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夏简史(九)宋太宗和李继迁(2)
我们暂且把宋太宗赵光义收复夏州以后的喜悦放一下,我们来还原这样一个画面: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的一个黄昏,暮色笼罩的银州城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就在这时,城门突然开了,一队身着孝服的人马缓缓地走出城去,走在这只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十七八岁,面带凝重的青年,这个青年就是我们这一章的主角——李继迁。
  
   陕西省米脂县历来以盛产美女而著称,但是真正让米脂闻名于世的也许不是美女而是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那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流寇”——李自成。今天当我们再去查李自成的档案的时候,就会发现他的籍贯上赫然写着“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而我们翻开历史也许还会发现,原来李自成当上大顺皇帝以后追封的第一个老祖宗,居然也是李继迁。一个党项族的杰出领袖,一个伟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不经意间就在这个小小的山寨上产生了交集,究竟是缘分,还是注定呢?
  
  要说起李继迁来,那绝对是无以伦比的“根红苗壮”。他的高祖就是那位曾经一箭惊退黄巢军,最后壮烈牺牲在东渭桥的李思忠,那可是李思恭的亲弟弟。他的曾祖叫李仁颜,是唐朝的银州防御使,而后,他们家就在银州扎下了根。李继迁的老爹也是一位非常很不起的人物,当初代表李彝兴觐见赵匡胤的就是他,他的名字叫李光俨,一辈子做的最大的官还是银州防御使。
  
  这样的家世里出生的李继迁,注定就不是一个平常的角色。。最离奇的传说莫过于他老人家“生而有齿”,不过鉴于史书历来对于王朝的开国皇帝的出生描写的非同凡响,李继迁这个西夏的实际建立者的牙到底是什么时候长的也就无从考证了。幼年时的李继迁就以而“善骑射、饶智数”出名,绝对是党项优秀血统培育出的超优秀人才。传说有一次他带着十几个亲兵去打猎,突然从山坡上就冲出一条吊颈白额大虫来。当时估计只有十一二岁的李继迁不但没有害怕,反而来了精神。他一面命令亲兵跑到路旁的柏树林里多起来,一面自己却像猴子一样爬到树顶上去了,抽弓搭箭,一箭正中猛虎的眼睛,最后老虎因为疼痛难忍外加失血过多就成了李继迁的战利品了。个人还是认为这个故事中其实还是有水分的,还是为了烘托李继迁的光辉形象而写的。不过这个比武松打虎早了一百多年的继迁射虎,也还是能从客观上反映出李继迁的勇猛彪悍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要想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的一条捷径就是找一只老虎杀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是最后老虎死了就行。现在社会为什么很少出现英雄了呢?那是因为有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现在连”虎骨追风膏“上都印着“禁止捕杀野生老虎”。废话少说,李继迁射虎以后呢,也就成了夏州家喻户晓的小英雄,连夏州的最好长官李光睿都给惊动了。李光睿是个非常爱才的人,我们根据他的“吨位”来判断的话,他的脾气应该也不错(印象中胖人总是乐呵呵的),他对自己这个侄子也是非常看重的。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就在李继迁刚满十一岁的时候,李光睿就任命李继迁为“管内都知蕃落使”,这是个管理夏州治下各蕃属的官,地位仅次于定难军节度使和衙内都指挥使,如今交给李继迁,别看他年纪小,可是还真的能压住场面。
  
  李继迁一家时代承袭银州防御使一职,而银、夏二州历来还是夏州李家军中主力中的主力,所以在李光睿的时代,李继迁就已经是夏州内部一个很有实力的分支了。李继捧入朝以后,李克文同知夏州,李继迁对他这个叔叔上表弄走李继捧的行为十分的不感冒,所以率领自己的部下居住在银州。不久,宋朝又派使臣诏令“护送李氏缌麻以上亲赴阙”,继迁才知李氏的五州之地已献宋,而且自己也在“赴阙”之列,李继迁当然不能接受了。
  
  李继迁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保夏派”,他一直认为李继捧的问题那是夏州自己的问题,用不着中原朝廷插手。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了中原朝廷准备和平吞并夏州的居心,作为夏州开疆重臣的直系子孙,李继迁对于夏州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寄托着他所有的光荣与梦想。李继迁的信念就是夏州的每一次土地,都是李家自己的,无论谁想以什么方式抢占了去,那就要和他拼到底。可是拼是要拼,到底要怎么拼呢,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要不然“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赶不走朝廷的兵,没准还得把自己搭上,于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召开了。
  
