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器之典藏(三国至唐)

玉器之典藏(三国至唐)

三国,玉杯
高11.5,口径5.2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色白中泛青,玉质莹润,光洁,杯为直筒形,直口,柄形高圈足。通体抛光


玛瑙璧 西晋
直径9.7,孔径2.8厘米
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玉瑫村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透雕勾连盘龙纹,通体抛光。


玉带銙 唐至辽代
长4.15,宽4.9,厚0.63厘米
安徽省合肥市省粮校工地出土,现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青玉泛灰色,器呈扁平长方形,正面浅浮雕两鹿对卧于菩提树旁,昂首对视,四肢蜷曲于腹下,双鹿中间有一三角形山石,山石上阴刻菩提树干,背面未抛光,四角各钻一对牛鼻孔。




玉耳杯 南北朝
长径16.95,短径9.8,宽13,高4.8,壁厚0.15厘米
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青白玉,受沁严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长椭圆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圆腹,假圈足,平底,杯内一侧有一类似横隔挡的痕迹,素面无纹,外壁抛光,亮泽。


玉璜 东晋
外径6.8,内径2.8,厚0.6,孔径0.12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村六队东晋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一侧有两个穿孔,另一侧一个穿孔,素面。表面能看到打磨形成的牛毛状打磨痕。


饰金玛瑙球 六朝
高2.74,直径2.35厘米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色,玛瑙纹理清晰,球形,中间贯穿一孔,顶与底部各饰一花瓣形金饰片,上端有一环形纽,通体抛光亮丽。



玉耳饰  渤海时期(698-926年)
直径2.65、孔径0.97、厚0.32厘米
黑龙江省宁安市莲花乡虹鳟鱼场渤海墓葬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白色,夹杂黑色沁斑。器体呈圆形,两面光平,中部钻一圆玘,内缘一侧外凸,形成较窄的凹弧。通体抛光

玉骨朵 汉魏时期
外缘直径8.92-9.43、高4.58、孔径1.64-1.85厘米
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乡光辉村出土,现藏于宝清县博物馆
黑色。主体呈圆形柱状,上、下两面磨光,中部自两面对钻一道长孔,体外侧伸出三层尖角,每层七个。


玉珩 北齐
长9.7,宽4.3厘米
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厍狄廻洛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玉,有光泽,扁平体,蝙蝠形,上端有一孔,下边沿有孔三个,正面线刻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空间以云纹点缀,背面线刻火焰状的云纹。


玉哀册 唐代
长28.4-28.6,宽2.8-3.2,厚1.4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汉白玉质地,共出土44枚,残断较严重,仅8枚完整。玉册形制规整,上下两端1.5厘米处均有3毫米直径的小孔,以便彼此连缀,每枚玉册均有阴刻行书体文字,字口内填金,其中七枚玉册背面极浅细的刻划有“哀”字,一枚玉册的背面有磨痕,仅可辨认一个“七”字。



山形玉摆件 唐代
长17.7,高9.3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玉质,略带有石性。山形片状,整器有自然黑白纹理,正面随料材琢为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沟壑交纵,两边基本对称,背面平,有磨痕。


玉币 六朝
北京市昌平区清河绒毯厂外窑堆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润洁光亮,方孔圆钱式,钱廓微隆起,两面碾琢减地阳起楷书,一面为“野游重光”四字,一面为“疾疫鬼名”。字纹中夹有土锈,玉币方孔,边廓的锐感及“野”字虽有汉代遗风,但琢刻的朱文楷书,字体方正清雅,刀法平直流畅,正是六朝时期篆刻的特点,这枚玉币为辟邪乞福而作,后作冥钱。


白玉鸟 唐
长5厘米 宽2.8厘米 重10克
白玉,质地温润。圆雕,鸟飞翔状,双翅外展,以平行阴刻线表现羽毛。双腿伸直并拢,圆坑眼,凹处镶嵌绿松石。整体动感较强,形象稚拙可爱,此佩与唐代金银器上的鸟纹有相似之处,如陕西省何家村窖藏、陕西省光天县背阳村窖藏等


青玉鹿 唐—北宋
长4.5厘米 高2.9厘米 重36克
青白玉,局部有黄褐色条状斑。圆雕,鹿跪卧状,四肢收于腹下,头部上扬,橄榄形眼微突,灵芝状双角,背部至底部有一长方形穿孔。鹿体态丰满,从器型的风格上看与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北宋玉鹿有相似之处。


青玉闢邪 南北朝
长5.5厘米 高4.1厘米 重73克
青白玉,圆雕。昂首挺胸,圆眼突出、宽长眉、宽鼻头,张口露齿。云形耳,独角。腹部有羽翅,成跪坐状。形象生动。造型与南北朝石雕兽相似。玉闢邪又称异兽或独角兽。造型奇特,战国汉魏时期是制作神怪异兽的鼎盛时期。


白玉云龙佩 唐
长5.5厘米 宽3.5厘米 重38克
白玉、质地温润。圆雕,龙为行走状,弓背,一爪前伸,举至吻前,尾与后足交缠,下有四组云朵。此种形象的龙纹,唐代晚期、五代、辽均有出土物佐证。



白玉龙首 唐
长6厘米 宽1.7厘米 高1.9厘米 重35克
青白色。巨目宽眉长吻,口微张,口角处有一对穿孔,双耳后抿,头顶生有细长双角,角端捲角,眼珠、鼻孔、角端分别有圆点孔。整器呈长方形,外缘轮廓线条分明刚健有力,细部的刻划如毛发、胡须等以阴刻线纹处理,流畅准确。陕西西安南郊曲江池村出土的玉龙首,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玉龙首,西安唐长安城遗址麟德殿石螭首等,均与此龙首风格相近。


玛瑙伎乐人物带饰(三件) 唐
长5.2厘米 宽5厘米 总重158克
这是整套玉带中散失的三块,用玛瑙制成。纹饰为唐代独有的胡人伎乐纹。三块带銙上碾琢的人物均为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分别手持“杖雞娄与牢”、“曲颈琵琶拍板”盘腿於毯上作奏乐状,带銙背面均有四组对穿燧孔,用於穿钉固定在革带上。


白玉龙形簪柄一对 唐
长5.5厘米 宽3.6厘米 总重14克
青白色。扁平薄片状,成型对开法制作,单面作功,背面光素,正面龙拱背行走状,一爪捧火球至口中,龙发及长角后展,龙身下饰如意云纹。龙尾处似不完整,应是与其他金属镶嵌作簪柄或金、银步摇上的嵌饰。





白玉双孔雀纹梳子背 唐
长12.6厘米 宽4.6厘米 重24克
青白色玉,局部有褐色沁。半圆薄片状,双面压地隐起雕一对孔雀。孔雀尖嘴、圆圈眼,昂首挺胸呈展翅欲飞状。孔雀的尾、翅等部位用平行的短阴线表现,这是受唐代已成熟的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影响,也是唐代玉雕特色手法之一。


战国 玉蚀花瓍管

唐 青玉武士像


透空龙纹白玉鲜卑头
南朝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长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白玉,质坚硬蕴亮。碾琢透空的龙纹装饰。背面镌阴文:“庚午,御府造白玉()带鲜卑头。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将臣范许,奉车都尉臣程泾,令奉车都尉阁侯张余。”从铭文记录的干支记年和所涉及的官职人员,可以确认该作品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御用品。
旧说:鲜卑,()带头也;由该作品铭文得到证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物典藏 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下)
清代玉器大赏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汉代玉器
杭州古玉 ,不俗!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