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十二) 老西门(2)|老小孩讲述

老西门城门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十二)

                                                春风化雨

                                       老西门(2)

     由于老西门地理位置优越,是风水宝地,作为一个地区中心不仅自身十分繁华繁荣,而且文物古迹,名人故居聚集,是清朝 敬业、龙门、梅溪、蕊珠四大书院的诞生地。各种文化设施也相继建立,还有教会设置的一些医疗和文教机构。因此,人文资源很丰富,它的影响力也很大。它们不仅依附于老西门传统商业中心而生辉,而且也极大的丰富了老西门地区的人文历史意蕴。

     如:

     方斜路上的红房子医院(上海妇产科医院),公共体育场(沪南体育场),裨文女中(后改为市九中学),白云观。

     文庙路上文庙,敬业中学(前身为敬业书院)。

     学前街上的蓬莱市场,蓬莱大戏院。

     永宁街上的民立女子中学(后改为市十中学)。

     尚文路上的龙门村(是龙门书院的原址,是上海中学的前身)。

     还有陈英士纪念塔。

     ……

     1,敬业中学

     敬业中学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清 乾隆十三年(1748年),按察使翁藻、知县王侹将没收为官产的老天主教堂(今豫园东 梧桐路)改建为申江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年),道台李永书移建大门,增建“诚正堂”为讲堂,供朱熹位。前有观星台,后有春风楼。五年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名“敬业书院',聘请有识之士教学。校名取自《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 朱嘉解说:“敬业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清 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为之题“果行育德“匾(意,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到上海视察,就在敬业书院居住和办公,他还高兴地挥毫题词:“海滨邹鲁“四字。盛赞敬业书院是一所为东海之滨培养出类拔萃人才的学府。(邹鲁意, 文化昌盛之地,礼仪之邦。)

     清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五十九年(1794年),书院又经两次修建,春风楼改建为敬业堂,扩充书室、后斋等用房,书院聘请社会名流和饱学宿儒讲学授课,成为上海书院制度的开端。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老天主堂地产归还,清咸丰十二年(1862年),书院迁至聚奎街旧学宫。清 同治十年(1871年),敬业开始作考棚,每年举办两届县试。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知县汪懋下令改敬业书院为新式学校,定名为敬业学堂。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改名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1913年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改办初中,称上海县立敬业初级中学,1929年增办高中,设普通科与师范科,更名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以外,均沦陷于日寇之手。敬业中学奉令停办,进入租界。改为私立南方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学校停办关闭。南方中学的地下党支部,动员南方中学师生另组“四维学社”,借他校上课,保存了实力。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后,恢复市立敬业中学校名。1947年9月迁入南市文庙路旧动物园园址。1959年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60年迁至尚文路73号。1997年迁至蓬莱路345号新校舍至今。

在文庙路上的敬业中学  老校门

     2,红房子医院

     上海开埠以后,西方教会兴办的学校、医院、救济机构等公益事业,在南市地区蓬勃兴起。

     清 光绪十年(1884年)6月,美国圣公会女传教士莱芙施纳德医生和女护士麦基奇尼在西门外(今方斜路419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妇产科医院,取名威廉逊医院,而华人则将其称为西门妇孺医院。因主楼用红砖砌成红颜色,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红房子医院“。西门妇孺医院是中国第1所妇产科医院。专治妇孺疾病,尤其致力于产科接生,这家医院是慈善性质的,它的经费大部分是靠高费病房收入及外界捐款,尤其是来自美国基督女公会的捐助。医院既面对有社会地位的病人,但并不拒绝穷人,与其他教会医院一样,对贫穷妇女实施免费诊疗或减价诊疗。

                                                       红房子医院

     3,裨文女中

     裨文女中即方斜路上的上海市第九中学的前身,建于清 道光三十年,1850年4月,是上海最早的教会女校,也是全中国出现的第二所女校。创办人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和他的太太格兰德女士。裨治文在1829年受美国公理会差遣,成为美国第一个到达中国的新教基督教传教士。1847年裨治文和太太来上海,他夫人在丈夫的帮助下在西门白云观(西林后路)创办裨文女塾,招收中国女生数十人,校舍宽敞,教学严格,后改名裨文女子中学。1881年部分裨文女校与美国圣公会在虹口的文纪女校合并,改称“圣玛丽亚女中”。校址迁至圣约翰大学内。民国15年(1926年),定名为裨文女子中小学。在抗战期间,曾四迁校舍,一度改名福莘女塾。胜利后迁回原址,曾改名沪南女中,市九女中,后为市九中学。

