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解
《老子》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解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太上,下知有之;      最上等之治百姓只知其事不知其因;
其次,亲之誉之;      次于上等者怀德施仁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再次者礼仪以规刑令以威;
其次,侮之。             最下者智巧欺民奸邪侮众。
信不足焉,                上无诚信于下,
有不信焉。                下亦必无诚信于上。
犹兮其贵言,             令不轻发出必谨慎再三,
功成事遂,                当大功告成事业已就时,
百姓皆谓我自然。     百姓都说天然自成本来如此。


内容浅说
本章以治世喻比治身。治世治身本自一理,都必须取信于民。民安则国自治,民富则国自强。如无信于民,视民为草芥,掠夺之,欺压之,侮辱之,杀戮之,其结果不上下欺诈、暴乱四起、民困国弱未之有。治之者如能以真心真意对待百姓,不扰民,不劳民,不伤民,使民受大恩而不觉,得巨利而不知,悠哉游哉,如入自在之天,那便是真治,是太上之治了。治身如此,自然也能必获全功。
全章九言,前四言为治之等次差别,为第一部分;后五言,治之道,结论,为第二部分。


注释秘解
1、第一部分,治之四等次。
太上,其义有三:一为圣人,凡圣或仙圣;二为上古之世;三为最上、最高、最好。本文取最上义,原因是直截了当,因为上三义其实其中都含有最上、最好之义。下知有之,下,指百姓、民众,为道则喻比精气;知有之,只知治者其人,其他诸如原因功过、事迹过程之类一概不知。极言上不扰下,无为自然,使民陶然自乐、无虑无忧。
这是最上等者之治了。
次下一等者,亲近之,奖誉之,虽仍属于诚信于民,但已非无为自然,已经有了扰民的有为之迹了,故不及上等者之治。
再次下一等者,以礼仪约束之,以政令刑法制御之,使民畏惧而驯服。此已落于“信不足”之列,非但无信于民,而且还扰民、劳民,距无为自然境界远了。故而治之结果,民虽暂时畏之,但终不能服,争斗无已,民益困疲,国愈穷弱而终不能治了。
最下者,智巧奸邪之辈,欺民侮民,伤民害民,掠掳无休,搅扰不止,于民绝无诚信可言,故其民衰微,国亦不能久,必亡无疑。
后二者,俱属无诚信于民之类,其终都将落于国将不治的下场。
诚信是什么?诚心诚意、真心真意之谓。有一心无二念,纯粹不杂即是诚,心意之真即是信;三心二意,念虑染杂即是邪,心意不真即是妄。诚信、邪妄,相去不远,古云:“克念作圣,罔念作狂”,为圣为狂,只在一念之间。
道以国喻身,以君喻神,以民喻精气,信则为真意。最上等之治身,本自上德之体,道充德备,圆满无缺,故心诚意笃,清净自然,纯任无为,不治而自治,不化而自化。至功成事遂,只知有其治之事,而不知有其治之迹,自自然然,无为而无不为之果。
次一等之治身,本自下德之体,先天已亏,神气多耗,故必须惜精惜气,爱护有加,亲之誉之,虽用有为,然亦同于无为。待到精气壮旺,补回已缺,一同于上等之修,亦可得圆满之果。世人大多循此途而进。
再次等之治身,弃诚信而用邪妄,先天既亏,又加以有为,千百安排,积之少而耗之多,终则身不能治,空费时日而已。
最下等之治身,更无诚信可言,全凭私心曲意,歪门邪法,常行有为,以强取强夺为能事,持盈不已,揣锐不休,虽一时似乎奏效,而终必邪火焚身,故千修千败,百无一成。
以上言四等治世,亦喻比四等治身:(1)全用无为,最上等之治;(2)无为中偶行有为,有为如同无为,次上等之治;(3)无为少,有为多,又次等之治;(4)全用有为,且尽露有为之象,最次等之治。


这里的四治,实际又是对人身从幼到老生命状态的描述:太上,指出生前后,那时道充德厚,意识朦胧刚刚出露,故曰“下知有之”,下知,无意识低等不自觉之知,完全任其无为自化;次一等者,青少之际,后天知觉意识渐全,有了善恶、是非分辨,故曰“亲之誉之”,其时仍以无为为主;又次一等者,壮成年之时,身中道物大耗,以至于入不敷出,故曰“畏之”,丧失之快令人恐惧;最下者为老年,道物甚少,勉强维持度日,常常疾苦不堪,故曰“侮之”,下“信不足”即是指此。


2、第二部分,治之之道。
信不足焉,诚信少,不多。诚信者,道谓真意。真意不足,则为妄念。为道过程,始终不离真意作用,失去真意,念虑夹杂则不能为道,为何?因为民不听命。念虑夹杂属于后天识神用事,对精气没有任何作用,二者不类,故又谓“有不信焉”。而真意则不同,真意即元神,属于先天,二者同类。最先之时,二者本就一体,自有生之初上下分离,虽相亲相恋,然而不能常聚。所以,无信者即是妄念,有信者即是真意。为道若无真意,则必汞走铅飞,精气无依而耗损,更将以何去为道?
诚信、真意乃先天之道,乃治世、治身之根本。
犹兮其贵言,犹兮,犹豫、游移之状。前有“犹兮,若畏四邻”句,言为道者宜保持虚无的先天境界。此亦有保持虚无之境义,而又有迟疑再三、特别谨慎义;贵言,令不轻出,言不轻发,令不得不出时出之,言不得不发时发之。而最好是闭门塞兑,不言语,不视不闻,不思不虑。能如此,为世则无为自然,民可不劳而得利;为道则无为自然,精气不耗而得养。


诚信、真意,能持之始终,则民可不劳,民心必向,愈积愈多,团结不散,故国可治身亦可修。此皆无为自然之功,不闻厮杀鼓鸣,不见战火硝烟,不为而治,自然而成,故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成之迹,无谁能知,无谁可见,人竟以为天然自成,本来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河上公注淳風第十七
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道德经》第十七章 贵言
【老子道德经】淳风17
《道德经》讲义(第七讲)
第十七章 功成身遂 太上,不知有之(诸家皆作“下知有之”,然与经意不合,此传写之误也);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犹兮句言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