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赑屃



孔庙碑廊之一



孔庙碑廊之二



现存碑刻最多的嘉定孔庙



作者在报功祠残垣断壁处与永折漕粮碑合影



嘉定四先生小像


■撰文/陶继明 江汉洪

■摄影/江汉洪 李华成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众所周知这石头所承载的是关于一个大家族盛衰兴亡的故事。这是曹雪芹笔下的小说,那么现实中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又记录了怎样的故事呢?这些文字也许不是出自名家的手迹,也不是书法家的绝世墨宝,但它们所记载的可能是传世文献之外的某个遗漏,或是足以载入民间历史档案馆的珍贵资料,也可能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在这些栉风沐雨的古老碑刻世界里,上至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疏,下至普通百姓的墓志墓表,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一起来翻阅这本“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吧。

嘉定碑刻 言而无声

一说嘉定碑刻数量之多:嘉定碑刻历史悠久,是碑刻十分丰富的地区。清光绪《嘉定县志》设《金石志》专章以记其盛。据不完全统计,嘉定各地就约有800余通碑刻。这些碑刻历经战乱、迁移、自然风化等原因,已消失了近半,至今尚存的有近400通。

二说嘉定碑刻内容之广:嘉定碑刻内容广泛,信息丰富。碑刻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社会秩序、寺观祠庙、纪功颂德、墓志世系等几大类。

三说嘉定碑刻意义之深:嘉定碑刻是“教化嘉定”的佐证,也是“教化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嘉定,研究上海,乃至研究江南地区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嘉定碑刻,存世的主要见于嘉定孔庙、秋霞圃、思贤堂、安亭中学等4处。这4处以嘉定孔庙为首。嘉定历来就有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修葺嘉定孔庙时,政府有关部门就精心设计修建了一条长达40余米的碑廊,至八十年代又在当湖书院东侧修建了一条近40米的碑廊,这两条碑廊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碑刻,也为嘉定孔庙增添了一道富于文化气息的风景。在修建思贤堂时,文物工作者将碑刻的保护列为重要内容。在修建秋霞圃、安亭中学时,又分别修建了碑廊、碑亭,将存碑集中安置,使之得以长期保存。每逢基本建设施工时,有识之士会特别留意地下是否藏有石碑,一旦发现就会报告有关管理部门。嘉定文博单位也经常会接受热心人士的碑刻捐赠……滴水成河、集腋成裘,嘉定的碑刻就这样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碑文见证 “教化嘉定”

进入嘉定孔庙,可以看到7个巨大的赑屃,其中有6个分别背负着保存基本完好的高大石碑。孔庙大成殿、明伦堂、当湖书院等建筑都有类似的碑刻,两条碑廊更是集中了大量的碑刻。这些碑刻见证了教化嘉定的实史。

孔庙内的碑刻,记录了古代地方政府倡导教化、兴办学校的方针和措施,还有历代修葺孔庙的记录。其中有宋代《嘉定县学之记》、《嘉定县重修县学碑并铭》、《廪士田租记》,元代的《平江路嘉定州儒学大成乐记》、《嘉定州重建庙学记》,明代的《学校禁例》、《嘉定县重建儒学记》,清代的《疁庠八景诗石刻》、《嘉定文庙重建两庑暨修儒学明伦堂记》等。

立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的《嘉定县学之记》碑,是关于嘉定办学最早的记录。碑文由时任知县沈璞撰写,详细记录了嘉定孔庙创建之初的艰难历程、规模大小,基本功能。更难能可贵的是,碑文还记录了嘉定首任知县高衍孙在开县之初百废待举、筚路蓝缕、经济十分困难的状况下,深谋远虑地提出了“教化人民,培育人才”的治县方针,为“教化嘉定”奠定了基石。

办学同时离不开地方人士的热心支持。立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的《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兴学记》碑,就记载了宋末元初人称“东祁先生”的诗人王子昭2次捐田给嘉定孔庙的事。

而在当湖书院内,有一通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清嘉庆三年(1798年)撰写的《当湖书院养士经费记》碑。碑文中钱大昕不厌其烦地介绍捐资人所捐的数量,即使是那些虽然捐资只有几两的老妇人,也记录得一丝不苟。因为钱大昕深知这些铜板是老妇人挑灯数夜纺纱得来的,实属不易,其支持办学的精神,令人动容。

