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拉丁美洲史——十六、“前”印加文明(上)

印加文明是安第斯山中部地区4000余年文明发展的结晶。4000余年间,安第斯山中部地区文明的发展具有一种文化上的连续性。这一连续性的基础是农业灌溉工程的发展和发达。而文化成就则体现在社会政治体制和陶器制品形态的确立和发展上。根据这一文化成就,可将安第斯山中部地区文明的发展分成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公元前4700—前1000年为农耕初级阶段,氏族公社形成。

    公元前1000—前200年为文明形成阶段,出现了神权政治国家。

    公元前200—450年为列国兴盛时期。

    公元450—1450年为战国时期。

    公元1450—1532年为印加帝国时期。

    由是观之,为了充分展示印加文明的辉煌,就必须探究其兴起前安第斯山中部地区文明发展的轨迹,并陈述其成就。

 

    一、前印加文明

    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太平洋沿岸区、山区和森林区。太平洋沿岸区从太平洋岸到安第斯山麓。北部较宽,最宽处达200公里;越向南越窄;南北长约1900公里,分布着50余片河谷地带。形成河谷的水流源自安第斯山。这些河谷地带是农业生产基地;而形成河谷的水流又是联结沿岸和内陆山区的通道。山区实为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带(又分为北部高原、中部高原和南部高原),间有海拔5000—6000米的高山和海拔1500—2500米的谷地。高山区终年积雪,气候寒冷;高原和谷地年降雨量在200—500毫米之间,气候凉爽宜人。森林区位于安第斯山脉以东,为热带雨林区,气候炎热。沿岸区和山区远古时代即有人类活动,是前印加文明孕育、发展的基地。


    从考古发现推断,公元前1万年前即有人类在高原和沿岸地带繁衍生息,从事渔猎、采集活动。公元前2300年前,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从事农耕作业。古人类农耕生活的遗址大多是在沿岸地带发掘出来的。古人类遗址瓦卡普里埃塔(位于北部奇卡马谷地)出土了葫芦、棉花、南瓜、菜豆、辣椒、慈菇等作物。这些作物是在河边平地栽种的。当时还没有出现灌溉工程。房屋为半地下式,单间或两间结构,墙壁嵌有鹅卵石,房顶覆以木片。


棉花是纺织的主要原料,尚未发明织机,用手搓、捻、编绕、打结,制成布片。用同样的技艺编制席子、筐篮和渔网。在另一古人类遗址埃尔阿斯佩罗(位于北部苏佩谷地)发掘出一组村落。村落一般很小,由数间房屋组成。房屋墙壁用土坯、石块垒就。还发掘出一原始庙宇,坐落在一高台上,四周有围墙。庙宇的出现表明了村落集体祭祀的开始。而出土的原始玉米和陶片证明,当地已进入了农耕时期。这一时期的村落为氏族社会,政治上相互独立。

    1.文明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和晚期。早期的特征是文化发展的同一性;晚期的特征是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1)早期

    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先人们进入农耕时期后,开始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制作技艺的改进过程。公元前1000年左右,安第斯山中部地区进入了文明的形成时期。文明发展的中心是沿岸北部地区和高原北部地区,又以高原北部地区的查文德万塔尔遗址为代表。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在安卡什谷地的莫斯纳河左岸,为一祭祀中心的建筑群。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其建筑和出土的风格,称之为“查文文化”。查文文化的风格散见于沿岸区和山区各地,显示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同一性。这一同一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沟修渠,出现了农业灌溉工程。农业灌溉工程规模尚小,但已将若干村落(或曰氏族公社)联结了起来。与此同时,种植的作物品种也增多了,有了玉米、花生、木薯、鳄梨等作物。

    ②村落扩大,出现了大型的建筑。村落由若干独间房舍集聚而成。房舍的墙壁用石块或(方形或锥形的)土坯砌成,茅草盖顶。最引人注目的是庙宇建筑。高耸,宽大,众多房间,阶梯通道,廊柱相间,石块或土坯砌墙,墙面有壁画、雕刻。庙宇建筑的代表作是高原北部地区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出土的建筑群。这一建筑群为一大型庙宇。基础约23平方米,呈金字塔形上升,高达15米,内分三层,上下有楼梯和扶手。房间面积1-1.5平方米,有走廊相连,有通风孔透气。墙壁用石块和石板砌成,每两层石板加两层石块,交替上砌。石板和石块磨修得整齐美观。墙上有壁画;支柱上雕有人头或兽头像。


支柱多为石柱,多呈六面形,五面嵌在墙壁里,一面朝外,为浅浮雕头像。最著名的石柱是“雷蒙迪”石柱,形象半人半兽,头顶高冠。这一风格的雕刻在沿岸地区和山区各地均有发现。

