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芬奇
1933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10个不速之客陆续到达法国巴黎卢浮宫(Louvre)。他们分别是:

罗杰*弗赖(Roger Fry),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代表
查尔斯*福尔摩斯爵士(Sir Charles Holmes),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London)主任
罗伯特*兰顿-道格拉斯(Capt. Robert Langton-Douglas), 爱尔兰都柏林自由国家博物馆(Irish Free State Museum)前主任
马丁*康威爵士(Sir Martin Conway), 英国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主任
施密特*德格纳教授(Professor Schmidt-Degner),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Rijksmuseum in Amsterdam)主任
莱昂斯*玛丽*尼科尔(Leonce Marie Nicolle), 法国巴黎卢浮宫(the Louvre museum)代表
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 美国文艺复兴艺术历史学家
莫里斯*布罗克韦尔(Maurice Brockwell), 英国伦敦艺术评论家和作家
赫伯特*库克(Sir Herbert Cook), 艺术历史学家和收藏家,伦敦道帝楼的业主
阿瑟*皮兰斯-劳丽教授(Professor Arthur Pillans-Laurie), 英国爱丁堡大学赫里奥特瓦学院(Herriot-Watt College in Edinburgh)化学教授

这几位一见面,互相寒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兄台,好久不见啊。”
“哟,是老弟你啊。”
“是啊是啊,穿过大西洋这个池塘,累死我了。”
“呵呵,穿越英吉利海峡一样累。你来卢浮有何贵干啊?”
“没啥大事,有人托我看一幅画。”
“我也是啊,那边的谁谁谁和谁谁谁也是。”
“不能吧?谁托你看画?”
“匿名。预付了全程费用和佣金,就是不肯说名字。”
“看的哪幅画?”
“你先说。”
“我先问的。”
“那咱就写在手上,同时看。”
几个人背转身去,各自在手上涂了几笔,转身同时张开手掌,互相一看,捧腹大笑。“哈哈,果然是老杜!除了他还能有谁?!”
“既然是老杜那幅画,真假闭着眼睛都知道的,咱们还用看吗?”
“来都来了,就看看吧,场面还是要走一次的。老杜这回麻烦够大,帮他一次啦,要不他就倾家荡产了。”
“好好好,兄台请。”
...

老杜安排从另外渠道运来的一个包裹也到了,里面是长62厘米宽44厘米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本来在美国纽约某个保险柜里,被美国媒体狗仔队日夜监视,现在却 秘密地旅行到了巴黎。这10位客人需要做的,就是把这幅画和卢浮宫中和它非常相似的另一幅油画并排悬挂,仔细观摩、审视、检测、讨论,最后以自己毕生的名 誉作为担保写下自己的鉴定结果,究竟哪一幅是瑰宝级原作,哪一幅是垃圾级拷贝。

熟悉艺术史的泡菜可能早已猜出来了,这个匿名的客户老杜,就是住在纽约的大牌英国油画经纪人杜文爵士(Sir Joseph Duveen)。居于这场官司中心的,当然是达芬奇的作品《美人费隆妮叶》(La Belle Ferronniere)!(杜文的油画官司有很多,因为和达芬奇无关就不多说了。)

法国卢浮宫的《美人费隆妮叶》 vs. 美国堪萨斯的《美人费隆妮叶》




费隆妮叶是谁?画中人的真实身份又是谁?达芬奇画过几幅《美人费隆妮叶》?一幅意大利的画是怎么跑到美国惹出官司的?且让我从达芬奇出生开始慢慢道来。不过你可以事先猜猜,哪幅是达芬奇的原作?

(没有料到同学们对真假费隆妮叶如此热情,发表的评论不少比本评书还评书,比如:

hjf同学在31帖说:“右边的怎么头上顶个蝴蝶结?我想起周老虎顶的树叶来了。左右两肩系的白丝巾和领口黑色镶边里的金色花纹,都是左边的笔法繁复,右 边的偷工减料给做了些简化。头发也是左边有一丝丝的效果右边象戴了顶黑皮帽。所以貌似左边为原作,右边为MTF约0.9分辨率不高而丧失细节的“翻拍”, 还提了曝光压了饱和度。如果左为伪作右为真迹的话,那么MTF>1,一位比达芬奇还伟大的大师诞生了!”

伊加伊同学在52帖说:“右边那幅,右眼的透视明显不对,转不过去,都翻转过来了,怎么可能是在笔记里专篇论述“透视学”的达芬奇所画的呢?大批顶尖专家鉴定这个画?真有其事?小报记者编的吧?”)



