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的故事
青铜器是古代文明长河中的极其璀璨的艺术奇葩。 中国青铜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开始,到今天,已经5000年了。



▼ 上海博物馆是大型的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以年代之久、品种之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享誉海内外。这里有许多国家级的重器,也不乏青铜器界的元老级“大腕”。



▼ 我们从著名的大克鼎开始观赏吧。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大克鼎的纹饰器形端正稳重,采用大量变形纹饰。鼎内镌刻290个字的铭文,鼎的第一位主人是西周名叫“克”的贵族。 说起大克鼎,有这样一段故事。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受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左宗棠,左得以豁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 大克鼎于陕西出土后,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 抗战时,潘祖荫后人潘达于把克鼎、盂鼎等三十几箱古董埋藏在自家屋子的方砖下,瞒过了日本人的多次搜查,得以在战争的劫难中保存下来。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将之赠与上海博物馆。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市民第一次欣赏到这两件“国之重器”。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故宫博物院,二鼎自此各镇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毛公鼎,虽然重量不及大克鼎,但是鼎上刻有499个字的铭文,堪称西周青铜器铭文之最,当之无愧的跻身于中国三鼎之列。



▼ 精美的局部纹饰

▼ 内部的铭文。 铭文分为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



▼ 交龙垂鳞纹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作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所用的青铜礼器,交龙垂鳞纹鼎既是迄今所知春秋时期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也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工艺最精美的青铜大鼎。 说起这件国宝还有一段故事。 2002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有一座古墓被盗,墓主为春秋时期许国国君许宁公。在其后的考古发掘中,从盗洞出土了3件升鼎,经修复后与此鼎除大小外均极为相似。此案侦破后得知,当时有4件升鼎被盗,其中最大的一件被回购后捐赠给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后保利艺术博物馆又购藏一件,还有一件流散于上海民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升鼎,应是7件列鼎中最后被购藏的一件。




▼ 德方鼎 西周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鼎最初的用途是饪食器,后来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牲畜,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诸侯等权力象征,也就是“九鼎八簋”制。(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贵族使用鼎簋数量和种类的多寡显示了等级的高低。) 德方鼎腹内底部铸有铭文,“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祼自蒿,咸,王赐德二十朋。用作宝尊彝。'
这段铭文共5行24字,记载了周成王在东都成周为武王举行祭祀一事,因掌管祭祀的贵族“德”受到成王认可,赏赐给他20串珍贵的贝壳。德之后铸造礼器以示荣耀于后人。 “成周”,在现今洛阳附近,武王的继任成王诏令召公和周公在此建立东都,从而加强对东部地区的统治。这些铭文不仅证实了文献的记载,还弥补了记载的不足。



▼ 颂鼎 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西周晚期周王室的一位姓龚名“颂”的史官,铸造了一组珍贵礼器,以内容相同的铭文,记录西周晚期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颂扬天子之美意,荣耀先世父母龚叔、龚姒,表达未尽之孝思,祈求家国康乐大福和周宣王万年长命的颂辞。 传世的“颂鼎”共3器: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1件。




▼ 颂鼎上的铭文▼ 颂鼎颂词与译文▼ 龙纹扁足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扁足鼎在鼎的分类中归入异形鼎一类,是温食器,用于加热食物。▼ 交龙纹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牛首兽面纹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尊是盛酒器,亦用于祭祀。



▼ 牺尊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出土于山西浑源县城西南的李峪村。 有这样一段故事,八十年前的1923年,村民在村东南的李峪庙坡掘土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这就是著名的李峪村青铜器(又称浑源青铜器)。这批青铜器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别致,纹饰具有独特风格,出土后即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因为生逢乱世,这批瑰丽的青铜器出世后饱经劫难,大部分流散于海外,国内仅存少数,部分珍品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其中便有一件堪称是古代艺术之瑰宝的被称之为“牺尊”的特殊青铜器。这件青铜器高33.7厘米、长58.7厘米,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三个空穴原来应该有盖,但已经缺失,牛尾也没有了,只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窟窿。从其特殊的结构分析,它有可能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其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牛腹用来温酒。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兽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这种器物在青铜器发展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其造型与牺尊近似,而在考古和文献中均未有合适的名称取代,便也沿用旧称把它命名为“牺尊”。上海博物馆的这件牺尊集盛酒、温酒为一体,是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头部纹饰和鼻环。▼ 牺尊出土时,尾巴被撞掉遗失了。▼ 兽面纹尊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



