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游上海杭州78,东汉至三国两晋的成熟青瓷,讲解资料

三、东汉至三国两晋的成熟青瓷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
      成熟青瓷约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烧造成功。经科学测定,浙江上虞窑场的汉青釉、黑釉制品已具备成熟瓷器诸要素。三国、两晋时期,越州、婺州、瓯窑等窑 所烧瓷器胎质和釉面光泽度均有较大提高,所烧产品富于装饰性,尤其是堆塑、贴印、镂雕、加彩等技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

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 青瓷”一名最早见于《百宝总珍集》(南宋无名氏撰),书中专有青瓷一项,其中说汝窑“出北地新窑,修内司自烧者”为北宋官窑器,旧窑应即柴窑,柴窑青瓷器南宋时几乎不复存在。言“汝窑土脉滋媚”、“有鸡爪纹者认真”,为宋代青瓷特征。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仅在浙江上虞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中国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戟尊

此尊造型系仿古铜器式样烧造,口底外撇,腹部凸出,颈、足、腹三部分均分四面出戟。造型古朴庄重,气魄宏伟,釉色青翠,洁净素雅。釉光莹润,色泽艳丽,堪称宋代青瓷之精品。

出戟尊

瓷器介绍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 青瓷”一名最早见于《百宝总珍集》(南宋无名氏撰),书中专有青瓷一项,其中说汝窑“出北地新窑,修内司自烧者”为北宋官窑器,旧窑应即柴窑,柴窑青瓷器南宋时几乎不复存在。言“汝窑土脉滋媚”、“有鸡爪纹者认真”,为宋代青瓷特征。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除了越窑外的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窑中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宋代的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

青瓷:一叶观音

起源

龙泉青瓷哥窑观音造型

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明代龙泉窑烧造中国青瓷最后亮点

工艺特色

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青瓷哥窑塑像:关帝像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1] 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瓷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唐代诗人用千峰翠色来赞美青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有宋代人描述,凡做出芙蓉样的瓷器,买卖客人皆富贵。

种类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而以油灰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总之,它们舆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它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宋代青瓷中的哥窑就以其自然的开裂现象而博得人们的喜爱。 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大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这一烧成中的弊病—釉面所产生的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即使哥窑青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裂纹美,这就犹如画家变败笔为神奇一样,给哥窑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机,在当时它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1.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成熟青瓷已烧造成功。浙江上虞窑场的东汉青釉、黑釉制品已具备成熟瓷器诸要素。

褐釉堆塑动物五联罐  东汉 AD25-220

      五联罐主体为三节葫芦形。

施褐釉至腹部,其下流釉数道,下端可见胎泥。上腹为两节葫芦形,周围堆塑四个小罐。束腰处塑贴熊、龟和蜥蜴等。下腹有4道弦纹。胫部渐收,平底。
    五联罐始烧于东汉,多出土于江南地区,是随葬用的冥器。早期器形简单,很少见有堆塑。后来,装饰日渐繁复,堆塑很多人物、动物。到了西晋演变成谷仓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据考证,五联罐就是一种陪葬明器,当然不是所有的墓葬都有资格陪葬这个物件,一般只有士大夫阶层才会使用。

鉴赏:底部为一个大罐,上面托着五个相互粘连的小罐并与大罐捏塑合为一体,小罐中间为一较大陶罐,四周另置四个小罐,整体都为圆鼓腹,平底,胎呈灰色,通体无釉。这个五联罐非常朴素,其他地方出土的不少五联罐的瓶体和肩部还堆塑有人物、动物、建筑等。[2]

2. 三国时期

      三国纷扰战乱时期,瓷业生产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但因东南一带瓷场相对较为稳定,一些瓷场仍在持续生产,也烧制出一些精彩的产品。釉面仍以青黄色或黑色为主。制瓷工匠们较为注意产品的外观装饰,运用了多种手段来美化其产品,有的器物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青釉堆塑人物罐  三国(吴) AD222-280

      该罐主体为两节葫芦形。顶部由五个小罐组成,通体釉色青黄,小罐之下堆塑各种人物、动物、飞鸟等,三国时期陪葬的堆塑罐,承续东汉时期的风格,但在人物、禽兽造型更为丰富,施釉更加纯熟。

婺州窑青釉堆塑人物罐  三国(吴) AD222-280  浙江省武义县出土

      三国时期婺州窑所烧的陶瓷多属一般民间用瓷,胎色普遍呈浅灰色,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
      这件婺州窑堆塑人物罐,主体仍为两节葫芦形。其上的五联罐不再是一般型制的罐,五个罐化身为五个大腹的人物造型,浓眉大眼,鼻樑高耸,腮下蓄大胡子,人物罐之间及其下有数位乐伎,或吹奏乐器、或闻歌起舞。尚有一些动物、飞禽绕行于罐腹。
      这些人物、动物形象生动有趣,说明胡人至少在三国时期已和中国往來,而且胡人的歌乐在
民间还十分流行。



