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兴陶协
《宜兴紫砂》2011年第二期【总第18期】

 

编辑部
澄怀观道 不见可欲
 
  凡社会上出现一时间的“潮流”应是社会发展中的某一个“过程”。它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本质。它虽有声势,也只是某一个整体事物中很小的一个局部。
  对近期不断出现的“拍卖大好形势”,本刊无水平评价,但觉得“悠着点”为妙。这是整个社会潮流中的一个局部无法人为控制。它的结局决定于参与操作群体水准的高下与时势而定之。
  为此,本刊重新发表徐秀棠先生2003年所写的“关于紫砂理论体系的思考”一文,以使紫砂圈内圈外不要把意识全部集中到“拍卖效应”上来,紫砂有识之士应该知道“拍卖”只是紫砂作品流通中的一个小章节。它内含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变化深奥、法套莫测。有资本投入的,有搞“虚拟”经济的。我们说最最重要的是要关注紫砂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只是一时发迹,而是保住天长地久的一代一代的“饭碗头”。
所以我们还是把重点放在紫砂的学术研究上做发展紫砂本质的事。不赶潮流不盲从。“不见可欲”出自《道德经》第三章,大意是:要崇德之人而不争名,不贪宝而不窃,不显耀不生邪;排空人们投机取巧的心智,充实学问,削弱争名夺利的志向,强其身体,要是聪明的人能意识到而不去做,这就真能把事治好了。
 
 
 
 
 
 
 
 
 
 
 
 
 
 
 
 
 
 
 
 
 
 
 
 
 
 
 
我所见到的紫砂艺人追忆(二)
徐秀棠
肖坤生
  我见到肖坤生是在建国后,他经常挑了一副笋篮担,里面放了些油盐糖酱到附近村上挨家挨户叫卖,
挣小钱度日。他做过坯(花瓶为主),建国前被抽壮丁当了兵,与同道趁乱逃跑,躲在火车下面,刚巧碰上火车突然移位,压着了手臂,幸亏车轮没有转动,只伤了手臂,他爬出来后又没有立即救治,故他的肘与臂二关节是错位的,手臂有问题不能做坯。他挑担路过找家对门钱盘根家,必定进去攀谈,因为他们以前做坯时是朋友。有次因为窑户有做花瓶的订货,一时找不到人做,钱盘根就与他谈起,叫他试试,看看能否再做得起来,因他坏的是左手臂,转转盘还是可以的。开始几市花瓶做得并不太好,后来顺手后逐渐提高了,自此不做小贩,就一直做花瓶、汽锅、花盆,断断续续一直做到1955年1月紫砂合作社成立后进社做坯。他做得最多的品种是白元瓶、云肩美人瓶,还有象腿瓶。成立合作社后,任淦庭也曾刻过他制的一批各式花瓶。他的作品比起同时代做花瓶的陈福渊要低一个档次,但陈福渊做的是较小的类型,与他做的不是同一类型。
 
庄顺娣
  朱可心老艺人的夫人,一直在朱老身边做坯。1955年成立合作社时为第一批进社的社员。所做茶壶
品种单一,只做矮竹古壶。1957年由蜀山南街搬到新工场后(现紫砂厂址)好像就不大上班了。
 
倪祥林
  印象中的倪祥林,手里总喜欢提一把洋桶壶,时不时地喝喝茶。脸有些胖,行动很稳重,虽穷但很清高的感觉。他以做花货为主,鱼化龙、柿子壶等。他儿子是倪顺生,后妻是邵陆大的妹妹邵宝琴。他家曾有很多俞国良传下来的紫砂陶模。
 
邵陆大
  我家里有一把汉君茶壶,是于右任为宜兴吴德盛陶瓷公司老板吴汉文题书的茶壶,是邵陆大做的。父
亲曾作中介为吴德盛公司的后人卖出一批茗壶,包括后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邵大亨的龙头一捆竹壶。这把汉君壶就是因中介而被赠予的,后来在紫砂厂陈列室陈列过。我从小就知道邵陆大的名字,建国初期我见到邵陆大,他挑了一副盛有油盐糖酱醋的笋篮担,在蜀山附近叫卖求生。因为与钱盘根等关系特别好,他每次经过南街都要进钱家讲讲话。我常见他以竹根烟杆抽旱烟,瘦长个子,小蟹钳头胡子,人很风趣,善说笑。紫砂业稍有转机后,他又开始做茶壶。我见到他做得最多的是竹桩壶(本山绿泥),是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批社员,与沈孝鹿等做过高档工艺品竹节咖啡壶等。邵陆大的母亲后为俞国良的妻子,其做坯受俞国良的影响。
 
王熙臣
  我站在、蹲在王熙臣泥凳旁,看他做茶壶的时间非常多,年份也特别长。从1950年到合作社成立后,
这几年里他大部分时间在我家对门钱盘根家及隔壁毛国强家做坯,最多的品种是莲心壶,也做过合菱壶。这两个品种费工夫,人家很少做,物美价宜。他使用的工具不太多,但非常适用,工具到效果就出来了,做得太顺手了,光线不好也要做,晚上赶做用的是豆油灯。他的老家在苏北,每年天热天冷不能做坯时,回家去两次,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每次都是一路讨饭来回的。他人稍胖,矮个头,是个跛子,一只脚不能伸直。我曾见到他由苏北回来的情景,身后背个破被头或破■条,手提竹篮放饭碗,一根较粗的打狗棍。他回来后首先介绍的是一路走来的甜酸苦辣,但从未见他发愁动怒,一开口就笑嘻嘻,一口宜兴话,听不出有一点苏北口音,可能是从小来宜兴学徒、做客师,在宜兴的时间长的缘故。他生活非常艰苦,一个人烧行灶,一天烧一次,能省则省,从不喝开水,总是喝水罐头里的河水;人家不要的小南瓜,他拿去放点臭水,蒸个臭南瓜下饭。有一次我见他嘴里一努一努地在吃着什么,过一会又从坯架上的罐里捻了点往嘴里放,我很好奇,等他不在时前去一看,原来是个盐罐头。合作社成立时,他是第一批进社制坯的技术人员,他的工场在毛国强家第二进,我学刻字在他旁边一间,此时他已把他爱人接来蜀山,他爱人专做莲心杯。
 
王玉仙
  吴云根的夫人,受丈夫的指导,靠制坯为生,成立紫砂合作社时为第一批社员,制作品种为柿子壶、海棠壶、传炉、半瓜等。她虽小脚,但行动灵活、敏捷,颇具男士个性。
 
张苟凤
  她是李宝珍的夫人,是位非常忠厚老实的妇女,李去世后遗嘱子女不要做坯,但她还是以做坯艰难地扶养大了三个儿子。她做坯技能单一,只做传炉壶,但制作非常认真负责,成立合作社时还是第一批被吸收了进来。1957年作坊搬到新的工场后不久就不做坏了。
 
陈宝生
  陈宝生在上袁赵乾泰家学徒后与我家住同一条街。建国前紫砂业不景气时,定了亲却没钱娶亲,南街的朋友帮忙抢亲,用船到乡下女家河埠,趁女方下河淘米时,抱人抢上船摇回来。抢亲船停在南街河埠,我们一直看热闹。他是个常有创新品种出现的人,当时紫砂圈里常有寅春壶新式样,另外就是陈宝生有新的式样,如建国初期他创作的一把较大的三弯大嘴壶,盖面上加了个五角星,当时就被称为俄国壶,后来又被称为爱国壶。这把壶近年来却有人把它与新四军联系上了,认为是新四军的什么特别壶。他的作品做工比较粗糙,为1955年成立合作社时的第一批社员,1957年搬到新工场后,他发挥他的特长,做了许多紫砂品种的专用工具,如篦只、线梗等,是服务于紫砂成型的老师傅。
 
