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暨阳乡土建筑遗珠重焕光彩 提升地域文化底蕴和内涵
在江阴这座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里,一些风情依存、特色鲜明的乡土建筑如遗珠般散落在城乡各地。江阴各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自觉对本地的水乡老街、名人故居、苏南民居等乡土建筑加以保护、修复,在挖掘和传承历史的同时,提升地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如今,这批年代悠远的乡土建筑已成为江阴的文化遗存。  4月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通过了国内首个关于保护乡土建筑的《无锡倡议》,为中国乡土建筑保护确立了原则与方向。江阴以此为契机,对斑驳木门掩隐下的江南小院、古色古香招牌后的水乡老街、唉乃桨声里的枕河人家、脉脉文香中的名人故居等一幅幅淡雅写意的“江南水墨画”进行修复。  在古镇长泾,“青青石板街,古宅溢书香”,一条泾水河将3000年的河的南岸和北岸分割得清清楚楚,两边的百姓依然靠着千年流淌的河水,生生不息地生活在古宅里。这里保存着江阴目前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长80厘米、宽30厘米的石条一字排开。走在上面,不经意就会想到微雨中那个摇曳着丁香气息的江南少女。石条的下面是老街的排水沟,老街的每块石条都有模糊的编号。街上的不少民居多为明清时修复过的建筑,它们或临水傍桥、飞檐翘角,或半枕河水、木桩支撑,悬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活像南方的“吊脚楼”。这里还有矗立在汪家弄口的汪家石牌坊,牌坊是乾隆庚辰年间的恩科举人汪瞻屺为纪念婶婶而建。原先为四柱三门三层牌楼式,宽5米,高6米,如今只剩一层,但保存完好。  在江阴的塘头桥,踏着石板往东走上5分钟再右拐,就能看见一座大宅――进士第。宅院最早的主人薛淇是清朝的七省粮食大臣,相传林则徐是其门生,也算是一方大员。进士第的老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房内青砖铺就的地面依旧。院内的天井是整个进士第的中心。青苔、蛛网和已褪色的滴水檐令这方小小的庭院显得异常静谧。青色掩映中,一座高大的牌坊静静地矗立着,其上刻有“竹苞崇茂”四字。在古代,只有中了进士的人家才能竖起这样的牌坊。薛淇的玄孙薛若愚仍住在这座老宅里,如今虽然垂垂老矣,可他还坚守着祖上的这份产业。进士第原有5行35间房,如今还剩下16间。老房子有好几处的木料较新,都是薛若愚自己精心修补。闲来无事的时候,薛若愚一个人静静看着雕花梁上的云纹。“在这里住了70多年,这宅子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刻在我心里,”薛若愚说。祖上传下来的老家具,他也一件都不舍得丢,更不许小辈碰。曾有人想高价收购这批老家具,但他坚持不卖。  顾山老街的街巷布局、建筑形式呈现出了苏南民居的传统风格。整个老街成“鱼骨架”状,纵向主街道像鱼的脊柱,宽窄不一的横向巷弄为鱼边刺。横向的毛弄十分狭小,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仅容一两个人行走。这条弄堂曾是过去顾山集场时最热闹的场所,当地流传着“挤断毛家弄”的说法。建造在潺潺流水旁的街边民居令人倾倒。老街上的民居多为单开门,一般为两层,均为砖木结构。有些屋顶的瓦片已少了一半,破败的灰墙露出红色的砖头,被雨水冲刷过的残剩对联依稀还能辨出文字。尽管眼前的景物有些暗淡,但老街居民的生活还是透出勃勃生气。立于老街的中心,俨然可见风俗如画:饭馆里的书记员仔细翻着账本,理发师在玻璃后面妙手裁剪出风韵,戏院里刚煮好的茶水热气翻滚,一切活色生香,历历在目。百年沧桑的积淀终究有其魂魄所在。顾山老街仍洋溢着多姿多彩的市井民俗风情。老街的店铺多“倚老卖老”:旧时的戏台成了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老人们喝茶、聊天、听书,日子过得逍遥惬意;“迎男送女美衣容,量体裁衣万客心”,门上的对联几十年未变,裁缝师傅却从窈窕少女变为半老徐娘……  散落江阴乡间的名人故居,凸显出江阴深厚的文化底蕴;林立古街的店铺老宅,折射出曾经的热闹繁华;年代不一的古祠堂,清晰记录着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历细节……综观江阴乡土建筑,虽然大部分不过近百年历史,保留下来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文脉。  (宋超、江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浙江民居:民居的地域文化特点
古朴宁静,士和民顺,浸润深厚文化底蕴的边陲小镇——和顺古镇
《浓浓乡土情》教学设计
台州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策略探析
李先逵:关于中国民居建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下)
妙艳文谭 | 印象里的村落(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