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古玉收藏的美学思考

                            古玉收藏的美学思考


     一个具有良好的审美感悟或审美意识的古玉藏家,他对于古玉的鉴赏,一定有着比别人更佳的条件和优势。因为作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他在其藏品身上所发现的,首先应该是一种作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流通领域的价格因素。同样,一件真正的古玉,它首先必须是一件艺术品,其次才是一件“有价之宝”。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立场和视点,他的收藏和鉴赏才有可能进入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反之,却会有走火入魔甚至误入岐途的危险。
  我们面对一件真赝未识的古玉,有时会在瞬间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或即刻引起赏心悦目的共鸣,或无论如何审视都激发不出感应。何故?便是审美感悟能力在其中起了作用。所谓审美感悟,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从感性、直观的审美掌握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和谐感。大致而言,质美、形美、色美、工美可以看作是古玉之美的各个不同侧面。感悟并发现了她们的价值,便发现了作为艺术品的真正古玉。

 (一)质  美                                    

   古人对材质的不断发现和认知,体现了先人对美的不断认识和审美感悟能力的不断总结提高。“美石即玉”,那是对玉石具象化的感悟。“温润如玉”,便是对玉的内在美质有了进一步的揭示。而孔子将玉喻德,并列举出诸如“温润而泽”、“其声清越”、“气如白虹”等特质,更是完成了对玉质的审美的全部核定过程。
   可见,古人对玉的选择,首先是从材质上去认识的。真美的古玉,一定凝聚着古人良苦的用心,其质地必然一方面具有时代烙印,另一方面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是和谐而又温润的。
   即便因为千年掩埋本色殆尽,但精光内蕴的特质(皮壳、包浆),则依然会显露无遗。如果你领略了这点,如果你对玉的各种质地美的表现有了很好的感悟,那么上手一件玉器,不管它如何巧立“眉目”,你都不会为那些灰暗枯涩或贼光四溅的赝品所蛊惑了。

  (二)形  美                                    

  古玉的器型既是古代用玉制度和用玉思想的需要,也是古人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巫玉、神玉还是王玉及至世俗化用玉时代,玉的器型都是古人对神权、生命和大自然高度想象的审美产物。因此,每一件古玉的器型,都是经过玉匠精心构思、巧妙雕琢的艺术作品,而不是马虎草率、随意为之的摆设。它必须是灵性的、生动的、整体和谐的,而不是生硬的、呆滞的、生搬硬凑的。
   以战国三龙环为例:此环为和阗青玉质,是战国至两汉时期使用比较普遍的玉材。环、璧等一些佩饰玉器,在战国贵族士大夫中十分流行。战国玉环种类很多,有丝束环、云纹环、谷纹环、三龙外蟠环、重环及玛瑙环。“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说明环在其时确实有比较独特的寓义。从总体风格上看,该环以三条镂空雕琢的“S”型龙为主题纹饰,三龙头尾相接,体态矫健,动感十足,体现了鲜明的“七国争雄、霸气横生”的时代特点;内环饰放射状扭丝纹,线条如行云流水,舒缓流畅、张弛有节地烘托了三龙跃动的雄姿,使整器的雄健与缠绵、阳刚与阴柔,得到了和谐统一,不失为一件美轮美奂的精品。
   因此,古玉的形美,不但是直观的,而且还有其丰富的内涵之美。它不但是表象的,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美学价值。
   由此看来,如果收藏了另外类型的一些“古玉”:圆雕件形状怪异而又扎眼,佩饰件比例失调而又别扭,动物件线条呆滞而又缺少神韵,那么,十有八九,你就不幸“吃药”或者说是“中招”了!

(三)色  美                        

  色美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玉的本色美,二是古玉的沁色美。应该说,只要具备了这两层意思中的任何一种审美要求,那么,这样的古玉都是美玉。玉的本色美无须赘述了,大凡会辨玉材者都会懂得,青、白、黄、墨、绿中,虽以白、黄为上佳,但若揉合其他因素(精工、巧色等),亦各有所长。说到沁色之美,那是一种意蕴深厚、无以言表的美丽。
   古玉沁色的形成过程,是历史的年轮深深刻上的印记。在它身上,无疑包含了社会人文学、历史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美学、风俗学等丰富浩瀚的信息量,它记录了沧桑的社会发展面貌,反映了风云变幻的时代动荡,昭示了大自然所赋予的种种神奇演变。因此,真古玉的沁色,对于我们的审美感悟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的。
   长期以来,有人曾将沁色看作是一种病态美,笔者认为,那既违背唯物主义原则也违背了审美的多样化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首德次符”代表了一种功利化的用玉思想,而一味地求新求白的用玉要求又多少带有一种世俗化倾向。
   由此可见,沁色美之于古玉鉴藏,需要逾越两道屏障:建立沁色美的审美标准和认识沁色美的真实内涵。真古玉的沁色,应该是丰富、多变和自然的,它不但能给人一种多姿多彩的美学感受,而且更能让人领略到一种沧桑的气息,如果真要说病态的话,赝品古玉的“沁色”,才是“名符其实”的。但须知,即便如此,美与病态之间,有时也只是一步之遥呢。