折漕为银 碑传千古

折漕碑是嘉定碑刻中的一大特色,共有十余通。何谓“漕”?“漕”即漕粮,俗称皇粮,古代赋税的一种,是地方政府必须上缴的实物税种。古代嘉定所规定的“漕”就是稻谷(大米),也就是说农民必须上缴一定数量的大米以充赋税。

当年嘉定的情况是,因当地种棉织布比种粮食有更高的收益,加上海岸线向东延伸,嘉定的土地变为高坑地,宜棉不宜稻。因此嘉定百分之九十的农田种植了棉花,只有百分之十的农田种植水稻,农民的口粮尚无法自足,吃粮都要依靠周边供给,何况还要赋税。这时当地的农民们就必须到邻县稻区购买大米缴税,不但费时费钱,还要遭到中间商的残酷盘剥,购得的粮价是原价的一倍。明末,嘉定农民不堪重负,纷纷逃往他乡,或沦为豪强地主的家奴,嘉定出现了十室九空,“几成废邑”的惨象。

眼见快成“空城”的嘉定,有识之士们果断提出了“折漕为银”的倡议,即以银两替代漕粮,把实物赋税变成货币赋税,以保住嘉定种植棉花及棉纺织等专业化生产的经济优势,稳定和发展嘉定的经济。明代万历年间,嘉定平民瞿仁、徐行,不顾个人安危,赴京上书朝廷,首倡折漕之事,得到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的鼎力支持。孙元化、侯震旸、唐时升、李流芳、娄坚、侯峒曾、赵洪范、王泰际等社会贤达几乎都参与其中。嘉定知县中也有朱廷益、王福征、韩浚、卓迈、谢三宾等人力挺折漕之事,甚至还有中央大员张居正、王锡爵、史可法等人。在众人自下而上的努力下,折漕倡议最终获得了成功。

为了纪念为折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之士,嘉定人民特地在嘉定城西门外建造了“折漕报功祠”,为他们树碑列传。碑文详尽地记录了折漕事件的始末,传为佳话。如今,折漕报功祠早已不复存在,但记录折漕事件的碑刻却依然屹立。此碑仍存于报功祠废墟之中。

“书香门第” 立碑禁臭

在嘉定孔庙东角门壁间,有一通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奉宪永行严禁》碑。这是一部关于保护孔庙周边环境的法规文献。该碑文由当时的嘉定县教谕(相当于县教育局长)陈从王立。

清乾隆时期,孔庙周边环境疏于管理,汇龙潭一带因水面开阔、舟楫交通便捷,从而成为城外各路粪船、粪担的集散中心,粪户、农民在这里卖出买进,热闹非凡。再加上周边居民为图方便,沿河岸隙地摊晒粪草,纵放牲畜,甚至安放茅坑、粪缸,环境杂乱,乌烟瘴气。先师孔子、历代贤儒的神灵以及入学的士子,在如此恶臭的环境下熬过了无数个春秋。

陈从王到任后,为免学子们“遗臭万年”,当即陈请知县予以禁止。然而,只得到知县的口头告诫,收效甚微。为此,陈从王再次提笔,恳请当局行文批准严加禁止。在陈从王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该议案经县、州、府逐级报批,直至江苏巡抚批准签发,终于成为一项法令,勒碑永禁。乾隆三十一年八月,陈从王恭恭敬敬地将该道法令刻于碑石,明令永久禁止于汇龙潭内停泊粪船,还孔庙书生的清静。

艺术碑石 留存书画

金石自古为和谐之声,也是至美艺术。嘉定碑刻中,有30余通艺术碑,不乏出自名家之手,其中的石刻画像、名家书法作品,都极富艺术品味。

孔庙碑廊内的“宋四家”中苏轼法帖5幅、黄庭坚法帖2幅,笔力遒劲厚重,又不失潇洒飘逸;理学家朱熹所书的5幅《易经》大字碑,世所罕见,书法端庄缜密,气韵生动,被人称为“笔法险劲,精彩四射。”

孔庙碑廊中还存有一方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画,诗人顾瑛(号“金粟道人”)自题诗《金粟道人小像石刻》,堪称天作之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称赞“文字挺拔,笔力精到,超凡脱俗”。

