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化网--寒从何来呀

“寒”从何来?

 

——读“易” 随想

 

要说“寒”,首先要从地球大气层说起,地球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中的最低一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公里,两极附近为8-9公里。夏季较厚,冬季较薄。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C。到对流层顶时约为-55C。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83C,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3C。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发射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对流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在l-2公里以下,受地表的机械、热力作用强烈,通称摩擦层,或边界层,亦称低层大气,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此层。在1-2公里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因此,水蒸气的上升变成云并不是受高度影响,而是受温度的影响。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约50公里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下层,即3035公里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层。在3035公里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的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1535公里范围内,有厚约20公里的—层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公里高度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里平均温度在-93C()热层:从80公里到约500公里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300公里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C以上,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逃逸层: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逃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该层的上界在哪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实际上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逃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通过太阳光照射,地面上及海平面上的水气会形成水蒸气上升,然而水蒸气在上升到海拔5公里时,遇到冷空气层,便会凝结成较大水珠,形成云、雾。再遇较强冷空气,就会形成雨水降下,遇更强冷空气时,就会形成雪、冰雹降下。也就是说,地面上升的水蒸气是逃逸不出大气层的。那么,对流层及平流层中的冷空气从哪里来的呢?地面温度(除冻土带外)常年在零度以上,而热层气温又在1000C以上,也就是说,两头热,中间冷。如果没有恒定的冷空气供应,这中间30公里厚的冷空气层在地球几十亿年的成长中,也许早就被太阳光融化掉了。也就是说,是地球一直在制造冷气,供应着大气层中的冷空气层。我们知道,地球的南、北两极长年冰雪不化,在两极中各有冷源点,这个冷源点就向大气层供应冷气,以保持大气层中的冷空气层有足够的消耗。从冬至开始,冷空气层已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冷源点也就停止制冷。随着地球不断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冷空气逐渐消耗,天气也就越来越热。到了夏至,冷空气层已处于最薄时期,太阳光长驱直入,冷源点也就开始制冷。随着地球不断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冷空气越积越厚,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要从《易经》说起,十二辟卦是汉代易学家取《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特殊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月候,指示自然界万物“阴阳消息”,谓之“十二辟卦”,又称“月卦”、“候卦”、“消息卦”。十二辟卦的来源甚古,其说首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遁》,申《否》,酉《观》,戌《剥》,亥《坤》。” 如下所示

夏历: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大壮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      ———     ———    ———   ———     

———      ———     ———    ———          

———      ———     ———                

———      ———                      

———                               

                                 

 

十一月子月逢冬至,一阳起,也就是说阳气开始上升;南、北两极的冷源点停止制冷。十二月丑月二阳起,寅月三阳生,俗话“三阳开泰”即是指此;卯月四阳起,辰月五阳生,巳月纯阳,天地间充满阳气。五月一阴起,时逢夏至,开始有了凉意,这时两极的冷源点开始制冷;六月二阴起,七月三阴起,八月四阴起,九月五阴生,至十月天地间充满阴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在夏至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时候太阳光的照射程度是地球刚好能承受的,而此时的大气层也最厚。随着地球围绕着太阳的旋转,地球距离太阳就越来越近,因此地球生起阴气(亦称寒气),以抵抗太阳光的照射。地球的阴气是从南极、北极的冷源点中发出,然后随着大气层的涌动,让风带到各地。所以天气越热,我们就越感到风凉。随着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寒气就越生越多,至十月,天地间就充满了寒气,这时已经很冷了,足以抵挡太阳光的照射。到了十一月冬至,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大气层中充满冷气,这时地球南北极的冷源点就不再发出冷气,而是发出了阳气,因为一过了冬至,地球就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地球发出阳气,以利万物的再生,所以俗话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随着阳气越生越多,寒气就越来越少,天气也就越来越热了。地球便是如此这般地呈椭圆形地围绕着太阳旋转,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地球距离太阳的最远点与最近点相差约500万千米。这其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地球离太阳越近,受太阳的引力作用越强,速度就越快。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时则相反,运行速度减慢。太阳系内各行星的旋转范围和速度不一样,因此地球所受到的磁场影响不一样,而且随着整个太阳系围绕着银心旋转,地球所受到的磁场影响也就更不一样了。所以地球上的四季大致相同,但具体每年的四季都不太一样。