 (四)工  美                                     

  常常在欣赏一件古玉的时候,总是为其巧夺天工的构思和工艺而感慨,与读《诗经》时读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时感受到的情景,是一脉相承的。工艺之美,同样带有时代的印痕。但每个时代的工艺,都有其不同的美妙之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古玉工艺之美的欣赏,同时也是对历史生产力和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回顾。石器时代的工具是简陋的,因此其工艺应该是稚拙古朴的;铜器时代的工艺开始向精细发展,而铁器发明以后,其工艺则愈发精美。
   古朴是一种美,精致是一种美,简洁是一种美,繁缛也是一种美。只是,每种美给人的感悟不同罢了。于是,假若我们用那些千姿百态的美去比照形形色色的古玉伪品,你就会发现,仿西周的,找不到那种流畅婉转的斜刀一面坡工;仿春秋的,找不到那种华丽规整的剔地与压地浅浮雕;仿战国的,谷纹平滑,已找不到扎手的感觉;仿西汉的,线条笨拙而粗陋,也找不到游丝般的跳刀迹象……总之,没有了殷商的文雅、春秋的繁缛、汉工的豪放、魏晋的精巧、隋唐的圆浑,那么试想,这样的“古玉”,还有何美之有呢?
  审美感悟,是古玉鉴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或环节。因此,如何善于发现古玉中美的内涵以及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古玉鉴藏的审美感悟能力,便成为了每个古玉收藏和研究者重要的题中之议。只有这样,古玉在艺术品行列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确立,古玉收藏才能成为一种文化,古玉的审美价值、历史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发掘并且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和认可。
   “神韵”一词,在古玉收藏界具有极高的使用频率。通常,有经验的专家总是视“神韵”为古玉鉴识的要旨或灵魂。一些老道的藏家,每每端详一件真赝未卜的玉器,如果最后得出的是“缺一口气”或“有一点味道”之类的结论,那么,这里所谓“气”与“味道”,大致指的就是“神韵”了。可见,如果要肯定或否定一件古玉,没有比“神韵”两字更有说服力。“神韵”在古玉的辨别和断代上,有时确实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神韵”是什么?如何去玩味或把握古玉“神韵”的审美内涵?这确实是一个古玉鉴藏者不能不去关注和弄清的问题。顾名思义,所谓“神韵”,“神”者,神态、神采也,这是属于表象的视觉感受;而“韵”者,气韵、韵味也,是属于内在的心理感受。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我们的审美过程中,如果通过对器物的表象特征观察,从而能够体味出器物本身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一种精神或气质,那么,我们也就等于抓住了该件物体的“神韵”。因此,“神韵”只是一种传神而又含蓄的审美范畴。只有称得上“形神兼备”的古玉,才算具备“神韵”的特质。
  由于经验、学识和涵养,立场、观点和方法,视角和感悟等等的差异,使人们在对于古玉神韵的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或异议。面对一件被评说的玉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孰智孰仁,又常常是众说纷纭。这就是古玉收藏领域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即如何以审美的视觉,透过不同时代古玉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正确理解并把握“神韵”的真谛。
  从美学意义上来理解“神韵”的内涵,范畴宽广。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能否对于我们在感悟古玉的“神韵”上有些启示。
  狞厉之美中国古代玉器,不但记录了新石器时期以来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部过程,而且见证了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华夏文明。大概从炎黄时代直到殷周,氏族部落之间的大规模合并战争,以及由此而来的残酷掳杀、俘获和暴力压迫,是史前最普遍的社会场景。因此,对这种野蛮吞并的炫耀和对暴力与武功的张扬,以期达到震慑异族,保佑自身的神力,便是古代艺术体系中狞厉之美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土壤。