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 (二) 河流 小桥流水|老小孩讲述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 (二)

                                             春风化雨

     河流 水网

      县城内有2条主要河流,都是从东面的黄浦江引水到城内的,呈东西向的走向。这2条河流,从南到北,分别是方浜,肇嘉浜。并形成各自的水系。浜,是水乡独有的名称。

      1, 方浜

      从黄浦江引水入县城的宝带门(小东门),经陈安士桥。至西边的城墙出城。是县城的主要河流。方浜有三条支流:

      一条,向西流入青莲街向北通九亩地,即原露香园的池湖、至大境关帝庙、青莲庵东面形成一个湖泊。在大境路处,经万竹街,向北旧倉街,向南入方浜,又向大境路、河南南路引出一条支流。

      一条,入候家浜、黑挢浜和豫园、荷花池。从南折东到福佑浜。此外,经陈安士桥西通豫园后荷花池。1906年填侯家浜, 1906年到1911年填福佑浜。

方浜、候家浜、黑桥浜填平以后就是现在的方浜中路、候家路和福佑路。

     2, 肇嘉浜

      肇嘉浜自关桥(位于今白渡路东首)引黄浦江水流入朝宗门(大东门),横贯中心区域。向西出老西门水关。河上架有抚安桥、望云桥等10余座桥梁。

     县城南半部分的水系完全由肇嘉浜分流。在西端沿城墙向南,分别引伸出几条东西向的支流:夢花街、文庙路、蓬莱路、尚文路,並与凝和路、乔家路、郁婆浜(今天灯弄、乔家路之间)等连通。在尚文路、迎勋路、河南南路处还形成一个环湖。

     肇嘉浜还在河南南路处引流至文庙路再接道蓬莱路。

     另一条由西北角流入方浜。

     肇嘉肇是老城厢的中心河流。肇嘉浜由”大东门”入县城,一路向西从西门水门出去,到斜桥,再到蒲汇塘,直通松江。肇嘉浜是当年运粮到松江府的主要内河,粮船就走此道。

     肇嘉浜是横贯县城的中心河流,也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它奠定了县城规划的骨架。据史料记载,当时肇嘉浜是一条十分热闹的河流,沿河码头林立,商铺层叠,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河上沙船行驶频繁,川流不息,一片繁荣的氛围。现复兴东路就是当年肇嘉浜的前身。

     城内一段的肇喜浜,于1914年填平,是今日的复兴东路,城外东段于1915年填平,名白渡路。

方浜与肇嘉浜並行,但互相贯通。

老城厢河流分布图

      薛家浜

       薛家浜是县城东南面的一条重要的河流(位于今油车码头街东首),引黄浦江水一路经过薛家浜桥、小石桥,进入小南门的水关(今中华路乔家路处)。入城后与中心河及其支流都纵横贯通,形成县城南半部的水网.

       薛家浜,从县城东南角入城后就进入了乔家浜(现乔家路),西至凝和浜,守署浜。又曲折地向西引出许多支流,与也是园浜(环绕也是园)相通,北流入吾园(现龙门村)。再向北面至新学宫,文庙,夢花街西段,蓬莱路,尚文路,再向北流至静室庵浜,东至庄家街,桥直街,西仓桥街。再流入肇嘉浜。

      老城厢的河流可分为三级:主流、支流、叉流。方浜与肇嘉浜2条东西向主要河流都与护城河贯通,并与众多的支流、叉流,组成了四通八达密集的水网。奠定了县城的河流系统,显示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使县城充满了活力和生气。

      只有搞清楚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水网的形态,才能理解现在老城厢的路网系统和街巷格局的特点所在。

      小桥 流水 人家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上海县城,大大小小,宽宽窄窄,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河道,纵横交叉,四通八达,全城一团活水。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园林多,寺庙多,书院多。因水成街,因水成坊。船蓬往来,依水建屋,家家临河住,人家尽枕河, 水从屋中流。推窗见河,窗外问橹声,开门见河,船从门前过。“出门动橹,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呈现出一派如诗如画的“小桥 流水 人家”的水乡风貌。

家家临水,户户枕河的 江南水乡的居住环境

       水和桥在水乡均被人视为生命的密码。素有“溪水穿村而流,子孙吃穿不愁”。桥的功能在于连接沟通,跨越障碍,融合开放。桥能聚集、保护或兴发生气,关系到一族、一村的运势、文脉和财富。例如江南古镇中有很多桥都称放生桥,寓意“放生积德从善”。 尤如古树一样,每一座老桥,都是一位沉默的长者,注视着人来人往。也庇佑着一方水土和乡人的安康。