中医讲“寒”,认为“寒”可侵入人体,造成疾病、痛苦。可是“寒”从何来呢?很多中医生都没有说清楚。西医不讲“寒”、“热”,只讲人的体温,人体的疾病和痛苦来自于炎症、细菌、病毒感染。这便是中、西医两家的最大不同。

西医拿得出证据,只要搞一下病灶组织的活检,就可以看到细菌、病毒是多么活跃。而中医认为的肾寒、胃寒、肺寒等,却拿不出证据。胃还是那个胃,但无法检测到它的温度是寒还是热。寒气侵入经络,导致血液、体液流速缓慢,形成阻塞,那就会引起肌体疼痛。肾寒、胃寒、肺寒等都会引起相应疾病。那么,寒从何来呢?实际上就从大气层中的寒气而来,也从地球内部的寒气而来。也就是说,从夏至一阴生后,不仅南、北两极的冷源点在制冷,整个地球也在悄悄制冷。我们人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寒气,而寒气也在我们体内缓慢积聚。再加上我们在饮食中摄入大量凉性、寒性食品,再猛一受风寒,便会导致疾病发生。通过大气层结构,我们知道,水遇冷即凝,血液也是水体,遇冷也会凝结,那么寒气在我们体内某个地方聚集,当血液及体液到达这个地方时,就会流速缓慢而形成凝结,造成阻塞。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而当我们在某个地方采用热敷时,疼痛就会减轻,这就说明寒气遇热就会化解。而当中医生用热药驱寒后,疾病就会消解,疼痛就会减轻。如果我们的身体始终都象春天般温暖和煦,没有乌云,没有寒气聚集,又怎么会生病呢?健康的人,血液及体液畅通流行无阻,而患病之人,则是寒气聚集,血液及体液运行受阻,阻塞造成该区域细胞组织缺乏营养,从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心脏手术时,医生们都要将患者血液进行体外循环,但一开始体外循环,血液就要凝固,因为室温低于人体温度,所以要在体外循环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而如果此时室温亦象人体温度一样在37C左右,那么相信血液不会凝固,但要医生们在37C温度中工作,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寒,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大气中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当我们体内的寒气越积越多时,我们也就生病了。因为寒气聚集,血液及体液运行受阻,阻塞造成该区域细胞组织缺乏营养,从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细菌、病菌的繁殖条件是在1525C中,寒气聚集所形成的温度也就是这个温度。所以,寒气聚集也就等于是造成细菌、病菌的大量繁殖。血液、体液的凝滞、阻塞加上病菌大量繁殖,当然也就百病丛生了。

寒在人体内的积聚,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人们年幼时,体内阳气充足,但如果长期侵润于寒气中,或长期食用寒凉食物,那么寒气也就逐日积累了。为避免寒气积聚,一是在夏至后少在寒凉环境中伫立,此时天气虽然炎热,但风带凉意,尤其是水中寒气甚重。二是在夏至后尽量少食用寒凉食品,即使食用,也要配与温、热性食品。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是很有道理的。

以上论点仅仅是我个人从理论上的推论,是否能代表事实,还要依靠大量的科学实践。我不是中医生,也没有学过中医,也没有学过气象学、天文学,此篇议论文提出,旨在是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有缺陷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更希望有人能用实际经验证明以上论点。说实话,这篇议论文的提出,并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只是提出了我的猜想,事实是否如此?有待后人认识。有关饮食结构问题,请看附件。

 

2009106

附:食物的性质

谷类食物

性平:粳米、玉米、黄豆、黑豆、豌豆、赤豆、扁豆、蚕豆、青稞、番薯、芝麻、燕麦。

性温:糯米、黑米、西米、小麦粉、高粱。

性凉: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

性寒:荞麦、大麦、绿豆。

肉类食品

性平:猪肉、猪心、猪肾、猪肝、驴肉、鹅肉、鸽肉、鸡蛋、鹌鹑、蝗虫、阿胶、酸牛奶、人奶、甲鱼、龟肉、干贝、泥鳅、鲫鱼、青鱼、黄鱼、乌贼、鱼翅、鲈鱼、银鱼、鲥鱼、鲤鱼、鲳鱼、鲑鱼、鲨鱼、橡皮鱼、海参。全年均可食用。

