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苏东坡的诗赋游羊城


大文豪苏东坡,虽然没到过车陂,但因为晴川苏公祠相传为纪念苏轼之孙宋太尉苏绍箕(苏轼次子苏迨之子)而建,苏东坡已然成为车陂的一个响亮文化符号。而苏东坡,曾经在广州的六榕寺、南海神庙、白云山、龙门等留下了足迹与诗赋。因此,作为车陂人,不妨到苏东坡曾经走过的广州这些地方,看看一代文豪的文化气质与飞扬文采。



文豪小档案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四川眉山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广东惠州,途经广州。元符三年(1100年),他在海南儋州获赦,也途经广州。其间曾先后探访羊城的南海神庙、白云山、净慧寺(六榕寺前身)等胜迹,各处皆留下他的题咏或手迹,留给了广州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足迹
南海浴日亭
诗因亭作,亭因诗闻

广州黄埔南海神庙西侧百余步外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唐宋时这里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是观赏海景的最佳位置,因此自唐代起岗上就建有观海小亭。每当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一轮红日从海里冉冉升起之际,景象极为壮观。这里一带古时称扶胥,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首景“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历代都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览南海神庙后登亭抒怀,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及其书迹。其中最著名的莫过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题的《南海浴日亭》一诗了。

▲现存的浴日亭于1986年重修,亭呈八角形,两层飞檐。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途经广州,慕名前往南海神庙,留宿海光寺。第二天清晨,当在海光寺主持的陪同下,登上章丘观海小亭,他惊叹大海之壮阔,天地之浩茫,触景生情,感怀身世,便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闻。后有风雅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章丘观海小亭的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苏诗一出,和者甚众,使“浴日亭”名声鹊起,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了南海神庙的一大胜景和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处。此后,慕名而来观赏的文人,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闻。

现存的浴日亭于1986年重修,参观“浴日亭”要经过不少的石阶,石阶处立有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8月立的石碑,上面刻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浴日亭”。亭呈八角形,两层飞檐,苏东坡与陈献章的两尊大诗碑背靠着背矗立亭中,石碑四周都以厚厚的玻璃和木栏栅围着,尤其是苏东坡的那块诗歌碑,字迹有很多都已经模糊不清。诗碑旁还立有一个“南海浴日亭”石碑,详细介绍了浴日亭与苏东坡的因缘际会。

浴日亭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比南海神庙其他地方的热闹,浴日亭显得就冷清多了。在记者游览浴日亭的近一个小时,并没见到什么游人。而且,今天的浴日亭,也已经距珠江数百米之遥,浩茫的珠江水,被重重叠叠的树木和楼房阻挡,诗意已经荡然无存,甚觉遗憾。

足迹
白云山蒲涧寺
寺消失,诗传诵

在白云山上,过广州碑林牌坊,拾阶而上,只见中间有一壁巨大浮雕《白云山历史人物浮雕》,上面刻着19位与白云山有关的仙凡人物形象,其中就有一个是苏东坡的浮雕。浮雕里的苏东坡,戴着学士帽,穿着宽大的袍子,手里还提着一小篮荔枝,让人不禁想起他写的那两句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浮雕里的苏东坡,手提一小篮荔枝。

苏东坡与白云山有着不解之缘,只因他谪迁惠州时,途经羊城曾游览过白云山蒲涧寺时题诗并留下墨宝,后人还在山上建苏公祠。晚清张维屏等建的云山山馆有三贤祠,亦祀苏轼。广州地方志办公室编的《广州山水》一书对苏东坡与蒲涧寺的渊源有详细的描述。


蒲涧寺是白云山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位于原蒲涧上游,相传建于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据说寺前为仙医郑安期炼丹处,气势磅礴,风景绝佳,一帘涧水激喘如百尺飞流,二壁怪石嶙峋似两幅巨画,伴随着无数挺拔树、满山含笑花,令游人如入仙境。著名学士苏东坡谪居岭南时,曾游蒲涧寺,与住持德信和尚同赏佳景,相谈甚欢,乘兴题“餐蒲”二字,后刻于岩壁之上,可惜今已难觅。

苏东坡又作诗两首,一首为《赠蒲涧长老》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竹后不闻鸦。圣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舫寄一车。”