郭其麟
  扬中县人,自小就来紫砂窑场,听说他与徐耀珍是省立陶校的学生,抗战开始就回老家去了,以后做过裁缝,1958年时又回紫砂厂做坯。技艺一般,为人老实。厂里派他作半成品库坯件师傅。
 
范正根
  蜀山北厂人,他个性耿直,身体较好,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曾在蜀山山后开宕采泥。论紫砂制作水平,该排在纯根之后,成立紫砂合作社前曾与朱可心、施福生合作,为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做松鼠葡萄壶等品种。合作社成立初期,他曾做过一段时期高档产品。1958年被指派到宜兴西■紫砂厂作当家大师傅,西■紫砂厂解散后他仍回到紫砂工艺厂,工作主要是半成品验收。那时施福生负责茶壶、高档小花盆半成品库,他负责中小花盆半成品库的验收与管理工作。他关心爱护做坯工人,对工作也非常负责任。他对时政很有独到见解,尤其是在“文革”期间,评论时局一针见血,我曾有记录,特意写下了他的一些话语,可惜现在一时无法找到了。
 
吴纯耿
  亦名纯根,年龄长于顾景舟,上袁村人,身材较大,嘴边受过伤,背后有人叫他豁嘴纯根。论同时期紫砂艺人的技艺水平,他可排在施福生、沈孝鹿之后;论文化,他是除顾景舟之外最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制坯艺人。他年轻时就看《资治通鉴》等古籍,建国后也当过村干部。因为他的眼睛有病,总有方方面面的不便,在他遗存的紫砂作品中可以见到他的创作渴望,经常翻新,方货、筋囊货、花货各种品种、式样多有,但制作的工艺不太干净利落、轻脱爽朗,这多是吃了眼睛的亏。
 
陈福渊
  做花盆、花瓶的高手,尤其是方货。他是承上启下的花盆师傅,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争名夺利,带过不少有出息的徒弟,如顾绍培、周尊严、陈国良、施小马等,是紫砂业内默默无闻的有功之臣。
施福生
  他是在成立合作社时技艺水平排在七个老艺人之后的第八人,手法轻脱爽利,当时所制云龙壶使人信服。可能是因为他所处的技艺地位以及与人不争不斗的性格,他没有单独带过徒弟,“大跃进”时曾在班组坐班带教,创作品种并不太多,主要精力与贡献还是集中在整个紫砂厂的半成品质量验收上。“文革”期间,紫砂厂的制壶质量并未明显下降(“文革”期间紫砂粗制滥造的说法是后人杜撰的),与他的严格把关有关。他性格诙谐,喜与同辈人说笑,但凡紫砂厂的年轻人尤其是制坯者见到他都非常敬惧。
 
沈孝鹿
  上袁村人。1955年进厂前已接受紫砂联营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订货高档壶“陈荫干双交竹提壶”的制作任务。他有扎实的制作基本功,在上袁村曾与顾景舟上下手做过高档作品“一捺底仿鼓壶”,是七个老艺人之后与施福生平级的艺人,只是此时已丧妻,自带二子,自己身体很差,故未专门带徒。1957年后负责质量检验工作,其作品较少且精。
 
沈小虎
  沈孝鹿的胞弟,上袁村人,以做八方茶具为主。合作社成立初期进社,后不久转入耐火行业做技工工作。
叶金山
  成立合作社前在吉三大家做坯,是当时较为年轻的紫砂艺人。他非常爱清洁,有个性,行动缓慢。他所制品种单一,主要是“鱼化龙”,全手工制作,利落干净。他制作鱼化龙的过程及手法动作至今在我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徐耀珍
  蜀山山后河陀墩村人,听说是省陶校的学生,一直帮利永公司做坯,包吃没工资。因为他没劳力下田
务农,后来有了点工资,到建国前后在利永公司做,也可以自己卖坯给其他窑户。他一生以做竹鼠壶为主,只是壶表面粉红泥、粉墨绿泥、本山绿泥经常变化。合作社成立初期他与利永的邵仲和一起进社,后来在半成品库验收坯件直到退休。退休后还在传达室工作了两年,1970年左右生病后才回家。
 
范福奎
  进社时,他是个中等身材微胖的带病老头,制作时间不太长。以前他常制作花货,如高矮梅花壶。他
的儿子是范祖德,孙子是范盘冲。范祖德
  范福奎之子。成立合作社时进社,时值中年,亦有家传的扎实的传统制作技艺之功。可能是当时的时
局关系,他做过很多品种的中档壶,但没有制作特艺品的机会。
 
鲍国勋
  原为国民党海军,投诚后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海军。他善做军舰模型,用牙膏壳锡皮卷做军舰上的枪炮,机械,效果非常逼真精美。因其老家在丁山白宕鲍家,故1955年上半年转业时,领导爱才分来紫砂工艺厂随顾景舟学习制壶,与汉棠在同一工场,受过“半瓜”、“茄段”等全手工技艺培训。个性蛮强,自信,对社会不满,经常有牢骚话,1959年被捕入狱未回。
 
吴祥大
  建国前后是紫砂小手工业窑户。他能制坯,很有经营创新能力,抗战前在上海经营陶器销售,已有成就,只因日军侵占上海,只能重操旧业,回蜀山经营紫砂,店号“祥丰泰”。他做的中、小型花瓶,现今常能见到,并有诸葛勋等高手镌刻。他在经营紫砂的同时经常搞些科技性的陶瓷产品。
 
 
 
 
邵宝琴
  她是邵陆大的妹妹,倪祥林的老婆。其母亲为俞国良的续妻。做些传炉、菊球之类的产品,手艺一般,但在当时她已不是做粗货的了。
 
周云琴
  成立合作社时她并没有入社做坯,当时我是听到朱可心、吴云根他们说到过周云琴手很巧,做的坯件还可以,所以成立合作社后不久就吸收进社做坯了。
 
何生大
  青中年时一度以制坯为生,因有眼疾故技艺一般,能做一些普通中档坯件。孩子多,家里经济困难。住在我家隔壁,大儿子与我是同学。成立合作社时也是因为眼睛不好,没有被吸收入社,这对他们家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后来眼睛失明了,幸亏儿女已有工作。
 
张洪寿
  建国前后也是小手工业窑户,自己也能制陶做坯,做过小签筒、花盆、水底等,也做过一般性的茶壶之类,组织合作社时为第一批社员。
陈真庆
  出生在上袁,陈绶馥后人,招亲到蜀山南街周家,所以能做水平壶。建国前后也为小手工业窑户,制坯烧窑,也经营过米店、小南货店。成立合作社时进社做坯。他的后人姓周,也用“绶馥后人”之名分。
 
陶福生
  他不是蜀山当地人,也做过窑户。我上小学时就见到他在做坯,老夫妻俩没有子孙,做的花瓶与常见到的紫砂花瓶完全不一样,经常翻新,以方形为主,瓶的耳朵变化很大。听说他的花瓶正品率很低,烧成前后老出毛病,现在也总能见到他的作品。
 
张小怀
  北厂的紫砂窑户,自己也能做些花盆之类及粗货茶壶,合作社成立时也是成员之一,但进社后就生病,记得是在1955年端阳节病故的。
 
邵仲和
  蜀山北厂人,与邵云如家是同一族,与邵新和同辈。建国前为窑户,成立合作社时一直是管理干部,负责生产、供销、仓库之管理工作。性格温和,工作负责。我们知道他在家里会帮妻子(系紫砂厂加工户)做坯,台湾的紫砂杂志上经常会出现钤有“半陶”印章的别具特点的花货类200毫升的各式茶壶,壶身的结构处理与众不同,非常神气,深受收藏界的喜爱。多年来他一直深居简出,从不主动声张自宣,对外界的询问、采访也是尽量躲避。“半陶”作品应该是今后紫砂学术研究的一个环节。可能是由于他的心态踏实,现已90多岁,好像偶尔还有作品问世。
 
