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十)

十二、法律

1.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先实行仁义然后才用法令,先进行教化然后才用刑法,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先后次序。

2.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反己自正也。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责于下;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戒(戒作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矣。(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检戒:当作“检式”。法式;法度。

【白话】法令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地下生出来,而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又反过来约束人们端正自己。果真通达了根本,就不会在枝末细节上犯错误;掌握了纲要,就不会被疑难所困惑;人君自己能做到,也不会去指责别人没做到;自己做不到,更不会要求臣民要做到;所禁止百姓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因此人君制定法令,自己先要做出守法的模范,而法律、禁令都能在领导者本身率先实践,那么,政令必然能在民间畅行无阻。

3.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有官君子,大夫以上也。叹而戒之,使敬所司。慎出令,从政之本也。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二三其令,乱之道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卷二 尚书)

【注释】钦乃攸司:恭敬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钦,恭敬。乃,你们。攸,所。司,主管、执掌。 怀:归向;归服。

【白话】周成王说,凡我的各级官长要恭敬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能朝令夕改。要用公正的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人民就会信任归服。

4.    《书》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不经:不合常法。

【白话】《尚书》说:“与其妄杀无辜,宁可犯不依常法的过错。”也就是说,处理案件要体现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狱。

5.    子曰:“听讼吾犹人。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卷九 论语)

【注释】听讼:审理诉讼;审案。

【白话】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跟别人的方式差不多。但我一定尽力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好。”

 

十三、慎武

6.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圣人用兵的原则,是为了利益万物,而不是残害于万物;是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而不是用来危害他国的生存。……所以说,爱好战争的必将走向灭亡,疏忽备战的必有危机。

7.    兵者存亡之机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用兵是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关键,一旦阵亡就不可能再复活。所以说,天下难事在于用

8.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逢乱,乃用之以自守也。(dàn)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胜而不美。虽得胜不以为利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美得胜者,是为乐杀人也。( )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上左,左生位。凶事上右。阴道杀也。偏将军处左,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上将军处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以其主杀也。言以丧礼处之。丧礼上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惔:通“憺”。恬静;淡泊。

【白话】凡兵戈甲冑之类,都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器物。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以清静淡泊为上策,不以骄傲贪欲的心态,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感到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若是喜欢杀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志愿。吉庆事以左边为贵,凶丧事以右方为贵。不主攻的偏将军站在兵车左边,主攻的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明出兵打仗是按丧礼仪式来排列。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看待;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置有关善后事宜。所以君子崇尚以德服人、以道化人,绝不轻易发动战事。

9.    之所处,荆棘生焉。农事废,田不修。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师:军旅,军队。

【白话】军队所到的地方,民生凋敝、田地荒芜且荆棘丛生。所以大战过后,杀伤和气,上天用恶劣的天气来回应,必有荒年。

10.  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卷三十七 尉(liáo)子)

【白话】十万人的军队一出动,每天耗费千金。所以百战百胜,不算最好的胜利;不战而胜,才是最好的胜利。

11.  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拯救叛乱、讨伐暴君称为义兵,用兵坚持正义可称王敌军攻打我方不得已而起兵应敌的称为应兵因保卫国家的精神必能战胜为小事争强斗狠压制不住愤怒的称为忿兵因愤怒而失去理智必会战败贪图人民的土地、财宝称为贪兵只有贪欲而没有良心必然破败自以为国势强大夸耀人口众多想在敌人面前逞威风称为骄兵因骄傲自满而轻视敌军必被消灭。这五种情况,不仅仅是人情事理,也是天道的法则

12.  故兵者国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将不可不审察也。(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置:任命;任。

【白话】出师用兵为国家的大事,也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而国运、人命全系在将帅身上。所以先王(指文王)特别重视,在任命将帅时,不能不加以审慎考察。

 

十四、将兵

13.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卷三十三 孙子)

【白话】对待士兵就像对待婴儿那样关怀照顾,那么士兵就能与将帅共赴险境;对待士兵就像对待心爱的儿子那样尽心爱护,那么士兵就能与将帅生死与共。

 

伍、敬慎

一、微渐

14.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卷一 周易)

【注释】庆:福泽。

【白话】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泽;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祸殃。

15.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卷一 周易)

【白话】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树立名声;恶行不积累也不足以身败名裂。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的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所以日积月累,恶行积累到不可掩盖的程度,罪责大到无法解脱的地步。

16.  ( )十围之木,始生而如(niè),足可搔而绝,手可(zhuó)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lóng)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櫱:树木砍去后重生的枝条。亦泛指物始生。 砻:磨。 砥砺: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砺,质地较粗的磨刀石

【白话】十围粗的树,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断,用手一提就可以拔出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见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殆尽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好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坏处,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

17.  傲不可长,欲不可(zòng),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也。(卷七 礼记)

【注释】从:“纵”的古字。放纵。

【白话】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过于自满,享乐不可没有节制。

18.  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cáng)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卷十八 汉书六)

