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滚雪球》精彩章节连载之十八<BR/>两难抉择
■ 《滚雪球》精彩章节连载之十八
两难抉择
□艾丽斯·施罗德
尽管巴菲特是众人眼中的股神,但是他自己的孩子们并没有接受到父亲专业炒股水准的熏陶。甚至有关如何处理大宗金钱的技巧巴菲特也没有传授给子女们,但是他们却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价值连城的一课,就是对待债务的态度,巴菲特对于欠债深恶痛绝的观点也遗传到了孩子们身上,这其实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对于债务,甚至是任何有关钱的话题,巴菲特的态度向来是非常一致的,他从来不会乱花一分钱,从这一点来看,巴菲特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对待陌生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面对孩子们体重的问题上,巴菲特又非常愿意拿钱作为交易的筹码让孩子们去控制自己的体重。
女儿苏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齐肩的短发、精心雕琢的脸庞,看上去30出头的苏茜和25岁的妙龄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但唯一令她不满的就是身上多出来的几磅体重。于是,巴菲特给女儿送上了一笔合适的买卖:如果苏茜能够减重成功,她将获得一个月内购物免单的机会,支出全部由巴菲特负担,而且一个月内购物不设上限,但如果苏茜的体重出现反弹,那么她必须要把消费的全部金额还给巴菲特。看上去这样的计划比双赢政策更容易俘获人心:在这个交易中,没有人的利益会受到伤害,也没有任何风险存在,特别是对于巴菲特,无论结果怎么样,他都算是赢了。如果女儿能像自己预料的那样减轻体重并保持没有反弹,那么巴菲特也算是心愿达成,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掏出钱包里的支票,而苏茜也能买到漂亮的衣服。正是在这个美丽的结果的驱动下,苏茜开始了节食减肥,当她“得偿所愿”,体重达到一个理想的数量时,母亲苏珊给她快递过来一张信用卡,卡片上这样写道:“玩得开心点!”
刚拿到“减重奖品”的时候,苏茜的态度还是小心翼翼的,她不敢去花卡里的一分钱,她怕父亲赖账不给钱还需要她自己为衣服付款,但是慢慢地,苏茜意识到这并不是父亲的玩笑,一切是真的!她正式进入了自己的疯狂消费月,频频出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场里,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这样肆无忌惮地消费。不过每次回到家里,经过餐桌时,苏茜都把消费单据卷了起来,自己也不敢面对近乎疯狂的购买结果。换来的结局是,每天当苏茜的丈夫艾伦回家时,看到妻子大包小包的衣服,都会惊讶得大叫上帝。30天后,苏茜得到了这一个月疯狂购物的结果,这一个月她总共花掉了4.7万美元!
看到这个数字,苏茜也有点紧张了。“也许爸爸看到这一切后他会郁闷得想死!”深知父亲个性的女儿这样说道,所以苏茜也不得不去寻找援兵。在巴菲特面前,妻子苏珊的确很有说服力,但是苏茜知道当面对涉及金钱的话题时,搬动哪位救兵对她来说更有帮助——这个人就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在和巴菲特三个子女的相处过程中,凯瑟琳并不认识彼得,更谈不上了解;而霍伊总是认为凯瑟琳这个《华盛顿邮报》的CEO是一个很难相处的对象,他在她家里的时候,要么害怕自己坐在了不该坐的位置上,要么害怕打破她家的东西;只有苏茜向凯瑟琳伸出了友谊的双手,两个人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当苏茜给凯瑟琳打电话,述说这个由减肥引发的故事时,凯瑟琳答应如果需要,她肯定会帮忙!
不过也许苏茜有些杞人忧天了,毕竟她和父亲是有言在先的,巴菲特最终还是付了这份4.7万美元的账单,虽然表现得很客气也很和善,不过之后巴菲特把自己的朋友们叫在一起,大书特书心中的不满:“如果你们的太太花掉这么多钱,你们会怎么想?”男人们的回答当然都向着巴菲特,认为这样一笔大单有点过火,但是女士们的答案却出乎巴菲特的意料,这些贤内助们认为巴菲特不应该从自己的朋友身上找安慰,其实巴菲特是应该庆幸的,要知道4.7万美元并不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言外之意是苏茜还可能玩得更疯!
也许是从苏茜事件上得到了教训,当巴菲特与儿子霍伊打赌时,他选择了霍伊缴纳农场收入比例的高低作为赌注。这个赌约依然和体重有关,体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霍伊向巴菲特缴纳的农场收入比例。巴菲特认为儿子最适合的重量应该不超过182.5磅,如果高于这个数字,霍伊向巴菲特缴纳的比例定在了26%,而低于182.5磅这个体重,份额也相应减少到22%。用霍伊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式的体重检测手段,我自己并不介意他这么做,事实上这代表了他对我的关心,我并不在意缴纳份额的多少,但我知道,就算是交22%的租金,父亲也是赢家,他从我这里拿到的支票也比任何人都多!”的确,不管最后怎样,巴菲特也不是输家,要么得到一个减重成功的儿子,要么得到更多的利润分成,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式作风,就像他的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巴菲特是双赢政策的大师,如果这笔买卖不会给他带来好处,他是肯定不会插手的!”
在巴菲特的三个孩子中,彼得是在经济方面对家里依赖最少的一个。当母亲苏珊搬到华盛顿后,彼得夫妇就把自己在华盛顿大街的公寓让给了苏珊,自己则搬到了位于斯科特大街的公寓居住。那时,彼得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在为一个刚刚创办的有线电视台MTV创作一个长15秒钟的音乐背景,他在音乐事业上的这种成功也带到了商业上。尽管在巴菲特的三个孩子中,彼得的经济头脑是最差的,但是彼得成功地把伯克希尔的股份和音乐天赋结合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事业,并最终过上了富庶的生活,完全超脱了金钱游戏的范畴。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彼得开始思考父亲所说的话。“你认为人们真的欣赏你的才能?没有人特意到超市里买(你的哥哥)霍伊种出的玉米!”从父亲的这番话里,彼得意识到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他的音乐才华不会被人赏识,没有人会单纯因为自己的音乐才华去雇用广告经纪,彼得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完全来自于父亲的庇佑,所以如果他希望自己的才华真正被人们认可,就要彻底和巴菲特这个名字断绝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彼得不惜牺牲任何代价。于是之后大家看到了这样一个彼得,一方面他继续从事商业性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彼得并没有放弃在音乐上的追求,与新世纪公司签约后做了自己的音乐小样,并在1991年推出了名为《纳拉达》(Narada)的专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报享有《滚雪球》全国性财经媒体独家连载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巴菲特和他的三个孩子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沃伦·巴菲特传(二)
读懂教育 |《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一)人生忠告
提前布局,周密安排
巴菲特:孩子,你得独自面对你的人生,很多时候是你一个人在战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