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4、沪游.沪博馆.萌生期青铜器

921.沪游.沪博馆.青铜器.序

我的梦想是在结束生命之前,走遍全国各省区,省会就是主要代表,这个省的博物馆是旅游的第一站。在博物馆先看看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然后再去其他景点。这些博物馆展示自己那个地方的历史,首先的石器时代的文物,接下来就是夏商周的青铜器。参观过河南、河北、内蒙、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博物馆,青铜器也看过不少。看到那些展品,只是惊奇,为自己中国的祖先而骄傲,三四千年前,就有这么漂亮的艺术品和生活品。但自己对青铜器真的没有了解,看那青铜器的名,连字都不认识,不要说其他的知识了。那些博物馆,当然不是专题展馆,说明历史文化深厚,在当地也出土了一些青铜器。这次去上海,红迷好友兰芷芬芳建议我留心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我一直放在心上。去参观的时候,虽然是淡季,中外游客都不少,如果是旺季,恐怕就人头涌涌了。这个展馆,跟一般的展馆不同,比较多标志了青铜器的说明。原来夏商周青铜器还有不同的发展时期,介绍了那些器物的种类:酒器、食器、斟酒器、兵器、乐器、纹饰等等,真是大开眼界了。不过时间紧,那些资料只是一点启发。我尽量细心地把那里的展品和说明拍了下来。回来好好去学习青铜器的知识,以后去其他博物馆参观,就有点底气了。

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当时用于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等活动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早期铁器时代,这时青铜器的铸造仍在继续发展。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青铜器种类的繁多,纹饰的精美,铸造技术的完善是古人创造能力的光辉体现。南商的青铜技术是极其灿烂的文化遗存。中国边远地区,发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造型和鲜明地方风格的青铜器,这是了解古代中国各族的文化面貌和相互交融的珍贵遗物。众多的青铜器,显示了边远各族青铜艺术的成就。

922.沪游.沪博馆.青铜器.青铜器专家马承源

在写游记找资料的时候,这个青铜器馆之所以这么出名,跟一个著名的人物相关,就是已故的前馆长、国内资深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馆。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排名冠军,上博的软件硬件实力无疑已居国内翘楚。而在上博最引已自豪、藏品最为丰富的青铜、陶瓷、书法、绘画四大展馆中,青铜器馆堪称为首。在国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珍贵一级文物清单中,上海博物馆一共有两件(组)入选:大克鼎和晋侯苏钟,全部为青铜器,由此可见上博青铜器收藏实力之一斑。无论以收藏的广博性、系统性、藏品珍罕度;还是陈列水平、研究深度,上博青铜器馆都堪称国内最佳。

马承源先生为浙江镇海人,生于1927年11月3日,在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1954年12月到上海博物馆工作后,靠勤学苦钻,学养日深,终于成为驰名全国的文博专家,并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文博事业。

马承源先生1985年3月起任上博馆长,1988年10月起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9年3月起任上海市文管委顾问、上海博物馆顾问。他曾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荣获美国亚洲文化委员会授予的洛克菲勒奖,1998年荣获法兰西共和国国家荣誉军团勋章。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忘保护文物。在上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热潮中,他凭慧眼抢救和征集了许多珍贵文物。作为知名文物考古专家,他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硕果累累。他撰写并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礼器》、《中国青铜器研究》等学术专著;主编有《青铜器铭文选》、《中国青铜器》、《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和十六册之巨的《中国青铜器全集》、四卷本的《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等。其中,《中国古代青铜器》被牛津大学译成英文,在世界许多国家流传;文物教材《中国青铜器》已成为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课本;《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收集中国历代青铜器1300多件,影响广泛;十六册《中国青铜器全集》被誉为是20世纪以来最完整、最系统、最权威的青铜器图录研究大全。

923.沪游.沪博馆.青铜器.萌生期

从陈列品来看,上博的青铜器来自于全国各地,收藏范围之广、器型之多令人大开眼界。与众不同的是,上博的青铜器因为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因而展陈顺序是按照青铜器的不同发展时期来设置的,顺序主要是:萌生期青铜器、育成期青铜器,鼎盛期青铜器、转变期青铜器、更新期青铜器以及边远地区青铜器。这样就可以系统地了解整个青铜器从始至终各阶段的顺序以及各个不同时期的器型、纹饰特点等等,如此丰富的馆藏品足以担当起这样一个相当专业的展陈。

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历史朝代,而我们祖先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的时代比这更早。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人发现了铜矿,进而学会了采冶,熊熊炉火烧起来,青绿的铜液流淌出中国一个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出土年代最早的地方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这是一座夏代的遗址。这里出土的青铜乐器、兵器、容器等,代表着中国文明的进步。在这里还发现了夏代的大型宫殿遗址和青铜器铸造遗址,因此它被统称为二里头文化。这时候的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这里展出萌生期的展品很少,只有镶嵌十字纹方钺,爵、斝两种酒器,肉食器云纹鼎,共五件,应该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还是很少。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中国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5世纪中叶,包括古代文献上记载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几个历史时代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时间长达1600年左右”[10],而在这1600年的演变历程中,夏代青铜器中礼器和兵器的两大工艺造型,几何纹与兽面纹的工艺装饰,以及独具时代特征的庄严厚重的审美艺术风格,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青铜器工艺的源头,为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铸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924.沪游.沪博馆.青铜器.萌生期.镶嵌十字纹方钺(yuè)