【注释】盖:发语词,提起下文,无义。 :“的古字聪明智慧。 臧:“藏”的古字。隐藏。

【白话】见识高明的人在事情还未萌生前就能预见,有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形成前就能避开;祸患大多藏在隐密细微之处,而在人们疏忽时发生。

19.  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意谓,就办事方面,无论大小,目标要远大,办法要周详,又要预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远大的志向、长久的规划,否则忧患就在眼前。

20.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卷一 周易)

【注释】苞桑:桑树的根。

【白话】孔子说:“凡是招致危险的人,都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上;灭亡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国家可以长存;败乱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已经治理稳定。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自身则可常安而国家可以永保。”《易经》上说:“心中时时警惕着,将灭亡了!将灭亡了!天下的治安,就像系在坚固的桑树根上一样安稳。”

21.  祸兮福之所倚,倚,因,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福兮祸之所伏,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无知其穷极时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灾祸啊,福气倚靠在旁;福气啊,灾祸潜伏在它之中,谁能知道它们转化的微妙呢?意谓人遭祸能反躬自省,断恶修善,则祸去福来;人得福却骄奢淫逸,则福去祸来。

22.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jiāo)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 )独突薪可以除害哉?……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注释】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头烂额,反为上客:典故出自班固《汉书?霍光传》。有客人看见主人家烟囱是直的,灶旁又堆放木柴,好心劝告主人将烟囱改建成弯的,并将木柴搬走,以免发生火灾。主人不听劝告,后来果然失火,幸好邻里将火势扑灭。主人为了答谢邻家,便设宴款待救火的人,却将提出建议的客人给遗忘了。

【白话】“教人改弯烟囱、移开柴草的,却不认为有恩泽;帮助救人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贵客。”这是痛感失火人家的本末倒置,哪里仅仅是指改灶移柴可以免除灾祸的这件事情呢?……后世的人大多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做得不够,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谋臣们很少受到奖励,而斗士常常受到尊崇。

23.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人为戏弄,则丧其德矣;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矣。(卷二 尚书)

【白话】不尊重他人随意轻慢戏弄就会丧失做人应有的道德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于不能自拔就会丧失自己原有的志向。

24.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卷十一 史记上)

【注释】御:使用;应用。

【白话】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时,箕子感叹说:“纣王既然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然用宝玉做杯,制造了玉杯,必然还会渴望得到远方的奇珍异物以供自己享用,车马、宫室逐渐奢侈华丽,从此开始,国家将无法振作、挽救了。”

25.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处谦虚也。故能成其大。天下共归之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图谋难事要趁容易的时候下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做起。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入手;天下的大事,必从小事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只是踏踏实实从小地方做起,最终能成就大事。

26.  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chán)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卷三十四 鹖冠子)

【注释】镵:刺;锥。

【白话】庞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魏文侯曾问过扁鹊吗?魏文侯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是最差的。魏文侯说:为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看病人的神色,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家门。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发作时,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巷子。而我治病,用扎针来疏通血脉、下有副作用的汤药、动手术来救治病人,因此我的名声响遍诸侯。

 

二、风俗

27.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卷十五 汉书三)

【注释】靡:无,没有。

【白话】众贤臣在朝廷内能和睦相处,那么朝廷外的万事万物也能和谐共荣。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平安宁的。

28.  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有罪恶者无(jiǎo)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徼:通“侥”。 请谒:请求;干求。

【白话】内心肃然恭敬,谨慎地修养德行。有罪恶的人不会心存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担忧恐惧,想靠关系走后门的人无处可行,想送礼贿赂的也没有作用,这样民心也就平和无怨了,这就是“正俗”。

29.  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唯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无事: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

【白话】君主和群臣亲近并且遵守礼法,百官和睦而不随便附和,互相谦让而不争名邀功,勤劳于国事而没有怨言,没有变故时,坚守自己的职事,这就是国家安定太平的气象。

30.  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进:进仕;出仕。

【白话】古时候出仕做官,靠的是修养德行和改造命运现在做官,靠的是贿赂和势力来取得功名富贵。

31.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卷一 周易)

【注释】诲:引诱;诱使。

【白话】处上位的人轻慢疏忽在下位的人暴虐凶残盗寇就计划要攻打了。财物不妥当收藏,就会引人偷盗;容貌打扮太过妖艳,就会引人淫乱。

32.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善作喜)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堕下有于字)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遂事:往事;已经完成的事。 :时间;光阴。

【白话】人的过失在于为死亡悲伤却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常对过去的事情后悔却不慎重考虑将来。总是常说“既然已经如此”,又喜欢争辩过去的往事,荒废于今日,更懈怠于将来的时光,就这样一直到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群书治要360》肆 为政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三)
50句国学金句必备(精华)
《易经》第二十三卦山地剥—顺势而止
兵书 文字版
【注释译类】汉书新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