       在县城的方浜和肇嘉浜二条主要河流上,平均200公尺左右就有一座桥梁,其他河道也是小桥密布,处处见桥影。

                                                                      五孔桥

                                                                高拱形单孔桥

桥桥相连,桥桥相望

                                                                   三孔连拱廊桥

      江南水乡城镇的不很宽阔的小河,也叫水巷。河的两边都是民居,或者一边是民居,一边是廊棚内的商业街。依水建街,傍水设市,大街随水而形,建筑随水而筑,全城以河成街,河街相系,桥街相连。

河的左边是老宅,右边是内的商业街

      便捷的水上交通造就了岸上五里长街,百铺相连。水上桅帆林立,樯橹穿行。前面店铺,后门码头。

水乡的河埠头,是用宽厚的长条石板从岸上一直砌到河底、拾级上下的阶梯。河埠头充满了的人气,姑娘嫂嫂每天几次来河埠头洗衣淘米,洗衣的棒槌此起彼伏。也是男孩子玩水的好去处。河埠头是品味乡愁的平台,石板上留下了无数祖辈的足印。

      屋前面是小巷,后面是小河,几乎每家人家都有小船。一年四季划着小船下地、捕鱼、赶集、走亲、访友。临河人家都有伸向河中的石阶,可到河边洗衣、洗菜、淘米、取水和驾舟出行。开门见河,出门动橹,访亲走客驾船出行,可直抵亲友家后门的河埠头,或在小码头停泊,再步行到那里。

      密集的水网,到处有码头(河埠头),舟船停靠,人来舟往很便捷。河埠系舟,水畔勒马,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过去小镇上的出行,甚至婚嫁全靠吱吱嘎嘎的小木船完成的,所以河是小镇人脚步的延伸。

烏蓬船码头

小河的尽头是停泊小船的港湾。弯弯的小船静静的停靠在水巷码头

依河建街筑屋,河边有不少小船停泊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整体风貌,它有三个元素组成:水,桥,人家。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水,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有水穿越的城镇必然清婉灵动,而与水同在的挢梁也必洒脱生姿。人家依附于水和挢。

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看戏者都撑船而来,停在河中欣赏。也有在岸上观剧的。鲁迅先生在《社戏》小说中,对撑船去看戏的描绘十分生动

                                                                     河边庙宇

      当年在上海县城内外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而且还形成不少与水有关的佳景,如凝和浜分出一条小支流(今梅溪弄),因东北小蓬莱道院遍植红梅,而被喚作梅溪,花盛之际,溪水相映欲红,成为赏梅的好去处。又如宝带门外的方浜上的陸家石桥(位于今东门路、外咸瓜街交汇处),高二十四级石阶,有三个环洞,中秋夜月影穿桥洞倒映水中,“湖城八景”中的“石梁夜月“即据此处。此外,古露香园、城隍庙园湖、文庙泮池等名胜均以附近的河道为水源而形成许多美景。丰富的水系,形成独特的水文化和水景观。

      古镇的美,美在水。以水文化为核心的江南文化有其独特的个性。具有蕴籍,素雅、娴静、细腻、温婉、淡恬、灵秀之美,一派古扑、阴柔、静穆之气氛,这就是江南水乡的审美特征。

河中船蓬往来,河面波光粼粼,船在河里轻快地荡漾,船尾泛起一道道涟漪,向两边散去。


 

水边人家的粉墙黛瓦,桥的倒影,楼的倒影,树的倒影,舟的倒影。

     说明:

    1.  因未有当时的照片和影像资料的记录。于是借鉴戏曲中“音配像”的手法,从一些江南古镇中采集一些画面,重现当年的”小桥  流水  人家“的水乡情景和文化记忆。以勾起人们的想象。

   2.“音配像”,即用老艺术家的流派经典唱段,由青年演员扮演人物角色,使观众欣赏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场景。

   3.  本文中照片, 除2张老城厢的河水网地图选自网络,其余全部照片均由作者摄影。

            “浦江思源”博客小组     陈业伟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老城厢里那些名字里有“浜”的路,TA们的过去了解一下→
成都街巷系列(27)——金河街的昔日风情(一)
绍兴,如水之城。
上海的浜、泾、塘、荡……(作者:钱仁生)
【听Ta说建筑】肇嘉浜与复兴东路
东方威尼斯:上海老城(作者:顾延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