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割据时期的西藏30


第三章、西风烈

2、古格悲风

1)、王子的远征

公元923年(藏历水羊年),31岁的贝考赞被达孜纳弑于仲巴拉孜,其子嗣不得不逃向遥远的边境。小王子吉德尼玛衮的目的地是遥远的象雄故地——阿里地区(严格意义上说,这时候应该还没有阿里这个名词),对于世代生活在卫藏地区的悉波野家族来说,阿里遥远的近乎梦境。临行前,“父王说:(那里)象似张开的南门隅深谷,常受到勃律、巴尔提和地上蚂蚁等人和非人的侵害,故此要按显密宗的仪轨供养本尊及护法神,予以欀解,这是阿里赞普之政权世系受到的大力加待。”

王子吉德尼玛衮在百余名骑兵的护卫下,开始了遥远的西行之路。护送王子的两老臣乡巴擦·仁庆德和觉若·列扎拉送行至后藏吉马雍仲地方,临别时巴擦敬献一件狼皮大磐,觉若敬献一头骡,并伤心地痛哭一场,舍不得分离。面对两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吉德尼玛衮非常感动,他对二大臣讲:“如果我在阿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到时候请二位老臣把你们的女儿送来,我一定会纳她们为妃”。言毕,吉德尼玛衮转身向着阿里进发。

漫漫长路之中,吉德尼玛衮肯定吃了不少苦,《王朝金链》中记载道:“吉德尼玛滚在民变时骑士护送前往阿里。途中,因用布巾擦拭鱼和蛋,敬献与他,故而使用布巾成为西藏王族之习俗。”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吉德尼玛衮在路上食用了本不喜欢的鱼和蛋,并因此成为了西部西藏王统的习俗。最终,这位落难王子落脚在神湖玛旁雍错之北的某个地方。

之后的一段日子,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显然吉德尼玛衮不会过得十分惬意。不过好在吉德尼玛衮显然不是个纨绔子弟,他在阿里渐渐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慢慢的培养起了一小股力量。直到公元934年(藏历木马年),吉德尼玛衮的境遇突然迎来了转机,他得到了让步(今普兰)王扎西赞的青睐,并迎娶了让步王的女儿为妻。这位让步王很有可能只是这一地区,拥有一定势力的贵族领主,或是部族首领,称其为王可能都多少有点僭越。其家族极有可能是吐蕃时期的没庐氏,就像我们之前曾经提到过的那样,没庐氏本就是古象雄王国的贵族之一。在象雄王国烟消云散的过程中,没庐氏极有可能敏捷的跳上了吐蕃这条大船,得以保存了家族的封地及势力。吐蕃王朝末期,没庐氏已经发展成吐蕃政坛上举足轻重的豪门,但其根基依旧盘踞在象雄故地,在古格、比焦等地拥有强大的影响力。随着,卫藏地区权利争夺的败落,没庐氏转而开始支持拥有王系血统的吉德尼玛衮立国。获得了让步王(没庐氏)支持,吉德尼玛衮的事业迅速走上了快车道。

应该说没庐氏这次又押对了宝,吉德尼玛衮在经过了几年的艰苦磨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个方面均已成熟。他也正在苦苦等待着地方势力支持这股春风,两方一拍即合,很快便在象雄故地打开了局面。也就是在这一年,让步王在嘎尔东(今普兰附近)修建了著名的估卡尼松宫,并邀请吉德尼玛衮前来主政。随后,凭借着没庐氏的影响力,吉德尼玛衮的军队逐渐开始向古格等地拓展。

西藏真是流传神话的一片沃土,据说当估卡尼松宫城堡建成之时,遽然,天音怒放,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也能听到上天的预言:           

    “满足众生共有的缘份,

     伴随尼玛地方的朋友;

