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俱舍汉字课 | 汉字知识选讲之四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史可证的最早文字,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然而,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形态,并不是汉字的源头。

文字学家唐兰曾经说过:“我们在文字学的立场上,假定中国的象形文字,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象形象意文字的完备,至迟也在五六千年以前,而形声字的发轫,至迟在三千五百年前,这种假定,决不是夸饰。”

唐兰先生的推测,基于其深厚的文字学造诣。现代的考古学资料,也证明甲骨文之前存在着原始的汉字,其年代却无法达到“一万年以上”。并且,对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绘画或符号,是否都能算作汉字,文字学家们也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

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考古资料,主要是刻写在原始社会遗物,特别是陶器上的各种符号。这些符号分两类:一类是几何形的符号,一类是象形符号。我们在文章中,概称之为“陶文”。

20世纪的学者从考古发现的陶文资料出发,提出有关文字起源的说法,大略分为以下四种:
一、汉字起源八千年说
距今7000—8000多年,考古学上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有关汉字起源的考古资料,以贾湖陶文为代表。

贾湖遗址发现于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是1983—1987年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址中挖掘出土的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刻符,是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遗址据碳14鉴定为距今9000—7800年,其中发现的刻划陶文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原始陶文。学者王忠恕、张居中等认为:“这些符号的刻画、笔势、形态、组合等各方面都与殷墟甲骨文基本一致”,“所以说这些符号应该是八千年前贾湖人使用的文字,……贾湖契刻才是中国汉字的正源,才是汉字的始祖。”
二、汉字起源六七千年说
距今六七千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此后在陕西地区、甘肃天水等处陆续有仰韶文化的遗址发现。仰韶文化的各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陶器,这些陶器上有众多的陶文符号。

在各种出土的陶文中,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属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陶文,包括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零口、垣头、长安五楼、铜川李家沟、宝鸡北首岭等处。这些地方出土的陶文,统称为“半坡类型的陶器刻划符号”。

1959年,郭沫若在参观半坡博物馆时说:“殷墟文字已经合乎六书规律,则文字之起源必尚可追溯到三二千年,仰韶龙山似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今来半坡观先民遗址,其建筑结构,器制花纹,生活礼制均已脱出原始畛域。陶器破片上见有刻纹,其为文字殆无可疑。”1972年,郭沫若更形成结论性的判断:“半坡时代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是汉字发展的历史。”“彩陶上的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郭的观点得到于省吾等其他文字学家们的赞同。但对于半坡类型的符号性质,仍然存在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依据它们与某些古汉字在字形上的相似或者同形,认为这就是原始的汉字。但这些几何形的刻划符号,无法具备记录语言的功用。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即认为:

“这种符号所代表的显然不会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原始文字呢?恐怕也不可能。我们丝毫没有掌握它们已经被用来记录语言的证据。从同类型的符号在汉字形成后还在长期使用这一点来看,它们也不像是文字。”

总之,陶文中几何形一类的符号不是文字,据此断定汉字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不妥当。
三、汉字起源四千年说
在上述两种汉字起源说中涉及的原始陶文,其形态主要表现为几何形的符号。如前所述,许多学者认为几何形的符号不是文字,但他们认为表现为象形符号的陶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持这类说法的有裘锡圭、李学勤、高明等学者。象形符号陶文,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文为代表。

“大汶口文化”,是因195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陶文,主要分布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等地。陶文都刻画在出土的陶尊上,这些陶尊距今大约4500年到5000年上下。其中引起学界争议,学者们讨论最激烈,从而声名大噪的是陵阳河遗址发现的四个象形符号。唐兰、于省吾、李学勤、陆思贤、郑慧生、裘锡圭等众多学者,都对这四个象形符号作出过不同的解读。

裘锡圭认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文象形符号“跟古汉字相似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应该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形,而是原始文字。”
四、汉字起源三千年说
持汉字起源三千年说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贾湖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文,时代过于久远,与一致公认的最古老汉字甲骨文仍然无法作直接的比较。

陶文的刻划符号中固然有可能具备文字的条件或可能是原始文字,但就此断定这些符号就是最早的汉字,缺乏足够有力的证据。对于陶文的性质,应当保持审慎阙疑的态度,以待将来更多的考古发现与深入的科学研究。

这一部分学者将中国文字的起源或确定在商代,或确定在更早的夏代。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代文化,然而从二里头遗址里发掘出来的依旧是数量有限的陶文。那么,真正确定无疑的中国文字系统,仍然要从商代说起了。
总结
纵观现代考古学发现的众多原始文字资料,还是无法确定汉字起源的时间点。但是这些原始文字资料首先排除了各种神话说;其次也证明了在甲骨文之前,还有更原始的文字。陶文虽然还无法确定为最早的汉字,但它们是后世汉字的来源之一,许多符号与图形为后来的汉字所吸收使用,这是没有疑义的。

因此,现代汉字学者中居于主流意见的说法是: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用于装饰或记事的符号。图画是原始象形字的来源,而原始指事字则主要来源于符号。”“这些图画或符号一旦有了约定俗成的固定形体,与语言中的词相结合而可以准确地读出音来,就成了原始汉字。”(龙异腾:《基础汉字学》)

这种观点被称为“文字起源二源说”。
早在1933年,刘大白在所著《文字学概论》中就提出:“先有记号,后有图画,正与从简单到繁复,从混沌到分明的进化通则相合。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文字是发生于记号和图画二源的。”

1949年,唐兰在其著作《中国文字学》中也说:“最初的文字是书契,书是由图画来的,契是由记号来的。”

1972年,郭沫若在考察了仰韶文化的半坡陶文之后,发表了《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郭沫若推测“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这一系统应该在图形系统之前。因为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画客观物象而要能象,那必须要有一段发展的过程。随意刻划却是比较容易的。”“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图画”,“根据种种地下资料,现存民俗和文献记载等参证起来看,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 郭沫若的说法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人们都把“文字起源二源说”归于他的独家首创。

今天的学者在“文字起源二源说”上,不再强调是符号在前、还是图画在前的问题,而是采取二源同时并存的说法。

在汉字起源的问题上,不管是传说、还是学术考古,都无法得出一致的说法。那么我们就只好暂时悬疑,下一讲,从汉字形成体系之后的文字——甲骨文开始,来考察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汉字的起源上
汉字的起源与萌芽
甲骨文上的丙字: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丙”代表第三
透视远古时代的“文字”
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
中国文字起源于8000年前,成熟于二里头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