朱小华
  是朱可心的二儿子,1955年建社时他已掌握了传统制作技艺,实际上他是当时进社最年轻的做坯技艺人员。可能是求稳心平的原因,从没有在紫砂圈内圈外进行过显眼争亮的活动。
 
 
(未完待续)
 
 
 
 
 
 
 
 
 
 
 
 
 
 
 
 
 
 
 
唐云旧藏时大彬汉方壶拓本册简述
陈圣泓
  时大彬汉方壶在经过张廷济收藏和拓传之后,至清代光绪年间,又成了苏州耦园主人沈秉成的珍藏。沈秉成又将此壶拓制成图,光绪七年(1881),沈秉成请著名收藏家顾文彬填词题于拓本册中。此后拓本流出,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拓本册由以琦(生平不详)赠送给了当代绘画大师唐云。唐云在册前题签:“时大彬壶旧拓本。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杭人唐云题。”钤“大石斋”印。同时,唐云又请友人徐行恭填词题于册中。现存唐云旧藏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纵■厘米,横■厘米,内页仅二开,其中全形图一开,题咏一开,当时是否还有其他题诗曾经散出,目前无从知晓。
  唐云旧藏此册,所拓汉方壶全形图在对壶形的描绘上更为立体生动,是对张廷济旧藏汉方壶拓本的有益补充。
 
拓本册人物考
  唐云旧藏汉方壶拓本册中涉及清末和民国人物数人,今考证简述如下:
唐  云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等。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就读于杭州惠兰中学,十九岁时任杭州冯氏女子中学国画教师。1938年至1942年先后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画。后弃职,专事绘画。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与其他画家举办联合画展。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展览部部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同年应邀赴日本参加福冈市美术馆开幕式并进行艺术交流。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代院长、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两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
馆鉴定委员等职。
 
沈秉成
  耦园主人,即沈秉成(1823—1895),字仲复,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历江苏常州、镇江、海州兵备道,迁安徽巡抚,擢两江总督。喜收藏金石字画。著有《蚕桑辑要》。
  吴昌硕《石交录》:“沈仲复中丞名秉成。归安人。咸丰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由日讲起居注官出为苏、松、太兵备道。道治在上海,番贾交错之区,五方辐辏,号称难治。中丞为政数年,华、夷晏然,民情翕服。以课最迁河南、四川廉使,引疾居吴下。光绪甲申,征拜京兆尹,旋擢内阁学士,巡抚广西。复迁安徽中丞。与人无忤,与世无竞,似得老子之道。然官侍从时,蹇谔上言,凡上封事三十余通,请缄吾湖岁赋,尤彰彰在人耳目。夫人严氏,名咏华,工诗画。琴瑟甚笃。中丞为筑‘耦园’。又曾得淠石,剖之有鱼形。制砚二,名之日‘鲽砚’;署其居为‘鲽砚庐’。余需次苏台,先后为作印十余纽,中丞成称善,其奖借寒酸尤足多云。”
  《明清进士录》:“沈秉成(1823—1895),清咸丰六年(1856)二甲七名进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仲复。历江苏常州、镇江、海州兵备道,迁安徽巡抚,擢两江总督,所至皆有名绩。在皖时创设经诂书院,以课经史实学,皖人遂多通经之士。喜收藏金石字画。官江苏时,教民养蚕,著《蚕桑辑要》。”
  耦园,在今苏州市平江区仓街小新巷。初名“涉园”,清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始构,又名“小郁林"。同治十三年(1874),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苏,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法在旧园基础上设计,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的现存格局,光绪二年(1876)落成。建成后的园子,易名为“耦园”,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光绪十年(1884),沈秉成奉诏复出任官他省,全家随往。光绪二十一年(1895),沈秉成至苏州治病,医治无效,卒于耦园。此后园内日渐破落,散为民居。园内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杠等景点。咸丰年间耦园毁于兵灾,现已修缮作为景点开放。
 
顾文彬
  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又字子山、子珊,号艮斋、艮庵、艮■、艮■居士、过云楼主,退庵、怡园,室名眉绿楼、过云楼等。江苏元和(今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工书,尤工填词,富收藏。著有《眉绿楼词》、《过云楼书画记》。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顾文彬(1811—1889),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字蔚如,又字子山、子珊,号艮斋、艮庵、艮■、艮■居士、过云楼主,退庵、怡园,室名眉绿楼(一作眉渌楼。有《眉绿楼词》)、过云楼(有《过云楼书画记·帖》)、蠛巢、鸳红词馆、因因庵、玉几山房。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工书,尤工倚声。所藏碑版卷轴,题识殆遍。其后人于1951年和1959年,分两次将过云楼所藏宋元明清书画悉数捐赠上海博物馆,总共308件。子顾承,孙麟士。”
  王颂蔚《皇清诰授荣禄大夫一品封典赏戴花翎布政使衔浙江宁绍台道顾公墓志铭并序》:“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元和顾公卒于里第。越岁三月,曾孙则绎等举公■于吴县十四都下四图下沙塘先茔之次,启浦夫人之兆而合■焉。又明年辛卯,余从妹夫麟轺援淮南杜君追志之例,邮状征铭,次其语曰:公讳文彬,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庵。系世详吾师冯中允所撰《春江顾公志》。以诸生中道光十一年举人,越十年成进士。释褐为刑部主事,咸丰三年补福建司主事,迁陕西司员外郎,四年擢福建司郎中,六年补湖北汉阳府,七年擢武昌监法道,十年遭父丧解职,同治九年补浙江宁绍台道任事,未五稔引疾去。公服官中外二十余年,所至以贤能称。在刑曹日,于律章讼比,尽心甄究,务得廉平。尝随节按事鄱阳,同官病未能讯牒,公独自料省累年滞狱,浃辰之间决遣殆尽。故事使者张旌入境,有司逆劳维谨,自归,饩暨赠贿必极华腆,而公两为小行人,峻绝阶梯,一切弗受,以是见重上官,考格登最,御屏简记,基此矣。公之以知府发往湖北也,总制官文恭署公军咨。时武汉初克,莫中簿领阗委,公结舫而居,匹马绔褶往来岸,风雪中疾书遽奏,占对不绝,恒至丙夜。抚军胡文忠与文恭不相中,任官■政,时或抵牾,得公一言辄解。文忠叹曰:‘制府忠厚长者,惜用人太滥如。顾某者,不愧端人正士。’公由典郡陟监司,不及五旬,盖文忠器公久,因密笃之也。左文襄为某镇所诬,朝廷命文恭及钱副宪宝青治是狱。文襄惧辱,书抵文忠,誓死不就逮。公稔文襄非常人,力请于文恭,狱得解。时吾乡潘文勤□疏明文襄亡它,谓才可大用。海内至今叹诵。前识公营护事,隐世鲜知者,庚辛之际全吴沦莽,四方侨寄鳞萃,扈渎孤城,黑子群贼,眈视其旁,举烽赤天,伪言一夕数起。公奉命帮办团练,尤形于色,首创逆师。皖中之议,当事持不可,反复陈譬迁许,犹以舰舻未具,饷铎亡出,难之。公谋之吴方伯煦,委曲筹备,始获济师用,成今相国李公鸿章平吴之功。大难既夷,文恭走书币礼请公,以禄不众养,深维止足之义,固辞不就征。居顷,丁公日昌抚吴,复具疏力荐,而日者相公终当再起,不得已,遂行。观察浙东数年,于市易交聘事宜,刚柔操纵胥中,寂会而填闬。咸河一役,利赖农田尤普云。公文学淹赡,而未参侍从,才堪方任,而位终监司。雅性冲澹,不慕时荣,年未县车,投劾归里。家居十五年,义行不胜书,在公为小节,故不具。卒年七十九。夫人浦氏,婉娩贤淑,门内无间。子廷熏,附生,候选通判。廷熙,监生。廷烈,更名承,附贡生,候选翰林院待诏。皆先公卒。廷廉,幼殇。煦荣女,适奉天府府丞新阳朱以增。孙麟祥,三品衔,浙江候补同知升用知府。麟允,元附贡生,候选翰林院孔目。麟诰,增贡生,广东候补监大使。麟轺,附贡生,五品衔分省补用盐大使。麟颐,附贡生。麟士,监生。麟■。孙女四,许适皆士族。曾孙则忠、则万,监生,五品衔,候选县丞;则义、则寿、则绎、则立、则润、则效、则明、则正、则久、则惠。曾孙女十一。公帖经而外,词学最邃,集古之妙,与长芦唐堂相轩轾。晚筑怡园,极水木之胜,■藏法书名画甚伙。鉴别精审,虽朱性父、张米庵或未过也。著有《过云楼书画录》及诗词各如干卷,藏于家。公殇,吴中邑义追念平吴旧劳,申牒谋祠入奏,报可。十八年六月祠成,以此志函,壁撰者户部郎中长洲王颂蔚,书人则公门人翰林院编修武进费念慈也。铭曰:江左名阀,希冯令裔。郁生宝臣,干国经世。早谢缨绂,归卧东冈。文洒傲傥,泉石平章。戡定吴会,公首建策。立庙告功,■豆永式。香水南带,砚山西屏。魂魄乐此,庆绵亿斡。(苏州碑刻博物馆藏)”
 