   会议名称:反宋复夏战略研讨会
   时间: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某天
   地点:银州
   与会人员:李继迁、李继冲、张浦及其他
   会议主体:讨论反宋复夏的战略问题
  会议内容:首先讲话的是会议的组织者李继迁。只见他声泪居下地说:“咱们老李家在夏州这个地界儿已经混了快三百年了,一干老少爷们把持着这五州八镇,怎么说也算是雄踞一方的诸侯了。可是现在呢,老李家的宗室几乎全都被拉到京城去了,全家人的性命都押到了别人的手上。再这么下去,恐怕我们李家就要被灭种了,现在的形势万分危急,大家赶紧想出个对策来啊,这事到底怎么办啊?”
  
  要说“打仗亲兄弟”那是绝对有道理的,李继迁话声刚落,旁边他弟弟李继冲就搭茬了:“大哥,这老虎不能离开深山,鱼不能离开大海,同样咱们李家的人也不能离开夏州啊。既然他姓赵的欺人太甚,那也别怪我们不客气了。不如趁着现在夏州没有啥防备,把传诏使杀了,咱么就占着绥、银两州和朝廷对着干了。”就凭这话我们就能断定出来这位李继冲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角色,就凭现在李继迁这点实力,还想在银州搞武装割据,那纯粹就是找死啊,当即就有人反驳了他的错误思想。
  
  这第三个发言的人叫张浦,是李继迁最得力的亲信谋臣,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长。文人毕竟是文人,看问题的角度就是和“直肠子”不一样。张浦分析说:“现在就搞武装起义那是肯定不行的。为什么呢?现在的形势对我们是极其不利的。这次夏州子所以从一场‘人民内部矛盾’发展成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夏州各部之间不团结,各部都在观望着形势的发展。现在李克文手握大权,边境上尹宪率领的中央军也是虎视眈眈。我们要是现在就贸然起兵的话,估计我们战旗还没升起来呢,中央军就早就打到银州城下了。我们银州的军队向来就没有什么作战能力,到时候不是只能等死吗?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们现在不如就先低个头,自动撤出银州到漠北去安身立命。到那时联系诸方豪强,再共谋大业也不迟啊!”
  
  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张总参谋长,在这样的危机存亡之秋,张浦能有这样敏锐的眼光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番分析与老毛简直是不谋而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同样的形势。敌强我弱,随时都有被吃到的危险。
  第二,同样的方针。“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主动放弃目标大的城市,转入广大农村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最后“由农村包围城市”。
  第三,同样性质的根据地。老毛同志当年上井冈,就是因为那是军阀混战的夹缝,而张浦选择的避难之地漠北也同样是宋、辽之间的夹缝。身处其中,李继迁可以视情况随意而动。
  
  千百年前的张浦能有如此的眼光,真的是让人佩服的无以复加。当年刘备能从一个四处混吃混喝的“中山郡王之后”成为蜀汉开国之君,开创魏蜀吴三足局面,那是靠的是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夏能于宋、辽成鼎足之势,也和张浦的分不开的,李继迁能得到这样一位高参算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了。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最后李继迁决定采纳张浦的意见,“避走漠北”。可是这时候朝廷派来的传诏使就在城里死盯着李继迁呢。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走不走的问题了,而是怎么走的问题。一旦出走的事情暴露,那李继迁也难免被硬绑入京了,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逃亡“上演了。
  