市九中学  白云观

     4,蓬莱市场

     1925年无锡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在南市蓬莱路购置24亩土地独资筹建,口号是“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故又称“蓬莱国货市场”,得到社会上热烈支持,是当时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声誉远播南洋。1926年蓬莱市场建成开业后,144间店面都有各大名店和名厂承租,如,中法药房、博览书局、冷香阁、老大房、冠生园、冷气照相店、小花园鞋帽店、匡一服装店等。还有三友实业社、五和织造厂、中华珐琅厂、益丰塘瓷厂、华丰钢精厂等。租用门面少则一二间,多至五六间。

     还设有市场中心,有两层楼的集贤楼、酒菜馆、迎宾楼、茶楼、书场、天乐窝剧场等。在南部还开设跑驴场、锦绣阁等娱乐场所,东部有蓬莱照相馆、青年弹子房。抗日战争前夕,匡氏又先后在市场东、南两侧建造有1000座位的蓬莱大戏院、南方剧场和蓬莱夜花园。还开设蓬莱银号,每天出版的《上海报》。

     蓬莱市场″渐渐成为周围一带地区的地名

     蓬莱市场成为20世纪30年代南市的商业文化中心,誉满上海。还举办过多次国货展览会。1932年,为抵制日本洋布,倡导国货,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 “土布运动大会”和“提灯晩会”等活动,轰动一时。大会请胡蝶等十余位影星,身穿精心定制的土布旗袍上台亮相,并请附近的上海中学、务本女中的女生分别穿上土布学生装和土布旗袍同时登台表演。体现了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爱国情操。这个土布运动很快扩散到了江浙两省的杭州、嘉兴、无锡、苏州等地,相继仿效,社会影响特别巨大。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日本侵华军攻占南市,首先将抵制日货的蓬莱市场完全烧光。估计损失相当于2500根金条,但是市场东南面的蓬莱大戏院幸免于难。

     5,中华大戏院

     中华大戏院的前身是春桂茶园,民国元年1912年建成,10月10日开幕。

1912年10月16日,孙中山在中华大戏院作有关铁路国有化的演讲。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在这里演出的演员冯子和提出罢演,并组织“邻界十人团“,在戏院召开邻界大会。在戏剧界和全上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民国9年到13年之间,许多京剧名伶都在中华大戏院演出过。如:荀慧生与王又宸的《诸葛亮招亲》,马连良的《打鱼杀家》,盖叫天的《宝莲灯》。1922年,程砚秋首次在沪演出于中华大戏院,一炮走红。

     中华大戏院是老城厢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地方。

     中华大戏院建成以后,多次易主易名,民国6年称亦舞台,也称过共和影戏院。1940年改名为中华大戏院。

     1946年6月戏院停放电影改演越剧。解放以后乃演越剧,1969年,停演越剧改放电影。

     中华大戏院在中华路上,在陈英士纪念塔的东侧。戏院较小,上下两层只有800多个座位,是砖木结构的建筑。但是历史很悠久。除了演戏还放电影。中华大戏院当时是老城厢地区居民的重要的娱乐场所。

     6,陈英士纪念塔

老上海人都知道,老西门地区有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陈英士纪念塔”。老西门近中华路、方斜路与复兴东路形成一个“岛形”的地块,曾经是“陈英士纪念塔”的所在地。

     陈其美,字英士,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陈其美与革命军人联合商团等组织发动起义,他身先士卒率领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后,成立军政府,推举陈英士为沪军都督。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党的总务部长。1913年,陈英士任上海讨袁总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翌年祕密潛回上海。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寓所,被袁世凯派遣的刺客暗杀,是年仅38岁。孙中山先生对陈英士的遇难非常悲痛,作祭文,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评价,称颂:“呜呼英士,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唯殇于国,始于天通“。

     为表彰陈英士的功绩,国民政府决定在上海老西门中华路与方斜路的交汇处,兴建“陈英士纪念塔“。纪念塔雄伟挺拔,高26.7米,钢筋水泥结构,塔顶安放铜质承天露缸,犹如一只铜香炉。塔的下部,有大理石镌刻篆文的”陈英土先生纪念塔“。塔内设楼梯,游人可以登顶远眺申城风光。塔的四周电线杆上,装有4盏1000瓦电灯,逢节庆日,“华灯四照,蔚为奇观“。纪念塔已成为当时上海的公共活动中心之一。为全市长跑,爱国卫生运动,游行的集散地。纪念塔是老西门地标性建筑。上海附近的外地人来到上海,十六铺码头下船叫三轮车,只要说一声到纪念塔,就会被直接拉到老西门。

     在1932年和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抗日军民将抓获的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押解到纪念塔前斩首示众,头颅悬挂在塔顶上,极大地震撼了敌特分子。陈英士纪念塔在国内外知名度极高,人们将附近地区统称为纪念塔。上世纪60年代初纪念塔被拆除。

                                                      陈英士纪念塔

1930年11月3日,上海市各界代表聚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光复上海29周年,同时举行“陈英士纪念塔“落成典礼