3. 两晋时期

      两晋瓷器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青釉鸡首壶  西晋 AD265-317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以鸡首作流而得名。浅盘口,矮直颈,平底微凹。器形规整,瓷胎坚致,白中略带灰色。器身满施青灰色釉,釉层厚而均匀。上腹部 模印带状网纹一周,其上堆贴模制的无颈尖嘴鸡头,相对处贴鸡尾,两侧各置泥条形系。此壶鸡头无流,纯作装饰之用。器形娇小,当为明器,从整体来看,该器典 雅秀丽、温润沉静,其质地、造型、装饰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青釉褐斑鸡首壶  东晋 AD317-420
      深盘口,束颈,宽肩,圆鼓腹,平底。肩部一侧饰有一鸡首,肩部安两桥系对称分布,喙作流口;另一侧饰一C形执柄,连接壶身与壶口边。肩部一圈弦纹,鸡冠、鸡目、鸡喙等饰褐斑,起着画龙点晴的效果。
青釉虎子  西晋 AD265-317
      虎子是魏晋南北朝墓中常见的青瓷随葬品,其用途一说是水器,一说是溺器,以其形似伏虎而得名。此件虎子器,身驱肥大,中腰微束,前端上部有一斜直圆形口, 后端圆平微凹。背上有一兽形提梁,浮雕于器口之上,其状昂首张嘴,圆目上视,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器底贴跪卧兽足,腹两侧刻划飞翼纹。通体施青釉,滋润光亮。
 青釉狮形辟邪  西晋 AD265-317
      辟邪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     
      此器塑成狮头兽,作蹲伏状,腹部两侧刻划双翼,四肢有力,肢体强健。狮仰首挺胸,器身刻划和模印直线纹、斜线纹、圆点纹、弧线纹,刻划细致、生动,背塑一 直筒形流口。釉青黄色,釉面光洁匀称。这是一件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工艺技巧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青釉蛙形水盂  西晋 AD265-317
      文房四宝之外还有“第五宝”,便是'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更多的是带有观赏陈设。
      此水盂,青釉,胎体较厚,扁腹,圈足,在水盂腹上部塑蛙形头尾和四肢,利用水盂为蛙体,设计十分巧妙,蛙头栩栩如生,四肢动感十足。

釉镂空熏炉  西晋 AD265-317

      青釉镂空熏炉由矮圆钟状香笼、承盘组成。香笼镂雕四层齿状弧形孔,下三层的齿状弧形孔间隔一小三角形孔,中间有一齿状三角形大口。顶端小圆柱,香笼下塑三兽足,承盘底下也堆贴三足。施青黄釉。


      由东汉后期发展起来的五联罐,演变到西晋时,瓶的上部器型出现塔式楼阙,下部是罐身。环绕罐腹有贴塑、浮雕、纹刻,常有团龙纹、铺首纹、狮兽纹等,甚至出现人物画像如乐伎奏乐、人物骑马像。

      
堆塑罐形制意味为亡者的灵魂归所,实际上是对当时建筑模样的宗教化改造。堆塑罐上塑造的形象十分丰富,有人物、动物、神兽、楼阙等等,这些内容大多与佛教有关。从堆塑罐出现及延续的时间看,其出现时间与分布的范围基本上与佛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的情况相一致,可以说是佛教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佐证之一。
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罐(西晋)公元265~317年

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罐(西晋)公元265~317年

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罐(西晋)公元265~317年

青釉褐彩蛙形罐  东晋 AD317-420

      高12.8厘米,腹径14.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胎质灰白,釉色青黄,口沿加酱褐色斑块。东晋时期盛行青釉加褐彩,这是多量氧化铁所造成的。

德清窑黑釉盘口壶  东晋 AD317-420

      德清窑在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烧制黑瓷、青瓷,以黑瓷为主,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
      黑瓷胎中铁、钛含量较高,
黑釉是利用多量氧化铁(含量在4%以上),以还原焰烧制而成的,釉层较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 。此壶具有明显的东晋瓷器特征,是早期黑釉瓷器中的佳品,充分证明了至晚在公元四世纪,中国黑釉瓷的烧造已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4. 南北朝时期

      瓷业生产自两晋以降持续发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白瓷的发明更是南北朝瓷业的一大成就。虽然此时的白瓷白度并不高,但已充分说明当时的工匠们 已初步掌握了减少胎釉中铁元素含量的技术,为中国瓷器生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釉下彩瓷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南北文化、中西文化的融汇贯通在瓷器的妆饰上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代表佛家的莲花被普遍用来装饰瓷器,各类胡服陶俑也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通常南北朝瓷器仍主要由东南各窑场生产,普遍胎底较为粗松,多呈灰白色或褐色,气孔明显。釉面仍以青黄色为大多数,胎釉结合不甚紧密,易开片,故许多器物 留存至今其釉面大多已脱落。装饰方面仍以器物造型变化为主要手段,但已开始做多种新的尝试如刻划花、贴花、贴塑等等。
青釉刻花缠枝纹棒槌形水注  南朝 AD420-589
      瓷质文房用具至迟在三国已开始流行,西晋至南朝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所见器型主要有砚、水盂、水注等。
  此器胎质坚硬细腻,通体釉色滋润明亮,呈青黄色。其形似茄子,一端圆鼓呈腹,另一端为细管状流,腹部有一鸡心状小开口,造型小巧玲珑。器身刻卷枝纹,线条自然流畅。从传世实物看,南朝流行的刻花纹样主要是莲瓣纹和忍冬纹,像这样以双线刻划而成的卷枝纹,实为罕见。
青釉刻花莲瓣纹六系罐  南朝 AD420-589
      南朝青釉瓷器的整体烧造质量不如晋瓷,但精致的作品比前代更具特色和韵味。此器制作规整,刻划纹饰精细流畅,是南朝青瓷中的上品。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
青釉刻花莲瓣纹四系罐  北齐 AD550-577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个方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系部及上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施黄色透明釉,胎质洁白,造型工整。莲瓣纹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

上一篇:77.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陶瓷馆 2. 夏商周秦汉时代陶器

下一篇:79.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陶瓷馆 4. 隋朝青瓷与白瓷

总目录:春游上海杭州 99 - 史上最长篇上海西湖西塘游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器=China?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
福羲国际拍卖行:雨过天青处,坐看云起时 北宋汝窑千年辉煌
汝窑现在为什么那么贵?
玩收藏,这汝瓷你必须要知道!
汝窑焕发新异彩
中国瓷器--宋五大窑和八大窑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