得七窍生烟的时候,他对你笑;你要逗他笑一下时,他偏对你哭。世界上真正能做到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可能只有婴儿了。老子为什么把“归于婴儿”放在首位呢?因为老子希望我们首先丢掉固有的一切观念和意识,回归到婴儿的自然状态里,并从这个状态里开始接近德。把有色眼镜摘掉,才能看见清亮亮的天。从婴儿身上,我们还能体会到率真的可贵,如果我们畏首畏脚、循规蹈矩,就永远离不开固有的思想观念,永远走不出习惯势力的圈子。被封闭在狭隘空间里的人,就算德近在咫尺,也与远在天边无异啊!
“复归于无极”;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人总要长大。长大了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怎么样来认识和看待这纷杂的世界和人世间萧萧不平的恩恩怨怨呢?这时候,无极的观点就是不可或缺的了。所谓无极,大致说来就是: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白离不开黑、黑也离不开白,白可以变黑、黑也可以变白。这是一个关于事物发展变化和转化的观点,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看似铜墙铁壁的堡垒,难说里面没有敌人的内奸;而在敌人的心脏里,也有我们的秘密侦察员。任何成功都来自于无数次的失败,到达顶峰之后的道路就是下坡。昨日的功臣,可能成为今天的阶下囚;今天的囚犯,或许就是明天拯救人类的巨人!有了这样一种观点,就好比在知道了地球是圆的之后,又认识到了地球还是在转的。有些人总是对遇到的事情想不开,或是为眼前的失意所困扰。无极的观点就是告诉你:东边不亮西边亮,西边下雨东边晴!有了这样的认识,说明我们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能够恰当对待和处理任何事物的成熟的中年人了。
“复归于朴”:从婴儿长到中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步入了老年阶段。这时候,我们发现:世界原来不过如此,万事都如过眼烟云。我们曾经与天斗,天空依然高高在上,够都够不着!我们曾经与地斗,大地照旧承载万物,离也离不开!我们曾经与人斗,人类世代生生不息,谁又把谁怎么样了呢?被打倒的平反了,在神坛上的走下来了,受前朝推崇的圣贤成了被后朝批判的罪人。唯有朴实无华的道是永存于天地之间、永不衰竭的。道比天宽广,比地博大。与道相比,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幻象,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啊!归于朴,就是归于德的本质。
“复归于婴儿”,不知其然也;
“复归于无极”,知其然也;
“复归于朴”,知其所以然也!
能终归于朴,也就是回归了一切的本来面目,就好比是一块未经任何雕琢的原木一样,纯粹而自然。
老子不是一个单纯的为理论而理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充分认识到了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理论家。他在讲了一番大道理之后,没有忘记提醒人们注意理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最后他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把原木劈散开,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处的工具,善于使用工具的人自然是容易获得成功的。对德的彻悟不仅只在理论或思想层次上有意义,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也是可以发挥具体作用的。只要善于把对德的领悟化为对人对事的具体处理方法,就可以凭此而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老子毕竟还是老子,他最后强调的“大制不割”,向人们阐释的是可用而不唯用的境界。“大制不割”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圣人以朴德为凭,不依赖于散后之器,这是与“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相对应的;另一种理解是善于治理大事者,不会割裂事情的方方面面,这是与“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相对应的。这两种理解都很积极,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前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八章
梦贞《老子》简译-第二十八章
《老子·二十八章》学习笔记:用反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转载]老子的“守”与“复归”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