  就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宋复夏战略研讨会”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整个银州的人都听到了李继迁的老奶妈去世的消息。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能确定李继迁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位乳母,也不确定他这个乳母是不是真的死了。反正这么一闹,李继迁奶妈死了的消息是满城皆知了。经过了几天的悼念活动以后,李继迁准备把老奶妈送到城外去安葬,这个赵光义派来的诏使当然也没有办法阻拦了,你总不能拦着人家尽孝吧,于是便上演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几十个人的送葬队伍从远处望去一片雪白,人们披麻戴孝,前面是各种响器,后面是纸人纸马,中间夹着的是一口黑漆漆的棺材。这样的场面,怎么看怎么是标准的送殡的。可是一出城门,一切就都变了,棺材里装得不是尸体而是兵器,李继迁就这么以大出丧的方式在宋使的眼皮底下完美的演出了一场“胜利大逃亡”的好戏,策马扬鞭直奔了地斤泽。从此,宋夏之间的“蜜月期”彻底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长达两百年的战火烽烟,而李继迁也开始了他他漫长的旨在恢复祖宗基业的斗争。
上回我们说到李继迁借着办丧事的名头,在宋使的眼皮底下逃出了银州,直奔自己选择的“根据地”——地斤泽去了。地斤泽,距夏州东北300里,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西南。今天的地斤泽处于毛乌苏沙漠的腹地,可是当年却是“善水草,便畜牧”,是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颗“明珠”。为什么李继迁会选择这个地方呢?我觉得可能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地斤泽的地理位置优越。地斤泽距离定难政权的中心——夏州只有一百五十公里的距离,又处于鄂尔多斯大草原的腹地与辽接壤。这样,李继迁既可以坐窥夏州,又可在危机时刻远遁大辽。还有一点就是地斤泽周围属于草原沙漠化得边缘,不便于大部队行进,这样即使宋军派兵围剿,也能给李继迁充足的时间准备迎战和转移。
  第二,地斤泽地区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在这片富饶美丽的绿洲上,分布着许多以游牧为生的党项部落。这些部落虽然在经济上迫不得已地依附于宋朝,但是却还保留着以拓跋氏为尊的传统。李继迁当初的官职“管内都知蕃落使”就是管理这些部族的,所以他在这里有很高的威望,便于发动群众。
  基于以上两点,李继迁把自己的反宋根据地设在了地斤泽,重新又过上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在这里,他重新联系起了正在观望中的党项各个部族,连辽抗宋,正式开始了复入夏台的风雨征程。
  造反,其实并不是头脑一热就能干的事情,而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通过造反你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一切,但是同样你也可能失去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夏州李家,自李思恭到李克睿,之所以都对中原朝廷保持一种臣服的态度,就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自己与中原王朝之间实力上的差距,更何况李继迁所有面对的是夏州有史以来实力最强大的敌人呢。面对强大的敌人,李继迁必须精打细算,稍不小心,就可能让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一点夏州血脉断送在自己的手里。事实上却我们发现,刚刚跑到夏州取得李继迁其实并没有掌握造反这门艺术的真谛,而这也几乎让他面临了一场灭顶之灾。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宋王朝并没有把李继迁这跑掉的几十个人看在眼里,认为大鱼都在自己的手里,李继迁一条小泥鳅还能掀起大风浪来吗?这个时候,完全是李继迁休养生息,壮大自己,把“星星之火”点起来的最好机会。可是,这个时候的李继迁却犯了和赵二皇帝同样的一个毛病,他太心急了。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十二月,李继迁听说银、夏两州的人民对朝廷新来的“中央官”意见很大,以为这是个反攻的好机会,便带着一伙人对夏州发起了进攻。可是堂堂的“中央军”根本就没把他李继迁这点人放在眼里,直接就把他当“土匪”给镇压了,李继迁的第一次“复夏”行动宣告失败。这次失败像一盆冷水一样把年轻气盛额李继迁给浇醒了,使他充分地意识到“复夏大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必须给自己争取充足的时间。