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花札记(一)

青花札记(一):“至正型青花”的提法比较科学

青花,钴蓝,淡雅色泽一直是本人最爱…… 

 

                           青花凤穿花执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凤穿花执壶,高23.5cm,口径4.7cm,足径7.3cm,腹径13cm。
    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侧安有上细下粗的长弯流,另一侧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顶盖,圆珠钮。底白釉,无款识。流绘以火云纹,柄有银锭、宝钗等纹饰,盖绘菊瓣纹。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所用青花料汁深入胎骨,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呈色纯正之作。

 


引言


    青花瓷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唐宋时期存世的青花瓷由于质粗色暗、纹饰简单,加之数量稀少,很少被关注,加之在学术界对其青花的身份还存在争议,暂无市场而言。元代是青花瓷器的成熟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一批窑址已经能生产装饰精致的青花瓷器了,元青花也因其古朴端庄的造型、清白坚实的地釉、遒劲有力的花纹深受人们喜爱,在市场上亦有不俗的表现。


    元代的青花瓷由于实物标本少,带有纪年铭的实物标本更少,因此其真面目还不能了解得相当清楚。就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元青花瓷大体可分为青花加彩时期、青白釉青花时期和至正型青花时期。

                           


过去几年里,因工作缘故,曾就青花的一些问题与几位先生交谈过,现略做摘录,陆续整理,以供博友讨论。

 

青花札记(一):“至正型青花”的提法比较科学


受访专家:周晓陆,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交谈时间:2003年8月17日下午

 


马:元代青花瓷在整个瓷器市场中处在一个较高的价位,尤其是在国外的市场更是受到推崇,对此您怎么看呢?


周:元代青花受到全世界的追捧是有原因的,主要因为中国早期的研究跟不上,这片空白曾经是由英美等国家来替我们填补的,国外开展元青花的研究很早,影响力也便相对大些。国外对中国文物的研究里面,陶瓷器是做得最透的,他们对瓷器的理解没有在书画、青铜器领域里碰到的一些文化的障碍,因而开展得也是最全面的。


    很多精美的元青花产生于发现于阿拉伯半岛、中西亚地区(如伊斯坦布尔等城市),这是连接欧亚两大文明的地域,元青花的研究欧美人投入格外的热情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改变,随着重要的考古学遗址和窖藏的出土,随着重要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披露,元青花的研究重心已经移回元青花的原产地中国。


马:现在国内的市场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很多藏家既想涉足元青花市场,又惧于对元青花的不了解,整体处在一种观望的态度。您认为他们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目前我们对待元代青花存在一个误区,同时这也是一个学术上的突破点。我个人认为还是“至正型青花”的提法比较科学,这也符合了考古类型学的划分,时代上可以上推下延,而让这类瓷器不局限于元的立国年限中。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上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南宋末年到明初的文化背景的认识不够。南宋的灭亡最后是在东南地区,跟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大;而朱元璋占据江南、江淮以至大明开国称帝时元朝还没有最终灭亡。

    第二,关于成熟的青花瓷器产生在元代的提法——这是目前大家的共识,中间也存在着问题。青花瓷,需要的是蓝彩钴料、釉下彩、成熟的瓷器烧制技术三位一体结合产生的,而我们清楚,其中的蓝彩钴料和瓷器烧制技术和在唐宋时便趋于成熟,最早的釉下彩甚至可能在孙吴西晋时期就产生了,所以青花瓷之源流还要深入探讨。

    第三,我们对于元代青花的造型、胎质、釉质、绘画等方面可以用“分析法”研究,比如说造型是北方造型和景德镇造型的融合,底胎和釉质基于景德镇,笔墨方面受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分开研究可以使我们能从各个方面来探源。

    第四,忽视了伊斯兰文化在元青花中的影响。元代并非过去传统看法那样是一族集权统治,相反,在政治上的包容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容纳各个宗教的自由发展,市场网络交通发达、行省制度等等都体现这个朝代的强大。元代立国之前成吉思汗西扩时便对伊斯兰教采取包容的态度,元青花的外销以这个市场为主,其特质也应该契合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有尚蓝的传统,且喜欢富丽的花卉图案,不搞偶像崇拜——也就是不在任何器物上绘人物形象,在器物的造型上也多体现该区域的饮食习惯,比如大盘的造型就跟阿拉伯地区手抓饭的习俗有关等等。