这首诗中,“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竹后不闻鸦”,写得非常有意思。“燕坐林间时有虎”是说,闲坐林间可以看到有老虎,点名白云山的环境非常生态非常原始;而“高眠竹后不闻鸦”则是说,在竹林里打盹却听不到乌鸦的叫声,广州没有乌鸦,是因天气太热,这说明苏东坡对广州的自然环境观察得非常细致生动。


▲白云山美景。(网络图)

可惜,《赠蒲涧长老》这首诗知之者不多,不过,另一首《题广州蒲涧寺》却传颂甚广。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在《题广州蒲涧寺》里,苏东坡描述了蒲涧寺古木荫森、飞涛百尺,原是仙医郑安期采药处,传说秦始皇曾派人到白云山嘱郑安期采摘九节菖蒲以作长生不老之药。苏诗记下了这段史实,讽刺了秦皇的愚蠢。而白云山的蒲涧寺更因他的这首题诗而历代扬名。这首诗,曾被人们镌刻于石碑竖于蒲涧寺旁。


明代时,蒲涧寺门额为知名学士何吾驺所题,文士刘介龄仿苏东坡笔迹,书苏东坡题蒲涧寺诗隽刻于石上。后来,蒲涧寺年久失修废圮。明代末年,人们又在那附近建了一座濂泉寺。有趣的是,苏东坡的《题广州蒲涧寺》诗碑被移到濂泉寺山门左侧。蒲涧寺曾建有纪念苏东坡的苏公祠。而今古刹、飞瀑、诗碑都已不复存在。


不过,如今在广州碑林以室内置碑为主的南雅堂里,还刻有苏东坡题广州《蒲涧寺》的碑刻,这碑由梁锦英所书。看碑文,寻古迹,也不失为后人留下了品味大文豪苏东坡的一个文化平台。

▲广州碑林以室内置碑为主的南雅堂里,还刻有苏东坡题广州《蒲涧寺》的碑刻。

足迹
广州六榕寺
六榕无树记东坡

▲六榕寺得名因苏东坡题字。(网络图)

宋朝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被贬海南奉诏北归,途经广州,慕名到净慧寺内—游。净慧寺主持道琮久仰苏轼大名,乃抓住这个机会,向苏东坡求宝,以作纪念。苏东坡见庭院中有六株榕树,苍翠茂盛,婆娑如盖,生机盎然,便写下“六榕”二字。字为楷书,厚重雍容,潇洒遒劲。落款为“眉山苏轼题并书”。既曰“题”,又曰“书”,东坡解释说:就算是给小亭做个匾吧。道琮大喜过望,谢过东坡,即令人拿去做匾,悬于小亭之上。自此,苏轼所书“六榕”手迹,成为该寺的一件重要文物。至清光绪元年(1875),寺塔修葺,巡抚张兆栋见东坡墨宝,甚觉可贵,乃拓字制匾,悬于寺前,正式改名为“六榕寺”,并沿袭至今。苏东坡留墨宝的这个故事,在《广州故事》一书中评论家江励夫先生写的《苏东坡题“六榕”》一文有详细的解读。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的对联生动地记下了六榕寺与苏东坡的一段因缘。

六榕寺之名因苏东坡而来,苏东坡的题匾,现也仍悬于六榕寺内的花塔前。而在1982年重修六榕寺时,还把苏东坡的“六榕”两字制成匾额,挂在寺庙的山门之上。东坡的题字使六榕寺的知名度大增。不但六榕寺以题字而得名,到后来,连六榕寺所在的街道,也改名为六榕路了。可惜的是,寺内的六株榕树,竟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消失了。为了纪念苏轼与六榕寺的渊源,后人还在寺内补植榕树,并筑建了一座亭子,名曰“补榕亭”。至今,寺门两边有幅“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的对联,便生动地记下了六榕寺与苏东坡的这一段因缘。

▲“补榕亭”,后人为纪念苏轼与六榕寺的渊源而建

另外,离补榕亭不远处,还有一个小馆,馆门有幅对联:鸟语花香会心即道,行云塔影触目皆禅;横批:圆通。馆内有一白色玉石所铸的苏东坡塑像,站在一刻有“六榕”二字的褐红石基上,而东坡则头戴竹笠、脚踏木屐,衣袂飘然。馆内很安静,不时见有僧人路过东坡像面前时,恭敬地单掌为礼,可见东坡在后世人,尤其在六榕寺出家人心中的分量。