▼ 龙耳尊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提起这对龙耳尊,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1950年代,刚成立的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废品收购站见到四件残片(就是这对尊的“耳朵”),赶忙追问还有其他的东西吗,回答说已经送到炼铜厂里了,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炼铜厂,他们在等待投进炉子里的烂铜中仔细翻找,终于找到了这两件被压扁的尊身,他们把“宝贝”带回博物馆仔细复原,四只“耳朵”也装上去了,国宝就这样幸免于难。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耳朵”和尊身的拼接痕迹。



▼ 镶嵌棘刺纹尊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者尚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盘是盛水器。商周时期贵族宴飨祭祀时均用手抓取食物,宴前饭后,都要用匜或盉注水洗手,用盘承水。




▼ 子仲姜盘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子仲姜盘属于盥洗类盛水器,是晋国太师为妻子仲姜所作的祈福之盘。 此盘绝妙之处在于盘内所铸31个水生动物,其中有11个是圆雕,可在盘底作360度旋转,其他20个是浅浮雕。这31个装饰物在盘内排列成5周,中心是一只圆雕的雄性水禽,头上有冠,将其围着的第一周是浮雕的两只青蛙和两只乌龟,相互交错;第二周是圆雕的4尾鱼;第三周是浮雕的4只青蛙和4只乌龟,交错排列;第四周是4只圆雕雌性水禽,头上无冠;第五周是7尾浮雕的鱼和4只圆雕作蹲伏状的青蛙,同样是交错排列,其中一只青蛙遗失,旁边有铭文。 可以想象,当使用者在盥洗时,水从手上流下,冲击到盘内的小动物上,这些动物随机不停旋转,是多么奇妙悦人的一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其装饰所刻画的龙、虎、水禽等图案与西周时期的礼器风格有很大不同,由狰狞变得调皮可爱,继承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玩器”的风格,可以说其标志着春秋早期一种新的礼器文化风格的正式形成。 也许你还在纳闷,这些灵活转动的小零件是怎样铸上去的?现在,这个迷才解开了一半,技术人员运用现代透视技术,发现它们是用卯隼结构结合的。可是怎么把它们浇铸得如此严密和灵活呢?这有待于今后揭秘啦。



▼ 齐侯匜(yí)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匜是礼器,商周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 其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 变形交龙纹匜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甲簋(guǐ)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簋和鼎对应配合使用。上面也提到,周礼对拥有簋和鼎的数量和使用有严格规定。▼ 师?(huán)簋 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



▼ 虎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兽面纹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 卲王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簋的外壁纹饰。

▼ 铭文。 卲王簋的铭文“邵王之媓之荐”,邵王即昭王,在春秋时代敢于称“王”的只有楚国,所以应该是楚昭王,“媓”即母亲,“荐”表示无肉的祭祀。翻译过来就是“昭王母亲的祭祀用品” 楚昭王是平王之子,楚平王个人能力较强,一生中先果敢后刚愎,在大臣互斗中,重臣武奢被杀。武奢有个很著名的儿子,叫武员,也叫伍子胥。伍子胥在父亲被杀后逃到吴国,后来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楚国因此几乎亡国。楚平王自己得以善终,但受吴国直接蹂躏的就是他的这个倒霉儿子楚昭王。




▼ 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个小铃(通过座下的反光镜可见),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方座表面饰鸟纹,极工整。



▼ 仲义父缶霝(línɡ,注:缶和霝是同一个字的左右偏旁,字库中没有此字,故分别打出) 西周中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 仲义父缶霝 是盛酒器,与其同时出土的器物还有著名的大小克鼎等。 作为盛酒器,缶霝沿用至春秋。



▼ 共(jǔ)父乙觥(gōng 注:共字的上横中间应当断开,字库找不到此字,故用共代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共父乙觥,是共氏后人为纪念父亲乙所铸造的盛酒器。父乙觥由盖、身、鋬和圈足等几部分组成。此器集多种动物纹样于一身,是将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器物的实用性高度统一的一件瑰宝。 此器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 斜角云纹觚(gū)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觚是古代饮酒器。