    ③祭祀中心形成,崇拜豹神。庙宇建筑的规模和辉煌证明了祭祀中心的形成。祭祀中心已突破一个村落(或曰氏族公社)的范围,成了若干个村落(或曰氏族公社)朝拜的圣地。这表明信仰的趋同。崇拜豹神是当时宗教信仰的基础。庙宇壁画和石柱上雕刻半人半兽像多半为半人半豹像:有人脸豹身像,有人脸人身兽形四肢像,还有半人半豹面庞像。陶器制品和金属制品上也有类似的形象。

    ④制作工艺的进步。这表现在日常用品和祭祀物品上。陶器按模型制作,经窑烧而成,造型多样,其上雕有人头或兽头、人像、动物和植物,还有房舍和几何图案。纺织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发明了织布机,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多,有平面布、锦缎、罗纱、毯子等;织物上出现了豹身、秃鹰图案;还制作出了羽毛头饰和布斗篷,最重大的发现是金、银加热处理工艺,使用锻打、接焊、退火、浮花技术,制成首饰等物件。还发现了新金属品种铜和锡。出现了石雕制品;但只是些浅浮雕,尚未有圆雕。


    ⑤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一些家庭日常用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石臼、石杵用以捣碎加工食物;石碗、石盒、陶壶、柳条筐篮用以盛物;骨锥、骨针用以缝制衣裳。

    ⑥出现了国家的雏形。祭祀中心的庙宇由一特殊阶层——祭司掌管。他们不仅主持祭祀活动,还负责指导周围各村落(或曰氏族公社)的农事活动,并负责组织个村落(或曰氏族公社)合作开辟梯田和修筑灌溉工程、共同修筑道路和架设桥梁。在此基础上,祭祀中心及其周围村落(或曰氏族公社)形成了一种超越村落(或曰氏族公社)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组织——神权政治国家。

    (2)晚期

    在地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早期文化的同一性发生了异变,开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心。比较突出的文化中心有6个:沿岸北部地区的萨利那尔(位于奇卡马河谷)、高原北部地区的查文德万塔尔和瓦拉斯、沿岸中部地区的昌凯、高原中部地区的查纳帕塔、沿岸南部地区的帕拉卡斯和的的喀喀湖南岸高原上的奇里帕。它们之间的异同综述如下:

    ①灌溉农业进一步发展。沿岸地区主要在河谷地带的上游狭窄处兴修灌溉工程;高原地带主要修建梯田。开始使用石锹耕种土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增多,又有了菜豆、黄瓜等。与此同时,开始种植古柯,饲养豚鼠,用玉米和一些水果发酵制成一种称之为“奇恰酒”的饮料。

    北部沿岸和高原地区的国家形态继续发展完善,祭祀中心的权力增大,加强对灌溉工程的控制和管理,开始发动战争,扩大统治范围。萨利纳尔发明了多种武器,有了矛、投枪、投石器和石弹;山头上还筑起了堡垒。而帕拉卡斯和奇里帕的村落较小,人们居住在半地下式的房舍内。奇里帕房舍很大,内部靠近墙壁分隔成若干小房间。帕拉卡斯的社会等级区分可从墓葬的形式上看出。考古发掘出土的墓葬形式为洞穴式:凿穿岩石,深约7米,形成竖穴,穴底为墓室,内葬木乃伊。木乃伊裹着多层布片。从布片的质量和裹的层次上可以分辨出社会等级之差异。这时的氏族首领拥有了权力,国家形态刚刚萌芽。

    ②手工制品的地方特色最为显著,特别是陶器的工艺风格尤为突出。萨利纳尔出产的陶器带有白色条形图案,有些陶壶的顶上塑有人像,呈蹲姿,并用泥条同壶嘴相连,形成一把手。昌凯的陶器白底黑彩,即在白色的底上用黑色绘制图形(人形或几何图形)。帕拉卡斯的陶器烧成后,工匠在上面刻图案,再将各种颜料涂入线槽内,现出多彩图像。 

    ③沿岸南部地区的纺织业特别发达。萨利纳尔只用棉花做原料。而帕拉卡斯已开始使用羊驼毛、龙舌兰纤维和人的头发纺织了;织物品种众多,生产出了更为精美的罗纱、花缎、单面布、彩饰布等。 

    ④冶金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奇里帕和帕拉卡斯制造出了纯铜物品。昌凯和萨里纳斯有了金铜合金。镀金术、雕刻术和铸造术初步发展。发明了原始的乐器:陶笙、5孔长笛。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们有了更为精美的日常生活用具:陶壶、陶罐、石碗、皮囊、葫芦瓢、柳条筐和篮等。有了骨刀、骨凿。人们开始注意穿戴。沿岸北部地区有了齐膝长的裙子和各式帽子。帕拉卡斯做出了衬衫、围巾、短裤、腰带、头巾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库斯科古城——印加文明的摇篮,巨石建造的古堡
印加帝国:年轻的美洲文明,因为制度先进所以迅速崩溃
灭亡不过500年,印加却成为了大众认知中的“失落帝国”
美洲的奥尔梅克城邦与查文王国
印加文明(下)
参观首博----秘鲁安第斯山文明探源(第一单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