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秘解》三十九章
《老子秘解》三十九章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昔之得一者:                先已得一(后又能得一):
天得一以清,                 魂得一才能清朗,
地得一以宁,                 魄得一才能宁静,
神得一以灵,                 神得一才能灵明,
谷得一以盈,                 谷得一元气才能充盈,
万物得一以生,               精得一才能勃然而动,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意得一才能心诚志正。
其致之,                     待其到了(不再得一时),
天无以清将恐裂,             魂不清朗头脑昏聩神志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魄不宁静心惊魄散癫狂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神不灵明浑无知觉似长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谷无元气源头干枯性命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精若不生难以归根宗族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意不诚正根基塌毁必倒蹶。
故,贵必以贱为本,           所以最珍贵者一定来自于卑贱,
高必以下为基。               最高显者一定起自于低下。
是以侯王自谓                 因此世之君主也谦称自己
孤、寡、不毂。               为孤、为寡、为不毂。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这不也表示以贱为本,不是吗?
故致数车无车。               所以车多了就失去车的尊贵光彩。
不欲碌碌如玉,               更不要让晶莹可爱的宝玉,
落落如石。                   像粗糙坚硬的石头遍地都是。

内容浅说
本章的宗旨是,继二十五、三十二等章之后再言道在人身的作用及其与人身的关系。
道在人身为精气神,分言之则有魂、魄、神、气、精、意之别。以上数者,皆因“一”而有,自“一”所化。然而,绝非可以一劳永逸,必再以“一”时时资之方能成用,否则,便悄然而没。人如没有了精神魂魄意,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可见“一”的作用之大。
“一”是贱、下,又是本、基,无“一”就不会有人的肉体,更不会有人的精气神,以及整个世界万物。
全章可划分为三个段落,“昔之得一者”与以下六句,为第一段,从正面言“一”与人身的意义;“其致之”与以下六句,为第二段,从反面言“一”与人身的意义;余为第三段,言高下、贵贱的关系。

注释
1、第一段,正言一与人身关系。
昔之得一者,一者,即道,为有名时之道,这一点在理解上已经毫无任何异义。昔之者,是作者将全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来说,一是始初之时,一是始初之后。昔之者 即是指始初之时,即天地分判,精神魂魄意气最初形成之际。当初天地两分之时,神轻而上为天,气沉而下为地,是为神气立而魂魄意亦具,神气又谓魂魄意者,是 因其作用有所不同,实质则是一。此时精尚未生,直至身中之气已到满足即男二八女二七才露其形。不管何时生,全都因一而有,自一而出,故曰“昔之得一者”。
此处言昔之得一者,不是为历数已得一者当初得一过程,而是为了着重点明这些得一者当初得一之后。例如,天,得一之时才成为其天,所以,天就是当初的得一 者。昔之得一者并非在于说明天是如何得一成为天的,而是言其得一成为天之后,还得连续不断的去得一,否则,天还不会成为天。其它地、神等皆与天类同。
天、地者,别处通常喻比神气,而此处则喻比魂魄。如《悟真篇》云:“但将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可见天与魂,地与魄,两两密切关联,可视同为一。不喻比神气者,是因文中二者已别有所指。
谷者,非山涧峡谷之谷,此谷喻比人身虚无之处。此处能生先天之气,“道自虚无生一气”,所谓虚无者,即是此谷之真名。
万物,喻比为人身之精,此精由神气合一而成,其初亦为先天之物,顺去能生人,故以万物喻之。
侯王者,心意之喻。有时比为心神,此处不为神者,亦因神别有所指。心、神、意、魂,因其用不同,才有此等分别,而其实质则是一个。动则为意,静则为神;外则谓心,内则谓魂。
神者,非为人身外之神,而是指人身内之神。
所以,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六者,实际是喻指魂、魄、神、气、精、意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自从得一之时起才有其实,方称之为魂魄神气精意,故曰 “昔之得一者”。然而此六者虽已得一有其实,是否从此就可以离开一了呢?那是根本不可以的。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须时时有一的不断补充。因此,魂再得 一,才能继续有魂的存在,魂也才能够清清朗朗;魄再得一,才能继续有魄的存在,魄也才能够宁宁静静;神再得一,才能继续有神的存在,神也才能够灵灵明明; 谷再得一,才能继续有谷的存在,谷(人身生气的虚无之处)也才能够充足盈满;精再得一,才能继续有精之生;意再得一,才能继续有意之在,并将继续保持心志 诚正。只是昔之得一还不行,得一之后仍须有一的连续供应,不得须臾离开于一,其六者方能有用。
此六者既由一而生,又由一资之,故必是人身中的道物,而魂魄神气精意则为人身道物存在的不同形式。上六者,实际只是神气二者而已,因魂意与神同,魄精与气同故。
2、第二段,反言一与人身关系。
其致之,即为待其至于,待其到达于。其,得一之六者;致,到,到达。此三字,历来理解上歧义甚多,然而远求不如近得,求之越远越是背道而驰而不得。