(1) 1452年

里昂那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生于1452年4月15日。意大利画家兼艺术历史作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他的《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Most Emin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开始讲述达芬奇的时候,用了四个形容词来开篇:

美丽(beauty)、
优雅(grace)、
奇妙(marvellous)、
神圣(divine)。

(我看不懂原文版的《艺苑名人传》,只有拿英文版的充数了。哪位懂原版的尽请指教,不胜感谢。)

瓦萨里说达芬奇是皮耶罗(Ser Piero da Vinci)的儿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学啥会啥,只是没有常性,会了就学另一科。他才学了几个月数学,就把老师给难倒了;他学音乐吹笛子,能够自编自演非 常圣洁的曲子;他醉心于绘画和浮雕;他研究水利,探讨把Arno河从比萨引入佛罗伦萨的可能性;他制作了水力推动的磨坊和机器模型;他设计穿山隧道和举重 吊车;这个十几岁的孩童甚至在佛罗伦萨政府官员面前演示如何能够把已经建成的St. Giovanni教堂用机器整体托起然后在教堂底下直接增建阶梯。当达芬奇的老爸皮耶罗把他的一些绘画作品展示给他的好友,佛罗伦萨当时最有名的艺术家韦 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后者大为惊讶,当即收达芬奇为徒,从而开始了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艺术家的生涯。

这些描述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夸张?要挑战瓦萨里的话是不容易的,因为瓦萨里出生的时候达芬奇还健在,作为一个文艺复兴画家,他们两个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了。他亲眼见过许多日后失传、毁坏的达芬奇的作品,他亲耳听到许多日后失传的关于达芬奇的故事,他甚至亲手拆毁过达芬奇的的作品。就好像我们知道唐伯虎的 生平故事,大多数都是从他的好友祝允明为他写的千余字的墓志铭那里得来。达芬奇的多数故事,我们也是首先从瓦萨里那里听到。

但是,和当时的其他意大利画家一样,瓦萨里对达芬奇的崇拜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他笔下的达芬奇不免非常浪漫化。比如,达芬奇从事绘画,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天资,而更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比学画更好的出路。

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是一个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如果你出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就能够上贵族学校,接触上流家族的关系网,日后世袭贵族称号或者任职政府首脑 政要;如果你出生在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则能够上大学,做公务员,从事七大行业、十四小行业的生意,在某个贵族家族的大树荫下乘凉;如果你不幸出生在社 会底层的贫穷家庭,只有学会过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或者祈祷你30多年平均寿命的人生旅程在战乱或者疾病中尽快结束。因为交通远没有今天发达,可支配收入 远没有今天多,搬家是贵族们的奢侈,旅游是富有的人文主义者们的时髦,绝大多数人生老病死在他或她出生地的10英里的圈子里。(本文只讨论历史,请勿联 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是公证员/律师,她的母亲凯特琳娜(Caterina)是个农家女。生达芬奇的时候,两个人就没有结婚。后来皮耶罗事业兴旺,先后娶过 4个老婆;凯特琳娜的生平比较模糊,现在只知道她好像和一个农民结婚了。所以,达芬奇的父亲母亲各自有家庭有孩子,换言之,他是一个双重私生子。作为私生 子他甚至不能子承父业做公证员/律师,所以他最好的出路只能是学门手艺加入行会。我们可以暇想,皮耶罗和他的好友韦罗基奥间真实的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皮耶罗:“哎,你看这幅画如何?”
韦罗基奥:“一般般啊,谁画的?”
皮耶罗:“我儿子。”
韦罗基奥:“哪个儿子?”
皮耶罗:“里昂那多。”
韦罗基奥:“从来没听说过嘛。”
皮耶罗:“嘿嘿,不好意思,我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一直把里昂那多寄放在vinci乡下他叔叔家,所以从来没向你提起过。”
韦罗基奥:“明白了。你儿子跟谁学的画?”
皮耶罗:“没跟谁。他自己画的。”
韦罗基奥:“自己画的?那就不是一般般了,你儿子太有天分了。”
皮耶罗:“够不够天分跟你学画?”
韦罗基奥:“够啊。他几岁了?”
皮耶罗:“15。”
韦罗基奥:“15岁?都半截入土了,太晚啦,10岁你就该把他送来,我那几个15岁的学生早在给我打工赚钱了。”
皮耶罗:“10岁这么早?怪我,一直没有答理那小子。现在咋办?他总得有门手艺混饭吃啊,我可没钱养他一辈子。”
韦罗基奥:“唉,看在咱哥俩的份上,我收他为徒吧。出人头地不好说,打我的旗号在佛罗伦萨混个小康温饱应该没问题。”
皮耶罗:“多谢了老韦啊,算我欠你一次。打官司记得找我啊,一定帮你搞定。”
韦罗基奥:“何必这样说,咱哥俩谁欠谁嘛。”

单论油画,其实也包括雕塑、建筑、等等艺术形态,1452年世界的高手云集在意大利,意大利的高手云集在佛罗伦萨,佛罗伦萨的高手排在最前面的,就数韦罗 基奥以及他的学生了。自从他给教皇办完事回到佛罗伦萨,就几乎是公认的全城邦第一雕塑、建筑、金饰家,也就是全世界第一。皮耶罗虽然一向对达芬奇的生活不 闻不问,在找老师这方面。能够把达芬奇送到韦罗基奥那里当学生,总算做得不错。

幸亏皮耶罗只是一个vinci乡村的小中产,对于天下大事浑然不觉。否则,他会忧心忡忡地发现,环视他家乡四方,放眼全球,1452年是一个多事之秋:

