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制玉工艺的三大特征,一篇文章全部归纳

明代制玉选料讲究,制玉工艺较前代有巨大进步。明代所作立体器皿的胎壁一般很薄,有的甚至仅有0.2厘米。与此同时,在制作片状玉佩时也用较薄的片料琢制。玉器中的器皿制作,从琢磨技术角度看,厚重者较易,身轻体薄者虽可节省玉料,但制作较难。

甪端形玉熏炉 明代

明代镂雕玉器法,凡前期已有的片状镂雕、多层镂雕、立体镂雕法都全盘继承下来,但在具体风格上又有一些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此期的镂雕纹饰,如植物花卉的枝茎条蔓,一般较前期精细苗条,结果纹饰便显得繁密精巧,而不是前期那样,凡镂空的枝条较浑厚粗壮,纹饰布局较简朴。

此外,镂雕纹图惯用双层镂雕法,一般上层为主体纹,下层为锦地纹,镂空处明显保留锼工残痕,而不再加工磨润。

镂雕花式玉杯 明代

凡玉器制成,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因抛光时所用材料不同,即使用同一种玉材制成的玉器,其表面的光泽感也有所不同。有的虽琢磨平滑,但无光泽感(即通常所说的玻璃光),有的虽表面并不平滑,却显出玻璃质光泽。

这种玻璃光泽有些是因在土中长期埋藏水浸所形成,但明代玉器大多为传世品,所以其表面的玻璃质感,多是由抛光材料加工制成的,是一种人工痕迹。

明代普遍运用隐起饰纹法的。隐起法在新石器时期的一些文化中已出现,此后亦偶有所见,但一直没有普遍使用。

原因是用此法饰纹费时费工,成本成倍增加。唯独明代凡有平面上再有饰纹者,几乎都用此法琢饰,是明代玉器又一新现象。

荷叶形玉洗 明代

明代玉器上常见“麻地”。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是因浅浮雕或剔地阳纹玉器时,是用实心钻具一个接一个地琢除纹饰以外的余料,结果即如啄木鸟琢除树皮那样,留下紧密排列的麻坑。此种作法,一方面可省时省工,另一方面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治玉时尚。

明代还出现了总结制玉之法的著述。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通过文字和绘图明确记述了常人无法了解的问题。书中称:“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盘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割断。”书中还依琢玉现场情景摹绘一幅“琢玉图”。

这些文字内容和绘图,是迄今所知最完整无误的有关古人琢玉法的描述。宋应星所述虽是明代琢玉时的见闻,但它具体和形象化地说明了先秦典籍中所谓“如琢如磨”造玉器的过程及原理,把几千年来只有少数人了解的神秘的琢玉法揭示了出来。这对中国琢玉史,包括明代玉器制造法的全面系统研究,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清玉器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高峰,其工艺“水准”到达巅峰!
谷纹壁鉴赏
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29)明代玉器「三」
古玉收藏解析——白玉公鸡
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
简述‘历代玉器’的工艺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