徐行恭
  徐行恭(1892—1988),字颙若,号曙岑,别号竹间居士。杭州人。民国初年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第一司司长、兴业银行行长、杭州市商会执委,解放后为浙江省文史馆特约馆员。善行楷,工诗词,藏书万卷,姜亮夫先生曾称之为浙东名宿,一代词宗。著有《竹闲吟榭诗正续集》等。
  《杭垣旧事》:“徐行恭(1892—1988),字颙若,号曙岑,别号竹闲居士,晚称玄叟,室名‘梅花填词研斋’,为杭州耆宿,世居湖墅珠儿潭。幼有神童之誉,能目下十行而又能强记;少年歧嶷,尝通读《康熙字典》为进业之基,可谓笃学。对国故之造诣.尤渊博沉湛。雅善填词作诗,深为士林钦折。早岁去燕京,任职北洋政府财政部,殊为主者器重。民国16年(1927年)回里,任浙江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经理至抗战前始离职。曾任浙赣铁路理事会经济研究室主任。家富古籍,缥缃盈架。又喜收罗名人字画、古砚、印章,皆精美绝伦。婆娑其间,甚得怡情悦性之乐。所收典籍,皆非普通易致者。曩年曾以珍藏之宋纸精印金农《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作为镇库之宝,士林传为佳话。流风余韵,洵雅人深致也。著有《竹闲吟榭诗正续集》(徐氏家刊),另所撰之《延伫词》、《延伫词续》、《延伫词赘》,至1985年委托杭州图书馆以扫描印行计八册,乃分赠亲友,得者如获至宝。又著有《春最楼文存》、《获野余嘈》等书。解放后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1988年时已96岁高龄,被举为浙江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仍是黑发盈颜,耳聪目敏,行动自如,吟咏不辍,而挥洒翰墨,能小楷题识,真是盛世人瑞也。徐老藏书,在‘文革’时被抄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徐老全部赠与浙江图书馆,得奖金3千元。”
 
 
 
 
 
 
 
 
 
 
 
 
 
 
 
唐云旧藏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译注
陈圣泓
唐云题跋
  以琦知余好茗壶,因以时大彬所制旧拓见赠。此壶名重一时,酒后茶余展玩,可发遐想也。一九八五年十二月,老药。
  钤印:唐云、唐云私印、大石斋
 
【译文】
  以琦知道我喜欢茶壶,所以将时大彬所制的汉方壶旧拓片赠送给我。这件紫砂壶名重一时,将此拓片在酒后茶余展玩欣赏,可以发人遐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老药。
 
顾文彬题跋
  《阳羡名陶》纷著录,传家弓冶同良。(大彬父鹏善制壶。)壶中日月大宁堂。(壶底诗款四行,右一行刻大宁堂。)桃杯曾赠与,(余曾以陈鸣远制桃杯奉赠。)茗碗共携将。
  自昔隐泉归竹里,(壶得于竹里张氏,为隐泉王氏旧物。)品评不假朱王。(谓竹坨、阮亭两先生。)绿尘飞处感沧桑。(“黄金碾畔绿尘飞”,即所刻诗句。)题名千载一,(吴兔床题曰“千载一时”。)合璧耦园双。(耦园所藏大彬壶尚有一圆形者。)
  右调《临江仙》,为耦园主人题时大彬沙壶,即希拍正。辛巳闰七夕后三日,艮庵顾文彬。
  钤印:文彬私印
 
【译文】
  《阳羡名陶录》等书纷纷著录此壶,时大彬父子技艺传承,都是不世出的良工。(时大彬之父时鹏也善于制紫砂壶。)壶中目月沧桑,凝聚于字里行间。(壶底刻诗款四行,右一行所刻为“大宁堂”。)我曾将桃杯赠与耦园主人,(我曾以陈鸣远所制桃杯相赠。)此壶将与那桃杯入对成双。
  此壶从隐泉主人手中转入了张廷济手中,(此壶得于竹里张氏,原来是隐泉王氏的旧物。)它无须朱先生和王先生的品题方能为世人所重,(指朱彝尊、王士祺两位先生。)绿尘飞起,让人顿感岁月的沧桑。(“黄金碾畔绿尘飞”,是刻于壶底的诗句。)前人题名为“千载一时”,(吴骞题此壶称“千载一时”。)耦园有两件时大彬的砂壶,如今已合璧成双。(耦园所藏时大彬的紫砂壶尚有一件圆形的。)
  右调寄《临江仙》,为耦园主人题时大彬紫砂壶,即请指正。光绪七年辛巳(1881)闰七夕后三日,艮庵顾文彬。
 
徐行恭题跋
  曲友情疏,酪奴谊厚,花前绝倒支离叟。翻阶松吹落瓶笙,休疑蟹眼过鱼候。
  老衲忘禅,家僮试臼,壶天翠暖香分拇。倾瓯联臂话金沙,敦庞法古人同寿。
  调倚《踏莎行》。大石老兄出示所■时大彬壶拓影,为赋此解,即乞正声。乙丑小寒,徐行恭时年九十有三。
  钤印:护野堂、行己心恭、见微翁
 
【译文】
  酒友的交情已经渐渐疏淡,茶客的情谊却越来越深厚,一杯清茶,醉倒了花前东倒西歪的老叟。阶前的松树在风中吹动,松叶落入煮水的茶瓶之中发出笙篁之声,不必疑虑是茶水煮过了火候。
  老僧忘了参禅,童子正在舂茶,一壶天地,茶香袅袅从手指间飘扬。与友人把臂闲谈,说起金沙寺僧创制紫砂的往事。敦实的造型取法自古人,对之更添人寿。
调寄《踏莎行》。大石老兄出示所藏时大彬制壶拓影,为之填词一首,即请指正。乙丑(1985)小寒,徐行恭时年九十三岁。
 
 
 
 
 
 
 
 
 
 
 
 
 
 
 
 
 
 
 
 
 
 
 
 
 
 
 
 
 
 
 
 
 
 
 
 
 
 
 