东欧,中东伊斯兰教正在全力进攻中,奥托曼土耳其帝国剑锋直指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它旁边兴建Rumeli Hisari要塞,完成了对它的战略包围,伊斯兰人准备在明年给有1100年历史的基督东正教帝国以最后的致命打击;
中北欧,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为腓特烈三世加冕称帝,不过这个无权皇帝掌管的德语帝国依然是一盘散沙;
西欧,国和法国持续了116年的百年战争还有最后的两年要打;
北非和西班牙,是数百年来伊斯兰教进攻欧洲基督教的钳形攻势的另一支,和进攻东欧的伊斯兰土耳其人遥相呼应;
更远处,美洲尚未被发现,远东的日本是后花园天皇宝德四年,15年内将见到应仁之乱。

vinci所在的佛罗伦萨,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如同是在一个覆盖全球的台风的正中心,虽然相对安静,但决不太平,任何一个方向的风暴都能够轻而益举地吞没它。

也幸亏皮耶罗只是一个vinci乡村的小中产,对佛罗伦萨的命运他没有责任。比如,佛罗伦萨是“从此站起来了”,还是“自古就是罗马不可分割的领土”,那 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和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之间的事。这些贵族用祖宗的血缘论证自己对领土的主权,用毒药和刀剑实现对领土的主权,皮耶罗无需操心,也没有 资格操心,只要打点好自己的生计就行了。就如同庞大公司的股权易手老板换人,对办公室的小白领意味着同样的朝九晚五。

1452年中国已经是明代宗景泰三年,绘画、建筑、雕塑的唐宋高峰已经过去,明朝的吴门四家只有沈周已经是25岁,文征明、唐寅、仇英都还没有出生。即便是这几位,相比其晋、唐、宋人,只能说继承多创新少,绝不是登峰造极的一代,更别说引领全球风骚。

1452年7月27日达芬奇未来的雇主之一、米兰摄政王卢多维科(Ludovico il Moro Sforza)出生。

(2) 1467年 - 1469年

一般认为达芬奇是在1467年开始拜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为师,在他的作坊里开始学艺。和应仁之乱是同年。那个时候达芬奇已经是15岁了,比当时普遍的学徒开始年龄都要大得多。没人知道为 什么他父亲这么迟才把他送去学画,不过拜师的迟早并没有影响他的水平提高,2年后他就完成了第一幅带传奇性的作品《美杜莎》(Medusa)。

美杜莎就是那个希腊神话中的恐怖女神,号称谁正面看她一眼就会变成石头。最近(2010年)的两部美国电影《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和《波西杰克森:神火之贼》(Percy Jackson and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都有她的镜头。而且情节非常类似,都是男一号利用镜子避免直视美杜莎,从而砍下她的脑袋。然后每当男一号有超级敌手,就掏出她的脑袋当照妖 镜,对手当场变成石头,百试百灵!

达芬奇的原画没有流传下来,今天大伙儿能够看到的只有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在1597年画的《美杜莎》,据称是他拷贝了达芬奇的原画。不过后世的人都持怀疑态度,不信卡拉瓦乔能够在128年后弄到达芬奇的 原画,因为瓦萨里(Giorgio Vasari)是这样讲述的:

某日,达芬奇的老爸皮耶罗正在他郊区的别墅里,一个同村的熟人找来,手持一片从大树桩平切下来的圆木,请皮耶罗让儿子达芬奇在上面画一幅画。此人非常善于 抓鸟和捕鱼,皮耶罗常常用得着他,所以就答应了他。皮耶罗返回佛罗伦萨以后,见到儿子,就把圆木交给他,让他作画,但并没有说圆木从何而来,或者是给谁作 画。达芬奇很敬业,先找了个工人把那块圆木修平抛光以便作画,然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做一幅画可以吓倒所有人,就像传说中的美杜莎的脑袋人见人死那样。于 是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让其他人入内,同时收集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动物,诸如蜥蜴、蚱蜢、蝗虫、蛇、蝴蝶、蝙蝠等等。从这些动物那里他画出了一个极其恐怖 的仿佛能够喷出毒气的动物。他把这个动物画在群石之间,张开的大嘴里喷涌毒汁,眼镜冒火,鼻孔冒烟。在他画画的同时几乎被房间里的动物臭味熏倒。当他完成 油画后,他告诉他老爸随时可以去看。结果一天早晨皮耶罗真的去了,达芬奇开门后,让皮耶罗在门外等了一会儿,自己跑进去把房间调暗,只让那幅画映在窗光 里,然后把皮耶罗带进房间。结果皮耶罗吓了一跳,以为看见了一个活的怪兽,没有意识到其实那是一幅画。达芬奇得意地说:“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把画拿去 吧。”皮耶罗非常高兴,夸了达芬奇一番,把画拿走了。可是他并没有把画送给那个同村的人。他找来另一块圆木,随便地画了个红心和一支穿心箭。结果那个同村 的人居然很满意这幅《爱箭穿心》,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皮耶罗的好心。皮耶罗打发了那个同村人,转身把达芬奇的真迹卖给了一个佛罗伦萨的商人,赚了100 个金币(=349克98.6%纯度的金子)。而那个商人后来又转手给米兰公爵,赚了300个金币!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
1.卡拉瓦乔的美杜莎的脑袋并不在群石之中,没有冒火喷烟,和达芬奇的原画的构图相差甚远。
2.达芬奇的老爸欺负农村人,人品太差了。

