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第一节 沿革

2001/12/10 14:43:55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一月,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首任主教文惠廉(Bishop William J.Boone),带着妻子和8名神职人员来华。次年五月抵达上海。开始,文惠廉一行在上海城厢传教。未几,看中虹口一带的发展潜力,便向上海官府提出在苏州河(即吴淞江)北岸购地建造传教士住宅的要求。没等官方同意,文惠廉等即在今东大名路附近同农民商议租地造屋。为吸引更多中国人信教,又于道光二十六年创办一所男童学校,青年黄光彩是第一个入学并受洗礼的中国信徒。

    道光二十八年,美国传教士已学会用沪语讲道,信徒渐多,加上美国商船常停泊在虹口沿浦一带,水手、商人来往其间,市面开始兴旺,还带来一些美国生活方式。文惠廉向上海道台正式提出建立美侨居留地。当时官府认为虹口地偏人稀,不甚重视,加上有造屋在先的既成事实,道台依据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有关条款,交涉旬日,予以口头同意。这即是“虹口美租界”的发端。由于美国官方没有出面,又没有文字协议,这时美侨居留地的区域并不明确。

   

          上海美国领事馆                      美国圣公会救主堂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为逃避战祸,华人纷纷迁入上海各租界,虹口人口剧增,市面繁荣。为适应宗教发展需要,圣公会在今大名路和塘沽路交界处建造救主堂,文惠廉任座堂主教,黄光彩奉派主持堂务。咸丰四年初,美国领事馆亦从英租界迁至区境黄浦路36号(今60号)。

    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谋求合并。因美租界以往没有英租界那样明确的范围,美国领事熙华德(G.F.Seward)便向上海道台黄芳提出界定要求。清府官员昧于外交事务,又慑于洋人压力,于同年五月十日(6月25日)初步达成协议:虹口美界西面从护城河(即泥城浜)对岸之点(约今西藏北路南端)起,向东沿苏州河及黄浦江到杨树浦,又沿杨树浦向北三里止,再从此向西划一直线,回到护城河对面的起点。协议的面积约呈一个不等边直角三角形,占地346.67万平方米,为当时英租界划定面积的6倍多,远远超出当时美侨居留地的范围。协议虽成,却没有细加勘定和树立界石。同年八月九日(9月21日),英美租界正式合并。合并后,初名英美租界,后又称上海公共租界,有关美界需与清府交涉事宜,一般仍由美领事出面。报刊和居民仍习称苏州河北为“美界”,直至20世纪初,此称渐废。

    同治十二年,美领事熙华德又向清府官员提出划定虹口北界的要求。他指派副领事白拉福(Bradford)提议,北界应从护城河北三里处为起点,划一直线接连东首杨树浦北端三里处。此案若成,等于美租界从一个直角三角形变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再扩大1倍。七月,公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擅自按白拉福的提议在美界西北树标记。七月十一日(9月2日),上海道台沈秉成派人会同工部局去考察后,坚决不予同意。熙华德接着另提一“折衷”建议:“北岸起点不变,划一直线至靶子场稍北,再由此划一直线至东界北端”。此即后人称之为“熙华德线”。此议实为“进两步,退一步”策略,要求扩界的面积仍达50%,经再三交涉,沈秉成仍然不允。

  

美租界界标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工部局又在自来火厂桥北端、靶子场、杨树浦七里桥等地,造起50英尺高的竹塔3座,还筹建马路3条,企图圈出虹口租界西、北、东的界线。次年三月四日(1890年4月22日),经中国官员考核,拒绝给予承认。

    此后两年,工部局不顾中国地方官府多次抗议,在“熙华德线”内擅自筑路、装灯、设警、征捐。光绪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892年9月2日),北河南路至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一带中国居民,纷纷撕去工部局所钉门牌,共计90号,并拒交房捐,以示抗议。鉴于纠纷日多,同年九月二十三日(11月12日),工部局函致美领事廖那特(J.A.Leonard),要求“尽速采取必要步骤,确实解决虹口租界的边界问题”。