是荣誉,更是责任
——寄语陶都宜兴首届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
史俊棠
  青年,是各项事业的接棒者,宜兴青年陶艺工作者,是延续陶都宜兴陶瓷艺术辉煌的传承者。生活在充满激情的美好年代,名利人人都要,既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人生价值的追求,更是进取的不竭动力。这次团市委、市青联、市陶协首次评选“十佳”和“优秀”青年陶艺家,就是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评选,让艺好德好的青年人脱颖而出,为大家所关注,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就技术职称而言,已经历很多年的评审,大部分人已是工艺师甚至高级工艺师,作为“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已跳出了唯技术、唯专业范畴,它是全方位考量的一次评选,专业技术是基础,综合素质必须充分考虑,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又红又专、红专结合,专是专业,红是人品。宜兴紫砂历经千百年,几十代人为之不懈追求,但真正留下艺德风范的,不是太多,就目前来说,盛世中华盛世紫砂,宜兴紫砂从未象今天这样繁荣兴旺,所有紫砂人,要感恩这个时代。一把小小茶壶,泡茶用的器具,能魅力四射吸引那么多的人喜欢,固然由其材质、造型、工艺、装饰某方面的要素构成,但能如此高价,众人来寻觅,我看是宜兴紫砂的品牌、做壶人的才艺,尤其是人文价值在起作用。目前的大师群体、高工群体、工艺师群体、助工群体、技术员群体、民间艺人群体,也大不相同。去年媒体披露了宜兴紫砂生产经营中的不良行为,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整改,紫砂行业呈现良好态势。但也逐渐呈现两极分化,同一辈的大师,可能壶价要相差十倍乃至几十倍,为什么?艺品固然重要,但绝非全部,重点已转向人品,也就是人们由用壶逐渐转向玩壶、由注重壶品质量逐渐注重紫砂壶的人文价值。同一个级别的技术职称,同一个款式的茶壶,市场认可什么?收藏家崇拜谁?大家很清楚,作为一个从业人员,作为对这专业有追求的人来说,不得不面对这一现象去思考、去深悟。今天评选出来的“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媒体一宣传、社会就会关注,业内在关注,业外也在关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算一个公众人物,而且都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希望大家能走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荣誉作为动力,激励自己加倍努力,把荣誉作为一种压力,经常提醒自己要做好作品做好人,靠作品和人品来支撑你的荣誉并追求更高的荣誉。
  一、艺无止境,艺海无涯。宜兴紫砂作为传统工艺,新中国成立后,我粗略算一下,第一代老艺人,基本已远离我们而去;当今的大师们算第二代,仍活跃在这个行业里,仍在言传身教;五十岁以上的高工、工艺师们可算第三代;而今获得荣誉称号的可算是第四、第五代。在你们之后,还有更多的从业人员,因此,前面树着一座座丰碑,后面也有一大批新人,你们既要赶超前面的丰碑,同时又被后面的人在追赶,因此,必须加倍努力,要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要不畏艰难地去攀登艺术之峰,要有顽强的毅力去艺海搏击,防止半途而废落后掉队,这就是精神的培育,要持之以恒,刻苦勤勉,让大家看到年轻人在进步,在超越,在攀登。
  二、前辈们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当前难能可贵的是要做到求真,求精,求新。
  求真,是本质的要求。前面说到的人文价值,就要靠求真来体现。去年大家在行业自律公约上签了名,就是不做假,既不自己做假,也不能为别人做假,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小的说危及个人,积习难改,会被淘汰;大的方面说,会危及行业的声誉,会使市场对宜兴紫砂失去信心,最终波及行业发展。
  求精,是专业的要求。紫砂是手工工艺,讲的就是工艺要精湛,不能马虎对待,这一点,作为多年的从业人员,已具备了这样的基础,练就了较硬的本领,但市场一好,也会忘乎所以,草草了事,应付需求,长此以往,你也会名不符实,遭到非议而愧对先人,愧对行业。
  求新,是时代的要求。在千姿百态的紫砂造型艺术中,真正的经典之作并不多见,且大多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大部分则是在鸡生蛋、蛋孵鸡,临摹的临摹,仿制的仿制。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紫砂艺人,必须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本领,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一位艺术家,成为一个行业的骄子,成为一个时代的宠儿。
  三、作为一个有志于紫砂艺术的陶艺家,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是每一代紫砂人首先要担负的责任。所谓传承,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按照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的一整套流程规矩去勤练基本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定冷板凳。社会发展到今天,民间传统工艺行业也在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比如说原料的加工方式、工具材质选择的多样性和工具制作的先进性,作品设计既可借鉴多元文化,又可借助电脑等高科技手段,窑炉烧成的进步、作品包装材料的丰富性,经营的灵活性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等等,都是紫砂先人都不敢想象的,这是当今紫砂人的福气。但是,成型制作工艺不能机械化流水线,不能拉坯、注浆,必须用你灵巧的双手来完成,这也是宜兴紫砂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所以,传承至关重要,传承不能别出心裁。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社会多么进步,紫砂工艺的制作,必须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任何试图去改变或颠覆这一传统工艺的,都将成为紫砂行业传承发展的“凶恶敌人”。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各行各业都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现代紫砂人确实面临着创新的重大责任,传统工艺的发展必须创新。这个创新既不能离根,也不能丢魂,看到市场上那些与传统紫砂工艺渐行渐远的所谓创新,真有俗不可耐的感觉,如鱼刺梗在咽喉之难受。所以,青年一代紫砂艺人,切不可盲目去创新,去拼凑出一些不伦不类的紫砂陶作品。
  2、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学会做紫砂壶并不难,充其量是一门技术,只要认真学、去多做,也不愁学不会,甚至可以做得像模像样。但即使到了这个地步,你也切莫沾沾自喜地真以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艺术家了,这仅仅是掌握了一门技术,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吃饭的行当。宜兴紫砂是门艺术,它有未见底的深度和永无止境的高度,其文化更是底蕴深厚,材质运用、造型设计、工艺制作、装饰手法、功能如何,你都钻研过吗?你掌握了吗?对各个门类民间工艺可借鉴运用的你尝试过了吗?有关宜兴的紫砂历史、历史名人名作你解读过吗?我们常说艺无止境、艺海无涯、活到老做到老,最后还是学不了,即使你已经有了工艺师、高级工艺师的职称,还真的不能认为自己就是艺术家了,应“多择良,缓称王”,唯有谦虚好学、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既有技术会做壶,又有具有艺术修养做好壶。
  3、金钱与人生的关系。幸福需要金钱,但金钱不是幸福的全部。作为一个传统工艺从业者,这几年赶上了好时代,可以说都早就实现了小康,家境殷实、衣食无愁,房子、车子、存款已不再是紫砂人的奢望。但毕竟还是手工艺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实业家、资本经营者相提并论,因此,这就要求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心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勤劳致富,人人称道。定位不准、心态不平,就会出问题,比如打着技术职称的招牌,产业化经营,让人难以置信的批量生产,还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大家都明白,最终使自己毁在过于贪婪、盲目追逐金钱的冲动之下。
  4、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其实,综上所述,也都已讲得比较明白,从艺厚积薄发、做人从长计议。看看当今成功的那些紫砂前辈,就是最好的借鉴了,别看整个行业风风光光,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现在是资讯特别发达的时代,你在宜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天南地北全知道,金杯银杯不如大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玩壶人夸奖。自吹自擂没有用,整天南来北往,飞东飞西,在商业圈子里泡,既没有时间又没有空间,你怎么还有源源不断的作品投放市场呢?眼前你能赚得盆满钵满,长远你却失去艺德风范,失去了人们对你的信赖,当人们对你失去信任,你的作品还会有价值吗?
  四、珍惜荣誉,担当责任。
本次荣膺“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称号,仅仅是荣誉的起点,得到荣誉不容易,保持荣誉更难。因此,必须把荣誉看成是鞭策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把荣誉当作一种压力,时时提醒自己,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取得更多的荣誉。有了荣誉,就要担当更多的责任,这个责任包括行业责任、社会责任乃至家庭责任。紫砂人要感恩这个时代,在致富自身的同时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希望在公益事业上能有大家的付出,在慈善事业上体现大家的爱心,在促进行业发展上看到大家的行动,任何时候不违规违法,当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做一个优秀的紫砂艺人。
 
 
 
 
 
 
 
 
 
 
 
 
 