这种艺术的表现,在以“食人未咽”的饕餮纹装饰的商周青铜礼器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因此,在“以玉为兵”的时代及其之后,玉器毫不例外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从良渚时期的神人骑兽玉饰和大量出土的兽面纹玉琮来看,那种神秘而又恐怖的狞厉之气已经跃然于眼前。而商周时期反复出现的饕餮纹玉饰,以及神情或庄重肃穆或威猛狰狞的玉人、玉兽更是这个时代美学精神的标准符号。玉工在刻划玉人时所展现的圆瞪的双目、龇咧的大、体现男人性别特征的略显夸张的鼻子,以及威武而狰狞的面部表情,线里刀间都显示出一种神圣不可冒犯的狞厉之美。这种玉人首形象,尽管粗野,甚至恐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如果不注入强烈的宗教信念和精神血液,是断不能随意塑造和刻划的。即使是商周以后,战汉时代不少凶悍的龙、兽玉佩、辟邪,直至今天民间所流行的钟馗门神等等,都可以看到这种狞厉之美的影子。人们对玉的功能得出“辟邪、护身、保平安”的结论,不能不说是这种原始美学观念的延续。
  但是狞厉之美,不等于神态怪异面目可憎。“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这里的界限是,只有那种无论如何端详都能体现到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神圣和庄严,那种渗透在古玉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元素中的威猛和肃穆,才能与古人形象思维中真正的狞厉之美挂得上钩。那种只有狰狞的脸面但严重缺乏内在的神采和震撼人心的威慑力的所谓图腾玉件,同是一副恐怖面目,但任由你如何审视都只是一种点与线的堆砌,而全无庄重之感,充其量是一种玩偶般的摆设。美,一定是有内涵的。而摆设,只需一个没有生气的形状或轮廓。
  朴拙之美原始的美又总是带有一种朴拙之气。就如孩提时的一频一笑、一举一动一样,这种稚拙的行为虽然看去不够成熟,却呈现着一种愉悦人心的可爱。这种审美理念的由来也许是古人无为而为之的经验积累。不事雕饰而尽显质朴自然之美,既是一种追求形、质之美的艺术创造,更需要有大巧若拙的智慧。《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可见在古代的玉器雕琢中,早就有这样的一种艺术境界。那些貌似随意、稚拙,而又不失灵动和情趣的古玉作品,则一定是古代玉工丰富的精神积累和殚精竭虑的构思结果。图3的兽面形玉饰,从器形到神态,到工艺特色,都给人一种简朴而又不失庄重的朴拙之美。以牛或羊首为题材的兽面玉饰,为商代晚期较为流行的一种玉器佩件。猜测其原因,大概出于虔诚的宗教祭祀需要,因此造型求朴实凝重,形态求肃穆庄严,而工艺修饰则力避俏丽花哨,追求工整简洁,以达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返朴归真”的创作目的和审美效果。该兽面形玉饰构思明快、纹饰简朴、刀法干净利落,其所表现的内在特质,便是这种美学形态的典型体现。这种质朴天然的朴拙之美,美在“以天合天,雕琢复朴”,它显现的是个体自然物,自然而然的内在生命力,是抛离了功利世界中的杂念,纵身大化,物我同一的审美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宁静、和谐、自由、永恒的境界。朴拙之美亦是一种今人所不能模拟和达到的高级的审美意识。要说古玉之奥妙,这便是其中之一。
  但必须注意,“呆滞”不是“朴拙”。一件同样形似古朴而从实质中看不出一丝生气的现代玉器仿品,我们则不能以朴拙之美等同视之。如图4所示,类似的伪作,它致命的破绽便是严重脱离了时代背景,将自身的主观意向强加于古人的艺术创作之中。如果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样的纹饰及工艺特点缺乏当时的社会生活依据,也就是无中生有之物。其次,它凝滞的神态和毫无生气的造型又与那个时代玉器的艺术底蕴大相径庭。缺乏一定时代背景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熏陶,怎么可能创造出带有那个时代烙印的艺术品来呢?
  粗犷之美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即便是战事纷纭、烽火连天的年代,作为“礼乐”重要组成部分的玉器,非但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反而愈益显现出强劲的繁荣和出彩势头。这种势头在春秋战国直至两汉时期最为突出。五主称霸、七雄角逐、楚汉对峙,那种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几乎全可以在当时的玉器宝库中找到影子。看那件龙凤形玉佩,全器完全显示了一种粗犷雄浑、勇武凶狠而凛然不可欺负的气势。这种气势,与那种意欲在诸侯林立中崛起称雄的局面是非常吻合的。这便是艺术作为时代产物的最好例证。玉佩龙凤合为一体,头尾呈S形腾跃状,拱背翘首回眸对视,姿态婀娜潇洒,应该不难体味出这件玉佩无论在造型体态上,还是纹饰布局和线条勾勒上,甚至每一颗谷粒的刻划上,都有一种灵动飞扬、奔放洒脱的动感韵律,表现的是一种天下王者非我莫属的气势。这就是古玉真品给人的艺术感受,其骨子里所透出来的那种气势,绝非今人所能翻版。