卡拉瓦乔的《美杜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Florence)。



能够和达芬奇的《美杜莎》一样以假乱真的油画多如牛毛。能够以假乱真的国画也是有的。据说三国时代传奇画家曹不兴画曾利用在屏风上误落的墨迹绘成一蝇,而 引起孙权误为真蝇,看画时甚为烦恼,不断用手去挥弹。和达芬奇同时代的唐寅和沈周学画,小有所成就有些自满。某日上课,沈周让唐寅去把窗打开,唐寅走近才 发现是沈周画的窗,才肃然起敬,继续认真学画。可惜的是这两幅画均未流传后世,拷贝都没有。

1469年在达芬奇画怪兽的同时,佛罗伦萨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是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族(de' Medici)御用的雕塑家、金匠、和画家,而掌权的皮耶罗一世*德*美第奇(Piero I de' Medici)突然去世,年纪只比达芬奇大3岁的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就是那个称号为“华丽的洛伦佐”的,过早地继承大权。美第奇家族的朋友和同党担心这个“华丽的洛伦佐”过于年轻,无法接过他父亲的重担。 而他们的政敌则欢呼天赐良机,磨拳擦掌,随时准备夺取权力,赶走美第奇家族。一时间佛罗伦萨山雨欲来,人人忧心忡忡。

美第奇家族本身就是一部长篇传奇,从1434年到1737年,历经无数战争、政变、谋杀、改朝换代,这个家族在欧洲政治、银行、宗教领域屹立不倒,绵延 300余年。其难度相当于一个家族在清朝诸帝、民国、一战二战、新中国的绝大多数年份,无论谁做皇帝、总统、主席,总是能够割据一方,而且是非常富足有油 水的一方,其左右逢源的持家之道可谓空前绝后。因为不是本文主题就不多写美第奇家族史了,只是要指出,作为百年豪门,美第奇家族通常是文艺复兴最大的资助 者和粉丝,只有这个“华丽的洛伦佐”,不但资助,不但欣赏,自己也是艺术家和诗人,换言之他本人就是文艺复兴豪杰之一。韦罗基奥因为是御用艺人肯定认识洛 伦佐,但达芬奇和洛伦佐本人似乎没有很深的私交,只是和美第奇家族的一些亲戚关系紧密,而且还闹出了不大不小的事。这我后面会继续写。

1469年5月3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大师尼可罗*马基亚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出生。他将是佛罗伦萨的重要政客,也将和达芬奇共同辅佐教皇军队征战一段时日。他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君王论》(The prince)。这些也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3) 1472年

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达芬奇手笔是他在1472年画的。注意,这里说的是“手笔”而不是“作品”,因为严格来说,作品属于他的老师韦罗基奥,《基督的洗 礼》(Baptism of Christ)。韦罗基奥这样有名的画家,客户群相当的大,生意好,好到来不及画,所以通常的做法是拉着学徒一起干。比如这幅画吧,构思肯定是韦罗基奥想 出来的,主要人物比如耶稣、施洗约翰,肯定也是韦罗基奥画的。但是,其他次要的画面,就是他学徒们干的活了。比如左下角的最靠外边的小孩天使,据说是达芬 奇画的。

你也许会说,这有点武断了吧?韦罗基奥的学生有大把,除了达芬奇,日后名头响当当的还有四五个,比如波特切利(Sandro Botticelli)、彼卢基诺(Pietro Perugino)、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克雷迪(Lorenzo di Credi)等等,绘画水平都很高,怎么见得那个小天使一定是达芬奇的手笔?说得很对,鉴定油画出自谁手,向来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国画在这方面就有优势 了。比如,八大山人有幅《竹鸟石图》被人切掉了右边的四分之一,于是张大千就重新裱画,加宽了纸面,补全了巨石的一角,还提了四行字,说明右面四分之一是 他的手笔,不是朱耷的。

八大山人和张大千的《竹鸟石图》,美国华盛顿DC弗利尔博物馆(Freer Museum, Washington DC)。




油画没有这个习惯,尤其是学徒画的,基本都是算到老师头上,万万不敢写行小字说某某部分是谁谁谁画的。所以后人鉴定油画,只有看风格、笔势等等。比如《基 督的洗礼》中的最左边的小天使画风类似达芬奇,另一个小天使画风类似波特切利。甚至人认为,左上方的高山流水的景色和《蒙娜丽莎》比较类似,也是达芬奇的 手笔。更强有力的证据,还是来自《艺苑名人传》。瓦萨里说,"达芬奇画了那个捧着布的小天使。虽然他很年轻,但他画得很好,他的天使比韦罗基奥的主要人物 更好。这就是为什么韦罗基奥自从此画以后再也没有拿起画笔,因为他非常愤怒一个男孩对油画的理解超过了他。"。当场决志放弃绘画,专攻雕塑,宁为鸡头不为 牛后。这就是为什么,在艺术历史教科书里,韦罗基奥通常被列成佛罗伦萨的雕塑大师,而他最得意的门生却是个画家!