想通了这一点的李继迁又开始对北宋王朝“示弱”了,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李继迁趁着朝廷封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的时节,遣使入贡,对宋王朝大献殷勤,争取时间壮大。虽说他写给皇帝的奏表上写着什么“做不侵不叛之臣”,可这个时候的李继迁还是不老实,还是老是不是就从地斤泽出来带兵到银、夏逛上一逛。后来赵光义实在忍不住了,派田钦祚、袁继忠等人带兵巡护银、夏,最后李继迁在葭芦川和三岔口连吃败仗,丢盔卸甲,灰溜溜地讨回了地斤泽。虽然李继迁现在的战绩是零胜三负,却也给他带来了好处。因为这样的战绩充分证明了赵光义以前的判断,李继迁成不了大气,也就暂时由着他折腾了。
  西夏人民应该感谢赵光义的轻敌,正是这样的一次次轻敌李继迁一次次不断地壮大着自己的实力,渐渐地他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两万多作战部队了。正在这时候,大宋王朝的招揽政策开始实行了。宋太宗诏令绥、银、夏的官员招引外逃的党项部民归业,诱饵是可以免除三年的徭役,于是李继迁手下的许多人内心也产生了动摇,李继迁迫切地需要一次战争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仗到底怎么打呢?还是要和自己的总参谋长商量一下的,一开始李继迁的意思还是攻打银、夏二州,他说:“我们的土地已经荒废已久了,跟随我们的部民们都快揭不开锅了,没有饭吃谁还愿意打仗啊。现在赵家王朝正以金钱为诱饵分化我们的力量,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时的张浦还是认为不到出兵的最佳时机,现在形势所迫,非出兵不行了,不过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朝廷在银、夏重兵把守,确实无法攻打,但是我们还有宥州,这个地方也很富庶,有横山作为屏障,我们可以聚集诸部把它打下来。这样既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又可以再据险坚守,作为兴复祖业的基地。”事实证明,张浦的方针虽然在当时的形势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胜利的天平还是没有指向李继迁。打宥州,他又输了。
  后人评价李继迁的时候,总爱用“屡败屡战”这个词。众所周知,“屡战屡败”那是说明你没本事,可“屡败屡战”同样的四个字却是个大大的褒义词。“屡败”那是因为时机未到,只要你“屡战”总有一天胜利之神会向你招手的。李继迁终于等来了胜利的那一天。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五月,李继迁又迎来了一支生力军——党项咩嵬部。李继迁兵败宥州以后,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再招揽点人手,于是便派自己的弟弟李继冲四处撒网捞鱼。这个咩嵬部,就是他捞到得一条大鱼,他们的“部长”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魔病人乜崖素。这个魔病人归附以后,李继迁又开始行动了,这次他的目标是夏州西北的王庭镇。至于为什么要选择王庭镇呢?原因也很简单。李继迁现在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自己的士气,而王庭这个地方蕃部众多,是宋军防御比较薄弱的地方。也许是魔病人的归附给李继迁带来了好运,李继迁数万铁骑“闪袭”王庭镇,还没等尹宪在夏州反应过来呢,李继迁就拿下了他的第一次胜利,将比分扮成了一比三。史书记载此战李继迁“俘掳万计”,有人认为是俘虏了宋军万余人,我看不妥。且不说当时李继迁自己的兵力,但是以宋军的战斗力来看,宋军守城的战斗力可以说历朝历代无出其上者。如果真的有一万以上的兵马驻扎王庭镇的话,就算李继迁是奇袭,宋军也不可能等不到夏州援军来的时候,那是的李继迁不但赢不了这一句,也许还面临着被“包饺子”的危险,李继迁绝对不会打这样的无把握之仗的。所以,这所掳的万计,只能是牛羊之类,最多也就是原来这的那些蕃众,绝对不可能是宋军。废话少说,回来继续说这一战,就是这个好不容易等来的“一”却让尹宪和曹光实再也不敢小看李继迁了,李继迁即将面临的是雷霆般的镇压。
  宋雍熙元年十月,尹宪和曹光实终于发现了李继迁的确切行踪,鉴于地斤泽的特殊地貌,他们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而李继迁却丝毫没有察觉,继续带着张浦、李大信等人四处侵扰宋军。李继迁的粗心终于付出了代价,就在这个月的一个深夜,尹宪和曹光实“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数千精骑直捣地斤泽。这一战让李继迁遭受重创,他的部下被斩首五百余级,四百多个营帐被焚烧,所损失的羊、马、兵器在万数以上。这些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李继迁的老母亲罔氏和妻子全部都落入了宋军手里,这一战,可谓是李继迁遭受到得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但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倒英雄的党项人民,更是压不倒“屡败屡战”的李继迁,他能做的只有用胜利来冲刷自己的耻辱。