    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94年2月1日),上海道台聂缉  答复租界领袖领事美总领廖那特,派定上海县黄承暄等3人为委员,会同美副领伊孟思(W.S.Emens)、工部局正副工程师各1人,会商虹口租界边界问题。四月,树立界石40方。聂缉  于六月十日(7月22日)批准生效。此新定的虹口租界线大体依“熙华德线”,界内面积计523.74万平方米(时苏州河南公共租界面积为188万平方米)。

    同时,聂缉  批准《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作为原有公共租界《土地章程》的补充。

    光绪二十一年,工部局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国势衰微之机,以公共租界“人口密集,土地不敷应用”等理由,再次提出扩界。北京公使团亦对清政府施加压力,终于在光绪二十五年迫使清政府屈从。拒不妥协的上海道台蔡钧被撤职。同年三月二十九日(5月8日),新上任的道台李光久发布告开列出公共租界四至,其中:东——从美租界之杨树浦桥至周家嘴。北——从虹口第五号界石至上海县北境,即宝山县与上海县交界处,再从此划一直线至周家嘴。

    此次大扩展,公共租界面积增至22.33平方公里,并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北部分仍习称“虹口”,其范围包括今闸北区东南、虹口区南部及杨浦区西南地区。

    此后,租界当局力图把虹口租界扩至宝山县。工部局先在界外购地兴建体育场之类设施,接着又以交通为由要求筑路,继而又提出路权应归其治理等步骤来逐渐扩大租界范围。光绪三十二年,工部局竟违约派员到宝山县境实行测量。英美等国驻华使节亦多次向中国各级官员提出扩界至宝山县要求。上海民众闻讯群起反对,以抗捐、登报、派代表赴京请愿等方式抗争“越界筑路”。福生路(今罗浮路)的筑路已开始,在民众的反对下不得不停工。民国13年(1924年)上海民众为此成立了“国土维持会”。民国14年,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国人民掀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收回租界的怒潮。租界当局迫于时势,越界筑路有所收敛,民国18年,作出“以后不再有越界筑路事情”的承诺。

   美租界(公共租界北区及东区)扩展示意图

说明:公共租界北区、东区以虹口河分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政治势力在虹口不断膨胀,逐渐排挤英美势力。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虹口两次发动淞沪战争,破坏租界在以往各类战争中一贯保持的“中立”。八一三事变后,租界的北区、东区及其毗邻的越界筑路地区全归日本军方直接管辖。租界工部局权力退至苏州河南“孤岛”范围。民国32年,日伪“收回租界”,但区境大部仍属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正式收回各城市所有租界,虹口才结束其近一个世纪的屈辱历史。

虹口越界筑路地段一览

年份

旧路名

现路名

起点

终点

长×宽(米)

1870

吴淞路(北段)

吴淞路(北段)

1903

北四川路

四川北路

租界界线

江湾路

2134×2.2

1904

黄陆路

黄渡路

北四川路

江湾路

457×9.1

1903

江湾路

东江湾路

北四川路

公共游泳池

1220×8.3

1911

施高塔路

山阴路

北四川路

公共游泳池

518×2.2

1911

赫司克尔路

中州路

租界界线

富润里

长122

1911

窦乐安路

多伦路

北四川路

江湾路口

长457

1912

狄思威路

溧阳路

租界界线

北四川路

1128×6.1

1917

欧嘉路

海伦路

租界界线

狄思威路

274×2.2

1912

白保罗路

新乡路

北四川路

和平坊

149×.7

1913

汤恩路

哈尔滨路

租界界线

欧嘉路

40×9.1

说明:1.吴淞路北段在同治九年时尚未辟人租界,当时租界以“军路”需要为名越界修筑,是为虹口第一条“越界筑路”。

 2.本表所列的“起点”、“终点”和长宽度均按当时资料,与现在路情不尽相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乔茗星ART#魔都细节与租界简史
【上海】公共租界警务机构
老上海的監獄【圖】
[转载]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25——英国在华政治类建筑(二)
苏秉公| 上海没有日租界
明信片上的远东第一城市,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