韦罗基奥和达芬奇的《基督的洗礼》,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Florence)。



历史上,韦罗基奥的绘画作品,确实在这幅《基督的洗礼》以后急速减少,直至绝迹。但是因为学生太出色而老师被迫改行,这样的说法实在有点过分神奇,以至于现代学者们都宁愿相信一个更加平易近人的场景:

韦罗基奥:“这个小天使画得不像我教你们的,是谁画的?”
达芬奇:“波特切利。”
韦罗基奥:“那个更不像我的风格,谁画的?”
达芬奇:“我画的。老实说你的风格,棱角太分明,把人画得像石雕,我和波特切利早就看不惯了。”
韦罗基奥:“是吗?那就继续按你们那样画吧。”
达芬奇:“真的?”
韦罗基奥:“真的。以后你们就专攻油画,省点我的时间,那边雕塑的活已经忙不过来了。名气太响、活太多也不是好事啊。”
达芬奇:“好耶!”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作室,接一个项目是要包揽项目中所有的工艺品制作的,包括油画、石雕、铜像、金银器、音乐等等。作为工作室老板,韦罗基奥在每个领域都是 很拿得出手的。可能因为达芬奇和他的同学绘画比较出色,已经可以独当一面,韦罗基奥就放手让学生们生产油画,自己专顾工作室的其他领域诸如雕塑等等,并非 是自愧不如而放弃绘画。

《基督的洗礼》细节: 达芬奇 vs. 韦罗基奥。

1472年也开始了达芬奇的独立生活,因为他的老爸皮耶罗娶的第3个老婆刚刚产下一子,于是他只好搬出去,住到老师的工作室去。同年,他加入了St. Luke行会。这个行会,主要由药剂师、医生和艺术家组成,以新圣玛丽亚医院(hospital of Santa Maria Nuova)为总部。现在通常认为就是在这个行会或者这个医院,达芬奇能够接触到人的尸体进行解剖,画下许多人体解剖的草稿。他的同学波特切利和彼卢基诺 据说也参加了这个行会。瓦萨里并没有讲述达芬奇在画家行会里的故事,所以他的这段历史比较模糊。贴两张那个时期他画的草稿吧:

达芬奇的《戴头盔武士的侧影》(Profile of a Warrior in a Helmet)和《大脑生理图》(Brain Physiology)


达芬奇画的是否是同一个老头?可见他的生理解剖研究和绘画研究互相重叠,没有今天的文理科之分。

1472年,佛罗伦萨粮食减产,面临饥荒。韦罗基奥和达芬奇的雇主,年仅23岁的华丽的洛伦佐,花费诺大的精力运用家族的金钱和人脉,大手笔进口粮食,避 免了饥荒,救民于倒悬,全佛罗伦萨城为之欢呼。上一年,他携佛罗伦萨代表团亲赴罗马恭贺教皇西斯四世(Sixtus IV)即位,顺便和教皇续签美第奇家族打理教皇金库的独家权力,保证了巨大利润继续滚滚流向美第奇家族和佛罗伦萨,要知道教皇的收入来自欧洲所有天主教国 家,打点教皇金库是个肥得流油的差事。他的领导能力彻底打消了佛罗伦萨人对他的年轻的顾虑,而他也继续用足够的金钱支持天才辈出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

1472年,文艺复兴三大鼻祖之一的但丁(Dante Alighieri)的名著《神曲》(Divine Comedy)在他死后151年终于重新收集完整,第一次出版,印刷了300本。虽然出版地点不是在佛罗伦萨而是在佛利尼奥(Foligno),但是这一 样标志着文艺复兴在此时的意大利已经深入人心。

1472年,在中国,“江南四大才子”有三个已经出生,祝枝山是13岁,唐伯虎和文征明都是3岁。日后发动"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祐樘也是3岁,正在后宫披头散发隐姓埋名,躲避万贵妃的追杀。

(4a) 1473年-1475年(上)

1474年有人请达芬奇画一幅订婚肖像。画订婚肖像很简单,在当时是有约定俗成的格式,人物要么正面对观众,要么侧面,端坐在自家房间的四面围墙里,头上、身上、墙上画满各种贵重装饰、衣服和家具,表现主人的富有,比如下面这幅里皮的《女人肖像》。

1440年里皮(Fra Filippo Lippi)的《女人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Man at a Casement),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New York)。


按照旧格式画订婚肖像,省时省力,工钱照收,本来是件美差。只是达芬奇画画,从来就不看工钱,也不参照前人的格式。在他看来,仿照前人根本无须动脑子,有啥乐趣?他要么不画,要么就画出前人画不出的油画,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所以他画图,基本上是怎么费力怎么画。

首先是构图。他觉得正面或者侧面都太呆板,异想天开地把订婚MM画成3/4侧面对观众,他觉得四面围墙太做作,统统不要,把订婚MM完全置身大自然之中, 利用背景树木的深色调包围人物,反衬托出她白皙的肤色,造成视觉上的错觉。自然景观并不直接炫耀订婚MM的出身富有,但她身后的花草、树木、湖水、建筑都 是精心挑选,间接隐晦地表达她的内在的美德、智慧等等,符号主义呼之欲出。对啦,这幅画就是《吉内弗拉*德*本奇》(Ginevra de' Benci)。

无忌有不少人应该很熟悉这幅画,当年为此画曾经有过一帖论战,论战双方主打是D导和土地姥姥。(哪位DX知道那个帖子哪里去了?)

