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开四的文学时空
  核心提示:(文/银莲) 中国大陆研究钱钟书美学思想第一人。被海外学者冰凌先生誉为“天下写赋第一人”他与魏明伦、苍山牧云被《中华辞赋》杂志合称为“辞赋三大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

(文/银莲)

 

  中国大陆研究钱钟书美学思想第一人。

被海外学者冰先生誉为“天下写赋第一人”

他与魏明伦、苍山牧云被《中华辞赋》杂志合称为“辞赋三大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四先生

 

 

 

文化名人辞典

 

何开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45年生于四川泸州,笔名夏文、晓西。1968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1982 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当代文坛》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

主要著述:长篇报告文学集《血染的风采》《藏医大师措如才郎》,诠释学以致用的《制胜十三韬》等各类著作十余种,累计300多万字。

代表作品:《碧海掣鲸录》《巴蜀文化赋》《成都赋》《大地赋》《中国农业赋》《白玉赋》《川菜赋》《中华钱币赋》等100多篇碑赋。其中《大地赋》《中国农业赋》分别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华世纪坛刊刻展出,《中华钱币赋》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主要文学成就:策划并撰稿的舞台歌舞剧《大唐华章》获国家级“文华”奖,策划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广电部“星光”奖,撰写的文学评论作品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奖。

  

 

                            何开四的文学时空

                      

      出成都中心城区西行八公里,被千年历史浸润的青羊区文家场便到了。这是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城镇,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站在光影的交叉路口,一边是阡陌纵横,十里稻花香的农耕田园生活,微风拂面,吹动一池汉风唐韵千年文明的春水;一边是公路纵横交错,住宅小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生活……从成都吹来的时尚之风在这个十字路口停留。无论时尚之风向左还是向右,文家场就那样淡定的踩着唐风汉韵的民族节拍,在历史的拐角处悄然转身。汉砖白瓦、雕花窗框,蜀汉传说,说唱陶俑,更有以传播国学思想为主旨的汉代官学堂——文翁书院临风而立。江安河从时光的深处蜿蜒而来,被汉砖、漆画、书案、线装古书氤氲的文家老街以“中国蜀文化第一街”的姿态聚焦南来北往游人的目光。

     站在文家场的十字街口,何开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十八年前在青羊区文家场居住的那些日子过电影似的一页页回放......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厌倦了城市中心车水马龙的热闹喧嚣,何开四举家搬进文家场这个民风古朴,耕读传家的小镇。让何开四在成都周边众多山水小镇中选择文家场的缘起,是在文殊坊喝茶的一个午后,偶然想起汉书中那一段文翁办学的记载。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主政巴蜀时期,成都一带还是蛮荒之地,蜀人未及教化多有“蛮夷之风”。文翁履任蜀郡太守之初,一方面兴修水利,将都江堰灌溉系统大规模扩建。一方面推行启蒙开智,文化兴蜀的治蜀方略,率先在成都兴办了公立学堂,由政府出资选派张叔等10余名年轻的官员,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政令,学成后回蜀任教并委以重任。当时学堂的校舍都是用石头修造的,取名石室学堂。文翁石室学堂择优招收各县少年入学,让贫困人家的孩子与贵族子弟享有同等读书机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杂役、兵役负担,并根据学习情况让这些“学官弟子”学成后有机会进入政府部门填补空缺职位。文翁兴学让四川学风大盛,渐渐与齐鲁之学齐名,为后来四川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埋下了伏笔。

     文翁石室学堂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创建的官办学校,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校。文翁先进的办学理念一直传承到今天,成都名校石室中学便由此延续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文家场这个因文翁之后裔文谷在此居住而得名的小镇,在何开四记忆里那时候简直就是一方世外桃源。临水而居的那条老街,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满眼青葱,早起看门前花开花落,夜夜听蛙声一片。十七年前新修的外环路还是门前冷落车马稀。逢一、三、五赶场天,文家场瘦小的街道更是被刚从田间地头采摘下来,还滴着露水的蔬菜水果装点得五彩缤纷。

      老街尽头的132厂,在普通人眼里是个神神秘秘的地方。文家场人宁静生活的那汪河水,不时被腾空起飞的蛟龙战斗机搅得溅起几朵水花。每当有飞机从头顶上飞过,在田地间弯腰耕种劳作的人,在小路上漫步行走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抬起头,打望那直冲云天的飞机,兴奋中伴随一阵心灵的震撼。直到那保卫和平的“铁鸽子”越飞越高,飞出天空那道彩虹般的弧线,飞出人群的视线之外.......