▼ 兽面纹觚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 黄觚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 聀(zhí)觚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 晋伯父甗(yǎn)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甗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zèng)和鬲(lì),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zèng,相当于现代的笼屉,放在鬲(lì)上蒸食物,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相当于现代的锅,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 攸武使君甗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兽面纹鬲(lì)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鬲单独使用可炊粥,亦可用于盛放肉食。



▼ 三鸠鬲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 卷龙纹鬲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 四瓣目纹觯(zhì)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古代饮酒器。



▼ 燕王职壶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壶是盛放液体的器具。



▼ 镶嵌画像纹壶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所谓“镶嵌”就是采用特别工艺,将红铜熔炼镶嵌在青铜壶上。 此器的欣赏之处在于这些镶嵌的画像上。 镶嵌画像纹壶为了解先秦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器身间隔刻上、中、下三组画像,中部一组左侧为宴乐图,台榭前架有一组编钟和编磬,两人持桴[fú]敲钟,一人持桴打磬,前面置有建鼓,一人正在击鼓,另有一人吹笙,一人吹排萧,台榭中人皆佩剑,或双手持觚,或持觚舀酒,或欲从斗中取食,案几上置二壶,台榭下有二鼎,一甑,两人正在整治食物。中部左侧一组则为弋射图,弋射是用丝线拴在短箭上射击飞鸟,以使射中的飞鸟和短箭能够很快找到。 器身上部,左侧为竟射图,表现娱乐性的射箭活动。右侧为采桑图,女子细腰长袖,下着长裳,有人爬在树上采摘桑叶,有人提着篮筐接应传送。 器身下部则由左右两组战争画面组成,左侧为是水战图,右侧是攻城图,有人提着敌方的首级。 此外,壶盖上还有狩猎图,四个手握兵器的武士正在追逐飞翔奔跑的飞禽走兽。



▼ 镶嵌的画像,仔细看看吧,很有趣呢。



▼ 羽翅纹壶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 兽面纹壶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 芮伯启壶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 兽面纹壶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 变形龙纹盂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盂是盛液体的器具。



▼ 亚FU方罍(léi)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罍是大型酒器和礼器。



▼ 兽面纹卣(yǒu)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卣是古代带提梁的盛酒器。▼ 小臣XI方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臣xi(XI为人名)卣的盖内和器底各铸铭文十五字,记载王赏赐了小臣xi,于是xi铸此方卣祭祀他的先祖乙。



▼ 兽面纹卣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 戉箙卣(yuè fú yǒu)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 父戊方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彝是古代盛酒器。



▼ 师邃方彝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方彝是一种盛酒器,勺或斗放入方彝中,按盖上有孔,器柄可以伸出孔外。此件方彝有屋顶形的器盖,器内有中壁,相隔成为两室,可盛放两种不同的酒。盖上相应有两个方形缺口,本应有斗或勺,可用来舀酒。 器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 宁角(jué)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角是古代饮酒器。



▼ 龙爵(jué)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爵是古代饮酒器。 爵鋬(pàn)的内侧铭一“龙”字。龙爵形制独特、纹饰精美,罕见的造型格外吸引人眼球。而无柱帽的双柱在已发现的青铜爵中也仅有此例,堪称古代青铜爵中的绝品。



▼ 管流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 畐(fú)父辛爵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
兽面纹爵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15世纪中叶) 此器是古代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的酒器



▼ 鳞纹爵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此器是斟酒器。



▼ 兽面纹斝(jiǎ)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 斝是古代温酒器,也被用作礼器。▼ 兽面纹斝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斝是古代丝路盛酒器营行,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 透雕波曲纹铺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铺是盛放肉酱的器皿。



▼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吴王夫差盉(hé)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有关吴王夫差的历史实物已是少之又少。这是两千多年前吴王夫差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青铜酒器。 这件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铭文大意是说吴王夫差用诸侯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考古界有个疑问:此女子是谁?当然这是无解的了。 这件盉小口直沿,有扁平的盖,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提梁设计成中空的龙形,龙身是由无数相互纠缠的小龙组成,小龙身上也一丝不苟地饰有发丝般纤细的花纹,其精美细密的程度须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堪称鬼斧神工。这样的铸造效果,只有运用失腊法技术才能达到。龙背有透雕复杂的蟠龙棱脊作为装饰。龙梁一侧的腹部是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另一端稍上有上翘的龙尾,龙尾的腹部饰有相同于龙梁脊饰的透雕蟠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提梁细部