达芬奇的《吉内弗拉*德*本奇》,美国华盛顿DC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其次是细节。他觉得当时面对油画家最大的挑战就是逼真,无限逼近真实物体的逼真。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变形得没边的人像、房间、物体,里皮这样的大画家都 不求上进地把它们画出来卖钱。他觉得把所有细节画得和实物实景一样是可能做到的,并且就要在这幅画中做到。这个要求显然不是来自于雇主,而是达芬奇莫名其 妙地给自己提的。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三处:

1. 吉内弗拉的金发在当时非常有名气,如瀑布,如卷云,闪闪发亮。画中看不出任何粗大的油墨块或者笔刷的痕迹,除了用极细的毛笔一根一根地精准描绘光线的反射和色彩变化,我想象不出任何其它用笔方法达到同样的精致。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金发。


2. 吉内弗拉的脸颊,涂着粉色的腮红,你能看出有多少种粉色吗?还有从腮红到眼鼻之间黄白皮肤有多少种过渡?有Photoshop的可以用吸管看一下吉MM脸上的色彩渐进过渡有多少个RGB数值。我无法想象达芬奇上了多少层微米级厚度的颜色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脸颊。



3. 吉内弗拉的衣襟,是透明的。这个我觉得达芬奇是在炫耀画技,表现自己不但掌握了反射光学,也掌握了透射光学,并且美妙地把光学原理在油画中体现出来。吉MM真的那么巧,刚好穿了一件薄纱衣襟的衣服摆造型?
《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细节: 衣服。
 




《吉内弗拉*德*本奇》是达芬奇第一次全面展现他在绘画上的创造力,虽然在笔法上还残留了韦罗基奥的影响,但他在多方面的突破是非常巨大的。可以想象,当 时的画家看见这幅画时会有多么惊讶: 原来订婚像可以这样画?!人们纷纷效仿3/4坐姿的构图,效仿他钻研解剖学、光学、植物学等等,以画出和他一样可以乱真的肌肤、头发、衣服、花草。

达芬奇:“笑一笑。”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你的金色卷发、褐色眼睛太美了,如果能够笑一笑就更美了。”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不是吧?我在做你的订婚油画哎,没有笑容怎么行啊?”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要不要我找个小丑来逗乐?或者找个说相声的?”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真的不给笑容?太不给我面子了吧,我老师是韦罗基奥,老板是洛伦佐哎。”
吉内弗拉:“No.”
达芬奇:“算你狠,我投降,就照你这样画了。记得告诉你爸付工钱啊,没笑容绝对不是我的错。”
吉内弗拉:“OK.”

吉内弗拉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女性,她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达芬奇作画时她才16岁。她的订婚与否并不妨碍众多的佛罗伦萨男性名人写诗、写歌赞美她的美 德、虔诚、金色卷发、褐色眼睛,表达对她柏拉图式的纯精神爱慕,居然连“华丽的洛伦佐”都为她写了两首桑奈诗(十四行诗)。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在精 神上爱慕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能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看来文艺复兴的男人们,就算出轨,也出得有品味。有了这些信息,再看画的反面就容易理解了: 正中是棵杜松,左边月桂树,右边橄褴枝,缠绕三者的缎带上写“美丽装饰美德”(Virtutem Forma Decorat)。杜松在意大利语中是ginepro,和吉内弗拉谐音。

达芬奇的《吉内弗拉*德*本奇》反面,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因为是订婚肖像,所以接近正方形的油画尺寸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般认为,这幅画应该是和《蒙娜丽莎》一样是长方形的,画面包括她的头、胸、和双臂双手。 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大小,想来是一个不幸的事故(比如地下进水了)导致油画的下半部分(1/3左右的画面)被破坏,于是当时的拥有者不得不把这幅木板油画 的损坏部分切掉。这个解释,引起了更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猜测被割去的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许多肖像画家都很懒惰,给不同的人物画像,往往是画脸很仔细,每 个人都不同,但其他部分诸如衣服、装饰、手臂等等就经常雷同。如果《吉内弗拉*德*本奇》被割去的双臂双手部分和《蒙娜丽莎》雷同,就很让人们失望了。所 幸的是,除了油画,达芬奇还给我们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草稿素描,其中有几张手和手臂的素描能够确认到1474年。于是有人就猜测,这些素描是《吉内弗拉* 德*本奇》的部分草稿。更有人拿着草稿企图复原《吉内弗拉*德*本奇》,比如2005年一个叫苏姗(Susan Dorothea White)的就做了一张。根据她的复原,《吉内弗拉*德*本奇》双臂双手部分和《蒙娜丽莎》完全不同。