 

   北大学子 心有教育情结

     何开四先生的教育情结,还得从他的家世说起。1945年,何开四出生在川南泸州一个教育世家。何开四的父亲何白李参加过19266月刘伯承领导的泸顺起义,这次起义比南昌起义还早一年多。解放后,何白李先后担任县立中学校长,泸州师范学校校长。何开四的祖父也是一位毕生躬耕于三尺教坛的老师。受家庭影响,何开四从小就爱读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统统涉猎。“博闻强记”是何开四读书的特点。他自小就显露出超强的记忆力,一篇古文看二、三遍就能背诵。“尽信书,不如无书”,他明白博览群书更要学以致用。懂得改变思维方式是学以致用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读书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何开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拔尖。1963年,作为百年名校泸州一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何开四以一篇高分作文《唱国际歌所想到的》,成为川南地区文科状元,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博弈中,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首批录取。

   走进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园,最吸引何开四的是图书馆里井然有序包罗万千的书刊,在北大学习期间,何开四沉迷于三件事:泡图书馆,锻炼身体,看电影。这不仅在无意中践行了素质教育,也为何开四拥有扎实的文学和理论功底垫定了基础。李大钊、毛泽东等伟人当年就是在北大图书馆泡出来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常用《易经》里的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告诫学生。这句话主旨是说,一个人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名师云集的北大,对何开四的文化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689月从北大毕业,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何开四被分配到北大荒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这段不平常的经历对于何开四来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磨炼,也是他思考人生的开始。

     在北大荒那两年,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那时的北大荒还是真正的荒凉之地,几十里甚至一两百里地不见人烟。冬天,冰天雪地;到了夏天,又是一片泽国。车进不去,邮件、报纸,甚至粮食都运不进去。好不容易运进去一次,信件和报纸都是一个月前的了。

      何开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家里寄了几块肥皂来。包肥皂的是几张《参考消息》,上面有一则阿波罗登上月球的消息。那条新闻对于何开四来说,震撼太大了,“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从那天起,何开四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自己再不能虚度光阴了,开始千方百计地找些所谓的禁书来读。

     1971年,何开四回到老家继续着祖辈的事业,在川南泸州一个远郊中学教书,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九年。

 

 

钱学研究  触电舞台影视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改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研究生考试的恢复则要晚一步。1979年,34岁的何开四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师从钱钟书先生的好友郑朝宗导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管锥篇》、《谈艺录》之余,他完成了10余万字的毕业论文《钱钟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后来,他论文基础上补充完善,出版了20万字的《碧海掣鲸录》,成为国内第一部研究钱钟书美学的专著,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四川省社科奖。

   1982年,何开四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作家协会工作。这一时期他大量撰写发表当代文艺批评文章,并结集出版了《批评与探索》一书。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当代文坛》杂志主编,他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这一时期,他不满足于学术研究,还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集《血染的风采》,以及诠释学以致用的《制胜十三韬》等各类著作十余种,累计300多万字。同时担任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评委,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995年,有关部门筹备拍摄十集电视音乐史诗《长征组歌》,何开四在会上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这部片子必须超越一般的苦难和生死……长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应表现的是人类的苦难历程和对困境自强不息的抗争。”摄制组当场采纳了他的观点,寻上门来坚持要请他创作这个剧本。何开四最终不负众望,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好评如潮。
  关于巴金先生,何开四也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从医学角度看,忧郁是生命的天敌,可奇怪的是,巴金先生一直以忧郁的方式思考着……为什么巴金如此长寿?”他的话既有悬念又富新意,所以后来创作8集纪录片《百年巴金》剧本的事,就交到了他手上。这部片子后来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何开四向来喜欢新生事物,凡新生事物经他轻轻拨弄,总会大放异彩。 十年前,何开四偶然接手了第二届四川国际电视节晚会总撰稿,享誉海内外的诗乐舞台剧《大唐华章》的策划和总撰稿都是他。由他担任编剧或总撰稿的16集电视记录片《古堰长流》,35集电视风光片《魅力天府》等上百集影视作品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累计获奖70多项次。在创作的同时他还组织策划大型文学活动,经常应邀到高校做文学方面的演讲,并涉足雕塑及文化景观设计领域。