 
 
 
 
 
 
 
 
 
 
 
 
 
 
 
 
 
 
 
 
 
 
 
 
 
 
话说“自律”与“代工”
盛畔松
  喜闻紫砂艺人们纷纷签订了“自律公约”,喜矣忧矣,一齐涌上心头。一纸公约,能否堵住利欲熏心的“钱欲”?回想二十多年前的那次紫砂市场整顿,不禁悲从心来。紫砂盛世,本是对紫砂艺人的恩赐,紫砂艺人应该对此感恩戴德。殊不知,金钱使道德伦丧,有些人虽有大师、高工等职称头衔,却变成了金钱的奴隶,玩起了“狸猫换太子”的把戏,代工现象泛滥,欺骗那些爱壶的藏家,让紫砂市场鱼目混珠一片混乱。八八、八九年那场整顿,最终是不了了之。杞人忧天,所以我也担心这次是否会重蹈覆辙?
  历来文人和艺术家群体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形象,因为他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神圣使命。从时大彬到许龙文,从陈鸣远到邵大亨,从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到顾景舟、蒋蓉……等等,这些壶艺大家不仅以经典的作品让后人高山仰止,更以自身的艺术修养、情操节气,闪烁着紫砂艺术的精气神。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正处于转型之际,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而紫砂热也从台港卷向大陆,一壶难求,职称成为好壶的代名词。于是,有些人千方百计通过“炒作”、“攻关”,换来了大师、高工等等职称,却“挂羊头卖起了狗肉”。实在是不敢恭维,有些代工壶做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粗糙到连模型接头都非常明显,放上两张扫描的职称证书,加上无限量印刷的作品证明,就拿出去欺骗消费者了。我认为这种行为已不是骗钱,无异于抢钱差不多了。可悲啊可悲,这次央视曝光,竟然没有把“代工”问题暴露出来,实在是个遗憾!这些钱迷心窍的人,对收藏者不真实,对壶艺不真诚。他们的作品,顶多算是刻着大师、高工印章的“高级礼品”。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收藏者眼光的提高,随着一些代工内幕的揭开,随着艺人的自律与市场的规范,这种“高级礼品”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会被后人视作一文不值的烂货。
  中国数千年优秀文明得以传承,其核心价值是讲“人学”,人学讲的是礼义廉耻,讲一个人的品格、气节和操守。作为一个壶艺者,道与德不可分裂,而且必须相辅相成,其人品壶品才能相得益彰。解放初政府组织紫砂合作社时聘任的“七辅导”,是当代紫砂艺人的道德楷模。现在许多大师、高工都是在他们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处的计划经济时代,并没有享受到盛世收藏的福,但他们却以举世公认的优秀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道德品行,向后人展示了壶艺的精华,可以说他们那时换饭吃的普通产品,也比现在有些人标榜的艺术品强。象顾景舟、蒋蓉两位大师,晚年也搭上了盛世收藏的末班车,但他们一贯秉承了对紫砂艺术的真诚,对“代工”等现象也深恶痛绝,痛骂这些不肖子孙践踏了艺术的精神。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些人在做人的起码条件上毫无道德操守可言,也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他们为了钱可以不惜一切手段进行“炒作”、欺骗,这些人要品格没品格,要人格没人格,为了钱甚至自己的灵魂都可以出卖。但在一些兜售自己产品的场合,却身披各种各样的“袈裟”,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妄谈什么紫砂艺术,其作派俨然“大师”,而台下却让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宜兴籍的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是艺术界的楷模,是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是宜兴人的骄傲,他仗义执言,敢说真话的性格,为自己赢得了广泛尊敬。他对自己的作品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烧自己画作的习惯,为的是留下真正的精品,保留让后世行家挑不出毛病的作品,体现出大师的崇高情怀,让人对其人格自然产生崇敬。我们紫砂界的泰斗顾景舟先生,生前对自己的作品也极尽苛严,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从不拿出来示人,在坯体的时候就摔掉了重来,所以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几乎都是神品、极品、珍品,没有人可以挑出一点毛病,件件都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这才是对紫砂壶艺传统最好的继承和发展。这才是紫砂史上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宗师”。对那些自封为“宗师”、“泰斗”的人来说,是最好的比照和映衬,从人品和壶品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人的嘴脸了。古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谦虚才是德,骄傲是无知无德的表现。如果一味地狂妄自大,那就迹近无耻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得好“私德犹如内衣,脏不脏自己明白;声誉犹如外套,美不美由人评定。”一个没有艺德的艺人,不仅生前自毁声誉,恐怕后世也要留下骂名的。
一个优秀的壶艺传人,应该用自己的作品说话,而不是靠“炒作”和卖头衔证书来欺骗藏家,在作品中要能体现个人的艺术精神和文化素养及思想境界。俗话说“壶如其人”,壶中能流露出制作者的人生观、哲学观和文化修养,这是做不了假的。不象有些人,早年可能下了点功夫,壶做得还可以,而一旦获得了某些高中级职称,就开始忽悠玩壶的人了,自己的精力都花到全国各地的展览、评比或者讲学上了。没有功夫做壶了,就招一批工手来代工,欺骗世人的钞票。其实,一个德节有亏的人是不配谈紫砂历史和工艺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凭本事做一只全手工壶出来看看吗?你能象何道洪先生那样在媒体上公开表白自己一生没有一把“代工壶”吗?壶艺者总归是要靠作品来说话的,你的作品是要经得起懂行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为什么顾景舟大师的作品能屡创天价的新高?还不是靠真功夫、好作品在说话吗?!“自律”要靠人格、靠道德,一纸公约是起不到作用的,制壶者,珍惜这个时代吧!珍惜爱壶者对你们的厚爱吧!
 
 
 
 
 
 
 
 
 
 
 
 
 
 
 
 
 
 
 
 
 
 
 
 
 
 
 
 
 