▲圆通馆门对联曰:鸟语花香会心即道,行云塔影触目皆禅。

足迹
“石门返照”
赋诗题壁留石门

“石门返照”曾名列羊城八景,宋代时,石门在距广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如今的“石门返照”在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当时这里称石门镇,宽阔的江水从远处奔来,江岸群山相拥,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

石门返照

入选宋代、元代和清代八景

今天位置:广州北江支流小北江上,离市区约15公里。

  入选原因:明代以前,这里是南北交通要冲。因为小北江有一段河道要横穿过一列岩石山岭,两面高岗对峙,夹对如门,故名“石门”。宋代石门前后水道开阔,仅石门狭窄,一过石门,江面开阔,水色天光,夕阳斜照,金光点点。

  现在状况:明代以后河道淤塞,美景失色。(图自羊晚)


石门美景自宋代以来,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前去游览观赏,这当中包括我国一代文豪苏东坡。据《羊城风物》记载,相传宋元符三年(1100年),63岁的苏东坡由海南前往永州(今湖南零陵),途经广州,游石门北面灵峰山(即现在金沙度假村山边的小山)。当时山在江中,山上有一座小寺名普陀院,风景仿佛江苏金山寺的缩微,苏东坡曾畅游过金山寺,因此地与金山寺风景相似,他感觉自己好像来过,因而赋诗题壁——

“灵峰山上普陀院,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在这首题壁诗中,暮年东坡以和尚“德云”自况。普陀院由于东坡题诗而香火大盛,扩建为寺。后为清代战火所毁,今已湮没无存。但东坡诗碑却于上世纪50年代末被发现,今由广州文物部门保存。这也是大诗人苏东坡与羊城的一段佳话。他在诗中以“德云”和尚自况,德云原是印度佛经中的高僧,妙高台原在金山寺,这些都不过是苏东坡的比拟之词,诗人要表达的也许是对岁月流逝的不胜唏嘘。

足迹
宋代羊城八景
苏东坡所钟情

根据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与乾隆年间修纂的《广州府志》记载,宋代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而苏东坡的诗文,不仅吟咏了宋代羊城八景中的“扶胥浴日”、“蒲涧濂泉”、石门返照,还吟咏过“珠江秋月”,羊城八景中就占了四景,由此可见苏东坡非常钟情宋代羊城八景。

蒲涧濂泉

入选宋代、元代和清代八景

今天位置:白云山滴水岩景区。

  入选原因:蒲涧是白云山中一条南流山涧,因涧中长有九节菖蒲草,故名。这里峡谷错落,林木阴翳,泉眼众多。蒲涧有高崖滴水,下有泉水出露,称为濂泉。

  现在状况:林木仍茂密,但泉源大减,景色无奇。(图自羊晚)

“珠江秋月”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当年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着灵秀无比的小岛“海珠”。古书说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时珠江称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南宋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仍宽达千米。夜幕降临,伫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洒,是为“珠江秋月”。苏东坡曾有《游海珠寺》诗——

“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一枕黑酣余。蒲涧疏钟晓,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珠石已被长埋地下。

珠江夜月

入选宋代和清代八景,宋称珠江秋色

今天位置:指石门至黄埔的珠江河面。

  入选原因:当年的珠江,水色清澈,浩渺开阔,礁石沉浮波面,生趣盎然。到了秋天,更有清新旷野之美。(图自羊晚)

作家简介:潘小娴,作家,现已出版《美人香里说宋词》、《村上春树的三张面孔》、《闲敲棋子落灯花》、《最美的游戏》、《钢琴美韵》、《钢琴的故事》、《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文图丨信息时报记者 潘小娴(除署名外)

来源:信息时报编辑丨橙子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地图之——苏东坡的羊城诗书足迹
跟着东坡去旅行:留存在东坡诗中的广州白云山蒲涧寺
广州的故事
【广东广州】羊城八景之一的白云晚望
秋日游白云山登高揽胜
微画册|《广州风华——古今羊城八景书画集》之清后期羊城八景(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