碑廊内还有《嘉定四先生小像暨真迹石刻》。“嘉定四先生”为明代唐时升、娄坚、李流芳及程嘉燧等四位著名文人学者,他们诗、文、书、画、印,门门精通,是明代嘉定文化的标杆。这组刻于清嘉庆年间的著名石刻,将“嘉定四先生”潇洒儒雅的风度惟妙惟肖地凸显出来,精、气、神十足;书法手迹,体现了四先生各自不同的风格。还有“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松江画派”班头董其昌等名家法帖,都十分难得、珍贵。

碑与寺庙的故事

嘉定自古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都很繁荣,南翔、曹王等地不仅因寺成镇,而且地名就取自寺名。嘉定曾有寺庙480余所。历史上,菩提寺、南翔寺、护国寺、圆通寺、吴兴寺、城隍庙、集仙宫、关帝庙等著名古刹和祠宇达数十座。这些寺观祠庙中有不少碑刻,或记载历代信徒捐资修庙,或叙述艰难修建过程,或介绍其规模和地位。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安亭菩提寺急需重建,却苦于没有资金而迟迟未动工。寺中海月法师遂仿释迦摩尼始祖苦行之举,在身上缠绕沉重的铁链与枷锁,重达百余斤,并把解锁钥匙投入井中起誓:不募集到修葺祠庙的资金绝不解锁。为此,法师在外游历3年,终筹得善款以修寺。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时升所撰写的《重建大雄宝殿记》碑,就生动地记录了此事,碑文中说海月见当年菩提寺破败,“感极悲深,泣涕如雨,遂发宏愿,誓复胜缘。”

位于嘉定城中的圆通寺寺毁,存圆通寺桥建于元代。元延祐六年(1319年),由当时的著名文人、书画家赵孟頫撰书的《大报国圆通寺之记》碑,是一通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名碑。赵孟頫的碑文文采飞扬,书法圆润劲拔;碑额由当时精于篆书的高丽国王璋所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清乾隆时期,正在城东读书的钱大昕常到圆通寺游玩、摩挲圆通寺碑,赏析赵孟頫的文章和书法,长久不忍离去,称之为“嘉定之宝”。他还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设专章考证此碑。后来寺破碑毁,幸亏有拓片存于嘉定博物馆,依稀可见此碑当年的风采。

在菩提寺原址有一座碑亭,其中一通由钱大昕撰书、状元秦大成篆额的《重修菩提寺记碑》,记载了菩提寺僧人遂修上人修建菩提寺坚苦卓绝的坚持和努力。

宋《留光寺碑》是存碑中最早的寺庙碑,留光寺位于孔庙南。此碑的发现颇有些传奇色彩。1992年新春,宋史专家朱瑞熙教授回乡探亲,当他与姐夫张应嘉老师在嘉定镇东下塘街沿河散步时,突见河滩躺卧一块方形黑色青石碑,朱教授以其职业的敏感,觉得此碑颇有来历,立即上前辨认字迹,当他看到“平江府”、“留光寺”等字时,顿时眼睛一亮,欣喜万分,断定这是一块宋代寺庙碑,自费请人把这块碑精心收藏到张应嘉老师家中,后捐给嘉定区档案馆保存。

■相关链接

嘉定碑刻之最

体量最大文字最多的碑

永折漕粮碑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嘉定知县王福征所立的《永折漕粮碑》高2.65米、宽1.70米、厚0.28米。碑上刻有文字4816个,体量之大,文字之多,堪称上海碑刻中的“大哥大”。

数量最多的碑种

墓志铭

墓志铭是记录死者生平的一种碑刻,与死者同葬于墓中。墓志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研究嘉定的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样的墓志,在嘉定有100余通,其数量也是上海少有,是嘉定碑刻里数量最多的一种碑。

最早的植树碑

汇龙潭种树记碑

碑文所刻乃清嘉庆三年(1798年)县教谕刘崧秀撰写的《汇龙潭种树记》,记有沿汇龙潭北、东、西堤岸植桐、榆、枫杨70余株,四面插种杨柳无数。可见当时人们已有植树造福后人的意识。

最早的环境保护碑:

《奉宪永行严禁》碑

《奉宪永行严禁》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是一部关于保护孔庙周边环境的法规文献,此碑不仅是嘉定孔庙历史上的一部环保法规,而且还是嘉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单项法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足不出户 带你游孔庙 | 赑屃驮着什么古老的故事?
嘉定碑刻
足不出户 带你游孔庙 | 碑刻上的公益
全国文庙系列——上海嘉定孔庙
嘉定孔庙、秋霞圃 【上海】
@嘉定人!“龟背”上的嘉定古城,你了解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