逃出地斤泽以后,李继迁带着残兵败将躲避着宋军的围剿,开展游击战术,终于在十二月的时候于黄羊平(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站住了脚,“招来蕃众,兵势复振”。看到这我们一定很奇怪,当时的党项各部都在经济上与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宋朝政权的富足和强大相比,李继迁的力量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可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实力的李继迁却又为什么能把四分五裂、朝秦暮楚的党项各部凝结成一个整体的呢?这其实也是一门好深的艺术,我们来看看当时李继迁的优势和劣势。
  先来看看优势,“根正苗红”是王道。党项拓跋氏在西北一带混了几百年,俨然就是党项八部的老大,是党项羌人的光荣和偶像。虽然现在是时运不及了,但是“虎死雄风在”啊,在党项人中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党项以前一直处于奴隶制统治之下,虽说受汉化的影响已经有了封建制的苗头,但是人身依附意识还是根深蒂固的,西北多数党项部众都以自己为李氏族人,“以李氏素著恩德”。此外,拓拔家族建立的夏州政权,存在几百年了,一直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就连宋朝的开国皇帝都承认。可是现在,赵光义丝毫不念“夏州无负于宋”的旧情,趁火打劫,接“调停”之名夺取夏州政权,在道义上是说不通的,所以党项各部众对于李继迁的反宋行为在感情上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纷纷归附到了他的身边。
  那么劣势呢?“一盘散沙最头疼”,党项游牧部族基本上还保留在部落的水平上,以前夏州李家高度集权的时候,还有人能镇得住他们。现在李家倒了,新来的那个什么知州也暂时没空搭理他们,正好造成了他们 “虽各有鞍甲,而无魁首统摄”,“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局面。散沙是永远成不来气候的,赵家王朝就盼望着他们继续散下去呢,只有各自为政,才好各个击破啊。还有一个不利条件,就是立志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大宋王朝是这些分散的党项羌部族的主要产品——马的最大购买商。同时呢,党项人的茶和丝绸也要从赵家王朝换回来,一旦闹翻了,各部族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各部族对于赵宋的军事实力还是有这很大的忌惮,所以这些酋长们在反宋和拥宋的问题上,往往徘徊观望,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如此看来,劣势貌似稍稍大于优势,毕竟优势大部分都是体现在精神层次上的,而劣势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物质基础和实力上的。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我们优秀的政治家李继迁又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舆论宣传很重要。舆论宣传是一个政治家必须要掌握的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往往胜过暴力和战争。自夏州李家割据以来,对于下辖的各部众都有莫大的恩惠, “戎人不忘李氏”,夏州李家在党项各部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同时,由于受到奴隶制的影响,党项各部的“宗贵种”的心态非常的强烈,不论是“拓跋”还是“李”都是党项各部崇拜和景仰的高贵血统。李继迁正好是运用了这一点,在一次党项族长的集会上,李继迁突然取出了高祖李思忠的画像,这下“戎人皆拜泣”。李思忠,那是当年跟随李思恭“勤王”血洒疆场的英雄,在党项部众崇拜的偶像。想想祖宗当年的威风再看看现在的惨状,那些部族首领能不哭吗。
  李继迁抓紧这个机会,大声说道:“我们李家世世代代掌管着夏州,夏州是咱党项人的夏州,如今赵家皇帝把它从咱们手里夺走了。你们既然不忘祖先的恩泽,那愿不愿意跟我一起把祖宗饿基业夺回来呢?”这些狂热的偶像崇拜者此时已是热血沸腾,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光荣和梦想之中,当然是激动地回答道:“愿意!”这种利用祖宗威望,宣传恢复祖业,以拉拢人心的方法果然奏效,结果就是“族帐稍稍归附”。