达芬奇1474年的速写《手的研究




2005年Susan Dorothea White画的《补全的吉内弗拉*德*本奇




《吉内弗拉*德*本奇》对美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幅油画。达芬奇流传至今的画不超过20幅,每幅都被奉为文化瑰宝,除了一幅,都在欧洲。亚洲没有,非洲没 有,中南美洲也没有,只有北美的华盛顿国家画廊有一幅,就是《吉内弗拉*德*本奇》。(当然堪萨斯的《美人费隆妮叶》的拥有者会坚决地反对这种说法。)一 个博物馆,哪怕你拥有再多的凡高、莫奈、雷诺阿、达维、伦伯朗、凡戴克、委拉斯开兹、安格尔、普桑、鲁本斯、甚至拉菲尔、凡艾克,如果没有一幅达芬奇的油 画,是很难厚着脸皮自称世界一流(西画)博物馆的。这也是为什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虽然藏品无数,却总是觉得自己比华盛顿的国家画廊矮一毫

美国从列支敦斯登以创当时油画售价记录的天价买入《吉内弗拉*德*本奇》,大西洋两岸的画评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这幅画是否是达芬奇的真迹。反方 最强有力的武器是《艺苑名人传》没有提及此画。但是正方说瓦萨里不应该是唯一的权威,因为有至少有三个文献,写到达芬奇确实在那时为吉内弗拉*德*本奇画 过肖像,还有更多的文献描述了这幅画在此后5百年几次易手,从佛罗伦萨到维也纳到列支敦斯登,最后到美国。如果人们依然对《吉内弗拉*德*本奇》的真实性 有所怀疑的话,最直接的证据可能就是画本身了,因为在这幅油画中我们可以找到达芬奇的指纹!是的,达芬奇有用拇指按平颜料的习惯,在他的存世之作中,目前 至少有2-3幅能够看到他的拇指指纹,《吉内弗拉*德*本奇》就是其中一幅。

《吉内弗拉*德*本奇》中达芬奇的指纹。




《吉内弗拉*德*本奇》中达芬奇的指纹,至少是疑似指纹,不止这一个。前面我贴的金发细节图里也有,你找到了吗?(伊加伊同学在103帖认为:“那个是打阴影留下的线条,你仔细看,发际处很多,达芬奇要在额头上留下这么多指纹,就太邋遢了。”)

(5) 1473年-1475年(下)

在达芬奇创作《吉内弗拉*德*本奇》的同一时期,还插手了另一幅油画的工作。1867年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从一个修道院(monastery of San Bartolomeo of Monteoliveto)那里收来了一幅画,《天使报喜》(Announciation),当时认为此画是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不久就有人跳出来说,鉴别有错误,此画乃是韦罗基奥和达芬奇画的,虽然基兰达约也是韦罗基奥的学生,但是和此画无关。证据就是 据传说韦罗基奥曾经给达芬奇留了个纸条,说他已经画完了圣母,需要达芬奇完成天使和其他的背景风光。如何能够证明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呢?有人翻箱倒柜查出 来,说韦罗基奥向来使用含铅颜料,而达芬奇向来使用无铅颜料,于是有好事者用X光扫射油画。果然,圣母身上的颜料含铅,而天使身上暗淡无光,毫无铅元素, 从而人们普遍认同这幅《天使报喜》就是传说中韦罗基奥提到的那幅画。

韦罗基奥和达芬奇的《天使报喜》,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Florence)。


《天使报喜》,讲述的故事是天使某日突然在处女玛丽亚面前现身,告诉她将怀孕上帝之子。这个故事是圣经中的比较主要的故事,千余年来有无数幅画以此为主 题,韦罗基奥显然也郑重其事,亲手完成作品的构思和玛丽亚的绘画,只让达芬奇打下手,达芬奇不能自由发挥他的构图创意或者写实追求。所以一般对这幅画的评 价不是很高。

无独有偶,卢浮宫也有一幅同名的画,构图非常类似乌菲兹美术馆的那幅,天使的造型和姿势也如出一辙。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天使的脸画得和达芬奇画的很不一 样,圣母的造型就更加和韦罗基奥画的差别遥远。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此画乃是韦罗基奥的学生、达芬奇的同学洛伦佐*狄*克雷迪(Lorenzo di Credi)画的。唯一持不同看法的可能就是卢浮宫自己了,卢浮宫坚持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此画肯定没有达芬奇的参与。  你认为呢?