 

                                 青花麟凤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麟凤纹盘,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器身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口沿上饰一圈卷草纹,里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的缠枝牡丹6朵,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一周,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为缠枝莲花6朵。全器构图严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白色为地,蓝色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进行绘制。另一种是青花为地,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托出白色的花纹。青花麟凤纹盘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表现出与白地蓝花器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此类器之传世品极罕见,凤毛麟角,世之珍品。


马:您认为有人物绘图的青花瓷器不该归到元青花的范畴吗?是否如您前面所说,将其称为至正型青花更合适?


周:我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过“元青花瓷器没有人物绘图”,争议很大。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所谓的“元青花”上面的人物图案主要是开国题材、征服匈奴的主题,这些应该是明朝建朝之初的宣传主题,不能归为元青花的范畴,比如著名的萧何月夜追韩信纹“梯形口”青花 梅 瓶 就是典型,与朱元璋用将气质相符。虽然同时期的磁州窑产品和釉里红瓷器有人物图形,但是遗址和窖藏出土的“元青花”上面没有人物图形。同时伊斯兰文化也不表现人物。所以我说用“至正型青花”来描述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更为合适。


马:如何看待元青花瓷到明永宣青花瓷二者间的过渡?


周: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之间的差别很明显,中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弱项。现在洪武晚年的青花和釉里红已经被发现,而洪武早期呢?很多人归为元青花,这是不准确的,可以归为至正型青花,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仍然有细微的发展和差异。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圆肩,敛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口沿为缠枝花,肩部为缠枝莲花,腹部通景绘缠枝牡丹,近足处为仰莲瓣纹。
    这件青花罐色调明艳,画笔流畅,每层纹饰间均用两条弦纹分割,繁而不缛,纷而不乱,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此罐造型饱满庄重,是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作品。


马:在国人对元青花的深入了解方面,您有什么希望呢?


周:对元青花的了解,我们寄希望于加深其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文献的进一步发掘(不仅仅指中国的文献,还有欧洲、西亚的文献,包括伊斯兰经典,动植物图录等)。我们还寄希望于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现元代的墓葬和窑址;在景德镇和浙江、云南等地的陶瓷遗址找到文化的堆积;将同时期的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等窑址进行研究,来找与元青花的互动影响的因素。


马:从收藏的角度,您如何看待元青花瓷器今后的市场?


周:元青花的真品在市场上将会获得很高的价位,不论大件、小件都如此。以小件为例,便比明代民窑的小件价位高很多,如果前者为数千元,后者则仅为几百元。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源实际就是元青花的小件民用瓷器,由于元代的枢府瓷多为青白瓷,不能将所有元代的大件青花瓷都归为官窑器,这一问题比明代官民窑问题复杂。


马:目前市场上赝品的充斥导致了元青花市场的极度混乱,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周:在元青花瓷的做伪上,大部分是粗劣的,少部分的高仿瓷不如明清的高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元代青花不论是从制瓷工艺还是绘工技法都显露了其粗犷和不规则的一面,比如说元青花胎内的含砂问题便是一直存在的,这些恰恰是难以仿造的。与此相反的是明清的青花,由于工艺的细化,仿造上也是穷究细节的。所以在古玩市场上行家看明清青花“打眼”是常有之事,如果是放在元青花上就显得可笑了。我还是希望收藏爱好者能够把理论掌握和实际知识很好结合,以避免不必要的吃亏上当。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补记:这番对话的内容经《艺术市场》刊载后,曾引发过《中国文物报》一场针对“元青花有无人物纹饰”的激烈讨论,在内陆尚未兴起“元青花热”的彼时,这也算是一条新闻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青花瓷器的市场调查
范勇:试论元代青花瓷的类型与分期
元青花基本知识点
元青花瓷器的官窑与民窑之争
大英博物馆藏元青花瓷器图文赏鉴(建议收藏,附底足)
元青花瓷的时代特点 中华博物 鉴藏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