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史话之饕餮之徒

饕餮是传说中有头无身,食人未咽而害其身的贪婪怪兽。也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吕氏春秋.先识覧》载:“周鼎铸饕餮,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古代以“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商代和西周早期流行将这种怪兽以正面造型的形式,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大眼、大鼻、大角,铸于青铜器的显著位置,突出动物头部的正面细部特征,口呲目瞠,角耸耳张,给人面目狰狞、神情诡谲的感觉,故称兽面纹。(插图1:夔龙耳罍西周高65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24.7厘米,重5.75千克,湘阴出土)

餮纹是夏商周三代时期青铜器上使用最多最广泛的纹饰。眼目是兽面纹的主体,一般只有双目,因此有学者认为兽面纹当源于史前的眼睛崇拜。甚而有学者建议应把饕餮纹改称双目纹为好。饕餮纹是在多种动物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想象,突出兽面,尤其突出瞪视的双眼,弱化或省略躯体,极力烘托神秘和狰狞之感。宋代金石学家把商周青铜器上表现狰狞的动物纹饰断为饕餮纹,《宣和博古图》最先用之。(插图2:口古父已卣牛头夔龙拓片上海馆)

《路史。蚩尤传..》认定“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象,为虐者之戒。”马承源先生以夏至战国时代的1006件铜器纹饰为标本,把它们划分为十大类105式,认为“所谓兽面纹实际上是各种幻想动物的集合体”。李学勤先生认为: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无论是构图形式还是其反映的社会意识均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形象有承袭关系,并根据饕餮为龙生九子之一的传说提出饕餮纹可能是龙纹的一种。刘敦愿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中外民族学、民俗学材料对兽面纹为主的各种纹饰的涵义、功用及所反映的社会意识进行研究,认为:兽面纹不是“有首无身”而是“以首代身”,兽面纹与虎纹在先民心中具有辟邪压胜、镇恶驱鬼的作用,火纹的漩涡状源于钻木取火的钻痕。

插图3:丧鼎商代晚期通高94厘米,口径63.5厘米,陕西扶风任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张光直认为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起着沟通人、神两界的作用,张开的兽口在很多文化中都象征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欧美日的一些汉学家认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兽面纹均为虎形象,虎因其具有驱邪及保护农业的作用而成为商人最重要的保护神。云雷纹代表农业民族喜闻乐见的积雨云,龙和虎分别代表雷电和雨水之神,常被描绘为在翻滚的浓云中扭动的形象。(插图4:德方鼎上的饕餮纹拓片)

艾兰则认为商周青铜器上动物纹是“自然的象征”,最主要的纹饰主题饕餮纹不能代表任何单个动物或某一种神话动物,因为这类纹饰在其流行的时代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中,但是其形象的确可能与一些真实的动物如公牛(野牛)、绵羊(也许还有山羊)、鹿和虎有关,尤其是在角或耳部体现最为明显,而这些真实动物都可用于祭祀,因此饕餮纹在当时应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插图5:戈鼎上的饕餮纹拓片商代晚期高23.7厘米,口径19厘米,重3.55千克,上海博物馆藏)

大张的嘴可能代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牺牲由此被奉献给祖、神,饕餮纹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幻象。段勇先生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考古类型学方法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把商周青铜器上最为流行的饕餮纹、夔龙纹、神鸟纹概括为“幻想动物纹”。(插图6:牺首兽面纹罍商代1998年11月湖南平江浯口出土高54厘米,口径32厘米,腹径41厘米,重27.3千克,湖南省博物馆藏

把饕餮纹统称为兽面纹,以构成兽面的核心要素眼(较固定可分为“回”字目和“臣”字目)、口(较固定可分为嘴角内勾或外撇)为观察依据,特别是以兽角(或代替角的耳)的变化作为区分兽面形式的重要标志,把兽面纹划分为牛角、羊角、豕耳三大类、二十七个亚型、六十四式,“断定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原型当为牛、羊、豕等祭牲。所谓兽面纹,在这层含义上实为牲面纹’.”“兽面纹作为牛、羊、豕等祭牲的化身,实际上是沟通人、神最基本的媒介,它所代表的牛、羊、豕等祭牲由于是供祖先和神祗享用,因而亦增强了其神灵属性。”(插图7:举方鼎商代高23厘米,口长16厘米,宽14.2厘米,1957年长清小屯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它昂首怒目,张牙舞爪,坚角竖耳,伸体展翅,雄踞于青铜礼器的显要位置,在其他各类纹饰的衬托下,威风凛凛,以唯我独尊的气势“君临一切”“普照众生”。“夔龙纹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群体数量最为庞大、型式演变最复杂、流行时间最长久的纹饰”。龙的起源至今都笼罩在远古文化的迷雾中,在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龙的考古发现,青铜时代龙文化进入了爆发期。《管子.水地》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说文解字》则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作为“各种动物的集合体”在远古氏族部落合并中,确定新的部落或联盟的图腾时将原来各氏族部落的图腾各取一部分整合为新的复合体,这大概就是幻想动物龙产生的渊源。(插图8:口鼎的饕餮纹拓片商代晚期高20.4厘米,口径15.8厘米,重2.34千克

段勇先生以龙身扭曲、头回顾卷尾、有翼无翼、折身直身弓身、有足无足一足双足、头冲前尾上卷、身尾平直等为观察依据,把夔龙纹划分为“935亚型77式”。并根据“夔龙纹在商代青铜器上普遍是居于从属和陪衬的地位,虽然夔龙纹所装饰的器物比兽面纹要广泛”。《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居于四灵之末,从其长期的从属地位可见“龙既不是商族也不是周族的主要神祗”。兽面纹作为“帝”的象征,而夔龙纹则象征其从属于“帝”。(插图9:六年周生簋西周晚期高22.2厘米,口径21厘米,清道光朝陕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单体出现为主,多为侧面造型,突出的是通体的侧面特征,很少作局部的细致刻画,流行于商末周初。它与饕餮纹二者一细一粗,一正一侧,一主一辅,整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基本就是饕餮和夔龙的世界。再以云雷纹为典型的几何图案和蝉纹、蛇纹、蕉叶纹作陪衬,有时也与神鸟纹一起作为兽面纹的配置图形,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的视觉体现庄严狞历的气氛;一方面又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着沟通人神、超越现实的神权观念。(插图10:亚酗方鼎上的饕餮纹拓片西周早期高23.3厘米,重3.4千克,上海博物馆藏

三代青铜礼器上的兽面纹,源于史前巫术和原始宗教对神灵的膜拜,对超能力的追求进一步结合了“君权神授”的礼制思想。关于三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研究,从古到今,众说纷纭,概况起来主要的有“戒贪说”、“辟邪说”、“符号说”、“祭神说”、“沟通说”,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令人信服的论证方法。饕餮之徒一语出于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与其相对应的有《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饕餮不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
青铜器的分类五【方彝罍壶勺】
青铜器:罍
T75 西周青铜器
青铜器尊如何鉴定
【大象视界】走进奇幻的高古世界,这些奇珍你见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