克雷迪或者达芬奇的《天使报喜》,法国巴黎卢浮宫(Louvre, Paris)。




1473年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出生。关于他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另一个帖子 《原创评书: 伽利略事件(兼聊世界天文史) 0-14章》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72337)

1474年斯特凡大公(Stephen III of Moldavia)在高桥(Podul Inalt)以少胜多,4万兵大破12万土耳其兵,高桥大捷暂时阻止了奥托曼土耳其帝国向西北从东欧方向的长驱直入。战后他豪迈地写到"我们凭着我们的基 督教信仰和我们的王朝起誓,我们将昂然挺立,为基督教的教义战斗到死,我们托庇万能的上帝的帮助,已经斩断了邪教徒的右手。"豪言归豪言,伊斯兰帝国21 前力拔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乘胜西进,意图扫灭西罗马地盘上的天主教徒,战略势头岂是一个小小公国可以阻挡的?高桥大捷的胜利只可能是暂时的。奥托曼土 耳其帝国既然不能攻入西北方向,就剑锋转向正西,转而把战火烧向威尼斯,然后就是罗马,天主教岌岌可危,歌舞升平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也是岌岌可危。

1475年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出生,意大利文艺复兴油画三座高峰的第二座隆重登场,才华比肩达芬奇、脾气超过达芬奇的人终于出生了。

1475年6岁的明孝宗朱祐樘总算第一次见到皇帝老爸,被立为皇太子,但是他继续得躲避万贵妃的追杀。

(5) 1476年

1476年4月9日,佛罗伦萨的“夜晚行为”法院(Ufficiali di notte),传唤了四名青年男子,指控他们和一个臭名昭著的男妓Jacopo Saltarelli有非法的同性恋行为,把他们关进了监狱。没毛小伙胡作非为被关监狱,本来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不过这一次比较特殊,四个人里至少有 两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其中一个叫Lionardo de Tornabuoni,他的托氏(Tornabuoni)家族本来也不显赫,只是有个叫露克嘉(Lucrezia Tornabuoni)的女人嫁入了美第奇家族。既然是美家亲戚,当然关不了多久。果然,几个人在班房里刚刚蹲了两个月,传来了好消息。法官判决,控方人 证、物证不足,全部无罪释放。

另一个人叫里昂那多*达芬奇。

瓦萨里从来没有提及达芬奇是同性恋,达芬奇自己的所有手稿中也没有提及同性恋。后面的文章将讲述更多的达芬奇的私生活,每个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达芬奇是否是 同性恋。同性恋是天主教非常反对的,不过在文艺复兴风起云涌的佛罗伦萨,同性恋行为相当普遍。文艺复兴主旨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和文化,同性恋作为 古文化的一部分也被复兴、流传。所以达芬奇肯定非常惊讶自己居然因为这个被抓起来,并且很可能得出结论是佛罗伦萨人仇视他。通常认为这个事件对达芬奇造成 巨大冲击,以至于他在潜意识中仇视佛罗伦萨,即使他的父母、老师、同学都在佛罗伦萨,即使他名气如冉冉升起的旭日,即使他得到美第奇家族的慷慨资助,他还 是最终在N年后选择出走,投奔米兰。

达芬奇:“我不干了。我要离开佛罗伦萨这个鬼地方!”
波特切利:“为什么?”
达芬奇:“他们说我是基哥。”
波特切利:“你是不是基哥?”
达芬奇:“当然不是啦。”

波特切利:“那为啥他们说你是基哥?”
达芬奇:“他们说我总是穿华丽漂亮的衣服。”
波特切利:“你是不是总是穿华丽漂亮的衣服?”
达芬奇:“是。但是穿华丽漂亮的衣服的就一定是基哥?”
波特切利:“当然不是。”

达芬奇:“他们说我没女朋友没老婆。”
波特切利:“你是不是没女朋友没老婆?”
达芬奇:“没有。但是没女朋友没老婆的就一定是基哥?”
波特切利:“当然不是。”

达芬奇:“他们说我是英俊的美男。”
波特切利:“你是不是英俊的美男?”
达芬奇:“是。但是英俊的美男的就一定是基哥?”
波特切利:“当然不是。”

达芬奇:“他们说我总是结交英俊的美男。”
波特切利:“你是不是总是结交英俊的美男?”
达芬奇:“是。但是结交英俊的美男的就一定是基哥?”
波特切利:“当然不是。”

达芬奇:“他们把我当作基哥抓起来。”
波特切利:“你是不是被抓起来了?”
达芬奇:“是。但是被抓起来的就一定是基哥?”
波特切利:“当然不是。”
达芬奇:“所以嘛,我讨厌佛罗伦萨人!我讨厌佛罗伦萨!”

我个人认为,佛罗伦萨人的确有人仇视,但不是仇视达芬奇本人,而是华丽的洛伦佐。四个被抓的,一个是洛伦佐的亲戚,一个是洛伦佐的御用画家,难道仅仅是巧 合?佛罗伦萨在政体上是共和国,但是1469年以来洛伦佐和他的弟弟朱利安(Giuliano de Medici)运用各种权力、金钱、婚姻手段牢牢掌空了共和国的议会,名义上是没有任何官职的P民,实际上是佛罗伦萨的国王,佛罗伦萨有几个相对弱小但也 有权有钱的家族极其恼恨这哥俩。这件事很有可能是洛伦佐的敌人做的,给洛伦佐难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美术欣赏(11) 旷世奇才达·芬奇
画家达芬奇
文艺复兴——达芬奇
“文艺复兴三杰”的老师们是谁?请看这份名单
达芬奇传略 灵感家
伟大的老师和匠人|韦罗基奥以细节展现艺术之美,影响了一代画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