 
紫砂发展的软肋
寇 丹
  忘了多少次去陶都宜兴的丁蜀镇,却忘不了路边的一条宣传标语:“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
  宜兴境内有丰富的优质紫砂土,有濒临太湖水系利于运输笨重易碎的器皿,有茗岭延绵、茶事兴盛,唐代陆羽又推荐阳羡紫笋茶(宜兴古名)为贡茶,有相对少的战乱和物产丰富、文人聚居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才成为中国的陶都。尤其是明代之初把饮茶改为散茶冲泡饮用,所以,陆羽《茶经》中没有提到的“茶壶”就应运而生了。紫砂壶因其朴素利茶性,一开始就受到文人雅士们的赞誉,像明代的文学家张岱为了喝到一杯茗岭■茶,可以从绍兴摇船到南京专程去品尝。他对紫砂壶也说得中肯:“紫砂壶是泥砂做的,一把壶才五六分银子,价格与泥砂和壶的重量相等。可是将一把壶和商周时代珍贵的青铜鼎器并肩陈列时,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应该,那是壶的艺术价值决定的啊。”这段话说出了对物质和艺术内涵的价值观。也因为这样,宜兴的紫砂壶产业随着大陆茶文化活动的复苏与大陆台湾间的商品往来而身价扶摇直上,宜兴许多人因壶而富,城乡建设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这些变化有目共睹。
  紫砂茶壶是紫砂文化中的一支。没有茶就没有泡茶的壶用武之地。一切为饮茶服务的工具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用。不为饮茶用的紫砂工艺品也很多,不在本文论述之内,就紫砂茶壶地位提升而言,1980年
后台湾壶商的推动功不可没。
  自宜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陶瓷文化节之后的20多年里,主流与支流、普及与提高,在制壶的队伍空前扩大的同时,艺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其利弊也不在本丈讨论之内。就紫砂文化探讨而言,除出版了许多专业的书刊,最早的学术会议是在香港举办陈鸣远的专题讨论会。会上就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就是对比陈鸣远之后的百余年,宜兴的紫砂壶艺创作为什么一直没有创新的优秀作品出现?并指出其根源就是艺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迎合市场需求的饥不择食,出现了许多既丑陋又违反实用原则的标榜为新奇怪的“壶”;宜兴周边或邻省的一些壶贩子们在宜兴丁蜀等乡村中低价加工,以自己的厂名再通过出口公司等的关系户短时间成了暴发户;再是许多城市地摊夜市上要谁有谁的名家壶充斥,影响着宜兴紫砂壶的声誉。第二次冲击波是农民迅速致富,迫切需要改变住了近百年的低矮旧土瓦房,致使大量开采紫砂土,不仅浪费了国土资源,也影响原宜兴的“五朵金花”(精陶、青瓷、彩陶、均陶、紫砂壶)的市场。政府不得不在2000年对丁蜀的黄龙山矿区采取四年的封闭措施,这又造成了“宜兴紫砂矿已枯竭”的舆论使壶价继续上扬;第三次冲击波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一些国家、集体的企业实际解体为个体或个人名义下的工作室、作坊。使国家税收工作变得困难,以职称的等级来作全年固定纳税金额是补救方法之一。这样,职称的评定不仅关系到身价、壶价也因一些协会部门各自发证而造成无统一考评标准的局面。因为花钱可买职称证书,连不会做壶的贩子和茶壶经营者也成为“大师”招摇起来;第四次冲击波是2010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的某地紫砂锅和宜兴“化工壶”曝光,一时令人谈紫砂变色,影响极大。虽然报导有些不妥之处,但这次的冲击波对整顿紫砂市场,提高泥的质量,让人们了解紫砂有好处。特别遏制打击了一些在宜兴从事鱼目混珠制造劣质商品的外地不法经营者,对澄清整个紫砂工艺有利。
  这里要说明几件事:一,陶瓷只有优劣之辨,无真伪之分。为了一个批量性产品色泽统一,加入千分之三左右的化工色素经烧成后,其壶体浸出液并不会对人体有害,不应该定名为“化工壶”。反之,陶瓷原料成分就属于化工品。需要关切的是用非紫砂矿泥以添加大量化工色的一般泥土制的茶具,它本身就不具备紫砂的特定壶性,外形再好也不是紫砂土做的壶,所以只能称它是茶具,只要能泡茶的也不能说它们是“假壶”;二,宜兴紫砂泥自民国之初到今天只开采了约4700万吨,占探明储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的一些泥矿自1956年现代化开采以来就量少或已多年不见也是事实,这只是泥的品种缺陷,并不存在枯竭之说;三,和丁蜀镇一山之隔的浙江长兴县自1958年由宜兴蒋蓉二位胞弟来开办紫砂厂后,先后也培养了一批制壶人。近年也由浙江省人事厅或民间协会分别给予各种紫砂工艺职称多人,评上职称后又改行的也不少。但当地有人著文称宜兴泥矿枯竭,目前优质紫砂泥多取自长兴,长兴的紫砂史也早于宜兴,工艺也超过宜兴等等。据已故的《中国紫砂》主编钱大江先生调查,宜兴黄龙山生成的甲泥矿在地质学上为泥盆系,上通五通组,特征是无夹石,其分子结构是最易成型的特殊结构。而接近长兴县和长兴境内一带的矿泥深度浅、有夹层,烧成中会结板不透气,地质上属石碳系下通高丽山组,生成年代与宜兴的相差约2亿年,更重要的是我于1996年曾去宜兴湖氵父镇一带调查两件事:1、唐杜牧写的《茶山诗》的茶山是泛指还是真地名?2、相传宜兴金沙寺内有书僮供春制壶,揭开了紫砂文化的序幕。此金沙寺何时建,在何处?结果两者均有收获。前者是真地名,后者是在一户农民围墙下发现似有碑石作基。经协商掘开,竟是清代重建金沙寺碑记,由此,解决了长期不为人知的寺建于北宋熙宁(1069—1077)年间。而长兴没有金沙寺及相关传说,也不能把一般烧陶史就断为烧的是紫砂之陶。因此,中国宜兴紫砂壶的地位不是靠虚假宣传就动摇得了的。
  归回本题,宜兴紫砂壶的优势毋庸置疑,那么软肋何在呢?
  1、由于手工制壶,数百年来大多是受家庭师徒传承作坊型的制约,限制了从业者对文学、书画及姐妹艺术的学习欣赏借鉴;2、观念上限于传统的维持生活手段,要求职称成为名家还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有这种追求的人,占整体比例也不很大;3、不少有识者早己看到了这种文化修养素质普遍低下的症结所在,但因业内圈子的种种关系,谁也不想打破这个彼此相安的氛围。反之,目前又依靠谁来组织开展从学徒工开始的系统培训呢?4、当地虽有一个行业机构和一个名家的群体,但因传承关系有门户之限,真正的多方面交流很少;5、有一个时期,职称取得的途径很多,或借助种种关系炒作拔高,年轻资浅的青年、壶价炒过了德高望重的老师,就有了行业矛盾彼此相轻的弊端,被炒者也最终自残自伤,炒热一时,冷却一世,昙花一现,得不偿失。
  以上种种都在制约了紫砂壶向超越历史高度发展的途径。十多年前由于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参与、合作,一度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出现了不少在造型技艺、泥色运用、文化内涵和与现代陶艺结合并卓有成就的紫砂工艺艺术家,但与宜兴现有从事壶艺生产的人数比较,其数量还是太少。传统工艺中的师傅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除了技术之外教不了学徒更多的文化修养知识。当学徒的不了解壶的构成原理,不辨美丑只是照做;刻陶的不知语句出处、不练书法与绘画,只知依葫画瓢,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体以讹传讹,体现不了汉字书法笔意的魅力,使一把精美的壶与所刻的书画貌合神离了。刻画、雕塑唐代陆羽像时竟普遍出现他在翻阅线装书和手捧茶壶的宋代、明代道具。有的虽也在“创作”,有人为迎合市场走低俗、媚俗、粗俗的路子,远离了作为紫砂文化的质朴高雅,丢失了应具备的自律与责任。再是一些壶贩子在疯狂作伪、诈骗、在泥色上故弄玄虚,把原本简朴的泥色翻叫出许多名称,把调入不同的砂料再取难辨的名称。诸如此类的事都有悖作为紫砂文化的要求,搅浑了文化本义和市场。这些也都表明,自陈鸣远、陈曼生之后,文化修养严重的落差这一软肋远远比什么“化工壶”、“代工壶”为重。
中国的饮茶史都是平民化的。56个民族以茶为礼所用的茶具也是平民化的。现在一部分人富起来了,追求物有所值的茶与茶具的同时,一要看到各类的炒作现象存在,二要看到中国还有1.5亿的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上。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一致。宜兴紫砂文化承载着历史重任,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加强和鼓励创作交流与对外交流,改变现有的软肋,加强市场监管,是宜兴一个长期整体协作的战略目标,这样才能使宜兴紫砂文化艺术永葆青春。
宜兴传统紫砂茶壶壶体的曲线特征
刘 婷 张福昌