  第二步,物质利益要保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是放之四海的准则,李继迁当然也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单纯的舆论宣传是不够的,你必须给他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感觉到在你的手底下比在宋朝的手底下日子过得更滋润。只有这样,只有这样那些党项部众们才会真真正正地给你卖力气,打江山,夺祖业呢。现在赵家皇帝正在银、夏地界上“收买人心”呢,李继迁当然也不能没有什么行动啊,他的目光放到了党项另一个重要的产品——盐上。夏州境内有两大盐池,分别在盐州和灵州。这里出产的青盐和白盐“价贱而味甘”,性价比远远超过了山西的解盐。所以,宋朝陕西的宋夏边境的居民们都愿意买这两种盐,所以纷纷和党项人以物易物,用粮食来换盐,而这也成了党项人除了“贡马”交易以外最主要的一个交易手段。后来李继迁出走地斤泽以后,赵家王朝为了掐断李继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了保护山西的解盐,对宋夏边境进行了经济封锁,下令“沿边粮斛不许过河西,河西青盐不得过界贩鬻,犯者不以多少,处斩”,目的要禁止边境贸易,断绝党项羌人的粮食来源。禁盐令实施了数月后,结果是“西人大困,沿边熟户,无以资生”,这一带的党项羌人陷入了极为严峻的生存危机之中,党项各部都红了眼要和宋朝拼命。李继迁看到这个情况,觉得是个可乘之机,为了迫使宋朝取消经济封锁,他联合44家党项羌首领,带领骑兵13000多人,入寇宋朝的环州石昌镇,环州知州程德元几次企图用武力将他们赶走,但是失败了。这个消息报到汴京朝廷,引起了朝廷关于边境贸易“严禁”和“驰禁”两种意见的争论,最后皇帝决定放松边境的经济封锁,这才使得入寇的蛮族人退兵。“民以食为天”,谁解决了粮食问题,谁就抓住了民心。李继迁在这一招上,不但为党项人民赢回了应有的经济利益,更是收获了民心。
  第三步,裙带关系要抓牢。联姻,向来是整合政治集团的最佳方式之一,李继迁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手段。雍熙元年,继迁为了争取党项羌中象野利氏那样的大族的支持,和他们结成反宋同盟,主动向他们求婚,请求这些大族首领把女儿嫁给他。李继迁但是可是党项美女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年少成名,英俊潇洒,虽说现在处境窘迫了一点,但终究不会是池中之物。再加上,李继迁拥有着极其高贵的血统,这要是以后女儿嫁过去,说出去脸上多有面子啊。于是“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妻之”。继迁不但平添了几个美妻,还通过这些政治联姻,进一步盘合了党项各部的实力,增加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实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联姻,使得南山野利氏从此进入到了夏州政权的统治中心自李继迁到李元昊,两家世代联姻,开创了西夏初期赫赫有名的野利家族。
  第四步,武力征服不可少。政治的整合是不能离开战争的,李继迁也没有忽视这一点。当时大部分党项部族念及旧情,同时也沾到了经济利益,纷纷表示归附李继迁。但是,就算是夏州统治的鼎盛时期,羌人里面都有不老实的,何况现在李继迁如此窘迫的局面呢。有些部族反对所有的外来控制力量,鉴于宋和李继迁的实力对比,他们选择了投向实力派。与这样部族的关系,只有通过武力来建造。当时居于灵州的一支党项羌部落叫睡泥部,它的首领叫岸逋,这个人就极度不服李继迁,不把他当回事。最后李继迁对其发动了一次残忍的进攻,将其族人屠杀过半,“以兵掠其七百余帐”。另外,还有一支居住在黄河以南的党项部落泥中部,首领番俄,也是不服李继迁的号令,反而和尹宪之流打得火热,李继迁曾经企图劝降他,结果失败了。最后,没有办法,只有武力解决,最后逼得泥中部举族避走黄河以北。
  至此,李继迁终于通过恩威并重的方式,将如同一盘散沙的党项各部整合成了一个硬邦邦的拳头。当时,除了少数部落外,李继迁已经统一了以夏州为中心,东北到府州(今陕西府谷)、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一带,西南到环州(今甘肃环县)、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一带,西到黄河两岸的贺兰山下,北到黄河河套北端的绝大部分党项羌部落。
  屡败屡战的李继迁终于在黄羊平迎来了他兵力初振的时刻,现在的他早已不是孤军奋战,他的身后是数以万计的党项部众。他是不会放弃他反宋复夏的伟大事业的,但是,反宋的道路是充满着曲折和危险的,李继迁又将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会把夏州的天变回原来的样子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国西夏是谁建立的?
宋史笔谈116:党项李继迁能够成事,靠的辽宋夹缝里求生存
西夏简史——党项的兴起
《西夏王》:李继迁附辽抗宋<继迁、继捧兄弟''''破镜重圆''''?>
此人辅佐李继迁割据西北开疆拓土,为建立西夏王朝奠定了基础
夏国的建立和发展(一)(18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