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在纪念塔前斩首示众

     7,龙门村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上海道台创办龙门书院,后陆续改建为龙门师范学堂,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4年,上海中学迁往新址吴家港 。原校址被房地产商收购,改建为今日之龙门村。

     龙门村是清朝著名龙门书院的所在地,占地面积约23亩,共有76栋房屋,建筑为砖木结构,布局整齐,几十栋房子的风格各异,有西班牙式、英格兰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石库门式,有天井院落,拱形门廊,转角阳台。东西交融,五洋杂处,相映成趣,有浓缩的万国民居建筑群之称,很有特色。1999年,龙门村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龙门村

     过去的老西门地区不仅是上海著名的地标,传统的商业文化中心,具有丰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红色的革命史迹和记忆。

     1,文庙

     1937年8月8日下午2点,在上海老城厢的文庙大成殿前广场上举行“国民救亡歌咏协会成立大会音乐会“,热血沸腾的1000多位上海市民情绪激昂地参加大会。革命音乐家,共产党员麦新指挥千佘群众高唱《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1933年3月,宋哲元率领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鬼子被劈,尸横遍野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突发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在1937年7月一气呵成了《大刀进行曲》,又写下“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歌曲发表以后,迅速传遍了全国,为鼓舞军民抗战斗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世界日报》曾报道:“日军两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博,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迨日军行近,大刀队突起,挥刀大杀,日军头颅随刀而下……“。

     为使歌曲具有全国抗战的意义,麦新对《大刀进行曲》的局部歌词作了修改:“二十九路军的弟兄们“,改成“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成“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

     会上除了高唱《大刀进行曲》以外,各歌咏团体,还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热血》、《毕业歌》、《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中华民族》、《打回老家去》等20多首抗日救亡歌曲。嘹亮的抗日歌声响彻云霄,爱国热情熊熊燃烧。

8月8日上午9点,在文庙成立的“中国国民救亡歌咏协会“,由浦东、工音、民生、艺天、大众等29个歌咏团体组成。

                                                           文庙

人民音乐家 麦新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群雕

     2,上海公共体育场

     公共体育场坐落在方斜路555号, 1915年10月,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委托县教育会会长吴馨筹资兴建,1917年3月30日竣工,定名“上海公共体育场”,改变了华界无自办体育场的局面。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成立后,更名为“上海市第一公共体育场。1937年八 一三事变时,遭日本侵华军炮火摧毁。抗战胜利后,体育场重建,易名为”沪南体育场“。

     多年来,公共体育场,是上海华界重要的唯一的公共集会场所。和文庙一样也是上海民众抗日救国的集会地点。上海的地下党在这里组织了许多抗日文化活动,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为声援北京学生,上海各界民众2万余人集会声援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约的正义要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召开了10万人的反帝大会。1927年3月22日数十万人举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南市庆祝大会。“九一八“事变发生后,20多万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市民大会“和“抗日救亡义勇军大检阅、宣誓典礼”。1936年6月7日,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举办了有5000多人参加的““上海市民抗日救亡歌咏大会“,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指挥家刘良模登场指挥,全场高唱聂耳创作的《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孙慎创作的《救亡进行曲》等10多首抗日歌曲,为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上海解放后,“上海市首届女子体育大会“在这里举办。1962年和1977年,体育场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后体育场被拆除,建造“上海市黄浦学校”。

 公共体育场

     3,百年警钟楼

     百年警钟楼,在中华路581号,建于1909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警钟楼高35米,相当于现在的10层楼建筑的高度,钟楼共6层,第四层悬挂警钟,钟高39寸,口径60寸,下口大10寸,重达4800磅。钟楼为正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下大上小,攀悬而上,中间铁架呈笼状圆筒竖起,有一铁梯盘旋而上。用于火災瞭望呜钟的警钟楼,曾上海滩最高的建筑,是老城厢的制高点。

     在当时的老城厢,一般的建筑都是两层或三层,高达35米的警钟楼可谓是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整个南市,乃至浦东,洋泾浜一带都尽收眼底。位于最高层瞭望室的瞭望员,无论何时何处冒出烟火,都可以一览无遗的看到。一旦发现火情,瞭望员就会迅速判断,确定火災发生的地点,于是迅速鸣钟示警,击呜时,响震全城。各处救火会便会按照钟声迅速赶往。

     警钟楼由求新造船厂承建。预算造价约合白银7500两。建造费用一部分由各救火社认捐,其余不足部分由王一亭任会长的南市商会全部劝幕筹款,在警钟楼边还建造了两层楼的办公楼,救火会总部也设在此。工程竣工后结算,建设费用和日常开支大大超过预算达4000两白银。于是不得不商请当时京剧名伶,武生夏月润、老生潘月樵,在沪南舞台义演,将所得票房全部弥补亏空的工程费用。