性温:黄牛肉、豆油、菜油、羊肉、狗肉、猫肉、乌骨鸡、鸡肉、麻雀、鹿肉、熊掌、螃蟹、龟、蛤蚧、蚕蛹、羊奶、海马、海龙、虾、鲢鱼、带鱼、鲶鱼、刀鱼、混子鱼、白条鱼、鳟鱼、鳝鱼、大头鱼、田螺、河蚌。宜在夏至后(即夏、秋季)食用。其它季节食用即易患胃热等疾病。

性凉:水牛肉、鸭肉、免肉、马奶、蛙肉、鮰鱼。

性寒;鸭蛋、马肉、水獭肉、螃蟹肉、蛤蜊、牡蛎、蜗牛、蚯蚓、田螺、螺丝肉、蚌肉、蚬肉、乌鱼、章鱼。

果类食品

性平:李子、菠萝、葡萄、橄榄、葵花子、香榧子、南瓜子、灰实、莲子、椰子汁、柏子仁、花生、白果、榛子、山楂、板栗。

性温:大枣、荔枝、龙眼、桃子、杏子、荔枝、桂圆、佛手柑、柠檬、金桔、杨梅、石榴、木瓜、槟榔、松子仁、核桃仁、樱桃。

性凉:苹果、芦柑、橙子、罗汉果、莲子芯、梨、草莓、枇杷、芒果、菱角、百合。

性寒:洋桃、无花果、柿子、香蕉、桑葚、柚子、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

蔬类食品

性平:山药、荠菜、胡萝卜、香菜、芋头、包菜、大头菜、豆豉、洋姜、海蜇、香菇、猴头菇、葫芦。

性温:姜、蒜、葱、韭菜、芫荽、雪里蕻、洋葱、香椿头、南瓜。

性热:辣椒。

性凉:西红柿、旱芹、水芹菜、海芹菜、苤蓝、茭白、苋菜、马兰菜、金针菜、莴笋、花菜、枸杞头、萝卜、茄子、紫菜、苦瓜、藕、苋菜、菠菜、油菜、白菜、青菜、茼蒿菜、蘑菇、金针菇、冬瓜、地瓜、丝瓜、黄瓜、豆腐、豆浆、豆腐皮。

性寒:竹笋、慈菇、马齿苋、空心菜、木耳菜、莼菜、发菜、龙须菜、瓠子、菜瓜、海带、海藻、地耳、草菇、苦瓜、荸荠。

其它食品

性平:白糖、灵芝、银耳、燕窝、玉米须、黄精、天麻、党参、茯苓、干草、鸡内金、酸枣仁、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饴糖。

性温:红茶、花茶、砂仁、花椒、紫苏、茴香、丁香、八角、山奈、酒、醋、食碱、咖啡、红糖、桂花、松花粉、枸杞子、冬虫夏草、紫河车、川芎、黄芪、太子参、人参、当归、肉苁蓉、杜仲、白术、何首乌。

性热:胡椒、肉桂。

性凉:绿茶、青茶、面筋、蜂蜜、蜂王浆、啤酒花、槐花、菊花、薄荷、胖大海、白芍、沙参、西洋参、决明子。

性寒:酱油、面酱、盐、金银花、苦丁茶、茅草根、芦根、白矾。

酸性食品:鱼、肉、虾、蛋、家禽、花生、核桃、米、面等。

碱性食品:海藻、葡萄、西瓜、豆类、牛奶、茶叶、咖啡等。

备注

1.性平的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2.性温、性热的食品宜在夏至后多食用。

3.性凉、性寒的食品宜在冬至后多食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越高距离太阳越近反而越冷呢?听完专家的解释恍然大悟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为什么天空越高越冷呢?
大气层结构
大气层的组成部分
地面到大气层距离是多少?
地球大气层具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正经科普一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