  宋代中期至明万历年间,紫砂茶壶处于草创时期,壶型和制作工艺尚不成熟;明万历年间到明代末年,系统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形成,几何型、自然型和筋纹型紫砂茶壶在那时也已全面发展,紫砂壶艺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清代康熙至光绪末年是紫砂茶壶的全面繁荣时期,茶壶形制由于文人的参与发生了重大变化,壶式风格经历了古朴——妍巧——古朴的转变,表面质料、装饰手段和工艺水平也产生了相应的丰富和提高;民国初期,宜兴紫砂茶壶又一次复兴,此期紫砂生产更加商业化,壶式多沿袭清代。
  鉴于传统紫砂茶壶的发展过程,笔者将传统紫砂茶壶分为初级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复兴阶段四个阶段。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最终选取249例圆器、90例方器、32例筋纹器和79例花塑器作为研究样本。本文着眼于紫砂茶壶造型曲线的研究,需要抽取样本的外轮廓线,一方面是统计分析各时期紫砂茶壶壶体的形体特征,另一方面是按照中心重合的基准方式,将各个时期、各个类型的壶体基本形分别叠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探索紫砂茶壶造型曲线的形态规律,也希望能总结出对现代日用产品设计提供有用的设计方法。
  1.初级阶段紫砂茶壶壶体轮廓线的抽取与分析
  自然形紫砂茶壶和筋纹形紫砂茶壶一般以几何形壶式为基本形,研究对象在某一程度上的统一有利于研究的便利、有效和规范,所以笔者将在保证自然形和筋纹形紫砂茶壶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紫砂茶壶造型进行必要的简化和抽象化。
紫砂茶壶造型包括壶体、壶嘴、壶盖、壶把这四个主要的构成要素,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曲线特征研究。
从抽取的造型轮廓线可以看出,初级阶段的造型曲线主要有2种情况:
1.1 曲线壶体
表1 初级阶段曲线壶体
 1.2 直线壶体
表2 初级阶段直线壶体
决定紫砂茶壶壶体造型的关键点,如口、肩、腰、底,大致上来说,都会出现在同一椭圆上或就是椭圆与椭圆、椭圆与正圆的交点或切点;部分紫砂茶壶的壶体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长)方形和梯形特征。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初级阶段的紫砂茶壶壶体的颈部处理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壶体曲线也愈加丰富。
  将壶体轮廓线按实际尺寸缩小相同的比例,按照中心线重合叠加进行比较,壶体的口径和底径尺寸均有不同的调整,由于样本数目不足,无法说明其存在规律性。
  2、成熟阶段紫砂茶壶壶体轮廓线的抽取与分析
  成熟阶段、繁荣阶段和复兴阶段样本数目均较多,分别有57例、286例和102例,这三个阶段茶壶轮廓线的抽取方法同初级阶段一样,所以下文不作展示,直接进行壶体基本形的分析。
另外,由于样本数目颇多,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为避免冗余和重复,文中所举的案例已经经过必要的筛选。
对成熟阶段紫砂茶壶壶体的造型曲线进行统计,整理出3种情况:
  2.1 曲线壶体
表3 成熟阶段曲线壶体
 2.2 直线壶体
表4 成熟阶段直线壶体
  与初级阶段相比,成熟阶段的紫砂茶壶壶体轮廓线除了曲线形和直线形之外,还有第三种情况:曲直组合。成熟阶段的曲线壶体中出现了以正圆为特征的基本形;直线壶体中出现了长方形、梯形的独立形体。
  3.繁荣阶段紫砂茶壶轮廓线的抽取与分析
从抽取的造型轮廓线可以看出,繁荣阶段的造型曲线有3种情况:
 2.3 曲直组合
表5  初级阶段曲直组合壶体
  3.1 曲线壶体
表6 繁荣阶段曲线壶体
  繁荣阶段与成熟阶段一样具有3种壶体基本形。曲线壶体中“椭圆形相组合”这一类案例最多,无“椭圆形和正圆形组合”和“正圆”两类,无“长方形组合”类直线壶体。相对而言,各个类别的造型变化更丰富多样。
  4.复兴阶段紫砂茶壶轮廓线的抽取与分析
  从抽取的造型轮廓线可以看出,复兴阶段的造型曲线与繁荣阶段一定的相似性,同样具有有3种情况,除了有特殊规律和区别的案例仍一一展示外,与繁荣阶段特征相似的案例在下文仅以1例作简要说明。
  4.1 曲线壶体
表9 复兴阶段直线壶体
4.2 直线壶体
表10 复兴阶段直线壶体
 4.3 曲直组合
表11 复兴阶段曲直组合壶体
 复兴阶段紫砂茶壶壶体的基本形与成熟阶段类型相比,无"椭圆形和正圆形组合"和"正圆"类曲线壶体。
  2.小结
  对比四个阶段壶体基本形特征,可以发现:成熟阶段开始,壶体基本形均分曲线壶体、直线壶体和曲直组合壶体三大类。曲线壶体大致有两个类型——“椭圆形局部截取”和“椭圆形组合”;直线壶体大致分长方形壶体、梯形壶体、长方形组合壶体、梯形组合壶体和长方形与梯形组合壶体;成熟阶段开始出现曲直组合壶体。初级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紫砂茶壶壶体基本形中出现了“椭圆形和正圆形组合”,成熟阶段更出现了直接以正圆为基本形的壶体。
其次,从大量的壶体基本形解剖中可以发现,同样的基本形可创造出不同的壶式;而同一个壶体可分解出不同的基本形。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以图3、图4作简要表现。
  最后,鉴于以上各阶段大量壶体的解剖和分析,笔者总结出三个壶体造型的设计方法,结合以上各表能更好的理解这些方法:
  第一,紫砂茶壶的壶体造型可以通过截取椭圆的局部、椭圆组合、椭圆-正圆组合获得。
  方法一:椭圆的局部截取
  椭圆的局部截取有两种情况,这里需运用到几何概念"长轴"来说明,这两种情况分别是椭圆长轴在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截取方式一般为去除椭圆上下顶端,剩余部位直接作为壶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颈和足等细节部位,可产生更丰富的造型。
  方法二:2个椭圆组合成形
  情况一:两个椭圆处于同一水平中心轴,为包含关系并有两个切点,通过改变各自短轴的长度来确定口、底、肩、腹等关键点的位置,从而确定整个壶体的外形;情况二:两个椭圆处于同一垂直中心轴,但不处于同一水平中心轴,两者为包含关系并有两个切点,通过改变两个椭圆长短轴的长度或切点位置来定位各个关键点,从而勾勒出多种壶体外形。在此仅表述两个处于相切关系的椭圆确定壶体造型的情况,处于相交、内含关系的椭圆组合成型的方法不作另外阐述,它们之间方法相近。
  方法三:椭圆与正圆组合成形
  一般情况下,由椭圆决定壶体形体的大致轮廓,正圆起到细化结构的作用。两个正圆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主要用来定位壶体肩、腹。
  第二,紫砂茶壶的壶体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长)方形、梯形特征。单从基本形上来看,壶体外形可直接取自梯形,或者将梯形左右两边圆化处理获得,或者由梯形和长方形组合构成,或者壶体和壶盖整体体现三角形特征,壶体的基本形还可由若干梯形或长方形或梯形与长方形组合构成,在颈部做些细节变化即可。
  第三,紫砂茶壶的壶体造型有方圆相济的特点,壶体左右两边直线改为曲线、必要的转折处作圆角过渡都可以赋予挺括严谨的方器圆润之感。
  当然,以上内容只是单纯地从平面角度出发进行的阐述,与壶体实际的立体结构很难直接联系起来,比如壶体基本形为梯形的茶壶实际上为圆筒状,茶壶属于圆器。因此,平面图形与立体造型匹配时需要灵活使用三度空间的转换关系。此外,可以看出,紫砂茶壶基本形都很简略,而紫砂艺人在极其简练的轮廓线内将各个附件与主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制作出形神兼备的紫砂茶壶,正体现了陶艺人丰富的艺术创新思维和高超的制作工艺,这是在传统基础上再创造的发扬和延伸,间接表现了传统壶艺的伟大精髓。
 
 
 
  注:参考文献
  注1 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注2 李雨花,李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注3 潘春芳《宜兴紫砂》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
  注4 宋伯胤《茶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
  注5 韩其楼《紫砂壶全书》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7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大彬丨一个来自明代的紫砂狂人
紫砂壶的历史
八九十年代黑泥扁壶宜兴紫砂茶壶紫砂壶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紫砂壶吗?
​古人怎样用宜兴紫砂壶喝茶?
极具收藏的老紫砂一厂壶!附全套壶形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