     这座火警钟楼也是上海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全国统一行动。陈其美,李平书等立即策划上海的”光复运动”,并预定11月3日下午2点,以小南门火警钟楼的钟声为起义号令。因为这一天是农历9月13日,所以先敲钟9响,稍作停顿后,再敲13响,作为起义信号。当钟声敲响以后,潜伏在乔家路”稼宜堂“的起义军冲出大门直朴巡道街的“道台衙门“和县基街(光启路)的“县衙门”。 成功攻下了两个清军驻守的据点。上海道台刘燕翼慌忙逃进租界。上海知县田宝荣也闻风而逃。江南制造局守军也于翌日上午投降,上海光复。

     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起义分南市、闸北、虹口、浦东、沪西、沪东、吴淞7个区城。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担任南市起义总指挥。 1927年3月21日中午12点起,全市实行总罢工。罢工人数达到80万,在下午1:00起,在南市等7个区,起义队伍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取得成功。南市,以小南门警钟楼的钟声为号角,南市工人纠察队兵分三路,相继攻占松沪警察厅和几个警察署,以及大南门电话局和南火车站。最后占领高昌庙镇(今高雄路一带)的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解除了军警的武装。

     百年警钟楼虽位于小南门,但警钟楼立下了历史性的革命功劳。应广泛弘扬。

     全市到了22日下午6点,终于消灭了顽守闸北的敌人。使长期被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上海重新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但是目前百年警钟楼却深藏在弄内,不为人所知晓。建议拆掉周围的建筑,让警钟楼露出街面,辟成一个街心花园,树上铭牌,让世人瞻仰,与目共赏之

百年警钟楼

铁笼里是攀爬上楼顶瞭望塔的竖直楼梯

小南门救火会

     4,蓬莱大戏院

     由近代无锡籍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岀资建造,座落在蓬莱市场对面学前街,1930年1月18日落成开业。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剧作家协会于当月中旬成立并通过大会决议集体创作话剧《保卫卢沟桥》。剧本由崔嵬、阿英、于伶等人编写,冼星海、周巍峙等人谱写歌曲,最后由夏衍等整理定稿。1937年8月7日,抗日题材话剧《保卫芦沟桥》在蓬莱大戏院正式公演,洪深、袁牧之、金山等人导演,金山、赵丹、周璇等100多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岀,原定演出6场,因观众强烈要求加演了8场,全部爆满,演出气势磅礴,激荡人心,震撼了整个上海滩,演出时台上台下互动,不时高呼”保卫卢沟桥“,“日本侵略者滚出去“的惊天动地的口号,把民众抗日救亡热情推向了高潮。

     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建中,蓬莱大戏院被拆除改建为“沧海苑”高层住宅楼。

申报刊登蓬莱大戏院 《保卫卢沟桥》演出海报

上海文艺界在蓬莱大戏院演出抗日话剧《保卫卢沟桥》的剧照

     漫长的历史给老城厢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那些古建筑,老建筑,古迹以外,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些蜿蜒曲折的小街小巷,保留和保护老城厢的老建筑和它富有特色的小街小巷网络,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老城厢特有的历史文化的整体风貌。而且留存着城市的历史印痕、人文情怀、生活点滴。这些老建筑和小街小巷会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曾经历过的世事变迁,历史故事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气质与内涵的来源,能发现它们在无声地诉说着对未来的响望和夙愿。在城市更新的同时,绝对不能丢弃往日的痕迹。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结语:

     上海老城厢对老上海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是不是真正了解老城厢的本质,它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它特有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的当代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並不一致。

     笔者自2020年8月8日始至今,写了12期“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博客文章,都是怀古之作,怀旧之作。目的在于以专业的视角和深切的情怀与老城厢对话,与历史交流,与古人对话,与先人聊天,遥想他们的心思而有感而发。

     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老城厢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有了些新的顿悟。所以就动笔写“老城厢的乡愁”系列,拟从还原700多年前上海县城的江南水乡风貌着手,欲以新的视角,新的观点,作新的诠释。进一步深入挖掘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深邃的内含和底蕴。不落俗套地扩大一些新的认知。从现有的浅表性的理解,提高一步,上一个台阶,开拓一些新天地,形成一些新篇章。以提升保护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工作认识的深度和新鲜度。尤其是提出要着重保护老城厢历史文化的整体风貌。

     系列文章力求做到图文並茂,赏心悦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学术性,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兼具。

(本文所有照片均精选自网络)

“浦江思源”博客小组     陈业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城厢环城圆路上历史建筑(四)
南市老城厢——蓬萊路東段【圖文】
上海南市老城厢(上)
老上海影集:老城厢之五
上海消防的百年历史与发展
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三,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又成了一个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