  


     
天下辞赋 四川风光独好                    

    

    何开四“染指”碑赋创作纯属偶然。1994年,都江堰建堰2050周年,水利灌溉1000万亩,国家水利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计划立碑纪念。拟请一位德高望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人文思想的作家执笔,相关人员几经周折找到了何开四。作品面世后,海内外100多家媒体转发了这篇具有洪钟大吕之气的碑文。碑文中强调了“道法自然”的生态和人文意义,突出了水利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通:水能兴邦,邦能兴水水运系乎国运,国运系乎水运

    得益于这偶然的开始,《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碑记》开创了何开四的碑赋人生,邀他作赋的纷至沓来。10多年间,何开四先后写下《巴蜀文化赋》《成都赋》《大地赋》《国酒茅台赋》《川菜赋》《中华钱币赋》等100多篇碑赋。 

天地玄黄,远古洪荒。沧海毕,巴蜀立。风光甲天下,人文鼎盛千古。” 一篇文章说透巴蜀文化史。2001年,四川省委党校建校50周年,何开四应邀为该校校园广场创意了一面浓缩巴蜀文化历史的雕塑墙,并激情创作了《巴蜀文化赋》。当时正在党校培训的地厅班学员阅读了正在刊刻的《巴蜀文化赋》,希望能听作者当面释惑,何开四应邀为这些学员讲了堂辞赋欣赏课,想不到学员们欢迎的程度超乎预期。校方便将这堂讲座固定下来,书记班、县长班、地厅班,何开四也乐此不疲地扮演了党校的客座教授。

“天地玄黄,远古洪荒。沧海毕,巴蜀立。风光甲于天下,人文鼎盛千古。”《巴蜀文化赋》韵味十足的开篇以立体的视角向我们集中扫描了巴蜀上下五千年。巴蜀文化研究学者伍松乔对《巴蜀文化赋》有个精彩的评价,“沧海毕,巴蜀立。仅用短短6个字便理清了巴蜀渊源”。

     何开四作赋有一把标尺:提升思想,赋予精神。写作《钱币赋》之前,他从《中国货币史》到《世界金融》,从《中国古钱目录》到《金融与外贸》,阅读了100多万字的资料。资料记载,中国共有50000多种货币,在货币史上创造了70多项世界纪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诞生在成都。何开四发现,“古钱币外圆内方,其实是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直接反映,钱币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为了寻找灵感,何开四经特许进入成都印钞公司车间全程体验,他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天,钞票“哗哗”作响,100多位女工 “刷刷”地清点钞票,金银币车间里,金锭重达几十斤,这是个特殊的行业,印钞人需要怎样一种精神境界?“钱积如山,德立千仞;钱流如川,心如止水”,何开四顺口吟来这16个字也是《中华钱币赋》的点睛之笔。

    四川历史上出过司马相如、王褒、杨雄等写赋名家,今日四川更成为当代碑赋文化大省,辞赋遍及公园、城市雕塑墙、休闲文化广场、特色街区、餐馆、商业楼盘、住宅小区等各行各业,碑赋业已成为巴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何开四“大笔写赋”的各种版本在海外也广为流传,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主席、美籍华人冰凌先生2001年专程来川采访了他,认为他是“天下写赋第一人”。何开四认为,碑赋提升的精神反过来对人的激励作用注定着它强大的生命力,也符合盛世写碑文的历史传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文化名人】李大明:辞赋之宗司马相如 万代推功
“剩女”与“驴友”——魏明伦
【巴蜀文化与文学】汉赋形象代言人:司马相如(下)
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为出自古人 感叹不能同时代
巴蜀讲坛“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第五讲:扬雄为何是巴蜀文化史上第一个高峰
传承经典 弘扬国粹《四川省文化艺术产业通览》编辑研讨会在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