以下六个无以和六个将恐,都是“其致之”三字的从属句,即是:
待到魂不得一而不能清时,
待到魄不得一而不能宁时,
待到神不得一而不能灵时,
待到谷不得一而不能盈时,
待到万物不得一而不能生时,
待到侯王不得一而不能贵高时,
各从句,原句都省略了“如不得一”四字,因前已言得一如何如何,今则反言之,不如何如何,不言自明,那就必定是不得一了,故省略之。
将恐裂者,是魂不再得一,已不能成其为魂。人既无魂可以想像,那必然是头脑昏聩,神志为之崩裂了;
将恐发者,是魄不再得一,已不能成其为魄。人既无魄也可以想像,那将是心惊魄散,不能静定则必颠狂齐发了;
将恐歇者,是神不再得一,已不能成其为神。人既无神更可以想像,那必然是糊糊涂涂,知觉全无,如长眠不起永远歇息一般;
将恐竭者,是谷不再得一,已不能成其为谷,人既无谷来生气,自然也可以想像,那必然是百官不能司其职,四体不能得其养,病患立至,而随之即为命衰气竭了;
将恐灭者,是精不再得一,已不能成其为精,人既无精之生,后果那就更可怕,不仅性命不保,而且传续中断,就连宗族都将毁灭了;
将恐蹶者,是真意不再得一,已不能成其为真意,人既无真意那就连本根基础都动摇了,建立其上的生命不倒蹶,是不可能的。
以上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道物与人的魂魄神气精意的关系,自它们因一而有之后,便一时一刻都离不了,一旦离开一就不成其为魂魄神气精意,此六者无一即不能为人,就都将置生命于灭亡之境地。
因此,这六者之实质也就是一,具体地说是一在人身中的外在表现。
3、第三段,贵贱、高下关系。
归纳、总结一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虽贱、虽下,然而却是基、是本,无之则不能成贵、成高,是不可或缺的。
因何谓一为贱?因道物为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物以稀为贵”,此物太多,故为贱;
因何谓一为下?因道生万物,宇宙一切无不自道而出,是所有物的生成之本;又因道居善地,处众人之所恶,故为下。
那么,何谓贵,何谓高?凡是自一而生之物,越向上便越可称之为贵,为高。以人身而论,人的骨肉毛发、五脏六腑液血都可称之贵与高;人身中的魂魄神气精意,也可称之为贵与高,因为他们也都是自一即道而生成的。
作者为了进一步说明道与此六者的关系,引用贵贱、高下两句格言。
贵必以贱为本者,是说魂魄神气精意六者,为贵;道物为贱。魂魄六者所以为贵,是因为道物这个贱才成其贵,无道物之贱,也便无魂魄六者之贵。
高必以下为基者,是说魂魄神气精意六者,为高;道物为下。魂魄六者所以为高,是因为道物这个下才成其为高,无道物之下,也便无魂魄六者之高。
作者除以哲理名言来明其理外,还举出下述世事实例予以说明。
(1)侯王自谓孤、寡、不毂。侯王,人世君主之称;孤者,童年丧父无母;寡者,中年失偶;不毂者,恐为不谷之误,即老年无俸禄衣食之养。此三者皆人之凄苦 无依状,为众所不欲者。人君为何以此三者自称?其大致意思是说,作为人君实在是苦,无亲无友,无依无靠,就连衣食自己都不能保证,还必须靠百姓供给,一旦 失去百姓我也只有死路一条了。故此自谓孤、寡、不毂。其实并非侯王自谦,而是道出一个道理,即侯王为贵,但是决不能离开百姓这个贱,没有百姓的贱作为根 本,那他也就成不了侯王了。所以,作者反问道:这不也是以贱为本的例子吗?
(2)致数车无车。在古代,车极少,非巨富豪族、帝王将相之家没有,故为极其贵显的象征。然而,致数车,致,同前,为到、直到义;数,多,许多义。即是待 到了有许多车的时侯,以往车的那种象征极其高贵的光彩就没有了,故此曰之为“无车”。无车,是没有先前车的高贵光彩。就是说,高贵者多了就变为贱为下,就 不高贵了。因为过去无车者也都有了车,所以,有车便成了贱和下。而在此贱下的基础上,又将有新的贵和高的出现。这就是高必以下为基,基础有了高也就有了, 基础没有了高也就没有了。
(3)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碌碌,玉的晶莹娇美貌;落落,石的粗糙坚硬状。玉从石中出,无石就不会有玉。玉为贵为高,石为贱为下。与车之理相同,我们 也不愿意让晶莹娇美的宝玉,像粗糙坚硬的石头那样满山遍野,到处都是,那时玉就变成了贱下而不高贵了。因为高失去了下这个基础,贵失去了贱这个根本。
用三个高下、贵贱实例,来加强对一与魂魄六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附言
1、天地等六者,后世注家多以身外言,而非身内,略列其非如次:
(1)身外的天和地虽自道物而生,也必有道物才会存在,但终究不能象生命体那样有灵明觉知,更无魂魄神气,所以生之后没有以一补充之必要。什么是天得一以 清?什么是地得一以宁?难道刮风下雨是天没有得一吗?地震火山爆发是地没有得一吗?恐怕与得不得一很难联系在一起。
(2)神得一以灵,其神如为身外之神,那就更荒唐了。假如真有身外之神的存在,为何得一才灵,不得一就不灵呢?那还能称其为神吗?
(3)至于谷,也难以使人明白。峡谷怎么得一,又怎么盈,盈什么?一笔糊涂帐,搞不清楚。单言盈什么吧,是空气,还是水?是石头,还是山木?大概没有人能 够指明。如果说是水的话,那也决不会谈到盈这个字眼,其实只不过一条潺潺细流而已,与盈简直相差太远。如盈者为水气,似乎近理。然而自然知识告诉我们,那 只不过是因为阳光照射谷中水气受热的结果,是物理现象,能说水受热就是得一吗?
等等,只要稍加思考,便会发现,以身外言此六者,无一能符合情理。
2、本章第二段,“侯王无以贵高”,其贵高二字,恐有误,宜为“无以正”,与第一段“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相照应为是。因与句意影响不大,故仍如旧,未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十六
气与中国人
《白话老子》连载第10期:【载营魄抱一】章
金蘭觀修真講義 —— 修真圖注釋
生命之道如何才得以久立?
古籍经典中关于魂魄的记载|古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七年|人身通考·神|论述(李仁贵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