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习苏轼《黄州寒食帖》并与原帖对比找差距

临习苏轼黄州《寒食帖》后与原帖对比找差距

张维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一O三六),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O一),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一生多才多艺,工诗、词、书、画,才思敏捷,智力过人,雄视百代。《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传世的佳作之一,明董其昌将此帖定为苏字第一,赞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帖》书诗二首,共十七行,计一百二十九字,是苏轼被贩黄州时的作品。

图1 苏轼《黄州寒食帖》

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东坡请得营地数十亩,东坡躬耕其中。五年,又于原黄州寓所临亭南四百三十步,筑东坡雪堂以居之,遂自号东坡居士。前一首诗描述了作者来黄洲已三年,生活清苦,同时又为寒食、清明时节春雨所折磨,海棠花早已谢去,不免由景及人,黯然神伤,发出感慨,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后一首诗写雨势更加急迫,几无以抵御,『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只能『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过着这样凄惨的生活。最后,作者发出了极度凄凉的悲音,『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通篇行文,开篇慢声细语,娓娓而诉,继则放任情感,或黯然饮泣,或欲哭无泪,篇尾字字凝重,字字揪心,满纸身世颠沛流离之悲,国家不宁之痛,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黄州寒食诗帖》不仅是苏轼个人书法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尤其是行草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后人将其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相并称, 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我们不能把这件作品简单地看作一件墨迹,一幅“好字”。在我们动笔临写之前,要认真地品读诗句内容,仔细体味作者的情感与心境,感受作者彼时彼地濡墨挥毫时的生命律动。品读体味既久,我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直觉得作者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祥长者,向我们诉说着命运的不幸与激愤,满篇的点画线条也就与我们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

图2 临苏轼黄州寒食帖

就该帖的临摹,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地审视作品,找出孕含其中感情节奏。该作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一脉相承,书写节奏随着感情的发展而发展,字体大小、书写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不可端倪,其势跌宕多变,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把握住作品的整体节奏,体验当时苏东坡的创作状态,临摹时才能做到『神似,即气息的相通。其次,该帖用笔难度很大。但挺健凝重,一气呵成。试从点画及运笔作具体分析。

图3 临作与原作对比找差距

    一、点画

    该帖点画丰腴润泽,与其他苏帖相类。不谙苏字真谛者,往往徒见其丰,东施效颦,一味厚重,恰恰犯了『墨猪之病。试分析点画如下:

1、点:点用笔最大特点是厚重,时方时圆,起到了活跃笔势的作用。用笔取侧锋,侧势斜落笔,出锋处和下笔的起笔相呼应,笔断意连。如『小、『花、『夜、『欲等字。

图4 小

图5 花

图6 夜

图7 欲

2、横:横画多与上笔相连,露锋落笔,提笔右行,笔锋微向下压,如强弓倒放之势,收笔出锋多带出下笔,如『年、『雪』、『真』等字的长横。

图8 年

图9 雪

图10 真

如果起笔为横画,则横多驻锋或回锋养势,然后提笔右行,收笔出锋引带下笔,如『黄』、『庖』等字。

图11 黄

图12 庖

3、竖:竖画多用悬针之法,基本上保留了楷书笔意,如『年』、『中』、『苇』、『纸』等字。

图13 年

图14中

图15 苇

图16 纸

竖画亦有垂露之法。其用笔多粗短有力,如『重』之竖,运笔速度宜慢一些。

图17 重

4、撇:撇画用笔多样,或凝重,或率直,因字而异显现不同的特点。主要有挑脚撇和回锋撇两种写法。挑脚撇行笔较快,出锋要短而有力,如『寒』、『病』、『煮』等字。

图18 寒1

图19 病

图20 煮

回锋撇多露锋顺势起笔,行笔直行,至尾端提笔回锋收笔,出锋或尖或向秃,如『月』、『春』、『户』、『来』、『墓』等字。

图21 月

图22 春

图23 户

图24 来

图25 墓

5、捺:捺画主要有平捺和回锋捺两种。平捺多用于走字底,起笔、行笔、收笔讲求一波三折,如『过』、『起』等字。

图26 过

图27 起

回锋捺在该帖中使用很多,其起笔微微裹锋,向下弯曲行笔,线条走向要有变化,收笔原路提笔回锋,如『偷』、『是』、『深』等字。

图28 偷

图29 是

图30 深

另有一种较长的反捺,起笔、收笔略尖,犹如一片竹叶,如『支』字。

图31 支

6、戈:戈画是苏字中较难的笔画之一。此帖中戈画很少,起笔回锋,提笔下行,至尾部稍驻后收笔,如『我』等字。

图32 我

    二、运笔

综观全帖,其行笔迅疾而稳健,以肘腕结合,笔力放纵流畅而时有收敛之意。行笔忽轻忽重,轻者如掠燕,如『衔』字右竖钩、『纸』字竖画等(两字见前图);重者如蹲熊,如『屋』、『哭』、『墓』(墓字见前图)等字结密处。该帖转换处,折笔则调锋幅度大翻笔而下,毫无凝滞;转笔则趁势而行,稍提即过。

图33 屋

图34 哭

三、结体

该帖结体扁平、奇崛。黄鲁直云:『公(东坡)之字因不可轻议,然间觉偏浅,亦甚似石压蛤蟆。』曾敏行《独醒杂志》:苏字字形扁阔,黄庭坚戏谑其字为『石压蛤蟆』,评亦为切中肯綮,但是细观该帖,独无此弊。该帖结体右肩稍稍抬高,字多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近古意,又非常注意结构上参差变化。上下结构者,其上下部首总是自然错开,避免在一条直线上,如『寒』、『黄』(黄见前选字)、『萧』、『云』、『墓』(墓见前选字)等字;左右结构者,或左密右疏,或右密左疏,或左轻右重,或右轻左重,巧拙互现,实例不胜枚举。

图35 寒2

图36萧

图37 云

四、章法

该帖章法上跌宕起伏,近于杨风子。全篇采用了字距小、行距大注重横向取势的章法。临写时应注意行气的贯通。其字虽字字独立,然笔随意走,有时还有穿插,大小字相杂,浑然一体。如其“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宋《苏轼传》),宜深察之。

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宋人尚意』是一个定论,苏轼是这派书风的奠基者。苏轼常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然细细品味《黄州寒食帖》,可以发现,苏字决非无法,而是对法度作出了高度的理解和超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 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的线条连接(三) ■庆 旭
苏东坡 《寒食帖》
曾翔临《寒食帖》,如何?
浅析苏轼《黄州寒食帖》 - 子衿 - 艺术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跌宕起伏,气势不凡的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赏评
天下三大行书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