     是布让有了西藏王国,

     佛教太阳由此地升起。

得到神谕的属民们在阳光下尽情的欢歌,来庆祝又一个神主的到来。

不久,吉德尼玛衮的军队便征服了古格,并向玛尔域进军。当时玛域的上部拉达由格萨尔之后嗣所占据,而下部拉达处在分割状态之中。这给了吉德尼玛衮一个分而治之的机会,从《拉达克史》中我们得以瞥见他的行程。他的军队通过了热拉山口,并在附近建立了红堡(热拉红堡,今阿里扎西岗乡)。不久后,他又在孜托甲日山上建立了另一座城堡。值得庆幸的是吉德尼玛衮并不只向外输出血与火,他也深知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据记载,他在当拉的谷地中修建许多城镇,吸引周边的部落前来投附。同时,他凭借札布让地区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满足人们对食品等物资的需求,这些仁政使当地人深受感动,玛域下部拉达的民众纷纷结伴而来。而且,令人钦佩的是吉德尼玛衮在征服玛域之后,对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依旧保持尊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发展策略,这使得他的威名不断远播,隐隐成为了阿里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等到吉德尼玛衮晚年的时候,他控制了东面的布让、西面的古格,并将西北面的日土、拉达等地也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也许是为了避免三子重蹈父辈争权夺利,导致王朝崩溃的前车之鉴。在生前,他便将国土分给了三个儿子,长子贝吉德·日巴衮(通常简称贝吉衮)为拉达王,以今日列城(今印控克什米尔列城)为中心,辖玛域、拉达(今日土和克什米尔)地方;次子扎西德衮为普兰、亚孜王,辖古格、普兰和亚孜(今日尼泊尔之木斯塘);三子德祖衮为桑噶三门、比地、比角王,主要辖古格以西,拉达以南今印度境内的桑噶、果松等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衮占三围”,从此,吐蕃原来辖属的大小羊同(象雄)地区逐改称为“阿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围或阿里三部)。这使得“阿里”一词正式沿用至今,其意为吐蕃后裔的“属地、领地”之意。这也是现在阿里三围:普兰——雪山围绕的地方,扎达——岩石围绕的地方,拉达克、日土——湖泊围绕的地方形成的由来。  

在这里我们要首先澄清一个概念,既阿里三围的范围问题。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王朝实力的强弱,阿里三围所涵盖的范围是不同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大中小三个时期。在吐蕃王朝时期,因为吐蕃王朝在西域持续保持强势,阿里三围的范围远达西域各地。《安多政教史》、《本教源流》均记载:“阿里三围是:普兰、玛域(今列城为中心的拉达克地区)、桑噶(拉达克西南)三地为第一围,李域(今于阗)、巴尔提(既唐史中的大勃律,拉达克北面)、珠夏(吉尔吉特,既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三地为第二围;象雄(今扎达县,古格扎让卡为中心的地区)、上赤岱(冈仁波齐神山周边的今噶尔县、日土县、革吉县一带)、下赤岱(圣湖玛旁雍错周围和仲巴县一带)三地为第三围”。

吐蕃王朝解体后,阿里三围的范畴开始缩小。等到吉德尼玛衮分封三子之时,三围基本只涵盖普兰、古格和玛域三地,大勃律、吉尔吉特和于阗等地均已剥离出三围之中。按照《第吾宗教源流》的说法,阿里三围概括为“三句话”:

    雪山环绕的是普兰,    

    岩山环绕的是古格,

    湖泊环绕的是玛域。

等到公元1679至168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期,所能控制的阿里三围就只剩日土、普兰、古格三个宗的地方。《多仁班智达传》上记载的阿里三围变成了:

    雪山环绕的是日土,

    森林环绕的是普兰,

    岩山环绕的是古格。

除了这些见诸史料的记载,关于阿里三围的范围,民间还存在诸多说法,不一而足,在这儿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历史上西藏的疆域本就存在诸多争论,尤其是对于远在阿里的古格王朝疆域,因为史料的缺乏导致各种资料之间众说纷纭,各种古代地名也没有经过严谨的考证,同一个地名在不同的资料中指代的地点甚至远达几百里,所以出现争论也就在所难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格王朝简史:“阿里三围”的变化
西藏古格王朝:300多年前一夜间消失的神秘王国
“拉达克王系”历史渊源
2009年7月刊:普兰
探秘一妻多夫残留地(2)
【达叔微藏史】|森巴战争前的拉达克༼ལ་དྭག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