▼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错金银鸟兽形盉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春成侯盉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蟠龙纹盉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宴乐画像杯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此器是盛酒器,亦可当水器。 杯上刻着一幅场面颇大的宴乐场景,有人物、鸟兽、树木、宫殿、礼器、食器、酒器、乐器等內容,射猎、蒸煮、奏乐、舞蹈、礼仪等宴会场景。



▼ 史尸簠(fǔ)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 镶嵌几何纹敦(duì)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敦是古代盛食器。 这件敦由两个半球相合而成,下半部为器身,上半部为器盖,器身与器盖以子母口相连,结合紧密。上下两部分均有二耳、三足,器盖仰置可以作器物使用。



▼ 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鉴是盛水器,亦可盛冰。盛水时,平静的水面当做镜子使用,故谓之“鉴”。 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 四羊首瓿(bù)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瓿是盛酒器。▼ 梁其盨 (xǔ )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梁。



▼ 透雕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豆是礼器。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作为礼器与鼎、簋、豆、簠、笾、鼎、铏、盨、罍、爵等配套使用。 古代贵族或君王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 镶嵌几何纹豆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晋侯稣(sū)钟 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 晋侯稣钟是西周时期重要乐器,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 稣钟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 酥钟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铭文叙述了周王三十三年,周王亲征东国、南国的史实。 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刀痕明显,为海内孤品,而且无从得知古人是用什么工具刻上去的。刻凿在16枚钟上的文字是连读的,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填补了史书的空白。 晋侯稣钟14枚藏于上海博物馆,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参观到这里时,耳边一定响起打击乐器美妙的声音,这就是晋侯稣钟32音阶奏出的远古时代的声音。 ▼ 酥钟上用利器镌刻的铭文清晰可见。



四虎镈(bó)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打击乐器



▼ 秦公镈(bó)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打击乐器▼ 弦纹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缶,盛酒器,亦可盛流质食物。



▼ 透雕蟠龙鼓座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五牛枕 西汉(公元前206—前8年)



▼ 吴王光剑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前476年) 有一段传说故事,1972年初夏,安徽省南陵县三里乡吕山村村民在村后挖土平整晒谷场时,挖出一把铜剑,剑刃锋利,铜剑闪光。在场农民由于争夺导致剑身被掰成数段。 1978年,吕山村的一位农民将当年所得的三段残剑卖给了一浙江商贩,此事被县文化馆得知,迅速将这三段铜剑追回。看到残剑上还镶嵌几个篆书金字,知道此剑不是寻常之物。 1984年,南陵县文物干部在对全县进行文物普查期间,来到与吕山村邻近的金坑村,该村一位村民将自己收藏12年的三段铜剑主动交给了普查人员。回到县城后,文物人员将前后六段残剑一接对,立即惊呼:完全吻合!在青铜器专家的修复下,这把断成六块,分离了12年的青铜古剑终于合六为一,恢复了本来面目,剑上12阴刻镶嵌篆书金字铭文也完整出现在人们面前。从铭文得知,此剑是春秋末吴国君主阖闾在位时期所造,因吴王阖闾名光,故此剑称为“吴王光剑”。 吴王光剑埋藏地下2000多年,至今仍青光熠熠,锋利无比。 剑身上的铭文 剑 青铜复合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越王剑 青铜复合 战国早期(公元前476年—前4世纪中叶)▼ 人工冶铁刃青铜戈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透雕云纹戈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曲胡戈 战国早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蔡公子加戈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云雷纹矛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 象首兽纹钺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 镶嵌十字纹方钺(yuè)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的兵器或用于杀戮的刑具,也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大钺亦作为礼仪用器,仪仗用器。钺用柲穿束立起。柲是弹性较好的木柄。 此器的圆孔周围用绿松石镶嵌两周弦纹,弦纹中间饰以两周十字纹,外圈12个十字纹,内圈6个十字纹。▼ 变形兽面纹鉦(zhēng)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古代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古时行军击钲时命士兵肃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更新期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美哉青铜
赌王何鸿燊堂弟买下一只神秘青铜器与西施有关
青铜器中的岁月静好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