一进去青铜器馆,就是这个展品,我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是开门之宝。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长35.6厘米,刃宽33.2厘米,厚0.9厘米。

钺是古代的兵器或用于杀戮的刑具,而且也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卉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且重,使用不便,还有绿松石作镶嵌,精致秀美。刃部平口无锋,不具备实战功能,当是仪仗用具。

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斧、钺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据《六韬》记载,周武王军中有大柄斧,刃宽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名曰“天钺”。

钺是由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石斧演化而来的。石斧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猎禽兽,是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古汉字中“斤”就是砍木头的斧字,所以后来从斤字旁的汉字多有斩截、折取的意思。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种磨制非常精细的石钺,钺体扁平,刃部宽阔,弧曲度大,两角微微上翘。这种精心制作的石钺显然不适宜砍伐林木或用于农作。据推测很可能是古人专门制造的原始兵器。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伐纣,在孟津会合八百诸侯,北渡黄河,陈师商郊牧野。誓师后,武王“左杖黄铖,右秉白旗”,指挥战斗。激战中,殷军“前徒倒戈”,武王乘机挥兵追击,纣王“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姝玉,自燔于火而死”。于是,武王“以黄铖斩约头,悬大白之旗”,纣之嬖妾二女自杀,武王又”斩以玄铖,悬其头小白之旗”,以示众。胜利后的第二天,武王进驻商宫,“除道、修社”,完成接管商王朝政权的典礼。这时,“周公旦把大铖,召公把小钱以夹武王”。从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的斧铖,不仅是用于战阵的白刃兵器,也是军队、指挥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这十字纹是什么意思?这个文物在哪里出土?好像没有介绍。

925.沪游.沪博馆.青铜器.萌生期.束腰爵(酒器)

细腰爵。夏,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的连接处设有通常所见的柱状物。三足较短,张开,有稳定感。器壁很薄。青铜爵的内部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总体来看,这时候的爵还属于萌生期,相对成熟期来说,不是很和谐,一个爵,有足、腹、流、尾、柱,这个爵还没有柱。

926.沪游.沪博馆.青铜器.萌生期.乳钉纹管流爵(酒器)

乳钉纹管流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16世纪,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而出。三足残缺,根据痕迹想象复原。与一般铜爵不同,此器一侧斜置一流,流上有两个曲尺形装饰物,造型别具一格,没有一般的狭流,敞口,两端呈翼形,靠近管流一侧略高。口沿略厚,防止使用时破裂。萌生期铜器器壁普遍较薄,这样可以节省贵重的青铜原料。此器鋬特大,平底,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腹上饰有弦纹和乳钉纹,这时期的乳钉纹很特殊,为实心,区别于后期与此相似的空心连珠纹,应该加以注意。管流口部水平线低于器口,这样液体会自主溢出。从痕迹来看,管流前端断缺。可知管流应该比目前状况更长。1965年公布的一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管流陶爵与此器相同,现藏洛阳市博物馆。

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

927.沪游.沪博馆.青铜器.萌生期.连珠纹斝[jiǎ](酒器)

连珠纹斝,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斝是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或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源自同形陶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斝是祼酒器,用于将酒倾洒到茅草上进行祭祀。爵和斝是二里头文化最主要的酒器,此外还发现了数量很少的封口顶流式盉,这样就构成了所谓夏代酒器组合。从整体观察,二里头时期的斝,器鼓腹部分似乎归属于三足部分,而商代早期斝的鼓腹已经与器体浑然一体。三个锥形足与器腹相通,这是由于那时期铸造技术还没有解决内范悬空的能力,其实是一种缺陷,但也成为育成期铜器特点之一。器体与鋬投影位置总是有两道范线,这也是铸造时候留下的痕迹。在口沿部分设置一对柱,柱为三棱形,整体似钉。内口沿有一圈范线,口沿也经过加厚斝的腰部有三条不平行的横纹,特別的是有一排凸出的小乳钉,作为圆突的圆形装饰。故称'连珠纹斝',这是火纹的滥觞。这种纹饰是夏代晩期青铜器的特征。

928.沪游.沪博馆.青铜器.萌生期.云纹鼎(肉食器)

云纹鼎,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高18.5厘米,口径16.1厘米重0.71千克。

敛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锥足。腹饰一周粗疏的斜角云纹。器壁薄,为了防止铸造爆裂,口沿处理得比较厚。合范技巧不够成熟,尚未掌握范芯全封闭铸造技术。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格铜鼎也为阳文线条。用三块外范铸成,分范不均匀,间距15.8—13.8—15.9,腹部周长45.5厘米。耳为连铸,一耳与足垂直,足中空,纹饰劲健有力,有多处补铸痕迹。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考古(周亚)
青铜之光|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青铜器
文物上的生僻字,认识5个以上算你赢!
文物证明:他是实力宠妻第一人,她配得上这份宠爱
此文物放在博物馆门口,一个偶然的发现,专家认定它来自夏朝
巴蜀青铜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