  而粗犷之美,与粗野或粗糙等等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就玉器而言,粗犷包含了一种壮美内涵,是一种力量美,而粗野是一种未开化的低俗的原生物,粗糙又只是一种低级的制造品。
  流畅之美流畅是一种自然律动之美。一件或剪裁得当构思灵巧,或纹饰婉转线条利落的古玉,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轻松愉悦之感,那么,它所体现的,便是一种流畅的魅力。这种视觉享受,首先建立在一种对于流畅美的正确理解上。也就是说,古玉特别是汉前古玉的流畅之美,它首先体现在一种整体的气势上——是峰峦逶迤波涛起伏的气势,是干净利落而又恢宏磅礴的气概。这样的流畅,有如笔走龙行而绝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之感。其次在纹饰上,以曲折有致、委婉灵动的线条一气呵成,体现出一种娴熟的刻划技巧。因此,流畅也是一种形神统一与和谐的美。西周凤纹玉璧,运用典型的勾撤手法,以流水般圆润的弧线,分别勾勒出凤鸟的喙、冠、环、身,从而使一件象征祖灵崇拜的神鸟呼之欲出。张弛有致的线条,富有力度感的刀法,以及明快利落的构图风格,让人不能不面对它产生出“下刀如有神”的感慨。艺术品总是能那么容易地拨动人审美的神经。
  华丽之美即便是社会劳动生产力再不发达的年代,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尽可能地用一种更复杂更豪华的美丽来装扮自己。如果你看过出土的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神人骑兽玉饰,你不能不惊叹古人对于华丽的追求同样是那样的耐心和那样的虔诚。试想,在没有先进工具和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一件纯手工完成的古代玉器,能够雕琢得如此精致华丽和美轮美奂,那是一种怎样的技艺功底?因此,到了铜、铁器产生的年代,华丽而精美的玉器每每会出现在这个古代中国艺术的宝库中。
    需要注意的是,繁复不是华丽。画蛇添足般的线条堆砌或杂乱无章的满工纹饰与华丽之美决不是一回事。那是一种“作秀”,或者叫华而不丽。
  简约之美《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便道出了简约之美的本质。自古以来,简约之美在各类艺术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文学中的空灵意境,美术中的留白技法,音乐中的“一锤定音”,其实都包含了简约之美的效果。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说明简约之美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它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学感悟和艺术积累。这在作为艺术品的古玉身上,同样可以得到验证。图11是件商代晚期虎形玉佩,具有殷商玉器非常典型的艺术风格。简洁的剪影式造型,画龙点睛般的刀法,富于动感的形态刻划,都在该件玉佩上得到完美的体现。首先,头部雕琢,往往以目为侧重,或许与古人很早就领悟到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一道理有关。顺便说一下,粗略算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臣”字目之外,商代玉器上人、兽的目形,大约有数十种之多。此玉虎的眼睛,便是一个简略的长方形状,出奇而又传神。其次是身部的刻划,以左右两条弧线来分出腰、腿,看似草草一笔,却能让我们从中体味出肌肉的力量。再次,短短三刀阴线刻出双爪,既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动物爬行、奔跑的形态,又与头部的刻划达成了一种呼应,取得了整体的和谐效果。当然,与之呼应的还有翻卷的尾巴等等。这样的艺术风格,未有精雕细刻的痕迹,但构思灵巧、造型生动,而且惜“刀”如金,“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确实达到了一种简约效果。
  然简约与简单,同样不能划上等号。简约是一种经过提炼而浓缩了的美,而简单则是苍白的。它是一种未注入情感因素的投机性的创作,因此也势必是单调而缺乏生气的物物展现。
  古玉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美学意义。从审美的角度去鉴赏或研究古玉,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会更有利于我们对古玉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引自网友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由神韵断真伪——转张虎玉友教学帖
断代辨伪【6】 ——从神韵鉴识古玉
古玉行家断真伪(望与诊)
为什么认为这个时期是赏石的孕育期
高古玉——对【古代美学】的深刻领悟
古玉神韵辨真伪(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